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05-11-14文章出处:安徽在线-新安晚报作者:

 
  

  本报讯 中华民族文字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文字学和考古学专家昨天在蚌埠市召开的“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就这里发掘出土的607件陶器残片上的刻画符号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侧的一个台地上,中心面积约2万平方米。自从1985年8月在文物大普查中被发现后,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经碳14测定该遗址距今约7300年。1991年国家文物局在合肥召开的“苏鲁豫皖先秦考古”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该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代表。

  蚌埠市博物馆徐大立副研究员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认为,在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多数刻画有符号,其符号、图画及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计70多种,除相当数量的简单符号外,尚有鹿、网、阜、丘等六七种符号与甲骨文相近。该遗址的刻画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含义明确,有关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刻画内容,都可以组成一幅幅“连环画”,此外,尚有若干重要的组合符号,所有这一切,在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与会专家认为,双墩遗址目前仅灰坑就出土了大量的刻画符号,其居住区和墓葬区所蕴藏的内涵可能更为重要,中华民族文字起源的研究性突破,正期待着双墩遗址的研究和发掘。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昨天在看到双墩遗址发掘的这些刻画符号后也连连惊叹,称其“在世界文明史的研究领域里是极为罕见的,它们将对汉字起源的探索提供极其重要的线索,也将给文字起源学术理论的发展提供重新检讨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05-11-14

 
  

  本报讯 中华民族文字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文字学和考古学专家昨天在蚌埠市召开的“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就这里发掘出土的607件陶器残片上的刻画符号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侧的一个台地上,中心面积约2万平方米。自从1985年8月在文物大普查中被发现后,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经碳14测定该遗址距今约7300年。1991年国家文物局在合肥召开的“苏鲁豫皖先秦考古”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该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代表。

  蚌埠市博物馆徐大立副研究员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认为,在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多数刻画有符号,其符号、图画及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计70多种,除相当数量的简单符号外,尚有鹿、网、阜、丘等六七种符号与甲骨文相近。该遗址的刻画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含义明确,有关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刻画内容,都可以组成一幅幅“连环画”,此外,尚有若干重要的组合符号,所有这一切,在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与会专家认为,双墩遗址目前仅灰坑就出土了大量的刻画符号,其居住区和墓葬区所蕴藏的内涵可能更为重要,中华民族文字起源的研究性突破,正期待着双墩遗址的研究和发掘。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昨天在看到双墩遗址发掘的这些刻画符号后也连连惊叹,称其“在世界文明史的研究领域里是极为罕见的,它们将对汉字起源的探索提供极其重要的线索,也将给文字起源学术理论的发展提供重新检讨的机会。”

作者:

文章出处:安徽在线-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