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辽代祖陵考古发掘获重要收获

发布时间:2007-11-1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董新林

龟趺山建筑基址远景和地貌

    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文物局对祖陵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07年8~10月,对辽代祖陵内一座被盗墓(PM1)和陵外东侧的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得了较为重要的收获。

    祖陵是辽代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后的陵寝之地,建于天显二年(927)。它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山谷中,东南约5里处为其奉陵邑祖州城。祖陵坐落于一个口袋形山谷中,四面环山,仅在临近祖州的东南方向,有一狭窄的山口,现存陵门基址。

    根据我们以往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祖陵分为内外两个陵区。本次发掘的一号陪葬墓(PM1)位于外陵区西侧的一道山脊上,与太祖陵仅一岭之隔。此墓规模较大,墓道朝东南。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两个耳室组成,全长近50米。墓室内地面均铺有方砖。

01一号陪葬墓全景

    此墓属于凿山为墓,墓道平缓,两侧有包砖,并刷白灰面,长约17.3米,宽3.8米,最深约5.3米;墓道后部两侧各有一个仿木结构砖砌建筑,上部有脊瓦、板瓦、筒瓦和滴水,下面还有仿木的檐椽,东端侧面有兽面瓦当。墙壁刷有白灰面,仅东端侧面有简单的壁画。前端设有一个木门。

一号陪葬墓棺床前挡(东-西)

    墓门上部为券顶,原设有木门。迎风墙下面为砖砌,上面为石块垒砌,均涂白灰面。前室平面为长方形,券顶。前甬道前部两侧各有一个壁龛。中室、后室和两个耳室均为圆角弧方形,穹窿顶。后室东西长6.85、南北宽6.9米,残高约5.5米。后室中后部筑有砖筑棺床,三面有壸门彩绘雕砖和雕砖支柱,西部接后壁。从出土的木雕龙头等构件看,棺床上原有小帐一类的葬具。小帐外的棺床表面施有彩绘图案。人骨仅残存部分头骨和下颌骨。因为后室坍塌,并被严重盗扰,故尸骨、随葬品位置均不详。

鎏金双凤银饰件M3:1

    尽管此墓经过了严重的盗掘,但仍清理出一些精美的随葬品,主要有金器、鎏金银器、鎏金铜器、玻璃器、玉器、琥珀、铁器、瓷器、陶器、石器等。如“开元通宝”鎏金铜币、鎏金双凤银饰件、镶宝石银饰件、青釉龙盘、青釉双凤盘、青釉执壶、白釉罐、白釉大盆等。墓葬仅存几块墓志残片,所以墓主人的身份尚不清楚。但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等特征看,此墓应属于辽代早期。

木质鎏金龙头饰件M1:131青釉龙洗M1:138   

 

 

 

 

 

 

     祖陵外的东侧台地上,有多处辽代基址,其中以石龟趺山建筑基址最为重要。石龟趺残长2.8、高1.06米,其上石碑不存。我们通过对石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的全面清理,初步确认这是一处碑楼类的建筑基址。基址座北朝南,土木结构建筑,中心建筑东西长13、53米、南北宽9、83米。四面为土墙,仅南侧有一门,门宽约4米,门两侧各有一个柱础石残坑。四周土墙内外均涂白灰面,建筑内地面铺有方砖。石龟趺居于建筑基址中央,下有一个方形基座,上铺方砖,侧面为长方形砖包砌。基址内有四个对称的方形柱础石残坑。建筑墙外铺有方形或长方形地砖,外延达4米。根据残存的现象推测,基址外围有包石。石龟趺山建筑基址东西两侧都发现了砖石混筑的登山路,有保存较好的石台阶和铺地砖。

龟趺山基址契丹大字碑片出土情况

    特别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石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的全面清理,获得了大量带文字的碑片。从石料和字体看,这里似乎不止一块石碑。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石龟趺上的字碑,前面为契丹大字,后面为汉文楷书,属于双语石碑。残碑中提及“天赞五年”、“升天皇帝”,还有与刘守文会盟北淖口、征渤海国等内容。从字里行间可以判定,此碑记录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功绩。因此,此基址应该就是文献所载的“辽太祖纪功碑”之所在。

龟趺山基址汉字碑片

    本次考古工作,是辽代祖陵陵园第一次正规的考古发掘。根据石龟趺山建筑基址提供的线索,从考古学上基本可以佐证文献所定的祖陵地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辽代陵寝制度的考古学研究。“辽太祖纪功碑”两种文字的整合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天赞五年”等不见于《辽史》,在一定程度上增补了辽史的内容。同时双文石碑对契丹大字的解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考古发掘,是近年辽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

详见更多相关图片,请点击祖陵考古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辽代祖陵考古发掘获重要收获

发布时间:2007-11-14

龟趺山建筑基址远景和地貌

    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文物局对祖陵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07年8~10月,对辽代祖陵内一座被盗墓(PM1)和陵外东侧的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得了较为重要的收获。

    祖陵是辽代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后的陵寝之地,建于天显二年(927)。它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山谷中,东南约5里处为其奉陵邑祖州城。祖陵坐落于一个口袋形山谷中,四面环山,仅在临近祖州的东南方向,有一狭窄的山口,现存陵门基址。

    根据我们以往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祖陵分为内外两个陵区。本次发掘的一号陪葬墓(PM1)位于外陵区西侧的一道山脊上,与太祖陵仅一岭之隔。此墓规模较大,墓道朝东南。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两个耳室组成,全长近50米。墓室内地面均铺有方砖。

01一号陪葬墓全景

    此墓属于凿山为墓,墓道平缓,两侧有包砖,并刷白灰面,长约17.3米,宽3.8米,最深约5.3米;墓道后部两侧各有一个仿木结构砖砌建筑,上部有脊瓦、板瓦、筒瓦和滴水,下面还有仿木的檐椽,东端侧面有兽面瓦当。墙壁刷有白灰面,仅东端侧面有简单的壁画。前端设有一个木门。

一号陪葬墓棺床前挡(东-西)

    墓门上部为券顶,原设有木门。迎风墙下面为砖砌,上面为石块垒砌,均涂白灰面。前室平面为长方形,券顶。前甬道前部两侧各有一个壁龛。中室、后室和两个耳室均为圆角弧方形,穹窿顶。后室东西长6.85、南北宽6.9米,残高约5.5米。后室中后部筑有砖筑棺床,三面有壸门彩绘雕砖和雕砖支柱,西部接后壁。从出土的木雕龙头等构件看,棺床上原有小帐一类的葬具。小帐外的棺床表面施有彩绘图案。人骨仅残存部分头骨和下颌骨。因为后室坍塌,并被严重盗扰,故尸骨、随葬品位置均不详。

鎏金双凤银饰件M3:1

    尽管此墓经过了严重的盗掘,但仍清理出一些精美的随葬品,主要有金器、鎏金银器、鎏金铜器、玻璃器、玉器、琥珀、铁器、瓷器、陶器、石器等。如“开元通宝”鎏金铜币、鎏金双凤银饰件、镶宝石银饰件、青釉龙盘、青釉双凤盘、青釉执壶、白釉罐、白釉大盆等。墓葬仅存几块墓志残片,所以墓主人的身份尚不清楚。但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等特征看,此墓应属于辽代早期。

木质鎏金龙头饰件M1:131青釉龙洗M1:138   

 

 

 

 

 

 

     祖陵外的东侧台地上,有多处辽代基址,其中以石龟趺山建筑基址最为重要。石龟趺残长2.8、高1.06米,其上石碑不存。我们通过对石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的全面清理,初步确认这是一处碑楼类的建筑基址。基址座北朝南,土木结构建筑,中心建筑东西长13、53米、南北宽9、83米。四面为土墙,仅南侧有一门,门宽约4米,门两侧各有一个柱础石残坑。四周土墙内外均涂白灰面,建筑内地面铺有方砖。石龟趺居于建筑基址中央,下有一个方形基座,上铺方砖,侧面为长方形砖包砌。基址内有四个对称的方形柱础石残坑。建筑墙外铺有方形或长方形地砖,外延达4米。根据残存的现象推测,基址外围有包石。石龟趺山建筑基址东西两侧都发现了砖石混筑的登山路,有保存较好的石台阶和铺地砖。

龟趺山基址契丹大字碑片出土情况

    特别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石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的全面清理,获得了大量带文字的碑片。从石料和字体看,这里似乎不止一块石碑。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石龟趺上的字碑,前面为契丹大字,后面为汉文楷书,属于双语石碑。残碑中提及“天赞五年”、“升天皇帝”,还有与刘守文会盟北淖口、征渤海国等内容。从字里行间可以判定,此碑记录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功绩。因此,此基址应该就是文献所载的“辽太祖纪功碑”之所在。

龟趺山基址汉字碑片

    本次考古工作,是辽代祖陵陵园第一次正规的考古发掘。根据石龟趺山建筑基址提供的线索,从考古学上基本可以佐证文献所定的祖陵地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辽代陵寝制度的考古学研究。“辽太祖纪功碑”两种文字的整合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天赞五年”等不见于《辽史》,在一定程度上增补了辽史的内容。同时双文石碑对契丹大字的解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考古发掘,是近年辽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

详见更多相关图片,请点击祖陵考古

 

 

作者: 董新林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