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发现 | 山东青岛市莱西西沙埠遗址新发现汉魏时期未成年人墓区与城墙基址

发布时间:2025-07-2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郭光义等

  城西沙埠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西沙埠村以西,向东800米处为大沽河。西沙埠遗址史称北魏“长广故城”,清代《山东通志》和《登州府志》载:“长青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东南有北魏长广故城址”。为配合西沙埠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西沙埠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和勘探,并在2020年发现了城墙、窑址、水井和砖瓦等建筑构件,从出土器物看,属战国至汉代时期的一处古城址。

  2025年3月至6月,为配合青岛莱西莱店线110千伏线路改造项目的实施和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区位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东北部,发掘面积690平方米,沿施工线路布设两条2米宽探沟,共清理墓葬42座,井2个,沟2条,发现一段夯土城墙基址,遗迹年代为汉代至魏晋时期。

  地层堆积

  ①层为现代耕土层;②层为近现代扰土层;③层为夯土风化堆积层,土质较致密,包含少量陶片,连续存在于夯土区;④层为汉代文化层,深灰褐色沙土,包含较多陶片,断续不连贯,主要分布于TG1西部、TG2Ⅰ-Ⅱ段;⑤层为战国文化层,断续不连贯,未完全清理到底,部分墓葬打破该层。以下为河沙层和淤土层。

  遗迹遗物

  (一)遗迹

  1.未成年人墓葬

  本次共清理各类墓葬共42个,均未发现随葬品和人骨,从葬具尺寸判断均为未成年人墓葬,大部分墓葬集中分布于TG2Ⅰ-Ⅱ段,除M38-M40开口于TG2Ⅳ段夯土下外,其余墓葬均开口于④层汉代文化层下,墓葬形制以瓮棺葬为主,砖棺葬和瓦棺葬次之。

未成年人墓葬示例图

  瓮棺墓的墓圹平面形状以椭圆形为主,圜底,长度约0.5-1.1米,方向不一,葬具以陶盆、陶釜为主,另发现少量陶罐、陶瓮。葬具组合形式丰富,以一盆一釜为主,两盆一釜次之,也有双盆、双釜、双盆双釜、一盆一瓮等形式。砖棺墓主要为长约0.4-0.5米的小型棺,形制以下铺上盖中间立砖砌筑为主,铺盖方式和及材料多样,材料有菱形纹砖、榫卯花纹砖、铺地砖等。瓦棺葬主要形制有板瓦对扣、陶水管套盖盆沿等。

  2.城墙基址

  发现的城墙基址位于2020年调查勘探所划定的城墙范围东北边界东北方向约500米处,城墙地面部分已不存,在TG2内布设3条东西向解剖沟。从平面情况看,残存夯土呈东北西南向,方向约15°,由北向南贯穿TG2约100米后斜至发掘区外。

  夯土含较多粉砂土,土质较紧密且硬,夯窝、夯层较明显,夯窝圜底,直径约5厘米,夯土内包含较多的陶片、板瓦等。解剖沟剖面可见明显的夯土基槽,城墙基槽开挖于淤积土或沙层之上,淤积土和沙层的表面应经过压实处理。从TG2Ⅴ段解剖沟发现城墙基槽宽度约15米、最深处1.5米,基槽垫土内出土少量白陶片。

  3.其他遗迹

  发掘水井2个、沟2条,位于城墙延伸线以东,年代为汉代。井内壁采用井圈进行加固,其中J1有6段井圈,外施绳纹内有水涡纹,井内近底部位置出土直口灰陶罐、半两钱等遗物。J2被现代回填垃圾打破,现存3段井圈,外施绳纹,井内填土发现陶片及兽骨。清理灰沟2段,因发掘区域受限,仅清理部分,G1出土少量陶片及菱形纹砖。

TG2Ⅴ段解剖沟北壁剖面图

  (二)遗物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铁器、铜钱等。完整陶容器以墓葬葬具为主,均为灰陶,陶盆为仰折沿泥质灰陶盆,腹部装饰多圈瓦棱纹,折腹,下腹急内收,小平底或圜底,底部施绳纹;陶釜为敛口鼓肩弧腹圜底釜,夹砂陶,釜肩部与腹部间拼接痕迹明显,且外部饰一圈附加堆纹,部分底部发现烟炱迹象;另有陶筒瓦、板瓦、陶水管和花纹砖等建筑构件,还发现了陶拍等陶工具。除了墓葬区发现的器物外,夯土城墙基址处也出土较多陶片,基槽底部发现了数片泥质白陶片,陶片较厚,可能是陶壶之类容器的腹片。铁器和铜钱锈蚀严重。

出土器物示例图

  小结

  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新发现了一段城墙,并基本明确了建造年代和营建方式,此外还发现了一处集中规划、形制丰富的未成年人墓葬区,丰富了西沙埠遗址的文化内涵。现将城墙性质和墓葬区具体分析如下。

  (一)城墙年代、性质判断

  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献文帝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光州,徙长广郡治胶东城,移长广县,治长清山阳。”西沙埠遗址位于长清山西南,与文献记载的北魏长广故城位置相近。另外,本次发掘的夯土城墙基址底部发现了白陶片,应该是魏晋时期器物,从出土层位看白陶的年代应该接近于夯土城墙的建造年代。因此,从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角度判断,本次发现的夯土城墙基址可能是北魏长广故城的东城墙北部,城址结构与面积,城内建筑等情况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细致的勘探发掘才能确定。

  (二)未成年人墓葬区分析

  未成年墓葬区分布较为密集,墓葬形制以瓮棺葬为主,另有少量砖棺葬和瓦棺葬,区域内无其他形制的墓葬,因此推测此区域为专门规划的未成年人墓葬区。从开口层位、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来看,墓葬年代应为两汉时期,宽折沿泥质灰陶盆与敛口鼓肩弧腹圜底夹砂釜与潍坊后埠下墓地、烟台四合村遗址、日照莒县辛庄子墓地瓮棺墓葬具形制相近,对研究两汉时期环渤海地区的瓮棺葬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执笔:郭光义 何昊 高志鹏 彭峪(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莱西市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博物馆)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新发现 | 山东青岛市莱西西沙埠遗址新发现汉魏时期未成年人墓区与城墙基址

发布时间:2025-07-23

  城西沙埠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西沙埠村以西,向东800米处为大沽河。西沙埠遗址史称北魏“长广故城”,清代《山东通志》和《登州府志》载:“长青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东南有北魏长广故城址”。为配合西沙埠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西沙埠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和勘探,并在2020年发现了城墙、窑址、水井和砖瓦等建筑构件,从出土器物看,属战国至汉代时期的一处古城址。

  2025年3月至6月,为配合青岛莱西莱店线110千伏线路改造项目的实施和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区位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东北部,发掘面积690平方米,沿施工线路布设两条2米宽探沟,共清理墓葬42座,井2个,沟2条,发现一段夯土城墙基址,遗迹年代为汉代至魏晋时期。

  地层堆积

  ①层为现代耕土层;②层为近现代扰土层;③层为夯土风化堆积层,土质较致密,包含少量陶片,连续存在于夯土区;④层为汉代文化层,深灰褐色沙土,包含较多陶片,断续不连贯,主要分布于TG1西部、TG2Ⅰ-Ⅱ段;⑤层为战国文化层,断续不连贯,未完全清理到底,部分墓葬打破该层。以下为河沙层和淤土层。

  遗迹遗物

  (一)遗迹

  1.未成年人墓葬

  本次共清理各类墓葬共42个,均未发现随葬品和人骨,从葬具尺寸判断均为未成年人墓葬,大部分墓葬集中分布于TG2Ⅰ-Ⅱ段,除M38-M40开口于TG2Ⅳ段夯土下外,其余墓葬均开口于④层汉代文化层下,墓葬形制以瓮棺葬为主,砖棺葬和瓦棺葬次之。

未成年人墓葬示例图

  瓮棺墓的墓圹平面形状以椭圆形为主,圜底,长度约0.5-1.1米,方向不一,葬具以陶盆、陶釜为主,另发现少量陶罐、陶瓮。葬具组合形式丰富,以一盆一釜为主,两盆一釜次之,也有双盆、双釜、双盆双釜、一盆一瓮等形式。砖棺墓主要为长约0.4-0.5米的小型棺,形制以下铺上盖中间立砖砌筑为主,铺盖方式和及材料多样,材料有菱形纹砖、榫卯花纹砖、铺地砖等。瓦棺葬主要形制有板瓦对扣、陶水管套盖盆沿等。

  2.城墙基址

  发现的城墙基址位于2020年调查勘探所划定的城墙范围东北边界东北方向约500米处,城墙地面部分已不存,在TG2内布设3条东西向解剖沟。从平面情况看,残存夯土呈东北西南向,方向约15°,由北向南贯穿TG2约100米后斜至发掘区外。

  夯土含较多粉砂土,土质较紧密且硬,夯窝、夯层较明显,夯窝圜底,直径约5厘米,夯土内包含较多的陶片、板瓦等。解剖沟剖面可见明显的夯土基槽,城墙基槽开挖于淤积土或沙层之上,淤积土和沙层的表面应经过压实处理。从TG2Ⅴ段解剖沟发现城墙基槽宽度约15米、最深处1.5米,基槽垫土内出土少量白陶片。

  3.其他遗迹

  发掘水井2个、沟2条,位于城墙延伸线以东,年代为汉代。井内壁采用井圈进行加固,其中J1有6段井圈,外施绳纹内有水涡纹,井内近底部位置出土直口灰陶罐、半两钱等遗物。J2被现代回填垃圾打破,现存3段井圈,外施绳纹,井内填土发现陶片及兽骨。清理灰沟2段,因发掘区域受限,仅清理部分,G1出土少量陶片及菱形纹砖。

TG2Ⅴ段解剖沟北壁剖面图

  (二)遗物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铁器、铜钱等。完整陶容器以墓葬葬具为主,均为灰陶,陶盆为仰折沿泥质灰陶盆,腹部装饰多圈瓦棱纹,折腹,下腹急内收,小平底或圜底,底部施绳纹;陶釜为敛口鼓肩弧腹圜底釜,夹砂陶,釜肩部与腹部间拼接痕迹明显,且外部饰一圈附加堆纹,部分底部发现烟炱迹象;另有陶筒瓦、板瓦、陶水管和花纹砖等建筑构件,还发现了陶拍等陶工具。除了墓葬区发现的器物外,夯土城墙基址处也出土较多陶片,基槽底部发现了数片泥质白陶片,陶片较厚,可能是陶壶之类容器的腹片。铁器和铜钱锈蚀严重。

出土器物示例图

  小结

  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新发现了一段城墙,并基本明确了建造年代和营建方式,此外还发现了一处集中规划、形制丰富的未成年人墓葬区,丰富了西沙埠遗址的文化内涵。现将城墙性质和墓葬区具体分析如下。

  (一)城墙年代、性质判断

  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献文帝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光州,徙长广郡治胶东城,移长广县,治长清山阳。”西沙埠遗址位于长清山西南,与文献记载的北魏长广故城位置相近。另外,本次发掘的夯土城墙基址底部发现了白陶片,应该是魏晋时期器物,从出土层位看白陶的年代应该接近于夯土城墙的建造年代。因此,从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角度判断,本次发现的夯土城墙基址可能是北魏长广故城的东城墙北部,城址结构与面积,城内建筑等情况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细致的勘探发掘才能确定。

  (二)未成年人墓葬区分析

  未成年墓葬区分布较为密集,墓葬形制以瓮棺葬为主,另有少量砖棺葬和瓦棺葬,区域内无其他形制的墓葬,因此推测此区域为专门规划的未成年人墓葬区。从开口层位、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来看,墓葬年代应为两汉时期,宽折沿泥质灰陶盆与敛口鼓肩弧腹圜底夹砂釜与潍坊后埠下墓地、烟台四合村遗址、日照莒县辛庄子墓地瓮棺墓葬具形制相近,对研究两汉时期环渤海地区的瓮棺葬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执笔:郭光义 何昊 高志鹏 彭峪(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莱西市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博物馆)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郭光义等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