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洛阳出土火种器

发布时间:2007-07-30文章出处:人民网-河南视窗作者:

    火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你是否知道,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保存火种的?昨日,记者在洛阳博物馆看到一个貌不惊人的“陶罐”。但在专家眼中,它却具有重大考古价值,是距今5600年前人们贮存火种的火种器(如图)。据了解,这种火种器在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是首次发现。 

  

    1996年,市文物工作队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孟津寨根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一座距今56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房基中出土了这件陶器。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严文明研究后认为,这是一件用于贮存火种的火种器。经过多年研究,考古人员对该火种器的用法有了初步了解。该火种器是一件手制的夹砂红陶厚胎器。 

  市文物工作队研究员李德方介绍,考古专家之所以认定这是一件贮存火种的火种器,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从出土地点及陶质、陶胎特征观察,它是一件耐高温陶器。该器物出土于一座因火灾而废弃的房子内的炉灶旁,与其相伴出土的还有釜、盆等生活用具,这件器物有可能为燃具。 

  其次,该器物的特征具有贮存火种的功能。其口部较小,便于放置火种后聚火、排烟;其腹部有对称双孔,便于器内充入流通的氧气以助火种缓慢燃烧;其底部不平且有一孔,既可以排灰,又可以让少量空气充入器内,促进空气循环,保证了火种在该器内的缓慢、持续燃烧。 

  专家推测,火种器是这样用的:把火炭投置于器内并在其上覆盖黑炭,适度封闭口部并置其于空气流通处,这样木炭在器内缓慢燃烧。采用火种时,打开口部并借助吹火具吹火,火便燃烧起来。使用后,晃动火种器,排除炭灰并续上黑炭。这样,火种器便如同如今的火炉一样,可以长久贮存火种。 

  我国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内曾经发现有用火痕迹,表明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偏早阶段,猿人已用火御寒、熟食。李德方推测,在北京猿人乃至其后漫长的历史阶段,古人类还处在采集天然火种和“钻木取火”的阶段,并把获取的火用“持续燃烧法”保存下来。而到新石器仰韶文化阶段,黄河流域人们贮存火种的方法主要为“灶坑法”,即把灶坑内燃而未尽的火炭用灰烬掩埋起来,使余火处于低氧燃烧状态,延缓燃料的燃烧时间,但用此法在当时矮小的“窝棚式”房子里保存火种容易引发火灾,推测仰韶时期的先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才发明了这种便捷、实用的贮存火种的火种器。 

  李德方认为,火种器的发明,不仅降低了火灾发生率,并有助于火种的到处挪动,其筒状、透气、漏渣、耐高温等形制或特征,均被后世的火炉所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讲,寨根遗址出土的火种器是后世火炉的雏形,是一项重大发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洛阳出土火种器

发布时间:2007-07-30

    火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你是否知道,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保存火种的?昨日,记者在洛阳博物馆看到一个貌不惊人的“陶罐”。但在专家眼中,它却具有重大考古价值,是距今5600年前人们贮存火种的火种器(如图)。据了解,这种火种器在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是首次发现。 

  

    1996年,市文物工作队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孟津寨根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一座距今56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房基中出土了这件陶器。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严文明研究后认为,这是一件用于贮存火种的火种器。经过多年研究,考古人员对该火种器的用法有了初步了解。该火种器是一件手制的夹砂红陶厚胎器。 

  市文物工作队研究员李德方介绍,考古专家之所以认定这是一件贮存火种的火种器,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从出土地点及陶质、陶胎特征观察,它是一件耐高温陶器。该器物出土于一座因火灾而废弃的房子内的炉灶旁,与其相伴出土的还有釜、盆等生活用具,这件器物有可能为燃具。 

  其次,该器物的特征具有贮存火种的功能。其口部较小,便于放置火种后聚火、排烟;其腹部有对称双孔,便于器内充入流通的氧气以助火种缓慢燃烧;其底部不平且有一孔,既可以排灰,又可以让少量空气充入器内,促进空气循环,保证了火种在该器内的缓慢、持续燃烧。 

  专家推测,火种器是这样用的:把火炭投置于器内并在其上覆盖黑炭,适度封闭口部并置其于空气流通处,这样木炭在器内缓慢燃烧。采用火种时,打开口部并借助吹火具吹火,火便燃烧起来。使用后,晃动火种器,排除炭灰并续上黑炭。这样,火种器便如同如今的火炉一样,可以长久贮存火种。 

  我国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内曾经发现有用火痕迹,表明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偏早阶段,猿人已用火御寒、熟食。李德方推测,在北京猿人乃至其后漫长的历史阶段,古人类还处在采集天然火种和“钻木取火”的阶段,并把获取的火用“持续燃烧法”保存下来。而到新石器仰韶文化阶段,黄河流域人们贮存火种的方法主要为“灶坑法”,即把灶坑内燃而未尽的火炭用灰烬掩埋起来,使余火处于低氧燃烧状态,延缓燃料的燃烧时间,但用此法在当时矮小的“窝棚式”房子里保存火种容易引发火灾,推测仰韶时期的先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才发明了这种便捷、实用的贮存火种的火种器。 

  李德方认为,火种器的发明,不仅降低了火灾发生率,并有助于火种的到处挪动,其筒状、透气、漏渣、耐高温等形制或特征,均被后世的火炉所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讲,寨根遗址出土的火种器是后世火炉的雏形,是一项重大发明。

 

作者:

文章出处:人民网-河南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