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5000年前徐州先民咋生活 探梁王城考古现场(图)

发布时间:2009-01-12文章出处:新华日报作者:

发掘现场

西周随葬马

玉佩

    这个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江苏区域内最大的商周时期大汶口文化遗址,与周边的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等共同构成了江淮文明的摇篮,此刻,这个规模庞大、延续时间长达5年的梁王城考古已接近尾声,这半年来,梁王城遗址考古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5000年前盛行的“酒文化”

    记者在现场看到,发掘现场共有50余座大汶口时期的墓葬,墓主人的骨架保存相当完好,随葬品有黑陶、白陶、石器和玉器。虽然大汶口文化层多次被发现,但这片墓葬区却极为独特,“酒文化”最浓郁:无论男女,墓内随葬的基本是酒器,最多的达到30余件。酒器分两类,高档的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酒杯,低档的有大大小小的杯、壶等。都贴身放在墓主身边,而盛放祭品的豆等陶器,则放在棺外的二层台上。一般来说,随葬品多是墓主生前常用或珍爱的物品,这似乎表明,饮酒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难道他们真是氏族中的富裕阶层吗?考古领队、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说:“这种可能性很大。首先,他们下葬时都有棺材,墓坑较大,随葬品更精致,这是生活优裕的反映;其次,高档的薄胎黑陶并不是日用品,应该在正式的祭祀或礼仪场合才会使用;另外,酒用粮食酿成,只有富人才能拿出更多的粮食。由此推测,这批人应该有一定身份。”

    大汶口人6000年前就开始酿酒,这片墓地证实了当时酒风炽盛,酒器和玉器一样被当作最重要的随葬品。林留根介绍说,酒最早的作用是娱神,人们认为饮酒后产生眩晕甚至幻觉时,可以与天地和神灵沟通,因此酒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在祭祀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5000年前,在这片遗址上,人们把酒盛在黑陶杯中敬神,倒在白陶杯中自饮,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类型相比,大汶口人的“酒文化”更加发达。

网坠

黑陶

    成年人腰椎都有骨质增生

    从先民的骨骼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学习体质人类学的考古队员朱晓汀指着一处夫妻合葬墓说:“他们每节腰椎两端,边缘都有一圈突起,这是骨质增生的痕迹,男性的腰椎还有一个骨刺。这些墓葬里每个成年人都有腰椎骨质增生,很多人生前已经不能弯腰。”

    她解释说,这表明他们经常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腰部负荷较大,因此容易病变。此外,他们的牙齿磨损也比较厉害,很多人40岁时牙槽已经磨平,这说明他们的食物不精细。由此可见,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从骨骼分析,这些人多数身高在1.6—1.7米,去世时年龄基本在40—50岁之间,活过50岁的在他们当中就是长寿者了。

    据此能够推断大汶口人生活悲惨吗?答案是否定的。墓坑中的人骨骼完整,没有非正常死亡,这表明当时生活和平,没什么战争。在这片地层之上,发现了38座西周墓,虽然骨骼病变少,但是断头、断脚等非正常死亡的多,武器成为重要的随葬品,表明这片土地不再和平。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一些战乱年代,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与5000年前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梁王城的大汶口人并不短寿。

    遗址上有9座孩子的墓葬,当时孩子的存活率不高,更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当时近20%的墓葬里是未成年人。这片墓地里最悲情的是一座母子合葬墓,孩子躺在母亲的左侧,母亲左手盖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慈爱深情。母亲的年龄30岁左右,孩子死时还是一个婴儿,母子俩的死因很可能是难产。

    渔猎纺织还原当年生活场景

    通过大量出土文物,来自徐州博物馆的考古队员原丰大致还原了大汶口人的生活场景。

    出土文物中有不少打制精细但磨损严重的石镰、石锛等农具,表明这里有较大面积的农业种植,有迹象表明,水稻和粟是重要的农作物。石镰的长度还不及一只手掌,收割效率不会高。

    另外,网坠被大量发现,这种物品现在当地仍有使用。网坠为陶制,大的如鸡蛋,小的像五号电池,把它系在网上,可以加速鱼网下沉,以便捕到更多鱼。遗址上发现大量的白色丽蚌壳和螺蛳壳,生活区和墓葬里也常常发现鱼骨和鱼刺,这说明当地水系发达,水产品充足。獐牙、鹿角等动物骨骼大量被发现,表明狩猎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与此同时,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驯养猪和狗,而猪是财富的象征,当时流行用猪下颌骨随葬。

    当时陶器的工艺水平很高,薄胎的黑陶光亮细腻,几乎不输于现代工艺。而纺线用的石纺轮和缝纫用的骨针大量出土,表明这里已经有了纺织业,全国各地的大汶口文化考古表明,当时男耕女织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至于居住,当时的房子并不是盖在地面上的,而是向地下挖半米深,这样可以使木骨泥墙更加稳固,房屋多数门朝南,炉灶靠北墙,大小在一二十平方米之间,可以住一家人。

    梁王城城主是谁仍是谜

    考古工地所在的地方,当地老百姓称作“金銮殿”,从大汶口时期开始,一直有人类活动。“金銮殿”面积3万平方米,虽然地处梁王城边缘,但却发现了300多平方米的夯土台基和大型排水设施。在出土文物中有宫殿的板瓦,筒瓦。板瓦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尺寸惊人,只有宫殿才能使用这么大的屋瓦。此外,台基上有宫殿遗迹,毫无疑问,梁王城的统治者就住在这里。这种小城挨大城的结构是春秋战国典型的“双城制”。梁王城修筑了周长4200米,25米宽、15米高的城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绝对是一个浩大工程。

    然而梁王城的城主身份仍是一个谜,这座城就像一个谜,在历史上崛起,又失去了影踪。根据地理和文献记载,梁王城应与古徐国有关。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城遗址的发掘为解开湮灭了二千多年的徐国国都之谜提供一把钥匙。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5000年前徐州先民咋生活 探梁王城考古现场(图)

发布时间:2009-01-12

发掘现场

西周随葬马

玉佩

    这个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江苏区域内最大的商周时期大汶口文化遗址,与周边的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等共同构成了江淮文明的摇篮,此刻,这个规模庞大、延续时间长达5年的梁王城考古已接近尾声,这半年来,梁王城遗址考古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5000年前盛行的“酒文化”

    记者在现场看到,发掘现场共有50余座大汶口时期的墓葬,墓主人的骨架保存相当完好,随葬品有黑陶、白陶、石器和玉器。虽然大汶口文化层多次被发现,但这片墓葬区却极为独特,“酒文化”最浓郁:无论男女,墓内随葬的基本是酒器,最多的达到30余件。酒器分两类,高档的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酒杯,低档的有大大小小的杯、壶等。都贴身放在墓主身边,而盛放祭品的豆等陶器,则放在棺外的二层台上。一般来说,随葬品多是墓主生前常用或珍爱的物品,这似乎表明,饮酒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难道他们真是氏族中的富裕阶层吗?考古领队、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说:“这种可能性很大。首先,他们下葬时都有棺材,墓坑较大,随葬品更精致,这是生活优裕的反映;其次,高档的薄胎黑陶并不是日用品,应该在正式的祭祀或礼仪场合才会使用;另外,酒用粮食酿成,只有富人才能拿出更多的粮食。由此推测,这批人应该有一定身份。”

    大汶口人6000年前就开始酿酒,这片墓地证实了当时酒风炽盛,酒器和玉器一样被当作最重要的随葬品。林留根介绍说,酒最早的作用是娱神,人们认为饮酒后产生眩晕甚至幻觉时,可以与天地和神灵沟通,因此酒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在祭祀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5000年前,在这片遗址上,人们把酒盛在黑陶杯中敬神,倒在白陶杯中自饮,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类型相比,大汶口人的“酒文化”更加发达。

网坠

黑陶

    成年人腰椎都有骨质增生

    从先民的骨骼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学习体质人类学的考古队员朱晓汀指着一处夫妻合葬墓说:“他们每节腰椎两端,边缘都有一圈突起,这是骨质增生的痕迹,男性的腰椎还有一个骨刺。这些墓葬里每个成年人都有腰椎骨质增生,很多人生前已经不能弯腰。”

    她解释说,这表明他们经常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腰部负荷较大,因此容易病变。此外,他们的牙齿磨损也比较厉害,很多人40岁时牙槽已经磨平,这说明他们的食物不精细。由此可见,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从骨骼分析,这些人多数身高在1.6—1.7米,去世时年龄基本在40—50岁之间,活过50岁的在他们当中就是长寿者了。

    据此能够推断大汶口人生活悲惨吗?答案是否定的。墓坑中的人骨骼完整,没有非正常死亡,这表明当时生活和平,没什么战争。在这片地层之上,发现了38座西周墓,虽然骨骼病变少,但是断头、断脚等非正常死亡的多,武器成为重要的随葬品,表明这片土地不再和平。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一些战乱年代,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与5000年前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梁王城的大汶口人并不短寿。

    遗址上有9座孩子的墓葬,当时孩子的存活率不高,更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当时近20%的墓葬里是未成年人。这片墓地里最悲情的是一座母子合葬墓,孩子躺在母亲的左侧,母亲左手盖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慈爱深情。母亲的年龄30岁左右,孩子死时还是一个婴儿,母子俩的死因很可能是难产。

    渔猎纺织还原当年生活场景

    通过大量出土文物,来自徐州博物馆的考古队员原丰大致还原了大汶口人的生活场景。

    出土文物中有不少打制精细但磨损严重的石镰、石锛等农具,表明这里有较大面积的农业种植,有迹象表明,水稻和粟是重要的农作物。石镰的长度还不及一只手掌,收割效率不会高。

    另外,网坠被大量发现,这种物品现在当地仍有使用。网坠为陶制,大的如鸡蛋,小的像五号电池,把它系在网上,可以加速鱼网下沉,以便捕到更多鱼。遗址上发现大量的白色丽蚌壳和螺蛳壳,生活区和墓葬里也常常发现鱼骨和鱼刺,这说明当地水系发达,水产品充足。獐牙、鹿角等动物骨骼大量被发现,表明狩猎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与此同时,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驯养猪和狗,而猪是财富的象征,当时流行用猪下颌骨随葬。

    当时陶器的工艺水平很高,薄胎的黑陶光亮细腻,几乎不输于现代工艺。而纺线用的石纺轮和缝纫用的骨针大量出土,表明这里已经有了纺织业,全国各地的大汶口文化考古表明,当时男耕女织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至于居住,当时的房子并不是盖在地面上的,而是向地下挖半米深,这样可以使木骨泥墙更加稳固,房屋多数门朝南,炉灶靠北墙,大小在一二十平方米之间,可以住一家人。

    梁王城城主是谁仍是谜

    考古工地所在的地方,当地老百姓称作“金銮殿”,从大汶口时期开始,一直有人类活动。“金銮殿”面积3万平方米,虽然地处梁王城边缘,但却发现了300多平方米的夯土台基和大型排水设施。在出土文物中有宫殿的板瓦,筒瓦。板瓦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尺寸惊人,只有宫殿才能使用这么大的屋瓦。此外,台基上有宫殿遗迹,毫无疑问,梁王城的统治者就住在这里。这种小城挨大城的结构是春秋战国典型的“双城制”。梁王城修筑了周长4200米,25米宽、15米高的城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绝对是一个浩大工程。

    然而梁王城的城主身份仍是一个谜,这座城就像一个谜,在历史上崛起,又失去了影踪。根据地理和文献记载,梁王城应与古徐国有关。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城遗址的发掘为解开湮灭了二千多年的徐国国都之谜提供一把钥匙。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

文章出处: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