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河北发掘一座东汉陶窑(组图)

发布时间:2009-02-1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文/照:樊书海、郭济

    为配合京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当地文物部门的配合下,于2008年11月对铁路所涉部分古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徐水县南白塔村的东汉遗址中出土一座陶窑。
    陶窑炉开口于第2层下,距地表深0.3米。座北向南,方向 5 °。自南而北由工作坑,窑门,火膛,窑窒,窑床,烟道六部分组成。南北通长8米,东西最大宽2.6 米,火膛及工作坑底距地表高1.92米。窑顶及烟囱和东壁的上部已被破坏不存(照1)。


    1、工作坑:南部因有一眼现代机井无法清理而结构不明。经勘探,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通长约2.7米,东西宽1.8米。发掘长1.25米,口宽1.8米,底宽1.7米,深1.92米。发掘部分为土坑竖穴式,角部略弧,斜直壁(口大底小),平底。底略凸凹不平,有厚约0.01—0.04米的踩踏硬面,内杂有柴草灰。
    2、窑门:弧顶直壁,高0.63米,宽0.55米,进深0.4米。两壁及顶部有0.07米的灰色烧结面,门口两侧表面有红烧痕。
    3、火膛:平面呈马蹄形、南部残存部分弧形顶,北高南低,平底。南北长1.85,最大宽2.1米左右,高约0.63-1.75米。
    4、窑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2米,残高1.7米。直壁、平底。壁面上多处留有工具痕。烟道在北壁,共3个,东西排列。间距0.8、0.9米。立长形,残存通高1.75米左右。经对中烟道的解剖知其作法为:先在窑壁向外挖出宽0.3米左右、进深0.55米左右的凹槽,再在凹槽口部高0.5米处宽扩0.1米,深0.05米,形成一个二层台,二层台上砌上下对接、瓦面朝外的大板瓦,由下向上的第二个板瓦外附一件小板瓦,瓦外用草拌泥与窑壁抹平(照2)。


    窑床平面近方形, 南北长2.54米,东西宽2.45米,高0、5米,前端折角处局部为抹角。
    除工作坑外,其它部位的周壁均有灰色烧结硬面,烧结厚度0.1-0.15米左右,火膛的底面为红烧土硬面,厚0.01—0.07米,窑床的烧结面为青灰色、厚0.1—0.15米
    5、窑内填土及包含物
    工作坑及火门内的填土为黄褐色,土质松软,含有烧土颗粒,炭粒,草木灰等其中火门底部有一层草木灰,厚约0.01—0.03米左右,颜色呈灰色、含少量烧土颗粒、炭粒。火膛内填土为两种,其中上层为黄褐色、土质松软。内含有烧土块、炭粒、草木灰、碎陶片等杂物。底部有厚约0.01—0.07米的含草木灰。窑室内填土为③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①层、黄褐色,厚约0.12—0.3米,结构松软,较纯净,含有零星的陶片碎块,第②层为浅灰褐色,厚约0.12—0.63米,土质松散、内含烧土块、炭粒、草木灰、及陶片,南部并多含窑壁碎块。③红褐色,厚0.7¬—1.35米,结构松散,含有较多的红烧土和窑壁碎块、草拌泥及陶片。窑内填土中出土了数量不多的砖瓦残片和陶器残片,陶质以泥质灰陶、夹蚌红褐陶为主。个别陶器和瓦片有过烧或变形现象。
    陶器可辨器形有砖、瓦、釜、盆、罐、瓮、等。第3层中出土了一件印花纹砖构件,一平面雕有五铢钱、钥匙等内容的图案,一侧面刻有半圆柱形凹槽,较为少见(照3)。


    在该窑的西北面20余米处暴露另一座陶窑,因已在铁路线外没有发掘。据调查当地村民,上世纪的七十和九十年代,在窑炉的东南侧曾发现过10米多长的砖墙遗迹,在东面近百米的南白塔村小学校处亦曾发现过砖砌围墙,墙高2米多,内置大批摆放整齐的陶罐,从村民对陶罐和墙砖描述的的形状看,其时代当属东汉,与窑炉的时代相当。在所发掘窑炉的西南侧与窑炉开口相同的层位上,各有一座灰坑和水井,当是窑炉的附属设施。而从窑炉填土中及周围出土的陶片及瓦有过烧和变形情况看,窑炉是烧制陶器和瓦的陶窑。综合调查和发掘情况分析,这一带当是东汉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窑厂。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河北发掘一座东汉陶窑(组图)

发布时间:2009-02-16

    为配合京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当地文物部门的配合下,于2008年11月对铁路所涉部分古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徐水县南白塔村的东汉遗址中出土一座陶窑。
    陶窑炉开口于第2层下,距地表深0.3米。座北向南,方向 5 °。自南而北由工作坑,窑门,火膛,窑窒,窑床,烟道六部分组成。南北通长8米,东西最大宽2.6 米,火膛及工作坑底距地表高1.92米。窑顶及烟囱和东壁的上部已被破坏不存(照1)。


    1、工作坑:南部因有一眼现代机井无法清理而结构不明。经勘探,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通长约2.7米,东西宽1.8米。发掘长1.25米,口宽1.8米,底宽1.7米,深1.92米。发掘部分为土坑竖穴式,角部略弧,斜直壁(口大底小),平底。底略凸凹不平,有厚约0.01—0.04米的踩踏硬面,内杂有柴草灰。
    2、窑门:弧顶直壁,高0.63米,宽0.55米,进深0.4米。两壁及顶部有0.07米的灰色烧结面,门口两侧表面有红烧痕。
    3、火膛:平面呈马蹄形、南部残存部分弧形顶,北高南低,平底。南北长1.85,最大宽2.1米左右,高约0.63-1.75米。
    4、窑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2米,残高1.7米。直壁、平底。壁面上多处留有工具痕。烟道在北壁,共3个,东西排列。间距0.8、0.9米。立长形,残存通高1.75米左右。经对中烟道的解剖知其作法为:先在窑壁向外挖出宽0.3米左右、进深0.55米左右的凹槽,再在凹槽口部高0.5米处宽扩0.1米,深0.05米,形成一个二层台,二层台上砌上下对接、瓦面朝外的大板瓦,由下向上的第二个板瓦外附一件小板瓦,瓦外用草拌泥与窑壁抹平(照2)。


    窑床平面近方形, 南北长2.54米,东西宽2.45米,高0、5米,前端折角处局部为抹角。
    除工作坑外,其它部位的周壁均有灰色烧结硬面,烧结厚度0.1-0.15米左右,火膛的底面为红烧土硬面,厚0.01—0.07米,窑床的烧结面为青灰色、厚0.1—0.15米
    5、窑内填土及包含物
    工作坑及火门内的填土为黄褐色,土质松软,含有烧土颗粒,炭粒,草木灰等其中火门底部有一层草木灰,厚约0.01—0.03米左右,颜色呈灰色、含少量烧土颗粒、炭粒。火膛内填土为两种,其中上层为黄褐色、土质松软。内含有烧土块、炭粒、草木灰、碎陶片等杂物。底部有厚约0.01—0.07米的含草木灰。窑室内填土为③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①层、黄褐色,厚约0.12—0.3米,结构松软,较纯净,含有零星的陶片碎块,第②层为浅灰褐色,厚约0.12—0.63米,土质松散、内含烧土块、炭粒、草木灰、及陶片,南部并多含窑壁碎块。③红褐色,厚0.7¬—1.35米,结构松散,含有较多的红烧土和窑壁碎块、草拌泥及陶片。窑内填土中出土了数量不多的砖瓦残片和陶器残片,陶质以泥质灰陶、夹蚌红褐陶为主。个别陶器和瓦片有过烧或变形现象。
    陶器可辨器形有砖、瓦、釜、盆、罐、瓮、等。第3层中出土了一件印花纹砖构件,一平面雕有五铢钱、钥匙等内容的图案,一侧面刻有半圆柱形凹槽,较为少见(照3)。


    在该窑的西北面20余米处暴露另一座陶窑,因已在铁路线外没有发掘。据调查当地村民,上世纪的七十和九十年代,在窑炉的东南侧曾发现过10米多长的砖墙遗迹,在东面近百米的南白塔村小学校处亦曾发现过砖砌围墙,墙高2米多,内置大批摆放整齐的陶罐,从村民对陶罐和墙砖描述的的形状看,其时代当属东汉,与窑炉的时代相当。在所发掘窑炉的西南侧与窑炉开口相同的层位上,各有一座灰坑和水井,当是窑炉的附属设施。而从窑炉填土中及周围出土的陶片及瓦有过烧和变形情况看,窑炉是烧制陶器和瓦的陶窑。综合调查和发掘情况分析,这一带当是东汉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窑厂。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文/照:樊书海、郭济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