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

发布时间:2005-10-11文章出处:人民网作者:

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



  古书画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古陶瓷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紫禁城建筑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清明上河图及宋代风俗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陶瓷国际学术研讨会3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同时召开;中日共建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第二个五年合作项目签约,我国第一部基于高精细虚拟现实技术的关于故宫的大型计算机作品《天子的宫殿》正式推出……10月10日,迎来80岁生日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一系列“庆生”活动。

  80年前的今天,故宫从戒备森严的皇宫变成平民自由出入的博物院;80年后,日超2万、年均800万名游客在此盘桓羁留———故宫,见证着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

  藏品150万件 故宫有宫也有宝

  “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台湾作家李敖的这句话曾经引来颇多共鸣。然而,今年9月,李敖造访北京故宫后主动颠覆了这一观点,他说:“北京的故宫是真的。”这则插曲,不仅反映了一个个体对故宫的认识历程,也体现出人们对故宫历史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故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载体,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1987年12月,联合国将北京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文儒指出:“作为世界上迄今保护最完整、范围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仅包括作为‘皮壳’的古建筑本身,还包括制度、礼仪和建筑思想、建筑工艺、建筑科学等丰富信息。故宫是中国帝制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信息比较集中和完整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和立体呈现。”故宫现有150万件藏品,在中国所有的博物院中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这些“瓤”和“肉”分人文和历史两类,包括陶瓷、书画、珍宝等宝物。

  李文儒强调:“故宫最珍贵的遗产是反映明清两代典章制度的文物,如奏折、批文等文档,以及印玺等代表皇权帝制礼仪的遗存。”清晰可辨的明清两朝档案,使故宫成为明清史学研究的渊薮。“故宫现存的明清档案,加上解放后划给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和划给北图的图书,共有800多万件。”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构成了故宫水平最高、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历史遗存。

  20年投资20亿 百年大修细打磨

  走进故宫,蓝色防护网遮蔽的片片维修工地,在朱红和明黄的秋光里,稍显突兀,细琢磨,却和谐之至。2001年开始启动的故宫百年大修,投资20亿,将于2020年结束,可谓中国文物界目前最大的“动作”,目标是在紫禁城落成600周年时将其全面维修一次。李文儒说,故宫大修的原则是“不赶工期,一丝一缕,一瓦一椽,须有讲究和来历。维修的时候是局部遮蔽,不影响开放,不影响展览”。

  维修是为了更好地开放和展示。去年10月至今,故宫一边大修,一边推出20多个展览,其中十几个是新项目。武英殿是昔日清政府的刻书中心,刻本纸精墨妙,内容丰富多彩,被称为殿版书。经过大修,武英殿今年9月第一次全面开放,并举办清宫典籍文化展览。午门城楼彻底维修后,第一次全面开放就推出中法文化年的重头戏———“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外界评价该展览的价值有二:一是有特殊历史文化信息的内容展陈,二是在古建筑内部创造性地设置现代化展厅和采用高新技术展览设备。玻璃结构的现代化展厅出人意料,却又适得其所,解决了保温、耐火、抗震问题,旋即得到权威认同:“改造根本不影响古建保护,相反,能促进古建筑内外部很好地展示。”

  故宫的主体建筑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现存各类宫殿建筑8000多间,目前开放面积仅为1/3。经过20年大修,故宫对外开放面积争取达到1/2。

  方兴未艾故宫学 开放襟怀向未来

  从故宫博物院初创时期马衡、陈垣、沈兼士等北京大学学者组建的学术班底,到罗福颐、沈士远、孙瀛洲、陈万里、冯先铭、单士元、刘九庵、朱家缙等在故宫博物院成长起来的知名学者,再到近几十年来迅速成长的新一代故宫博物院学术群体,学术的故宫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2003年在南京“博物馆馆长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提出“故宫学”概念,标志着故宫的学术研究向整体性、体系性、开放性、国际性迈进。

  故宫研究是一种自发行为,而故宫学的理论建构则是自觉而为。去年10月至今,故宫举办了一系列院庆活动,如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雅尔音乐会、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世界五大博物馆馆长对话紫禁城等,其指导原则都是建立密切广泛的国际联系,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凸显故宫的学术特色。“必须强化开放性,不搞轰轰烈烈的庆典,切实用学术性、开放性活动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李文儒说。

  故宫,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80周年既是纪念,是总结和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

发布时间:2005-10-11

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



  古书画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古陶瓷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紫禁城建筑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清明上河图及宋代风俗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陶瓷国际学术研讨会3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同时召开;中日共建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第二个五年合作项目签约,我国第一部基于高精细虚拟现实技术的关于故宫的大型计算机作品《天子的宫殿》正式推出……10月10日,迎来80岁生日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一系列“庆生”活动。

  80年前的今天,故宫从戒备森严的皇宫变成平民自由出入的博物院;80年后,日超2万、年均800万名游客在此盘桓羁留———故宫,见证着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

  藏品150万件 故宫有宫也有宝

  “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台湾作家李敖的这句话曾经引来颇多共鸣。然而,今年9月,李敖造访北京故宫后主动颠覆了这一观点,他说:“北京的故宫是真的。”这则插曲,不仅反映了一个个体对故宫的认识历程,也体现出人们对故宫历史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故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载体,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1987年12月,联合国将北京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文儒指出:“作为世界上迄今保护最完整、范围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仅包括作为‘皮壳’的古建筑本身,还包括制度、礼仪和建筑思想、建筑工艺、建筑科学等丰富信息。故宫是中国帝制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信息比较集中和完整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和立体呈现。”故宫现有150万件藏品,在中国所有的博物院中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这些“瓤”和“肉”分人文和历史两类,包括陶瓷、书画、珍宝等宝物。

  李文儒强调:“故宫最珍贵的遗产是反映明清两代典章制度的文物,如奏折、批文等文档,以及印玺等代表皇权帝制礼仪的遗存。”清晰可辨的明清两朝档案,使故宫成为明清史学研究的渊薮。“故宫现存的明清档案,加上解放后划给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和划给北图的图书,共有800多万件。”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构成了故宫水平最高、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历史遗存。

  20年投资20亿 百年大修细打磨

  走进故宫,蓝色防护网遮蔽的片片维修工地,在朱红和明黄的秋光里,稍显突兀,细琢磨,却和谐之至。2001年开始启动的故宫百年大修,投资20亿,将于2020年结束,可谓中国文物界目前最大的“动作”,目标是在紫禁城落成600周年时将其全面维修一次。李文儒说,故宫大修的原则是“不赶工期,一丝一缕,一瓦一椽,须有讲究和来历。维修的时候是局部遮蔽,不影响开放,不影响展览”。

  维修是为了更好地开放和展示。去年10月至今,故宫一边大修,一边推出20多个展览,其中十几个是新项目。武英殿是昔日清政府的刻书中心,刻本纸精墨妙,内容丰富多彩,被称为殿版书。经过大修,武英殿今年9月第一次全面开放,并举办清宫典籍文化展览。午门城楼彻底维修后,第一次全面开放就推出中法文化年的重头戏———“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外界评价该展览的价值有二:一是有特殊历史文化信息的内容展陈,二是在古建筑内部创造性地设置现代化展厅和采用高新技术展览设备。玻璃结构的现代化展厅出人意料,却又适得其所,解决了保温、耐火、抗震问题,旋即得到权威认同:“改造根本不影响古建保护,相反,能促进古建筑内外部很好地展示。”

  故宫的主体建筑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现存各类宫殿建筑8000多间,目前开放面积仅为1/3。经过20年大修,故宫对外开放面积争取达到1/2。

  方兴未艾故宫学 开放襟怀向未来

  从故宫博物院初创时期马衡、陈垣、沈兼士等北京大学学者组建的学术班底,到罗福颐、沈士远、孙瀛洲、陈万里、冯先铭、单士元、刘九庵、朱家缙等在故宫博物院成长起来的知名学者,再到近几十年来迅速成长的新一代故宫博物院学术群体,学术的故宫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2003年在南京“博物馆馆长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提出“故宫学”概念,标志着故宫的学术研究向整体性、体系性、开放性、国际性迈进。

  故宫研究是一种自发行为,而故宫学的理论建构则是自觉而为。去年10月至今,故宫举办了一系列院庆活动,如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雅尔音乐会、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世界五大博物馆馆长对话紫禁城等,其指导原则都是建立密切广泛的国际联系,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凸显故宫的学术特色。“必须强化开放性,不搞轰轰烈烈的庆典,切实用学术性、开放性活动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李文儒说。

  故宫,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80周年既是纪念,是总结和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作者:

文章出处: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