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粤西南发现历史时期新的文化类型

发布时间:2008-03-2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冯孟钦

    最近,洛湛铁路岑茂段(广西岑溪至广东茂名)粤境考古发掘工作结束,首次发现了一批南朝至唐代的袋状坑、船形斜穴土坑墓、瓮棺葬和独具特色的陶器群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遗存,是广东考古的一次重要突破。
    洛湛铁路粤境段,北起广东信宜,经高州市、茂南区,在电白县羊角镇与三茂铁路相连接,全长122公里。2006年5月至7月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铁路沿线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发现了信宜荔枝岗、马岭岗,高州塘尾岭、屋背岭、牛角山、亚公山、光山共7处需要抢救发掘的遗址。这7处遗址都在高州中北部、信宜中南部以鉴江为中心的狭长河谷地带、高五十米以下的山上或山边,多在干流和支流交汇处。2007年3月底开始正式发掘,合计发掘面积11500平方米。
    各个遗址的地层堆积比较简单,个别遗址有三个文化层,如荔枝岗、马岭岗,但多数只有两个文化层。
    这批遗存反映出以下一些鲜明特点:
    一、遗址周边设有多道壕沟。除高州潭头塘尾岭可能因为发掘前已遭破坏没有发现沟以外,其它6处遗址都发现了沟的遗迹,而且每个遗址周边都有多道环形沟,有的是同时存在的多道屏障,有的则反映了村落扩展的过程。在信宜马岭岗和高州亚公山西南面最外围的壕沟,宽、深都超过两米,初步判断,这些环形沟具有防御功能;遗址内部的沟,则可能具有排水功能。
    二、遗址内普遍存在数量较多的“袋状坑”。袋状坑口径一般在40~60厘米,深2~3米,底径多在1.5到2米,也有少量深超过3米,底径超过2米的。一部分坑底发现柱洞,推测可能是原来安装独木梯以出入坑中的。有的坑口沿外侧有一圈柱洞,说明袋状坑的上面原来盖有雨棚。在高州亚公山57号袋状坑和信宜马岭岗3号袋状坑中发现炭化稻米,说明袋状坑至少部分是用于储藏粮食的。亚公山57号坑稻米堆积于坑的底部,直径140厘米,厚约30厘米,体积约0.5立方米。亚公山灰坑编号超过100号,百分之九十以上属袋状坑,在密集的地方, 10米×10米的探方内,袋状坑竟多达10余个。

  船形斜穴土坑墓

    船形斜穴土坑墓

    三、发现了船形斜穴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特殊的墓葬形制。船形斜穴土坑墓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墓葬形制,已发现6座,其中马岭岗M1长3.40,宽0.76,深0.48米,带圆形腰坑,腰坑放置两件随葬品;M10长5.56,宽1.95,深0.64米,是最大型的船形墓,随葬器物被打碎混于填土中。瓮棺葬,高州亚公山4座,信宜马岭岗3座,荔枝岗1座。都是单个罐(瓮)竖立摆放,与廉江至海南躺倒摆放方式不同。有意思的是,从化州、遂溪开始至海南,瓮棺的数量从一个逐步增加到6个,即由多个罐或瓮相套串联成为一个瓮棺整体。2个罐或瓮组成的瓮棺口口相套;3个以上的瓮棺等于在2个罐或瓮的中间加进1个至4个底部被打掉的罐或瓮。经初步研究,这种瓮棺葬俗是自北而南从茂名传至海南的。

    亚公山瓮棺葬

    马岭岗瓮棺葬

    四、出土了独具特色的陶器群。陶器的整体特点是全部都是平底器,不见圜底器或圈足器。陶器群的基本组合是罐、釜、壶、甑、钵、盆。罐最多,有侈口、直口、敞口诸种,以水波纹四系罐数量最常见;以前各地无论是史前还是历史时代考古发现中所见的釜无一例外都是圜底釜,圜底能够使受热面积增大,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而洛湛铁路遗存发现的陶釜却是平底器,又以侈口折沿内耳釜最具特色。内耳釜是吊起来使用的,釜耳安在口沿内侧是为了防止吊绳被火烧断。提环壶也很有特点,目前也主要见于粤西南地区,都是黄白色泥质陶,火候较低,有小流和小气孔,适于运动中使用。甑形器,矮桶状,宽平内折沿,大口直壁平底,器形奇特,用途未明。

    陶提环壶

    陶罐

    陶甑形器

    陶内耳釜

    由于陶器的个性比较强,因此,对遗存年代的判断,主要依靠瓷器;通过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以瓷器证陶器。瓷器数量较少,多是碗,只有少量罐,釉多已脱落,与广东其他地方出土同类器特征相似,故数量虽少,却是重要的断代依据。
    五、出土石器也颇有特色。马岭岗和亚公山都出土以云母岩挖成的罐等容器及石升、石斗等量器。
    至于这批遗址的性质,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聚落遗址,二是屯粮的仓库。属于后一情况的为亚公山和荔枝岗。亚公山高约50米,相对孤立,为群山环绕,山顶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袋状坑,并且发现了炭化稻米和武器(铁剑),而与房屋相关的柱洞数量偏少,因此,可能是囤粮的粮仓;从出土铁剑看,粮仓可能有士兵把守。荔枝岗环境与亚公山甚似,且也发现了铁剑、铁刀等武器。
    过去粤西南地区的文物工作者也零星采集过上述类型的遗物,但因是采集品,缺乏层位依据和共存关系,当时所定的年代不够准确,通过今次发掘,将建立起基本的年代标尺和参照系。
    洛湛铁路发现的一批遗址、遗迹和遗物,是广东考古发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类型,特色鲜明,完全区别于同时期广东其他地方的文化遗存,填补了考古学上的空白。根据历史记载,南朝至唐代之间粤西南的土著居民是俚人,因此,洛湛铁路沿线发现的这批文化遗存,也是迄今为止经考古发掘发现的第一批俚人文化遗存,对俚人研究和俚人杰出首领冼夫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粤西南发现历史时期新的文化类型

发布时间:2008-03-24

    最近,洛湛铁路岑茂段(广西岑溪至广东茂名)粤境考古发掘工作结束,首次发现了一批南朝至唐代的袋状坑、船形斜穴土坑墓、瓮棺葬和独具特色的陶器群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遗存,是广东考古的一次重要突破。
    洛湛铁路粤境段,北起广东信宜,经高州市、茂南区,在电白县羊角镇与三茂铁路相连接,全长122公里。2006年5月至7月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铁路沿线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发现了信宜荔枝岗、马岭岗,高州塘尾岭、屋背岭、牛角山、亚公山、光山共7处需要抢救发掘的遗址。这7处遗址都在高州中北部、信宜中南部以鉴江为中心的狭长河谷地带、高五十米以下的山上或山边,多在干流和支流交汇处。2007年3月底开始正式发掘,合计发掘面积11500平方米。
    各个遗址的地层堆积比较简单,个别遗址有三个文化层,如荔枝岗、马岭岗,但多数只有两个文化层。
    这批遗存反映出以下一些鲜明特点:
    一、遗址周边设有多道壕沟。除高州潭头塘尾岭可能因为发掘前已遭破坏没有发现沟以外,其它6处遗址都发现了沟的遗迹,而且每个遗址周边都有多道环形沟,有的是同时存在的多道屏障,有的则反映了村落扩展的过程。在信宜马岭岗和高州亚公山西南面最外围的壕沟,宽、深都超过两米,初步判断,这些环形沟具有防御功能;遗址内部的沟,则可能具有排水功能。
    二、遗址内普遍存在数量较多的“袋状坑”。袋状坑口径一般在40~60厘米,深2~3米,底径多在1.5到2米,也有少量深超过3米,底径超过2米的。一部分坑底发现柱洞,推测可能是原来安装独木梯以出入坑中的。有的坑口沿外侧有一圈柱洞,说明袋状坑的上面原来盖有雨棚。在高州亚公山57号袋状坑和信宜马岭岗3号袋状坑中发现炭化稻米,说明袋状坑至少部分是用于储藏粮食的。亚公山57号坑稻米堆积于坑的底部,直径140厘米,厚约30厘米,体积约0.5立方米。亚公山灰坑编号超过100号,百分之九十以上属袋状坑,在密集的地方, 10米×10米的探方内,袋状坑竟多达10余个。

  船形斜穴土坑墓

    船形斜穴土坑墓

    三、发现了船形斜穴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特殊的墓葬形制。船形斜穴土坑墓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墓葬形制,已发现6座,其中马岭岗M1长3.40,宽0.76,深0.48米,带圆形腰坑,腰坑放置两件随葬品;M10长5.56,宽1.95,深0.64米,是最大型的船形墓,随葬器物被打碎混于填土中。瓮棺葬,高州亚公山4座,信宜马岭岗3座,荔枝岗1座。都是单个罐(瓮)竖立摆放,与廉江至海南躺倒摆放方式不同。有意思的是,从化州、遂溪开始至海南,瓮棺的数量从一个逐步增加到6个,即由多个罐或瓮相套串联成为一个瓮棺整体。2个罐或瓮组成的瓮棺口口相套;3个以上的瓮棺等于在2个罐或瓮的中间加进1个至4个底部被打掉的罐或瓮。经初步研究,这种瓮棺葬俗是自北而南从茂名传至海南的。

    亚公山瓮棺葬

    马岭岗瓮棺葬

    四、出土了独具特色的陶器群。陶器的整体特点是全部都是平底器,不见圜底器或圈足器。陶器群的基本组合是罐、釜、壶、甑、钵、盆。罐最多,有侈口、直口、敞口诸种,以水波纹四系罐数量最常见;以前各地无论是史前还是历史时代考古发现中所见的釜无一例外都是圜底釜,圜底能够使受热面积增大,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而洛湛铁路遗存发现的陶釜却是平底器,又以侈口折沿内耳釜最具特色。内耳釜是吊起来使用的,釜耳安在口沿内侧是为了防止吊绳被火烧断。提环壶也很有特点,目前也主要见于粤西南地区,都是黄白色泥质陶,火候较低,有小流和小气孔,适于运动中使用。甑形器,矮桶状,宽平内折沿,大口直壁平底,器形奇特,用途未明。

    陶提环壶

    陶罐

    陶甑形器

    陶内耳釜

    由于陶器的个性比较强,因此,对遗存年代的判断,主要依靠瓷器;通过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以瓷器证陶器。瓷器数量较少,多是碗,只有少量罐,釉多已脱落,与广东其他地方出土同类器特征相似,故数量虽少,却是重要的断代依据。
    五、出土石器也颇有特色。马岭岗和亚公山都出土以云母岩挖成的罐等容器及石升、石斗等量器。
    至于这批遗址的性质,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聚落遗址,二是屯粮的仓库。属于后一情况的为亚公山和荔枝岗。亚公山高约50米,相对孤立,为群山环绕,山顶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袋状坑,并且发现了炭化稻米和武器(铁剑),而与房屋相关的柱洞数量偏少,因此,可能是囤粮的粮仓;从出土铁剑看,粮仓可能有士兵把守。荔枝岗环境与亚公山甚似,且也发现了铁剑、铁刀等武器。
    过去粤西南地区的文物工作者也零星采集过上述类型的遗物,但因是采集品,缺乏层位依据和共存关系,当时所定的年代不够准确,通过今次发掘,将建立起基本的年代标尺和参照系。
    洛湛铁路发现的一批遗址、遗迹和遗物,是广东考古发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类型,特色鲜明,完全区别于同时期广东其他地方的文化遗存,填补了考古学上的空白。根据历史记载,南朝至唐代之间粤西南的土著居民是俚人,因此,洛湛铁路沿线发现的这批文化遗存,也是迄今为止经考古发掘发现的第一批俚人文化遗存,对俚人研究和俚人杰出首领冼夫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 冯孟钦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