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揭秘通辽南宝力皋吐墓地 出土陶器成为解密之匙

发布时间:2008-04-16文章出处:内蒙古日报作者:

    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约40公里处的南宝力皋吐墓地晚于著名的红山文化,而与小河沿文化时代相当,其不仅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地理位置最独特、文化因素最复杂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墓地,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身特点,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专家称它的发现与发掘“在东北地区史前原始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承启意义”。

    出土陶器成为解密之匙,一种具有独特类型面貌的文化

    对南宝力皋吐墓地的大规模发掘始于2006年。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这处墓地就曾多次被盗,据后来考古人员的粗略估计,被盗掘墓葬大概有近百座。2006年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当地文管所报告,墓地再遭盗掘破坏,遂于8月前往进行抢救性发掘。

    从2006年到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通辽市博物馆、扎鲁特旗文管所对该墓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7600平方米,清理墓葬347座、灰沟2条、灰坑2座,出土各类陶器、石器、玉器及骨蚌器800余件,其中陶器占大宗。

    据介绍,最早作为盛器出现的陶器是史前人类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物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陶器易于制作也易于破损,这一特性使生活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文化面貌的族群、部落都可以生产制作并延续不断。这些看似普通的陶器因为承载了史前人类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成为今天人们认识和区别不同区域、不同文化面貌史前文化的最佳手段。南宝力皋吐墓地也不例外,其出土的大量陶器最终成为考古人员破解关键的墓地谜团的一把最好的钥匙。

    南宝力皋吐陶器墓地陶器成分比较复杂,其出土的高领双耳壶、尊形器等陶器显然具有小河沿文化的某些特征,而另外的条形堆纹筒形罐、叠唇弧腹罐等个别陶器又像是辽宁偏堡子类型同类器的再现。由此,专家们认定,南宝力皋吐墓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距今约4500-5000年。

    对于南宝力皋吐墓地的文化属性,考古人员并没有轻易下结论。因为墓地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绳索状条形堆纹筒形罐、泥质深腹筒形罐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陶壶等,这些陶器所附纹饰、造型与同时期文化的出土器物有较明显区别,不像是已知的其他原始文化直接影响的产物。由此专家认定,南宝力皋吐墓地应是一种具有独特类型面貌的文化。吉平说,南宝力皋吐墓地除了含有小河沿文化等已知的文化因素外,还含有大量的到目前为止并不为人所知的,需要考古学家进一步解读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

    首次发现填补多项考古空白,将兵器骨朵年代提前了几千年

    据专家介绍,南宝力皋吐墓地所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的南面是下辽河流域,西面为草原地带,东面与松嫩平原相通,西南与赤峰地区比邻,是东北地区各种原始文化交错融合的敏感地带。可以说,南宝力皋吐墓地是研究我国史前文化的一座宝库,其众多首次发现填补了多项我国史前文化考古的空白。

    在众多随葬品中,石骨朵的发现尤其引人注目。骨朵又称金瓜,是一种长棒状兵器,在其一端缀有蒜形或蒺藜形的头。此前所知骨朵最早出现在东汉以后,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骨朵用青石制成,头为五角蒺藜形,它的出现使这种兵器的出现年代向前推了几千年。另一件兵器,精美的骨梗双玉刃短剑用骨作剑身,玉为刃,专家认为其可能是青铜短剑的前身。此外,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三樽龟形陶壶、红陶黑漆彩陶等也都属首次出土。

    吉平曾在一次考古论坛上说,南宝力皋吐墓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崇尚美。内蒙古博物馆现正在展出墓地出土的一件刺猬形罐。整个陶罐造型生动可爱,刺猬面部采用雕塑手法,双耳外突、眼鼻内凹,巧妙地将刺猬的圆嘴作为罐口,周身采用连续刻画的“V”字纹体现刺猬的满身芒刺。据专家分析,该陶器应该为玩具或饰品。而在多数墓主人的身上也都发现了用玉、玛瑙、绿松石等做的装饰品。

    此外,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还从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判断,当时部落、部族之间战争、械斗频繁,因为墓地除出土了大量兵器外,一些先民骸骨上还发现了刺入的骨刀,有的甚至头骨也不完整。综上所述,据吉平介绍,南宝力皋吐墓地还有许许多多的谜团尚未解开,其文化属性和考古意义还有待于考古人员作进一步的甄别和分析,以期得到一个满意答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揭秘通辽南宝力皋吐墓地 出土陶器成为解密之匙

发布时间:2008-04-16

    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约40公里处的南宝力皋吐墓地晚于著名的红山文化,而与小河沿文化时代相当,其不仅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地理位置最独特、文化因素最复杂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墓地,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身特点,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专家称它的发现与发掘“在东北地区史前原始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承启意义”。

    出土陶器成为解密之匙,一种具有独特类型面貌的文化

    对南宝力皋吐墓地的大规模发掘始于2006年。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这处墓地就曾多次被盗,据后来考古人员的粗略估计,被盗掘墓葬大概有近百座。2006年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当地文管所报告,墓地再遭盗掘破坏,遂于8月前往进行抢救性发掘。

    从2006年到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通辽市博物馆、扎鲁特旗文管所对该墓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7600平方米,清理墓葬347座、灰沟2条、灰坑2座,出土各类陶器、石器、玉器及骨蚌器800余件,其中陶器占大宗。

    据介绍,最早作为盛器出现的陶器是史前人类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物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陶器易于制作也易于破损,这一特性使生活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文化面貌的族群、部落都可以生产制作并延续不断。这些看似普通的陶器因为承载了史前人类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成为今天人们认识和区别不同区域、不同文化面貌史前文化的最佳手段。南宝力皋吐墓地也不例外,其出土的大量陶器最终成为考古人员破解关键的墓地谜团的一把最好的钥匙。

    南宝力皋吐陶器墓地陶器成分比较复杂,其出土的高领双耳壶、尊形器等陶器显然具有小河沿文化的某些特征,而另外的条形堆纹筒形罐、叠唇弧腹罐等个别陶器又像是辽宁偏堡子类型同类器的再现。由此,专家们认定,南宝力皋吐墓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距今约4500-5000年。

    对于南宝力皋吐墓地的文化属性,考古人员并没有轻易下结论。因为墓地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绳索状条形堆纹筒形罐、泥质深腹筒形罐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陶壶等,这些陶器所附纹饰、造型与同时期文化的出土器物有较明显区别,不像是已知的其他原始文化直接影响的产物。由此专家认定,南宝力皋吐墓地应是一种具有独特类型面貌的文化。吉平说,南宝力皋吐墓地除了含有小河沿文化等已知的文化因素外,还含有大量的到目前为止并不为人所知的,需要考古学家进一步解读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

    首次发现填补多项考古空白,将兵器骨朵年代提前了几千年

    据专家介绍,南宝力皋吐墓地所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的南面是下辽河流域,西面为草原地带,东面与松嫩平原相通,西南与赤峰地区比邻,是东北地区各种原始文化交错融合的敏感地带。可以说,南宝力皋吐墓地是研究我国史前文化的一座宝库,其众多首次发现填补了多项我国史前文化考古的空白。

    在众多随葬品中,石骨朵的发现尤其引人注目。骨朵又称金瓜,是一种长棒状兵器,在其一端缀有蒜形或蒺藜形的头。此前所知骨朵最早出现在东汉以后,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骨朵用青石制成,头为五角蒺藜形,它的出现使这种兵器的出现年代向前推了几千年。另一件兵器,精美的骨梗双玉刃短剑用骨作剑身,玉为刃,专家认为其可能是青铜短剑的前身。此外,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三樽龟形陶壶、红陶黑漆彩陶等也都属首次出土。

    吉平曾在一次考古论坛上说,南宝力皋吐墓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崇尚美。内蒙古博物馆现正在展出墓地出土的一件刺猬形罐。整个陶罐造型生动可爱,刺猬面部采用雕塑手法,双耳外突、眼鼻内凹,巧妙地将刺猬的圆嘴作为罐口,周身采用连续刻画的“V”字纹体现刺猬的满身芒刺。据专家分析,该陶器应该为玩具或饰品。而在多数墓主人的身上也都发现了用玉、玛瑙、绿松石等做的装饰品。

    此外,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还从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判断,当时部落、部族之间战争、械斗频繁,因为墓地除出土了大量兵器外,一些先民骸骨上还发现了刺入的骨刀,有的甚至头骨也不完整。综上所述,据吉平介绍,南宝力皋吐墓地还有许许多多的谜团尚未解开,其文化属性和考古意义还有待于考古人员作进一步的甄别和分析,以期得到一个满意答案。  

作者:

文章出处: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