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江西吉安发现一处家族书院

发布时间:2005-11-24文章出处:信息日报作者:钱鹰飚、吴轩、钱进

    书院的名称始自唐代,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则形成于宋初,到清末衰颓,有着悠久的历史。近日,吉安市文博工作人员找到了一处家族书院——燕山书院。吉安市博物馆高立人馆长认为,无论是面积、教育方式还是院内建筑,燕山书院在全国都属罕见。

    百年福地再现尘世

    说起古代书院,江西的书院以其数量品质在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古代吉安习文之风盛极,书院林立,江西省三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在这里,我国私人最早创建的书院——皇寮书院也在这里。而在吉安堆子前镇的井下村刚发现并正在进一步整理的燕山书院,作为一个仅供家族子弟研习的“私人学府”,正吸引着我们的视线。

    在堆子前镇的井下村,我们见到了乡民黄先生,他是燕山书院原主人的后代。

    “这座书院是我们的开基之祖黄由相的三个儿子义方、义言、义齐共同修建的,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开始建,到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竣工,前前后后花了十三年的时间,到现在有整整200年了。”黄先生骄傲地说,“祖先修建燕山书院的同时还建造了黄氏大屋。”黄先生指着燕山书院西面的一排大屋,“那幢大屋我们叫‘正亮堂’。前不久吉安来了考古的人,他们爬上正亮堂的大梁,发现‘嘉庆十一年丙寅’字样刻在梁上呢。”

    黄先生缓缓叙述:“我们先祖迁到井下村的时候,并没有大房子住,他们开始是做木材生意,在南昌开了个木材铺子,名字叫‘福寿堂’。做了二十多年的买卖,攒了钱才做起的正亮堂和燕山书院。”

    原来,燕山书院便是井下村黄氏子弟研习攻读的地方,教师有家族中的先生,也有外面请的先生。黄先生指着回廊及主楼的房间告诉我们,听老人家说,黄氏子弟及亲戚子弟都要到这里来读书,最多的时候有200-300人。他们在这里读书是不要钱的,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初。期间,此处共走出两名进士,他们分别是江西南安知府周勋与广西太平知府黄存镗。

    探寻福地难解之谜

    看点之一:不褪彩绘

    当我们跨进燕山书院二进的大门,我们刚一仰头,便惊呆了。头顶上,一幅直径约一米的鱼跃龙踞图直闯我们的视线。

    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鱼龙在一起的总是与鲤鱼跳龙门有关,而一条大鱼单纯与龙同遨游大海的场景却是难见。而我们头顶上的这幅画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绘就——背景为海啸云涌,云海中一条巨龙凌空而舞,口中水柱喷洒;一尾鲤鱼在水中挺身昂头,直面巨龙。画中的波浪、风云,线条生动细致。

    让我们讶异的是,这幅图案足足200岁了,可岁月并没有在它脸上留下多少沧桑。在它的周围,木质结构的书院壁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霉变腐朽,但历经了200年的彩绘却风采依旧,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在书院回廊、主楼的壁板上还发现有百余幅中国彩绘画,每幅画均以古代传说典故为题,燕山书院的鱼龙图画中的粉墙朱门、书房大院错落有致;文臣武将、大夫仕女、书童随从栩栩如生,数百张面孔、数百件服饰无一相同重复。

    “书院已荒废了多年,并没有人在其中活动,我们也弄不清原来老祖宗用了什么颜料,房子霉了画还没变。”黄先生笑笑。


    看点之二:不涸古井

    与燕山书院息息相关的还有黄氏家族的大院。

    走近黄家大院,院门牌楼上书有“云峰聚秀”,牌楼旁的一眼古井依然清澈如许。这眼古井并不大,直径一米左右,但与常见的水井不同的是,这眼古井深只有一米多,而且还有青石板条垫满了底部,在井口约50厘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圆形孔,井水便顺着小孔潺潺流将出去。可奇就奇在这,井底明明被封住了,那水源从何而来?

    “这眼井水质甘甜,一天300人喝水都不会干的。”黄先生笑言,“不论是什么干旱的年景,这眼井从来没有干涸过。”

    据他考察,这应是缘于屋后丘陵的古樟树所起的养水功能,井水就是通过地下渗透过来的。“从整个黄氏大屋的外部结构来看,应该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对于水土保持十分注意。”黄先生介绍道。

    看点之三:近代的高中学堂

    书院的二进为书楼,两侧厢房与文昌阁相接。尽管院中已是荒草萋萋,墙角房檐有些破落塌陷,但是细致的人们还是能够发现,整个书院的正楼是回廊曲折,错落有致。在书楼大门两侧回廊分别隔出了规则的三个小房间;回廊前后都有楼梯可以登上第二层,在第二层也分有若干个小房间。

    从表面看来,这更像是原来的家宅,似乎与我们经常在电影中所见到的,大家齐齐坐在书堂中听课的情景不太一样。这么多的小房间又是干什么的呢?吉安市博物馆馆长高立人说:“从燕山书院两侧回廊的结构来看,有那么多规则错落的小房间,燕山书院实行的是分班教育,从启蒙教育一直到县学都有。换句话说,燕山书院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高中水平。古时候要讲‘耕读’,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的。人们一般只知道住在大宅院里的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巨商大贾,却少有人知道那些家族对读书格外重视,更少知道他们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专家解读燕山书院密码

    高立人馆长在考证后指出,燕山书院是江西乃至全国家族私塾的建筑文化代表作。

    燕山书院建筑占地约3000平方米,前有棂星池、院门、马厩、二进为书楼,两侧厢房与文昌阁相接,文昌阁楼上中央设孔子牌位,屋顶为假歇山顶,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砖木结构的书楼顶棚留存有字画百余幅,内容均为明理求学、修身仕途类,浓浓的文化气息充满了整个书院。

    众所周知,赣鄱的民居大多受到徽派建筑特色影响,十分讲究房屋装饰。这一切在燕山书院都能得到充分体现。“燕山书院应该说是庐陵文化与客家文化在建筑风格上的融合。”高立人解释道。黄家先祖是客家人,从湖南迁徙而来的,本身便留有客家文化的遗痕,黄氏大院类似围屋的变种建筑。
    对于燕山书院内百年彩绘不褪色之谜,高立人馆长解释说:“这应该是当时在作画时,在颜料中添加了天然的色彩原料,才能使彩绘多年不衰。”
    经过吉安市文博人员的调查研究,燕山书院的许多密码正在慢慢解开。

    为什么黄氏的祖先修建家宅大屋的同时修建了燕山书院?高立人说,这与北宋欧阳修后,吉安文风盛极有关,这里崇尚诗书,耕读并重。修建时讲究房屋式样的美观、文化氛围的烘托都能从燕山书院及黄氏大屋中有所体现。而且,大屋大量采用了赣州兴国的红石为材料,这不仅是主人富贵的体现,也是主人追求品质的特征。

    采访即将结束,我们得到了最新消息,吉安市已整理好燕山书院的情况,已准备申报江西省级保护单位。也许不久后,当我们再次来到燕山书院时,便能感受到修整过的书院又一次飘出阵阵书墨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江西吉安发现一处家族书院

发布时间:2005-11-24

    书院的名称始自唐代,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则形成于宋初,到清末衰颓,有着悠久的历史。近日,吉安市文博工作人员找到了一处家族书院——燕山书院。吉安市博物馆高立人馆长认为,无论是面积、教育方式还是院内建筑,燕山书院在全国都属罕见。

    百年福地再现尘世

    说起古代书院,江西的书院以其数量品质在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古代吉安习文之风盛极,书院林立,江西省三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在这里,我国私人最早创建的书院——皇寮书院也在这里。而在吉安堆子前镇的井下村刚发现并正在进一步整理的燕山书院,作为一个仅供家族子弟研习的“私人学府”,正吸引着我们的视线。

    在堆子前镇的井下村,我们见到了乡民黄先生,他是燕山书院原主人的后代。

    “这座书院是我们的开基之祖黄由相的三个儿子义方、义言、义齐共同修建的,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开始建,到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竣工,前前后后花了十三年的时间,到现在有整整200年了。”黄先生骄傲地说,“祖先修建燕山书院的同时还建造了黄氏大屋。”黄先生指着燕山书院西面的一排大屋,“那幢大屋我们叫‘正亮堂’。前不久吉安来了考古的人,他们爬上正亮堂的大梁,发现‘嘉庆十一年丙寅’字样刻在梁上呢。”

    黄先生缓缓叙述:“我们先祖迁到井下村的时候,并没有大房子住,他们开始是做木材生意,在南昌开了个木材铺子,名字叫‘福寿堂’。做了二十多年的买卖,攒了钱才做起的正亮堂和燕山书院。”

    原来,燕山书院便是井下村黄氏子弟研习攻读的地方,教师有家族中的先生,也有外面请的先生。黄先生指着回廊及主楼的房间告诉我们,听老人家说,黄氏子弟及亲戚子弟都要到这里来读书,最多的时候有200-300人。他们在这里读书是不要钱的,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初。期间,此处共走出两名进士,他们分别是江西南安知府周勋与广西太平知府黄存镗。

    探寻福地难解之谜

    看点之一:不褪彩绘

    当我们跨进燕山书院二进的大门,我们刚一仰头,便惊呆了。头顶上,一幅直径约一米的鱼跃龙踞图直闯我们的视线。

    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鱼龙在一起的总是与鲤鱼跳龙门有关,而一条大鱼单纯与龙同遨游大海的场景却是难见。而我们头顶上的这幅画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绘就——背景为海啸云涌,云海中一条巨龙凌空而舞,口中水柱喷洒;一尾鲤鱼在水中挺身昂头,直面巨龙。画中的波浪、风云,线条生动细致。

    让我们讶异的是,这幅图案足足200岁了,可岁月并没有在它脸上留下多少沧桑。在它的周围,木质结构的书院壁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霉变腐朽,但历经了200年的彩绘却风采依旧,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在书院回廊、主楼的壁板上还发现有百余幅中国彩绘画,每幅画均以古代传说典故为题,燕山书院的鱼龙图画中的粉墙朱门、书房大院错落有致;文臣武将、大夫仕女、书童随从栩栩如生,数百张面孔、数百件服饰无一相同重复。

    “书院已荒废了多年,并没有人在其中活动,我们也弄不清原来老祖宗用了什么颜料,房子霉了画还没变。”黄先生笑笑。


    看点之二:不涸古井

    与燕山书院息息相关的还有黄氏家族的大院。

    走近黄家大院,院门牌楼上书有“云峰聚秀”,牌楼旁的一眼古井依然清澈如许。这眼古井并不大,直径一米左右,但与常见的水井不同的是,这眼古井深只有一米多,而且还有青石板条垫满了底部,在井口约50厘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圆形孔,井水便顺着小孔潺潺流将出去。可奇就奇在这,井底明明被封住了,那水源从何而来?

    “这眼井水质甘甜,一天300人喝水都不会干的。”黄先生笑言,“不论是什么干旱的年景,这眼井从来没有干涸过。”

    据他考察,这应是缘于屋后丘陵的古樟树所起的养水功能,井水就是通过地下渗透过来的。“从整个黄氏大屋的外部结构来看,应该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对于水土保持十分注意。”黄先生介绍道。

    看点之三:近代的高中学堂

    书院的二进为书楼,两侧厢房与文昌阁相接。尽管院中已是荒草萋萋,墙角房檐有些破落塌陷,但是细致的人们还是能够发现,整个书院的正楼是回廊曲折,错落有致。在书楼大门两侧回廊分别隔出了规则的三个小房间;回廊前后都有楼梯可以登上第二层,在第二层也分有若干个小房间。

    从表面看来,这更像是原来的家宅,似乎与我们经常在电影中所见到的,大家齐齐坐在书堂中听课的情景不太一样。这么多的小房间又是干什么的呢?吉安市博物馆馆长高立人说:“从燕山书院两侧回廊的结构来看,有那么多规则错落的小房间,燕山书院实行的是分班教育,从启蒙教育一直到县学都有。换句话说,燕山书院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高中水平。古时候要讲‘耕读’,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的。人们一般只知道住在大宅院里的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巨商大贾,却少有人知道那些家族对读书格外重视,更少知道他们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专家解读燕山书院密码

    高立人馆长在考证后指出,燕山书院是江西乃至全国家族私塾的建筑文化代表作。

    燕山书院建筑占地约3000平方米,前有棂星池、院门、马厩、二进为书楼,两侧厢房与文昌阁相接,文昌阁楼上中央设孔子牌位,屋顶为假歇山顶,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砖木结构的书楼顶棚留存有字画百余幅,内容均为明理求学、修身仕途类,浓浓的文化气息充满了整个书院。

    众所周知,赣鄱的民居大多受到徽派建筑特色影响,十分讲究房屋装饰。这一切在燕山书院都能得到充分体现。“燕山书院应该说是庐陵文化与客家文化在建筑风格上的融合。”高立人解释道。黄家先祖是客家人,从湖南迁徙而来的,本身便留有客家文化的遗痕,黄氏大院类似围屋的变种建筑。
    对于燕山书院内百年彩绘不褪色之谜,高立人馆长解释说:“这应该是当时在作画时,在颜料中添加了天然的色彩原料,才能使彩绘多年不衰。”
    经过吉安市文博人员的调查研究,燕山书院的许多密码正在慢慢解开。

    为什么黄氏的祖先修建家宅大屋的同时修建了燕山书院?高立人说,这与北宋欧阳修后,吉安文风盛极有关,这里崇尚诗书,耕读并重。修建时讲究房屋式样的美观、文化氛围的烘托都能从燕山书院及黄氏大屋中有所体现。而且,大屋大量采用了赣州兴国的红石为材料,这不仅是主人富贵的体现,也是主人追求品质的特征。

    采访即将结束,我们得到了最新消息,吉安市已整理好燕山书院的情况,已准备申报江西省级保护单位。也许不久后,当我们再次来到燕山书院时,便能感受到修整过的书院又一次飘出阵阵书墨香。

作者:钱鹰飚、吴轩、钱进

文章出处:信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