新发现 | 江苏苏州姑苏区道前街北遗址考古发掘与收获
道前街北遗址位于苏州古城的西部、剪金桥巷的东侧、道前街的北侧(图一)。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为配合基本建设,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受苏州市文物局委托,对道前街北遗址(姑苏区道前街210-226号)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1500平方米(图二),发现了从春秋晚期到民国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
图一 道前街北遗址位置图
图二 道前街北遗址布方图
地层堆积
道前街北遗址地层堆积较厚,文化层较为连续。整体来说,遗址发掘区南部比北部堆积厚约0.2米。现以T0302北壁地层堆积(图三)为例介绍如下:
图三 2024SGDT0302北壁剖面图
第①层: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堆积厚0-0.01米。含有碎石、水泥块、红砖块、植物根须。出土少量瓷片。现代表土层。
第②层: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全方分布。堆积厚0.31~0.60米。包含较多残砖碎瓦,出土青花瓷片、青釉瓷片、白瓷片、釉陶片。可辨器型有碗、盏、盘、罐。根据出土物的特征,推测时代为清代。
第③层:灰黄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全方分布。堆积厚0.09~0.44米,距地表深0.31!0.60米。包含较多残砖瓦片,出土青瓷片、青白瓷片、釉陶片、泥质陶片。可辨器型有碗、盘、罐、灯柱、盏、高足杯。根据出土物的特征,推测时代为明代。
第④层:黄绿色土,土质较疏松,全方分布。堆积厚0.21~0.24米,距地表深0.72~0.74米。包含残砖瓦片,出土青釉瓷片、釉陶片、泥质陶残片。可辨器型有花口碗、罐、茶碾、盆。根据出土物的特征,推测时代为宋代。
第⑤层:深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全方分布。堆积厚0.16~0.30米,距地表深0.86~0.98米。包含较多残砖瓦片,出土青釉褐斑瓷片、青瓷片、泥质陶片。可辨器型有碗、盘、罐、盏、盂。根据出土物的特征,推测时代为唐代。
第⑥层:黄绿锈土,土质较致密,全方分布。堆积厚0.14~0.22米,距地表深1.14~1.22米。包含少量残砖瓦片,出土钱纹青瓷片、褐彩瓷片、釉陶片、泥质陶片。可辨器型有砚台、碗、罐、洗、盆。根据出土物的特征,推测时代为六朝。
第⑦层:黄褐锈土,土质较致密,全方分布。堆积厚0.20~0.28米,距地表深1.30~1.38米。包含极少量碎砖瓦片,出土泥质陶残片、夹砂残片、釉陶残片、印纹硬陶残片。可辨器型有罐、盆、纺轮,可辨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席纹、米字纹、重回纹。根据出土物的特征,推测时代为汉代。
第⑧层:灰黄褐色锈土,土质致密,全方分布。堆积厚0.16~0.24米,距地表深1.54~1.56米。出土泥质陶片、夹砂陶片、原始瓷片、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型有鼎、豆、碗、罐、盆,可辨纹饰有绳纹、席纹、方格纹、米字纹、米筛纹、重回纹加X纹。根据出土物的特征,推测时代为战国晚期。
第⑨层:黄灰褐色锈土,土质致密,全方分布。堆积厚0.11~0.19米,距地表深1.72~1.78米。出土泥质陶片、夹砂陶片、组合纹印纹硬陶腹片。可辨纹饰有细绳纹、小方格纹、麻布纹,可辨器型有鬲、罐、釜。根据出土物的特征,推测时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第⑨层下为生土,黄褐色粘土,土质致密纯净,无文化遗物。
主要收获
道前街北遗址考古发现了从春秋晚期至民国的遗迹1026 处,包括灰坑 800个、大坑 68个、沟 57 条、井 52 口、灶 2 座、池 2 个、房址 45个,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 1100 余件。遗物主要为原始瓷、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石器、 漆木器、钱币等。
主要遗迹举例
J43为战国水井。位于T0505探方东南部,开口于⑧层下,开口距地表2米。J43被J38打破部分。平面形状为圆形,口大底略小,壁微弧,平底。口径0.98~1、底径0.8、深3.2米(图四)。J43内填土为一次性堆积。表层土色为深绿色,土质较硬,包含铁锈;中层土色灰黑,土质较软;下层土色为黄褐色,土质较硬,接近生土。包含有少量硬纹硬陶、泥质陶片、原始瓷片、可辨器型有罐、碗、盆、豆等。填土与壁面不易剥离,壁面较粗糙。出土战国时期泥质黑陶罐、印纹硬陶罐、泥质黑陶盆、原始瓷碗等可修复器物共计13件。
图四 战国水井J43
J14为晚唐水井。位于T0303探方南部,与T0302探方的北隔梁相接。开口于⑤层下,井底打破⑥层至生土。J14上半部被明代灰坑H16打破,从开口处下挖1.6米见到砖砌井壁。井壁由十块长40、宽20、厚4厘米的青砖错缝砌筑28层而成。井平面形状为圆形,口径1.8、深4.4米(图五)。J14内填土可分为两层,上层土色为灰黑色,出土少量砖块,有的为掉落下来的井砖。下层土色为黄褐色,土质致密,填土与壁面易剥离。下层填土中含灰陶口沿、红陶器底、酱釉罐口沿、罐腹片、碗底残片、罐底残片、青瓷碗口沿等残片,出土青釉水盂、酱釉瓷罐、釉陶罐、青瓷碗、青釉褐彩执壶、木尺、开元通宝等可修复文物共13件,均为唐代晚期器物。
图五 唐代水井J14
G57为战国沟。位于T0302的南部、T0402的中南部,T0502的中部。东西向,斜跨三个探方,并向T0302的西、南壁外和T0502的东隔梁外延伸。G57平面呈长条带状,东西向,西低东高。斜跨T0302、T0402、T0502并向T0302的西南壁外和T0502的东隔梁外延伸。口大底小,壁倾斜,底部较平。G57东西残长28.34米,①层宽2.92米,②层宽3.46米,③层宽3.86米(宽度以T0502为例),①层残深0.57~0.69米,②层残深0.61~1.21米,③层残深0.88~1.13米。开口距离地表1.96米(图六)。
图六 G57平剖面图
G57内填土为三次堆积。G57①层深灰色淤泥土夹锈土,质地较黏,出土泥质陶、夹砂陶、原始瓷、石块、印纹硬陶。可辨器型有碗、罐、豆、罍、釜、盆。可辨纹饰有小方格纹、席纹、米筛纹、梯格纹、绳纹、米字纹、涡纹、同心圆纹、填线方格纹、菱形填线纹、重回纹加X纹。填土与壁面易剥离,壁面光滑。G57②层灰黄淤土,土质较致密,包含泥质陶、夹砂陶、原始瓷、印纹硬陶,可辨器型有碗、罐、豆、盆、釜。可辨纹饰有小方格纹、席纹、弦纹、米筛纹、重回纹加X纹、戳印纹、填线方格纹、云雷纹加弦纹。填土与壁面易剥离,壁面光滑。G57③层黄色锈土浅灰淤土,土质致密,出土泥质陶、原始瓷、印纹硬陶,可辨器型有碗、罐。可辨纹饰有涡纹、席纹、重回加X纹、米字纹、小方格纹、填线方格纹。T0502内的G57①层出土一枚楚国大布和八枚蚁鼻钱。
主要文物举例
原始瓷有数十件,器形主要是盂、大碗、盅式碗、器盖、杯。还有一些微型原始瓷,器形工整,制作精良,小巧可爱(图七、图八)。
图七 西周早期原始瓷盂
图八 微型原始瓷
陶器以战国、汉代的为主。有印纹硬陶、灰陶、黑陶、紫砂。器形有鼎、鬲、豆、釜、罐、盆、盘、砚、纺轮、网坠、莲花纹方砖、板瓦、筒瓦等(图九~图一二)。
图九 陶鬲
图一〇 陶鼎
图一一 陶罐
图一二 喇叭口三足罐
瓷器以孙吴、西晋、唐、宋、明、清时期的为主。主要窑口有洪州窑、越窑、婺州窑、长沙窑、德清窑、湖田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器形有碗、花口碟、执壶、高足杯、盏托、罐、砚、洗、瓶、碾轮、玩具、杯等(图一三~图一六)。
图一三 晚唐越窑花口高足盏
图一四 唐代青釉点彩瓷罐
图一五 北宋湖田窑瓷小狮子
图一六 北宋花口碟
铜器主要是战国削刀、箭镞、铜铃铛、绞丝铜环、唐代漆木器装饰构件、扁簪、中正剑等。铁器数量不多,主要是唐代铁器,此外是民国时期的剑、匕首、大砍刀、炮弹等武器。玉石器石坯、石刀、滑石器、国民党中将马志超印(图一七)。漆木器主要是汉代木简、唐代木尺、唐代漆碗(图一八)。钱币可分为楚国大布、蚁鼻钱、秦半两、五铢钱、货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以开元通宝的数量最多。
图一七 战国石铲
图一八 唐代木刻度尺
初步认识
苏州古城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道前街北遗址位于古城的西南部,临近胥门。遗址发掘区内地层堆积较厚,文化层连续,是透视苏州古城历史的重要遗址之一。遗址区内遗存尤以战国、孙吴西晋、唐代、北宋时期的最为丰富。出土原始瓷年代最早的为西周早期的原始瓷盂,春秋晚期的组合纹陶片为数也不少。十几口战国水井中出土了许多完整的印纹硬陶、原始瓷、陶器,说明战国时期遗址区内有越人在此生活。地层里出土汉代板瓦、唐代莲花纹方砖皆说明周边当时可能存在重要的衙署。精美的越窑瓷器、长沙窑瓷器的出土,皆说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作者: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发掘整理:刘芳芳 张波 袁真真 杨征宇 李安林 李均伟 金耀伟 李晓金 庞莉平 伍思雨
执笔:刘芳芳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