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库区首次发现集中汉窑群

发布时间:2006-04-01文章出处:三峡传媒网作者:李自安

    考古工作者近日在三峡库区土城坡墓地发掘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二十多个汉代陶窑,困惑考古界多年有关三峡库区汉代陶器出处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个就是考古工作者清理出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汉代陶窑,诸如烟道、堆积陶制品的窑室、火道等应有尽有的汉代陶窑,考古工作者共发现了二十多个。

  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裴健称,考古工作者从窑里清理出来了大量的汉代板瓦、筒瓦、陶罐、陶钟等物品,最早的是在西汉末期,最晚的是在六朝时期,可以表明这里曾经是峡江地区汉代烧制陶器的一个大型作坊。“通过这批窑的发现,解决了汉代那么多墓葬,那么多汉代人的(陶制)生活用品出土地、出土点都找到了。”3月中旬,央视记者“驻扎”考古现场,对汉代窑群发掘工作予以跟踪拍摄。

“土城坡”是块风水宝地

  “土城坡”是巫山县城旧址原巫山中学所在地,此处墓葬群“储量”丰富,是巫山众多考古发掘点中古墓群规模最大的一个。该墓群的跨度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时期。自2004年8月进场后,武汉考古研究所已在此发掘出300多座古墓、4000多件陪葬文物,并在80多个墓穴中出土了10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陶、铜、铁、镏金、漆木以及有秦楚风格的鼎、壶等。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两汉及汉前战国时期文物。

  今年2月26日,考古工作者在“土城坡”发掘出了第一个烧制陶器的汉代窑塘,紧接着,其余20多个窑塘也陆续见天。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的关注。

库区首次发现集中汉窑

  记者3月30日在考古现场看到,新发掘清理出的汉代窑群位于“土城坡”距长江码头10多米的坡地上,11口汉窑规则地有序排列,红色的烧土、烧焦的窑壁、板结的地面均非常醒目,它们均为马蹄形状,平面略呈方形,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四部分构成。窑塘有单烟道、双烟道和三烟道之分,大小不一,大的长约3米、宽约2米,小的长约2米、宽约1米。

  考古专家表示,如此集中的汉窑群,在整个三峡库区还是首次发现,它既反映了汉代时期人的社会生活水平,同时有力证明了三峡库区当时手工作坊业已相当繁荣,并可对此前在巫山及周边区域发掘的大量汉代陶制文物的来源问题作出合理解释。

今年分三步抢救文物

  汉墓的陪葬品从何而来?是从湖北过来,还是从重庆下来?在没有发掘出这批窑址前根本无法知道。裴健称,这批窑址的出土有力证实巫山在汉代时丧葬品的烧制、加工都是由本地专门的作坊、窑厂提供的。考古人员发现,汉窑里出土的陶器物残片与周围汉墓发掘的文物大多一致,因此,考古人员推断这应是距今2000多年东汉时期的窑址。

  据介绍,“土城坡”古墓群平均海拔在160-163米之间,三期蓄水后此处将成为一座孤岛。考古工作者今年将分三步抓紧完成淹没区文物的挖掘工作:首先是原巫山中学操场,然后是环校跑道,最后是土城坡整个坡地。专家透露,这些地方埋藏的地下文物“储量”丰富,“保守估计应为去年出土文物总量的1倍以上,届时将会有更多的惊喜奉献给世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库区首次发现集中汉窑群

发布时间:2006-04-01

    考古工作者近日在三峡库区土城坡墓地发掘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二十多个汉代陶窑,困惑考古界多年有关三峡库区汉代陶器出处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个就是考古工作者清理出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汉代陶窑,诸如烟道、堆积陶制品的窑室、火道等应有尽有的汉代陶窑,考古工作者共发现了二十多个。

  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裴健称,考古工作者从窑里清理出来了大量的汉代板瓦、筒瓦、陶罐、陶钟等物品,最早的是在西汉末期,最晚的是在六朝时期,可以表明这里曾经是峡江地区汉代烧制陶器的一个大型作坊。“通过这批窑的发现,解决了汉代那么多墓葬,那么多汉代人的(陶制)生活用品出土地、出土点都找到了。”3月中旬,央视记者“驻扎”考古现场,对汉代窑群发掘工作予以跟踪拍摄。

“土城坡”是块风水宝地

  “土城坡”是巫山县城旧址原巫山中学所在地,此处墓葬群“储量”丰富,是巫山众多考古发掘点中古墓群规模最大的一个。该墓群的跨度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时期。自2004年8月进场后,武汉考古研究所已在此发掘出300多座古墓、4000多件陪葬文物,并在80多个墓穴中出土了10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陶、铜、铁、镏金、漆木以及有秦楚风格的鼎、壶等。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两汉及汉前战国时期文物。

  今年2月26日,考古工作者在“土城坡”发掘出了第一个烧制陶器的汉代窑塘,紧接着,其余20多个窑塘也陆续见天。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的关注。

库区首次发现集中汉窑

  记者3月30日在考古现场看到,新发掘清理出的汉代窑群位于“土城坡”距长江码头10多米的坡地上,11口汉窑规则地有序排列,红色的烧土、烧焦的窑壁、板结的地面均非常醒目,它们均为马蹄形状,平面略呈方形,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四部分构成。窑塘有单烟道、双烟道和三烟道之分,大小不一,大的长约3米、宽约2米,小的长约2米、宽约1米。

  考古专家表示,如此集中的汉窑群,在整个三峡库区还是首次发现,它既反映了汉代时期人的社会生活水平,同时有力证明了三峡库区当时手工作坊业已相当繁荣,并可对此前在巫山及周边区域发掘的大量汉代陶制文物的来源问题作出合理解释。

今年分三步抢救文物

  汉墓的陪葬品从何而来?是从湖北过来,还是从重庆下来?在没有发掘出这批窑址前根本无法知道。裴健称,这批窑址的出土有力证实巫山在汉代时丧葬品的烧制、加工都是由本地专门的作坊、窑厂提供的。考古人员发现,汉窑里出土的陶器物残片与周围汉墓发掘的文物大多一致,因此,考古人员推断这应是距今2000多年东汉时期的窑址。

  据介绍,“土城坡”古墓群平均海拔在160-163米之间,三期蓄水后此处将成为一座孤岛。考古工作者今年将分三步抓紧完成淹没区文物的挖掘工作:首先是原巫山中学操场,然后是环校跑道,最后是土城坡整个坡地。专家透露,这些地方埋藏的地下文物“储量”丰富,“保守估计应为去年出土文物总量的1倍以上,届时将会有更多的惊喜奉献给世人。” 

作者:李自安

文章出处:三峡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