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与王陵相伴的森森庙堂——河南永城市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

发布时间:2007-05-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本站记者
   
    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城市芒砀山的主峰上发掘出一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此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33.5、东西宽31.5米,面积为1055平方米,其东部已遭破坏。台基四边用凿制规整的条石垒砌成石墙,中间为原始岩体,顶部为夯土。
   
   
    建筑基址发现时顶部夯土已被推掉,裸露出岩体,台基四周遗迹也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岩体四周原有石墙围护,东、西两侧保存较好,部分石墙尚存。东侧残存25米,北部被一采石坑破坏,南端仅存用碎石夯筑的基槽,有的则直接将基岩凿平作为基槽;中部是用打制规整的条石砌成石墙,保存最好的部分有5层,高约2米,加上外侧倒塌散落的条石,推测石墙原有高度应不低于4米。西侧石墙保存有6层,高约2.3米,上部与岩体之间用条石、碎石、泥土等充填,推测此处石台高度原应在3.5米以上。南侧石墙已被破坏,仅存墙基凹槽。北部也仅存凹槽,两侧散落有带榫的石块。石墙四周保存有夯土地面。东侧地面保存较好,在石墙外2.75米处发现三块南北向方形柱础石,北端础石中间还残留有圆形木柱痕,中间础石正中有刻划的十字柱心。础石四周有瓦片堆积,多为饰绳纹的板瓦,时代应为西汉早期。东侧石墙内侧有用凿制规整的石板铺设的斜坡漫道,石板表面凿制麻点,漫道宽2.5、残长9.5米,其北端有转角平台。从现存的迹象推测,该建筑基址中间以土、石形成墩台,四周砌成石墙,墙外有柱,柱上有檐,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
   
    此建筑基址位于芒砀山主峰上,主峰本身没有发现梁王墓,但其东、西、南面的山峰都埋葬有梁王墓,因此整个梁王墓地应以此山峰为中心,环绕四周。    从建筑结构、时代及所处的位置看,该建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有可能是文帝时修建的高祖庙,也有可能是西汉早期梁王在此修建的中心祭祀场所。其建筑结构可能是四周有迴廊,中间为夯土或岩石墩台,上部有顶的高台建筑;也可能是四周有迴廊,中间为露天高台的建筑,类似于东汉洛阳灵台。石、木结构的建筑在我国并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早期的建筑特点及祭祀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与王陵相伴的森森庙堂——河南永城市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

发布时间:2007-05-29

   
    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城市芒砀山的主峰上发掘出一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此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33.5、东西宽31.5米,面积为1055平方米,其东部已遭破坏。台基四边用凿制规整的条石垒砌成石墙,中间为原始岩体,顶部为夯土。
   
   
    建筑基址发现时顶部夯土已被推掉,裸露出岩体,台基四周遗迹也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岩体四周原有石墙围护,东、西两侧保存较好,部分石墙尚存。东侧残存25米,北部被一采石坑破坏,南端仅存用碎石夯筑的基槽,有的则直接将基岩凿平作为基槽;中部是用打制规整的条石砌成石墙,保存最好的部分有5层,高约2米,加上外侧倒塌散落的条石,推测石墙原有高度应不低于4米。西侧石墙保存有6层,高约2.3米,上部与岩体之间用条石、碎石、泥土等充填,推测此处石台高度原应在3.5米以上。南侧石墙已被破坏,仅存墙基凹槽。北部也仅存凹槽,两侧散落有带榫的石块。石墙四周保存有夯土地面。东侧地面保存较好,在石墙外2.75米处发现三块南北向方形柱础石,北端础石中间还残留有圆形木柱痕,中间础石正中有刻划的十字柱心。础石四周有瓦片堆积,多为饰绳纹的板瓦,时代应为西汉早期。东侧石墙内侧有用凿制规整的石板铺设的斜坡漫道,石板表面凿制麻点,漫道宽2.5、残长9.5米,其北端有转角平台。从现存的迹象推测,该建筑基址中间以土、石形成墩台,四周砌成石墙,墙外有柱,柱上有檐,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
   
    此建筑基址位于芒砀山主峰上,主峰本身没有发现梁王墓,但其东、西、南面的山峰都埋葬有梁王墓,因此整个梁王墓地应以此山峰为中心,环绕四周。    从建筑结构、时代及所处的位置看,该建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有可能是文帝时修建的高祖庙,也有可能是西汉早期梁王在此修建的中心祭祀场所。其建筑结构可能是四周有迴廊,中间为夯土或岩石墩台,上部有顶的高台建筑;也可能是四周有迴廊,中间为露天高台的建筑,类似于东汉洛阳灵台。石、木结构的建筑在我国并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早期的建筑特点及祭祀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者: 本站记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