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武清发现金元遗址

发布时间:2006-06-16文章出处:城市快报作者:程康

   昨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人员在武清区齐庄,距北运河3—4公里处发现了金元时期的“聚落遗址”,发掘出土大量铁、铜、瓷、古梳、铜镜等生活用品以及生产用具,迄今为止出土文物标本共计1000余件。此次“聚落遗址”的发现首次揭示了京杭大运河两岸村镇聚落的形态以及分布特点,对于探求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影响具有深远影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资料。

   现场“瓮棺墓”可见孩童尸骨

  昨日,记者随同考古人员来到武清区齐庄遗址发掘现场,在一处几米深的地下遗址,考古人员正用铲子、竹签、小刷子小心翼翼地发掘一具“瓮棺墓”。这具“瓮棺墓”最外面是红陶,里面依稀可以看到一部分骸骨。经过考古人员初步判定,红陶里面是一个夭折的孩子,旁边随葬的还有古代孩童的玩具———瓷制哨子。据考古人员介绍,近一个月来,从这一带出土的文物特别多,葬瓷罐、猪牙、古梳、铜镜这些罩着神秘面纱的文物经过发掘重见天日。采访过程中,一位手拿金代观音瓷像的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正反两面的金代瓷像考古价值非常高,是武清考古以来重大发现的文物,证明了古代在此居住的人们也有宗教信仰,更标志着古代这里繁荣昌盛,运河水道商务流通的发达。

  揭示武清从战国时期就有变迁

  据文物处的盛立双研究员介绍,考古队员已在齐庄“据点”发掘文物数月,原先初定2000平方米的考古地已发掘15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50多个,水井4口,汉、唐、明、清等5个墓葬群,出土的瓷器、铁、铜等生活用品不计其数。盛立双表示,此次出土的大量文物和遗址使武清运河沿线文物的密度超过原先发掘,“聚落遗址”的发现证明武清从战国时期就有变迁,丰富了第六批国保单位京杭大运河的内涵,逐步揭示了天津境内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武清发现金元遗址

发布时间:2006-06-16

   昨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人员在武清区齐庄,距北运河3—4公里处发现了金元时期的“聚落遗址”,发掘出土大量铁、铜、瓷、古梳、铜镜等生活用品以及生产用具,迄今为止出土文物标本共计1000余件。此次“聚落遗址”的发现首次揭示了京杭大运河两岸村镇聚落的形态以及分布特点,对于探求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影响具有深远影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资料。

   现场“瓮棺墓”可见孩童尸骨

  昨日,记者随同考古人员来到武清区齐庄遗址发掘现场,在一处几米深的地下遗址,考古人员正用铲子、竹签、小刷子小心翼翼地发掘一具“瓮棺墓”。这具“瓮棺墓”最外面是红陶,里面依稀可以看到一部分骸骨。经过考古人员初步判定,红陶里面是一个夭折的孩子,旁边随葬的还有古代孩童的玩具———瓷制哨子。据考古人员介绍,近一个月来,从这一带出土的文物特别多,葬瓷罐、猪牙、古梳、铜镜这些罩着神秘面纱的文物经过发掘重见天日。采访过程中,一位手拿金代观音瓷像的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正反两面的金代瓷像考古价值非常高,是武清考古以来重大发现的文物,证明了古代在此居住的人们也有宗教信仰,更标志着古代这里繁荣昌盛,运河水道商务流通的发达。

  揭示武清从战国时期就有变迁

  据文物处的盛立双研究员介绍,考古队员已在齐庄“据点”发掘文物数月,原先初定2000平方米的考古地已发掘15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50多个,水井4口,汉、唐、明、清等5个墓葬群,出土的瓷器、铁、铜等生活用品不计其数。盛立双表示,此次出土的大量文物和遗址使武清运河沿线文物的密度超过原先发掘,“聚落遗址”的发现证明武清从战国时期就有变迁,丰富了第六批国保单位京杭大运河的内涵,逐步揭示了天津境内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程康

文章出处: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