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发现 | 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考古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5-07-29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贾高强等

  古垛遗址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古垛村南侧的台地之上,北依吕梁山,西眺黄河,南迎汾水,季节性河流瓜峪涧从遗址中部穿流而过。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为配合河津市科技创新示范园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运城市考古研究所、运城市考古队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揭露面积218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房址5座、灰坑139个、陶窑4座、火塘4处,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一 古垛遗址地理位置图

左:图二 古垛遗址2024-2025年发掘区航拍 右:图三 仰韶文化中期房址F3

  房址为半地穴式,F3与F5保存较好,结构相同。F3平面为长方形,坐东朝西,建筑面积逾70平方米,室内面积52平方米,由半地穴、墙体、门道、火塘、柱洞、居住面等部分组成。建造过程颇为复杂,包括开挖半地穴、筑墙与立柱、修筑门道与火塘、立室内柱、修整居住面、葺顶等数道工序,与目前晋南豫西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大型房址建造方式基本一致。灰坑总体上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平面以椭圆形和圆形为主,结构多为直壁平底和弧壁圜底,有的坑壁上保留有清晰的工具加工痕迹。从平面分布观察,部分灰坑与房址之间似有一定的附属关系。陶窑多仅存底部结构,Y3最具代表性,由火塘、环形火道、窑室等部分组成,窑室现存高度仅10厘米。发掘区内房址、灰坑、陶窑等不同类型遗迹之间存在反复叠压打破关系,早期的遗迹仅有灰坑,之后被房址打破,陶窑与更晚的灰坑又打破房址,映射不同时期发掘区域在聚落形态布局上的演变轨迹。

图四 仰韶文化中期陶窑(Y3)

  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陶器器类以钵、盆、罐、瓶、釜、瓮最为常见,彩陶有黑彩、红彩、白彩等,黑彩为主,常见纹样有条带纹、变体鱼纹、“花卉”纹、网格纹、圆点纹等。引人瞩目的是遗址内出土了6枚陶制或石雕蚕蛹,石雕蚕蛹形态逼真,整体造型与现代家桑蚕蛹高度相似。出土的穿孔石坠饰精致优美,小型石制工具工艺娴熟,在同时期遗址中亦较为少见。

图五 石雕与陶制蚕蛹

图六 小石球

图七 绿松石坠饰(左)与燧石坠饰(右)

图八 彩陶盆

图九 夹砂罐

图十 旋纹小罐

  从发掘情况来看,古垛遗址年代从仰韶早期东庄类型延续至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时期。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汾河下游地区仰韶早期考古学文化发现的空白,为晋南地区仰韶早期东庄类型向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遗址内不同类型遗迹之间反复叠压打破,也为研究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期聚落功能布局演变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目前,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蚕蛹集中出土于晋南地区,夏县师村遗址、闻喜邱家庄遗址、河津古垛遗址均有发现,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对研究古史记载中的嫘祖“养蚕缫丝”、丝织起源及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执笔:贾高强 郑媛 李金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保护中心)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

新发现 | 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考古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5-07-29

  古垛遗址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古垛村南侧的台地之上,北依吕梁山,西眺黄河,南迎汾水,季节性河流瓜峪涧从遗址中部穿流而过。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为配合河津市科技创新示范园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运城市考古研究所、运城市考古队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揭露面积218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房址5座、灰坑139个、陶窑4座、火塘4处,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一 古垛遗址地理位置图

左:图二 古垛遗址2024-2025年发掘区航拍 右:图三 仰韶文化中期房址F3

  房址为半地穴式,F3与F5保存较好,结构相同。F3平面为长方形,坐东朝西,建筑面积逾70平方米,室内面积52平方米,由半地穴、墙体、门道、火塘、柱洞、居住面等部分组成。建造过程颇为复杂,包括开挖半地穴、筑墙与立柱、修筑门道与火塘、立室内柱、修整居住面、葺顶等数道工序,与目前晋南豫西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大型房址建造方式基本一致。灰坑总体上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平面以椭圆形和圆形为主,结构多为直壁平底和弧壁圜底,有的坑壁上保留有清晰的工具加工痕迹。从平面分布观察,部分灰坑与房址之间似有一定的附属关系。陶窑多仅存底部结构,Y3最具代表性,由火塘、环形火道、窑室等部分组成,窑室现存高度仅10厘米。发掘区内房址、灰坑、陶窑等不同类型遗迹之间存在反复叠压打破关系,早期的遗迹仅有灰坑,之后被房址打破,陶窑与更晚的灰坑又打破房址,映射不同时期发掘区域在聚落形态布局上的演变轨迹。

图四 仰韶文化中期陶窑(Y3)

  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陶器器类以钵、盆、罐、瓶、釜、瓮最为常见,彩陶有黑彩、红彩、白彩等,黑彩为主,常见纹样有条带纹、变体鱼纹、“花卉”纹、网格纹、圆点纹等。引人瞩目的是遗址内出土了6枚陶制或石雕蚕蛹,石雕蚕蛹形态逼真,整体造型与现代家桑蚕蛹高度相似。出土的穿孔石坠饰精致优美,小型石制工具工艺娴熟,在同时期遗址中亦较为少见。

图五 石雕与陶制蚕蛹

图六 小石球

图七 绿松石坠饰(左)与燧石坠饰(右)

图八 彩陶盆

图九 夹砂罐

图十 旋纹小罐

  从发掘情况来看,古垛遗址年代从仰韶早期东庄类型延续至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时期。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汾河下游地区仰韶早期考古学文化发现的空白,为晋南地区仰韶早期东庄类型向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遗址内不同类型遗迹之间反复叠压打破,也为研究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期聚落功能布局演变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目前,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蚕蛹集中出土于晋南地区,夏县师村遗址、闻喜邱家庄遗址、河津古垛遗址均有发现,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对研究古史记载中的嫘祖“养蚕缫丝”、丝织起源及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执笔:贾高强 郑媛 李金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保护中心)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贾高强等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