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西安唐荐福寺内一批文物重见天日

发布时间:2005-06-22文章出处:作者:
    

    唐文明元年(684),高宗死后百日,皇室为他追荐“冥福”,始立献福寺。6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名荐福寺,并御赐飞白书匾额。荐福寺由王府改建而成,最初位于开化坊内。中宗即位后,“大加营饰”,于景龙年间(707—709),又在荐福寺南面的安仁坊,隔街另辟塔院,修建了一座15层的寺塔即小雁塔。会昌五年(845),武宗毁佛,荐福寺是当时长安城明令保留的4座寺院之一。唐末荐福寺院因毁于兵火,搬到塔院,寺塔合一,重新修建。宋、元、明、清荐福寺迭经修整,今天的布局和规模是明代以后形成的。

    2004年2月28日,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院内开挖下水管道时,在塔身东北30多米处的花圃内发现一件唐代石羊。在提取石羊的过程中,又在周围接连发现了石佛残身、石佛莲花座。继续向下开挖,一件面相丰颐,慈眉善目,肉髻低平,残留有贴金装饰的青石佛头出土了,紧贴佛头一侧还平躺着一尊仰面朝天,佛首残缺的青石佛身。就这样,不经意间一座湮没地下的文物宝库打开了,荐福寺一段历经沧桑的隐秘历史突然灵光闪现并大放异彩。

    这批文物都出土于一个约5米见方、1.7米深的灰池内,清理工作历经一个星期,出土文物60多件,按质地分有石、陶、铜、玉等种类,时代跨度从汉代直至明清。

    佛教造像是这次出土文物最精彩的部分,隋、唐、宋、金、明各代皆有发现。大致可以定为隋代的有通体装饰着繁冗精致璎珞的青石菩萨残躯、头戴花鬘冠端庄慈爱的青石菩萨头、头部上方装饰着缠枝卷草纹的菩萨造像残碑、带莲花座的白石菩萨残躯。属于唐代的有基本可以修复完整的通高达2.3米的青石佛像,大致为初唐时期,还有砂石佛龛像、白石狮子、缺头的白石结跏趺坐佛像。宋代以后的造像有一袒胸露乳坐于地上头部残缺的绿釉弥勒佛像;在一砂石地藏菩萨的底座下刻有“泰和甲子年记”的字样,为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造像;一件头戴兜鍪、身着铠甲、腰系三角形鱼鳞护裆的青石天王像具有明代的服饰造像特征。

    明清时期的残碑出土2块,揭示了明代修缮荐福寺的事件,佐证了“雁塔题名”的历史盛事。其中一块明代残碑上尚存有9列71字,记载番僧勺思吉募集资金修缮荐福寺,工程完工后“绘图赴京求额”,却因僭越使用了皇宫才能使用的绿瓦而被“下法司治之”,最终化险为夷,皇帝“仍赐额曰大荐福寺”的一段历史。这与荐福寺现存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圣旨碑所记载的史实相互印证。另一块明清时期的残碑上勒石刻名“西闱中式举人三十名”,尚存8人的名姓和籍贯。“雁塔题名”是唐代进士金榜题名后在慈恩寺大雁塔下书名留念的荣耀之事,流风绵延不绝。明清时期,文举继续在大雁塔题名,武举则改在小雁塔题名,是陕甘地区文人武士的人生快事。

    出土了大量砖瓦建筑构件,采集有汉代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唐代莲花纹瓦当、明代孔雀蓝釉龙纹瓦当、孔雀蓝釉仙人骑凤瓦、明清时期的兽面纹瓦当。其中仙人骑凤瓦虽仙人和凤鸟头皆残缺,但施釉华丽,仙人侧身坐于凤身,可能装饰于屋脊中部,由此可以想见明代修缮荐福寺的豪华。

    灰池内还出土有生活类器物,如陶质的象棋子、翡翠耳环、古代铜币,此外还有一些残破的丧葬明器,有釉陶仓、胡俑头、骑马俑、陶牛、陶鞍马等。

    这次出土的器物是现代遗存与古代遗存的混合,在我国考古史上十分罕见。根据当年小雁塔修缮负责人的指证,这座灰池可能是1964—1965年修缮小雁塔开挖的2个滤灰坑之一。在灰池内的东部上层生活垃圾堆积中,发现了一件1965年的陕西自行车车牌和一件瓶底三环图案两侧标有“66”、“12”字样的绿色玻璃瓶,可能为1966年12月生产。这批文物虽然多有残缺,但没有掩埋前故意损毁的明显迹象,而且文物的出土位置比较分散,有避免相互撞击损坏之意。据推测,这批文物可能是文革初期在社会动乱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残破的“四旧”而封藏掩埋地下的。也有健在的文物部门的老前辈猜测可能是在“备战备荒”的年月里,把一些难以存放的文物有意暂时埋在这里。遗憾的是,经过40年的人事变迁,已经没有人能够确切说清楚灰池内埋藏文物的秘密。

    小雁塔在建国以后成为西安市文物管理部门的所在地,存放文物的老库房就在灰池附近。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征集的一些流散石质文物临时露天存放在院内。石羊和部分石质造像可能是露天存放在这里的西安地区征集文物,墓葬明器应该是当时进行掩埋处理的一些残破较甚的征集或出土文物。同时也有很多文物应该属于荐福寺的遗存,比如印证荐福寺历史的2块残碑以及许多建筑构件。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建国以后荐福寺地面的佛教造像毁坏殆尽,那么大量的佛教造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20世纪80年代在小雁塔北马路对面的解放军政治学院校门内修路时发现2尊隋代菩萨残躯,与此次灰池内出土的菩萨造型相仿。那里是唐代荐福寺的寺院所在,小雁塔则位于该寺的塔院内,这提示这里出土的佛教造像有些应该属于荐福寺的原物。

    西安荐福寺灰池内的文物历经沧桑,躲过了动乱岁月,在“盛世文物兴”的年代重新出土问世,成为小雁塔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它为今年即将在此建设开馆的西安博物院增添了新的“镇馆之宝”。(张全民)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西安唐荐福寺内一批文物重见天日

发布时间:2005-06-22

    

    唐文明元年(684),高宗死后百日,皇室为他追荐“冥福”,始立献福寺。6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名荐福寺,并御赐飞白书匾额。荐福寺由王府改建而成,最初位于开化坊内。中宗即位后,“大加营饰”,于景龙年间(707—709),又在荐福寺南面的安仁坊,隔街另辟塔院,修建了一座15层的寺塔即小雁塔。会昌五年(845),武宗毁佛,荐福寺是当时长安城明令保留的4座寺院之一。唐末荐福寺院因毁于兵火,搬到塔院,寺塔合一,重新修建。宋、元、明、清荐福寺迭经修整,今天的布局和规模是明代以后形成的。

    2004年2月28日,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院内开挖下水管道时,在塔身东北30多米处的花圃内发现一件唐代石羊。在提取石羊的过程中,又在周围接连发现了石佛残身、石佛莲花座。继续向下开挖,一件面相丰颐,慈眉善目,肉髻低平,残留有贴金装饰的青石佛头出土了,紧贴佛头一侧还平躺着一尊仰面朝天,佛首残缺的青石佛身。就这样,不经意间一座湮没地下的文物宝库打开了,荐福寺一段历经沧桑的隐秘历史突然灵光闪现并大放异彩。

    这批文物都出土于一个约5米见方、1.7米深的灰池内,清理工作历经一个星期,出土文物60多件,按质地分有石、陶、铜、玉等种类,时代跨度从汉代直至明清。

    佛教造像是这次出土文物最精彩的部分,隋、唐、宋、金、明各代皆有发现。大致可以定为隋代的有通体装饰着繁冗精致璎珞的青石菩萨残躯、头戴花鬘冠端庄慈爱的青石菩萨头、头部上方装饰着缠枝卷草纹的菩萨造像残碑、带莲花座的白石菩萨残躯。属于唐代的有基本可以修复完整的通高达2.3米的青石佛像,大致为初唐时期,还有砂石佛龛像、白石狮子、缺头的白石结跏趺坐佛像。宋代以后的造像有一袒胸露乳坐于地上头部残缺的绿釉弥勒佛像;在一砂石地藏菩萨的底座下刻有“泰和甲子年记”的字样,为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造像;一件头戴兜鍪、身着铠甲、腰系三角形鱼鳞护裆的青石天王像具有明代的服饰造像特征。

    明清时期的残碑出土2块,揭示了明代修缮荐福寺的事件,佐证了“雁塔题名”的历史盛事。其中一块明代残碑上尚存有9列71字,记载番僧勺思吉募集资金修缮荐福寺,工程完工后“绘图赴京求额”,却因僭越使用了皇宫才能使用的绿瓦而被“下法司治之”,最终化险为夷,皇帝“仍赐额曰大荐福寺”的一段历史。这与荐福寺现存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圣旨碑所记载的史实相互印证。另一块明清时期的残碑上勒石刻名“西闱中式举人三十名”,尚存8人的名姓和籍贯。“雁塔题名”是唐代进士金榜题名后在慈恩寺大雁塔下书名留念的荣耀之事,流风绵延不绝。明清时期,文举继续在大雁塔题名,武举则改在小雁塔题名,是陕甘地区文人武士的人生快事。

    出土了大量砖瓦建筑构件,采集有汉代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唐代莲花纹瓦当、明代孔雀蓝釉龙纹瓦当、孔雀蓝釉仙人骑凤瓦、明清时期的兽面纹瓦当。其中仙人骑凤瓦虽仙人和凤鸟头皆残缺,但施釉华丽,仙人侧身坐于凤身,可能装饰于屋脊中部,由此可以想见明代修缮荐福寺的豪华。

    灰池内还出土有生活类器物,如陶质的象棋子、翡翠耳环、古代铜币,此外还有一些残破的丧葬明器,有釉陶仓、胡俑头、骑马俑、陶牛、陶鞍马等。

    这次出土的器物是现代遗存与古代遗存的混合,在我国考古史上十分罕见。根据当年小雁塔修缮负责人的指证,这座灰池可能是1964—1965年修缮小雁塔开挖的2个滤灰坑之一。在灰池内的东部上层生活垃圾堆积中,发现了一件1965年的陕西自行车车牌和一件瓶底三环图案两侧标有“66”、“12”字样的绿色玻璃瓶,可能为1966年12月生产。这批文物虽然多有残缺,但没有掩埋前故意损毁的明显迹象,而且文物的出土位置比较分散,有避免相互撞击损坏之意。据推测,这批文物可能是文革初期在社会动乱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残破的“四旧”而封藏掩埋地下的。也有健在的文物部门的老前辈猜测可能是在“备战备荒”的年月里,把一些难以存放的文物有意暂时埋在这里。遗憾的是,经过40年的人事变迁,已经没有人能够确切说清楚灰池内埋藏文物的秘密。

    小雁塔在建国以后成为西安市文物管理部门的所在地,存放文物的老库房就在灰池附近。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征集的一些流散石质文物临时露天存放在院内。石羊和部分石质造像可能是露天存放在这里的西安地区征集文物,墓葬明器应该是当时进行掩埋处理的一些残破较甚的征集或出土文物。同时也有很多文物应该属于荐福寺的遗存,比如印证荐福寺历史的2块残碑以及许多建筑构件。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建国以后荐福寺地面的佛教造像毁坏殆尽,那么大量的佛教造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20世纪80年代在小雁塔北马路对面的解放军政治学院校门内修路时发现2尊隋代菩萨残躯,与此次灰池内出土的菩萨造型相仿。那里是唐代荐福寺的寺院所在,小雁塔则位于该寺的塔院内,这提示这里出土的佛教造像有些应该属于荐福寺的原物。

    西安荐福寺灰池内的文物历经沧桑,躲过了动乱岁月,在“盛世文物兴”的年代重新出土问世,成为小雁塔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它为今年即将在此建设开馆的西安博物院增添了新的“镇馆之宝”。(张全民)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

作者: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