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烟台牟子国故城遗址惨遭

发布时间:2008-08-22文章出处:水母网作者:

曾经气势恢弘一去不返

     17日上午8时许,记者驱车赶到烟台开发区古现街道三十里堡村南的坡地,看到的是一块块庄稼地、菜园、育苗地和一个大坑、一排房子、几个蒙古包,不了解情况的人只会把它当作农村常见的一处坡地,这就是春秋时期的牟子国国都故城。

    据了解,牟子国是周初分封的产物,曾为早期显赫胶东百余年的东夷第一国,被誉为考证胶东先民早期生产、生活的样本和活化石,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1956年,当时属于福山的牟子国故城遗址被定为省级保护遗址,后来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福山区文物工作者吕伟达的记忆里:故城四周城垣犹存,气势雄伟,东、南、北门痕迹清晰。细观城内,可看出昔日布局,南北有条中央大道,西南系宫殿区,西北有监狱遗址,东北为商业区,有冶炼作坊遗址,东南角设炮台。

    牟子国故城东西、南北各500多米。故城北边上来的路口是原来的北城门,道路东边有一道黄土崖,其实是原来的北城墙。北城墙东端向南延伸的一道隆起的土堆其实是东城墙,中间一个豁口是原来的东城门。东城墙和南城墙连接,是故城现在的高地。从北边过来的道路向南拐了一下,随后向南穿过南城墙,豁口是原来的南城门。西城墙已经淹没在树丛间了,看不出样子。说是城墙,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后,现在都只有三四米高,除了北城墙北侧有些陡峭,其它地方都是坡地。正因为有坡度才显出与中间的平地不同,不然更难想像这就是故城了。东城墙和南城墙相对来说还算保存完整,但上面早已经长满了山枣棘子和荒草。有的山枣树长的有胳膊粗,多数还只是没膝的荆棘,特别是东城墙,密密麻麻的都是,无法下脚。因为是雨后,南城墙上还长出了蘑菇。

    故城里面就更没有什么可看的了,除了庄稼、树木和杂草,刺眼的就是东、南城门道路交汇处的一排砖瓦房。房子后面是一个十多米深的方形巨坑,前面乱七八糟地堆放着杂物,西南边是一块块巨大的有些圆形的石头。记者碰到一个农民,问这排房子是什么单位,回答说是绿化队。通往南城门的路西,南城墙里面是刚刚修筑起来的几个蒙古包,正在那里忙活的一个男子说是准备开酒店的。

 

 富庶的“牟子国”至今未发掘

    今年66岁的王丙初曾经做过省市党报通讯员,现在也还是三十里堡村的笔杆子。谈到故城,他记得以前的城墙有三四米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整大寨田时毁了不少。他说,老辈流传说故城西南部叫“西南狱”,那里以前是监狱。他们认为以为当年修建城墙时是用海水和的的泥,因为这样城墙非常结实,而且——城墙上的土整到地里后,好几年不长庄稼,这表明因为盐碱成分太高大。

    故城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他说村民们整地时村民们发现过钱模、箭头、陶器和西汉的五铢钱,还有一枚带有“王重(音)”字样的铜印章,现在应该在福山区博物馆里。在东、南城墙交接处的东南角,记者看到地表有破碎的瓦片,1一厘米多厚,样子古朴,不像是现代的瓦片那般精致、那般薄。

    说到钱模,王丙初告诉记者,说村里78岁的陶福经就捡到过。随后,他带记者赶到故城的一块菜园地,找到了正在那里修理菜园的陶福经。陶福经说自己1947年入党,教过学,当过村干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上级三十里堡所属的福山还有人来让他看护故城,每年给他100一百元块钱,但给送了两年就拉倒了。对于故城,他印象里以前就是种庄稼的。他说抗战时候破坏了一次,整大寨田破坏了一次,现在也没有什么了。但是,当地有个说法:“古城里有眼井,能值山东半个省”。”传说当年的达官贵人曾将很多珍宝藏在一眼井里,后人想找一直没有找到。这里靠海,有渔盐之利,当年肯定很富庶,他们认为这个说法有些道理。

    现代化建设会否淹没故城

    站在故城南城墙,东面和南面可以看到烟台开发区的高楼正拔地而起,渐渐逼近故城。在故城西面,有关部门三十里堡和开发区旅游局、古现办事处等联合一起从北到南开发了一个“牟国生态休闲园”,建酒店、,搞有机蔬菜种植、和开发水果采摘园,一条水泥路正从西蜿蜒涌通进故城。

    也许,几年、几十年后,当人们来到这里休闲旅游时,已经不会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片拥有2000两千多年历史的故城了,即使偶尔看到一片破瓦,他们还会以为是谁家拆房扔出的垃圾,根本想不到这是穿越过2000多两千多年时间历史隧道的故城遗物。

    关于牟子国,在烟台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说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区三十里堡的古城遗址,文物管理部门有确切的记载,当地百姓也颇为熟悉。

    昨天一早,本报特派记者和特邀同行的原王懿荣纪念馆馆长吕伟达老师便来到了这个已经荒芜了上千年的古城遗址。

    三十里堡南大约400米左右,在一片庄稼地、果树林的空隙里,隐约可以看出一个围成四方形不到半平方公里的轮廓,那长满荆棘的残垣断壁看起来就像人们常见的河边修筑的堤坝。

    踏上堤坝极目远望,才发现这里的视野竟是如此开阔,向东西南北看去,几乎是毫无遮拦,几十里远的景象尽在视野之内,让你不得不感叹古人选址时的聪慧。

    “你脚下踩的这个小土丘,实际上就是2000多年前牟子国的王宫。”吕老的一句话,让记者感觉倏忽间回到了远古。

    据《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是管火的火正官,后人尊称其为火神,牟子国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又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载:“牟,周国名,子爵。”可证牟子国是在西周初被周王所封。福山县志也记载,福山周时为青州牟子国地,登州东南有牟古城。另外很多史书、地方志的记载也证明,现在的威海、荣城、文登等地当时均属牟子国管辖。

    记者踏在脚下的荒地,就是今烟台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城市”!烟台人大都知道福山是烟台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便是发祥地的“原点”。

    如今,这里早已不见了国都的繁华,即便是泥土夯出的城墙也残缺不全,片片庄稼、果树正茂盛地生长在“城墙”上、“王宫”上、“监狱”上。看到我们来,一群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便停下手中的活和我们拉起呱来。

    “农业学大寨的时候,西城墙的泥被推土机推了,造田啦。”村民王炳建随口念起了那时的顺口溜:“往南看,层层大寨田;往北看,只只大轮船……”

    “毁城造田,这毁的可不是一般的城啊!”吕老师的话让记者听出了一位老历史学家揪心的疼痛。一座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城,一个最能代表烟台城市渊源的古都,在历经数千年风雨以后,最终却毁在后人的手里。

    坐在地头的一位妇女随手在土里扒拉了几下,就拣起几块碎瓦块扔了过来。这些碎瓦块咋一看和普通的瓦块没什么区别,细一看就能发现其纹理明显粗糙,大一点的上面还能看出非常清楚的花纹。这也许曾经是国王使用的器皿,也许曾经是百姓糊口的家什,如今已然是一堆废品。村民说:“这些东西地里多的是。”

    拿着碎瓦在手,听着风吹过庄稼和树木“唰唰”的声音,记者仿佛听见了古都的悲怆。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见证如此丰富,而面对今人的破坏却又如此脆弱。

    据村民们反映,周围有好多村子前面都冠有“牟城”二字,俗称牟城十八村,这些村子见证着这座牟子国古城的曾经存在。我们第二站决定去牟城十八村。

 

 走出春秋时期的“牟子国”国都

    牟子国国都故城坐落于福山区古现镇三十里堡村南的丘陵坡地上,206国道南500米,因工作关系,笔者曾多次走进这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期的牟子国国都故城。从故城北门进入城内直达南门,再登上保存基本完好的南城墙,整个城池尽收眼底,只见四周城垣犹存,气势雄伟,东、南、北门痕迹清晰。细观城内,可看出昔日布局,南北有条中央大道,西南系宫殿区,西北有监狱遗址,东北为商业区,有冶炼作坊遗址,东南角设炮台。

    经测量,牟子国国都故城呈不规则四方形,东西宽550米,南北长523米,城墙为夯土构筑,现存城墙根部宽20米,顶部宽16米,高度6—8米不等。故城遗址,虽未进行过考古发掘,20世纪60年代农民整地时,已有钱范、刀币、铁犁、石磨、瓦当、陶器和冶炼残渣等出土,足以证实,当年牟子国国都,人烟稠密、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历经二千多年的牟子国国都故城遗址,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胶东半岛绝无仅有。

    据《风俗志》载:“牟子国,祝融后。”《左传》载:“祝融之后,春秋时,附属鲁国。”《续修莱芜县志》称:“牟子国故城,在县治东二十里,现存牟子国遗址。”综上所述,牟子国本属鲁国,在今莱芜市,为何在烟台市又出现了一个牟子国呢?原因是春秋时期齐、鲁、吴、楚的兼并战争造成的。牟子国地处齐、鲁之间,成了两国交战的战场,历史上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和齐吴“艾陵之战”,均发生在牟子国,后齐国强大,牟子国归齐。长期战争的蹂躏,使牟子国深受其害,后来齐国便把牟子国从齐鲁间的夹缝中,迁到齐国的大后方。据南宋罗泌撰《路史》称:“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唯因牟国原在今莱芜县。”

    牟子国东迁的具体时间,史料无确切记载,据推测,可能在齐国东征灭莱国时。莱国的故都位于今龙口市东南50里的归城遗址,始建于西周时期,一直被齐国视为强敌,公元前567年,被齐灵公所灭。齐国的疆土从此东扩到胶东半岛,牟子国才迁徒到此。

    牟子国消失后,其国都城内仍有人居住,至清代中期,才人去城塌,逐渐荒芜。牟子国故城遗址,不但是研究胶东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财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烟台牟子国故城遗址惨遭

发布时间:2008-08-22

曾经气势恢弘一去不返

     17日上午8时许,记者驱车赶到烟台开发区古现街道三十里堡村南的坡地,看到的是一块块庄稼地、菜园、育苗地和一个大坑、一排房子、几个蒙古包,不了解情况的人只会把它当作农村常见的一处坡地,这就是春秋时期的牟子国国都故城。

    据了解,牟子国是周初分封的产物,曾为早期显赫胶东百余年的东夷第一国,被誉为考证胶东先民早期生产、生活的样本和活化石,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1956年,当时属于福山的牟子国故城遗址被定为省级保护遗址,后来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福山区文物工作者吕伟达的记忆里:故城四周城垣犹存,气势雄伟,东、南、北门痕迹清晰。细观城内,可看出昔日布局,南北有条中央大道,西南系宫殿区,西北有监狱遗址,东北为商业区,有冶炼作坊遗址,东南角设炮台。

    牟子国故城东西、南北各500多米。故城北边上来的路口是原来的北城门,道路东边有一道黄土崖,其实是原来的北城墙。北城墙东端向南延伸的一道隆起的土堆其实是东城墙,中间一个豁口是原来的东城门。东城墙和南城墙连接,是故城现在的高地。从北边过来的道路向南拐了一下,随后向南穿过南城墙,豁口是原来的南城门。西城墙已经淹没在树丛间了,看不出样子。说是城墙,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后,现在都只有三四米高,除了北城墙北侧有些陡峭,其它地方都是坡地。正因为有坡度才显出与中间的平地不同,不然更难想像这就是故城了。东城墙和南城墙相对来说还算保存完整,但上面早已经长满了山枣棘子和荒草。有的山枣树长的有胳膊粗,多数还只是没膝的荆棘,特别是东城墙,密密麻麻的都是,无法下脚。因为是雨后,南城墙上还长出了蘑菇。

    故城里面就更没有什么可看的了,除了庄稼、树木和杂草,刺眼的就是东、南城门道路交汇处的一排砖瓦房。房子后面是一个十多米深的方形巨坑,前面乱七八糟地堆放着杂物,西南边是一块块巨大的有些圆形的石头。记者碰到一个农民,问这排房子是什么单位,回答说是绿化队。通往南城门的路西,南城墙里面是刚刚修筑起来的几个蒙古包,正在那里忙活的一个男子说是准备开酒店的。

 

 富庶的“牟子国”至今未发掘

    今年66岁的王丙初曾经做过省市党报通讯员,现在也还是三十里堡村的笔杆子。谈到故城,他记得以前的城墙有三四米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整大寨田时毁了不少。他说,老辈流传说故城西南部叫“西南狱”,那里以前是监狱。他们认为以为当年修建城墙时是用海水和的的泥,因为这样城墙非常结实,而且——城墙上的土整到地里后,好几年不长庄稼,这表明因为盐碱成分太高大。

    故城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他说村民们整地时村民们发现过钱模、箭头、陶器和西汉的五铢钱,还有一枚带有“王重(音)”字样的铜印章,现在应该在福山区博物馆里。在东、南城墙交接处的东南角,记者看到地表有破碎的瓦片,1一厘米多厚,样子古朴,不像是现代的瓦片那般精致、那般薄。

    说到钱模,王丙初告诉记者,说村里78岁的陶福经就捡到过。随后,他带记者赶到故城的一块菜园地,找到了正在那里修理菜园的陶福经。陶福经说自己1947年入党,教过学,当过村干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上级三十里堡所属的福山还有人来让他看护故城,每年给他100一百元块钱,但给送了两年就拉倒了。对于故城,他印象里以前就是种庄稼的。他说抗战时候破坏了一次,整大寨田破坏了一次,现在也没有什么了。但是,当地有个说法:“古城里有眼井,能值山东半个省”。”传说当年的达官贵人曾将很多珍宝藏在一眼井里,后人想找一直没有找到。这里靠海,有渔盐之利,当年肯定很富庶,他们认为这个说法有些道理。

    现代化建设会否淹没故城

    站在故城南城墙,东面和南面可以看到烟台开发区的高楼正拔地而起,渐渐逼近故城。在故城西面,有关部门三十里堡和开发区旅游局、古现办事处等联合一起从北到南开发了一个“牟国生态休闲园”,建酒店、,搞有机蔬菜种植、和开发水果采摘园,一条水泥路正从西蜿蜒涌通进故城。

    也许,几年、几十年后,当人们来到这里休闲旅游时,已经不会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片拥有2000两千多年历史的故城了,即使偶尔看到一片破瓦,他们还会以为是谁家拆房扔出的垃圾,根本想不到这是穿越过2000多两千多年时间历史隧道的故城遗物。

    关于牟子国,在烟台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说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区三十里堡的古城遗址,文物管理部门有确切的记载,当地百姓也颇为熟悉。

    昨天一早,本报特派记者和特邀同行的原王懿荣纪念馆馆长吕伟达老师便来到了这个已经荒芜了上千年的古城遗址。

    三十里堡南大约400米左右,在一片庄稼地、果树林的空隙里,隐约可以看出一个围成四方形不到半平方公里的轮廓,那长满荆棘的残垣断壁看起来就像人们常见的河边修筑的堤坝。

    踏上堤坝极目远望,才发现这里的视野竟是如此开阔,向东西南北看去,几乎是毫无遮拦,几十里远的景象尽在视野之内,让你不得不感叹古人选址时的聪慧。

    “你脚下踩的这个小土丘,实际上就是2000多年前牟子国的王宫。”吕老的一句话,让记者感觉倏忽间回到了远古。

    据《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是管火的火正官,后人尊称其为火神,牟子国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又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载:“牟,周国名,子爵。”可证牟子国是在西周初被周王所封。福山县志也记载,福山周时为青州牟子国地,登州东南有牟古城。另外很多史书、地方志的记载也证明,现在的威海、荣城、文登等地当时均属牟子国管辖。

    记者踏在脚下的荒地,就是今烟台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城市”!烟台人大都知道福山是烟台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便是发祥地的“原点”。

    如今,这里早已不见了国都的繁华,即便是泥土夯出的城墙也残缺不全,片片庄稼、果树正茂盛地生长在“城墙”上、“王宫”上、“监狱”上。看到我们来,一群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便停下手中的活和我们拉起呱来。

    “农业学大寨的时候,西城墙的泥被推土机推了,造田啦。”村民王炳建随口念起了那时的顺口溜:“往南看,层层大寨田;往北看,只只大轮船……”

    “毁城造田,这毁的可不是一般的城啊!”吕老师的话让记者听出了一位老历史学家揪心的疼痛。一座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城,一个最能代表烟台城市渊源的古都,在历经数千年风雨以后,最终却毁在后人的手里。

    坐在地头的一位妇女随手在土里扒拉了几下,就拣起几块碎瓦块扔了过来。这些碎瓦块咋一看和普通的瓦块没什么区别,细一看就能发现其纹理明显粗糙,大一点的上面还能看出非常清楚的花纹。这也许曾经是国王使用的器皿,也许曾经是百姓糊口的家什,如今已然是一堆废品。村民说:“这些东西地里多的是。”

    拿着碎瓦在手,听着风吹过庄稼和树木“唰唰”的声音,记者仿佛听见了古都的悲怆。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见证如此丰富,而面对今人的破坏却又如此脆弱。

    据村民们反映,周围有好多村子前面都冠有“牟城”二字,俗称牟城十八村,这些村子见证着这座牟子国古城的曾经存在。我们第二站决定去牟城十八村。

 

 走出春秋时期的“牟子国”国都

    牟子国国都故城坐落于福山区古现镇三十里堡村南的丘陵坡地上,206国道南500米,因工作关系,笔者曾多次走进这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期的牟子国国都故城。从故城北门进入城内直达南门,再登上保存基本完好的南城墙,整个城池尽收眼底,只见四周城垣犹存,气势雄伟,东、南、北门痕迹清晰。细观城内,可看出昔日布局,南北有条中央大道,西南系宫殿区,西北有监狱遗址,东北为商业区,有冶炼作坊遗址,东南角设炮台。

    经测量,牟子国国都故城呈不规则四方形,东西宽550米,南北长523米,城墙为夯土构筑,现存城墙根部宽20米,顶部宽16米,高度6—8米不等。故城遗址,虽未进行过考古发掘,20世纪60年代农民整地时,已有钱范、刀币、铁犁、石磨、瓦当、陶器和冶炼残渣等出土,足以证实,当年牟子国国都,人烟稠密、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历经二千多年的牟子国国都故城遗址,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胶东半岛绝无仅有。

    据《风俗志》载:“牟子国,祝融后。”《左传》载:“祝融之后,春秋时,附属鲁国。”《续修莱芜县志》称:“牟子国故城,在县治东二十里,现存牟子国遗址。”综上所述,牟子国本属鲁国,在今莱芜市,为何在烟台市又出现了一个牟子国呢?原因是春秋时期齐、鲁、吴、楚的兼并战争造成的。牟子国地处齐、鲁之间,成了两国交战的战场,历史上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和齐吴“艾陵之战”,均发生在牟子国,后齐国强大,牟子国归齐。长期战争的蹂躏,使牟子国深受其害,后来齐国便把牟子国从齐鲁间的夹缝中,迁到齐国的大后方。据南宋罗泌撰《路史》称:“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唯因牟国原在今莱芜县。”

    牟子国东迁的具体时间,史料无确切记载,据推测,可能在齐国东征灭莱国时。莱国的故都位于今龙口市东南50里的归城遗址,始建于西周时期,一直被齐国视为强敌,公元前567年,被齐灵公所灭。齐国的疆土从此东扩到胶东半岛,牟子国才迁徒到此。

    牟子国消失后,其国都城内仍有人居住,至清代中期,才人去城塌,逐渐荒芜。牟子国故城遗址,不但是研究胶东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财富。

 


 

作者:

文章出处: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