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8年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的考古发掘新收获(组图)

发布时间:2009-01-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岳洪彬 岳占伟

    同乐北区发掘位于安钢大道南,向北正对小屯宫殿宗庙区,以前发掘报告中常称为“刘家庄北地”。
    本次发掘自2008年2月28日始,至10月底结束,历时八个月。揭露面积近5000平方米。

安阳同乐北区殷都区解困经济实用房小区占地位置图

    通过发掘,共发现带车辙的商代道路3条,商代房基近百座,灰坑千余,灰沟27条,窖穴40余座,水井30余眼,铜器窖藏坑1座,历代墓葬950余座(其中大部分为商代晚期,偶见隋、唐、宋、元掏洞墓),祭祀遗存多处。出土各类遗物数千件。
    在清理的商代遗迹中,以带车辙的道路最为重要。其中南北方向的主干道两条,东西相距约400米,大致平行向南、北延伸;东西方向道路一条,向西与南北方向的道路形成“丁”字路口,向东与另一条南北方向主干道形成“十”字交叉路口。道路普遍宽在10米以上,最宽处可达20余米。经钻探,南北方向道路均向北通向小屯宫殿宗庙区,应是小屯宫殿宗庙区南部的主干道。这些道路的发现,为殷墟都邑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带车辙的商代道路

    夯土房基主要分布在南北主干道的东、西两侧和东西向道路的南、北两侧,时代从殷墟一期至殷墟四期都有。从夯土建筑与道路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当初应有严格的规划。

自东向西

    水井、灰坑、灰沟和窖穴多分布在夯土房基周围。
    水井共清理20余眼,井口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偶可见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其中有一座水井还保留“井”字形木质井架,其余水井均为直壁平底或直壁圜底形,出土大量汲水器具。这些水井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商代洹水流域的地下水文和古气候提供了重要资料。

水井(俯视)

    灰坑发现较多,多数为不规则形垃圾坑,也有少数巨型灰土坑。巨型灰土坑规模较大,最大者可达3000平方米,深约8米,上层填灰土,下层全部为淤土,淤土层多达数百层。这些巨型灰土坑,原亦为取土坑,后经修整成为蓄水坑,局部边缘辅设石子路面,可能是当时某族邑的池苑类遗存。

    其中有一座灰坑,位于一座巨型灰土坑的南侧,房基F22东侧,与F22属同一层位。内出三件铜器,圆鼎、分裆斝和提梁卣各一件,其中分裆斝的一个斝柱残断,置于提梁卣腹内,显系有意而为。时代属殷墟四期偏晚。推测是一座小型铜器窖藏坑,其形成可能与F22有关。这类窖藏坑鲜见于殷墟以前发掘中。

    灰沟类遗存在殷墟以前的发掘中较少见到,在本次发掘中共发现27条灰沟。有些灰沟位于道路两侧,沟底部有长期冲刷而沉淀形成的陶片和石子层,推测可能为道路的配套排水设施。

    有的沟口较宽,断面呈倒梯形,底部平整有淤土。这类沟多呈西北-东南走向,水也是自西北流向东南,绵延数百米甚至更远。这类灰沟可能是商代的人工渠,也不排除是族邑间的区域界限,并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窖穴发现不多,多数为圆形,直壁平底,少见袋状;部分为椭圆形或长方形,部分带生土或熟土台级可供上下。

    祭祀遗存发现多处,主要分布在东西向道路的南、北两侧,也有的分布于房基附近。多数呈坑状堆积,坑内填灰土和大量完整或被肢解的人和动物,也有埋藏大量卜甲的现象。每一坑内所埋藏的牺牲应是一次祭祀,牺牲种类和数量应是反映一次祭祀的用牲组合。

汽球高空拍摄的东西向道路和祭祀遗存

    清理的墓葬有950余座。大部分为商代墓葬,少数为隋、唐、宋墓。商墓均为中、小型土坑竖穴墓,通常是二、三座墓或四、五座墓集中分布,没有发现数量众多的墓葬集中分布的明确为专用墓地的现象。本次共发掘5座隋墓,常出土成套的瓷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夏商周研究室和科技中心以本次发掘为试点,探索在基建发掘中将田野考古与科持考古进行充分结合、同步进行的新路子。许宏和袁靖两位主任带领各领域研究人员深入田野一线,协助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近3000个木炭标本,对于恢复本发掘区域商代动、植物群提供了丰富资料。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2008年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的考古发掘新收获(组图)

发布时间:2009-01-22

    同乐北区发掘位于安钢大道南,向北正对小屯宫殿宗庙区,以前发掘报告中常称为“刘家庄北地”。
    本次发掘自2008年2月28日始,至10月底结束,历时八个月。揭露面积近5000平方米。

安阳同乐北区殷都区解困经济实用房小区占地位置图

    通过发掘,共发现带车辙的商代道路3条,商代房基近百座,灰坑千余,灰沟27条,窖穴40余座,水井30余眼,铜器窖藏坑1座,历代墓葬950余座(其中大部分为商代晚期,偶见隋、唐、宋、元掏洞墓),祭祀遗存多处。出土各类遗物数千件。
    在清理的商代遗迹中,以带车辙的道路最为重要。其中南北方向的主干道两条,东西相距约400米,大致平行向南、北延伸;东西方向道路一条,向西与南北方向的道路形成“丁”字路口,向东与另一条南北方向主干道形成“十”字交叉路口。道路普遍宽在10米以上,最宽处可达20余米。经钻探,南北方向道路均向北通向小屯宫殿宗庙区,应是小屯宫殿宗庙区南部的主干道。这些道路的发现,为殷墟都邑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带车辙的商代道路

    夯土房基主要分布在南北主干道的东、西两侧和东西向道路的南、北两侧,时代从殷墟一期至殷墟四期都有。从夯土建筑与道路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当初应有严格的规划。

自东向西

    水井、灰坑、灰沟和窖穴多分布在夯土房基周围。
    水井共清理20余眼,井口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偶可见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其中有一座水井还保留“井”字形木质井架,其余水井均为直壁平底或直壁圜底形,出土大量汲水器具。这些水井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商代洹水流域的地下水文和古气候提供了重要资料。

水井(俯视)

    灰坑发现较多,多数为不规则形垃圾坑,也有少数巨型灰土坑。巨型灰土坑规模较大,最大者可达3000平方米,深约8米,上层填灰土,下层全部为淤土,淤土层多达数百层。这些巨型灰土坑,原亦为取土坑,后经修整成为蓄水坑,局部边缘辅设石子路面,可能是当时某族邑的池苑类遗存。

    其中有一座灰坑,位于一座巨型灰土坑的南侧,房基F22东侧,与F22属同一层位。内出三件铜器,圆鼎、分裆斝和提梁卣各一件,其中分裆斝的一个斝柱残断,置于提梁卣腹内,显系有意而为。时代属殷墟四期偏晚。推测是一座小型铜器窖藏坑,其形成可能与F22有关。这类窖藏坑鲜见于殷墟以前发掘中。

    灰沟类遗存在殷墟以前的发掘中较少见到,在本次发掘中共发现27条灰沟。有些灰沟位于道路两侧,沟底部有长期冲刷而沉淀形成的陶片和石子层,推测可能为道路的配套排水设施。

    有的沟口较宽,断面呈倒梯形,底部平整有淤土。这类沟多呈西北-东南走向,水也是自西北流向东南,绵延数百米甚至更远。这类灰沟可能是商代的人工渠,也不排除是族邑间的区域界限,并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窖穴发现不多,多数为圆形,直壁平底,少见袋状;部分为椭圆形或长方形,部分带生土或熟土台级可供上下。

    祭祀遗存发现多处,主要分布在东西向道路的南、北两侧,也有的分布于房基附近。多数呈坑状堆积,坑内填灰土和大量完整或被肢解的人和动物,也有埋藏大量卜甲的现象。每一坑内所埋藏的牺牲应是一次祭祀,牺牲种类和数量应是反映一次祭祀的用牲组合。

汽球高空拍摄的东西向道路和祭祀遗存

    清理的墓葬有950余座。大部分为商代墓葬,少数为隋、唐、宋墓。商墓均为中、小型土坑竖穴墓,通常是二、三座墓或四、五座墓集中分布,没有发现数量众多的墓葬集中分布的明确为专用墓地的现象。本次共发掘5座隋墓,常出土成套的瓷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夏商周研究室和科技中心以本次发掘为试点,探索在基建发掘中将田野考古与科持考古进行充分结合、同步进行的新路子。许宏和袁靖两位主任带领各领域研究人员深入田野一线,协助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近3000个木炭标本,对于恢复本发掘区域商代动、植物群提供了丰富资料。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岳洪彬 岳占伟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