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明代古墓墓主张瑄后人现身 尚书留下"江浦三景"

发布时间:2009-03-09文章出处:扬子晚报作者:

    明代古墓墓主张瑄后人现身

    南京雨花台区铁心桥马家店两座明代大墓的发掘工作基本接近尾声。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墓被盗严重,盗墓贼几乎没有留下多少文物。但墓主人张瑄的后人突然现身,他们希望能保存外观尚为完好的古墓,将已移至白马公园的神道石刻迁回原址。

    墓室棺床等级非常高

    昨天上午,记者随南京市博物馆王志高研究员再次来到铁心桥马家店,走进考古工地,只见其中左边一座古墓前室早年被破坏,只剩下后小半部分,在厚厚的4层圈砖顶下,墓室里还留有左右各一个壁龛,在后壁龛下方,有一块很大的石棺床。“虽然棺床有些残缺,但可以看出古墓的等级非常之高,可惜该墓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王志高用手指着棺床构件说。

    接着他又带领记者来到右边一座古墓,墓室没能逃过盗墓贼的洗劫,只出土了少量文物。“从两座古墓的砖砌结构和形制来看,应当是家族墓群,上世纪80年代,我在此勘察六朝古墓分布时,这两座明代古墓前的神道石刻还在,至少还有5件,1990年代后期被移至白马公园,如今保留着3件石刻:一件石马、一件石趺、一件龟趺。”王志高说。

    复印《家谱》花了2000多元

    记者看到,在古墓的山坡上还聚集着一群人。王志高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墓主张瑄的后人,听说找到了先祖的墓葬,万分激动。其中一位代表叫张广铸,今年已经74岁,是扬州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他说,他是张瑄第17代后人,他又指着身旁的一位说,他是第18代。“我们今天只来了5个人,浦口汤泉镇老家有2000多人,安徽滁州还有一大批,目前,张瑄的后人在海内外都有,加起来估计有上万人。”他还拿出了《张氏宗谱》,一共有6本。张广铸说:“为找到它,我花了近30年心血,最后通过我北大的一名学生提供的线索,2003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里才找到它。”

    谈起这本《家谱》,张广铸略带伤感地说:“我们原先只是听说祖上有位贤官可能是张瑄,但苦于没有文字证据,好不容易把《家谱》弄到手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当时既高兴,又激动,可图书馆不让拿走,只能由他们代为复印,但需要交2000多元钱,我照办了。”

    张瑄有7房妻室

    《张氏宗谱》虽然找到了,但张瑄究竟葬在何处?一直是困扰张广铸的难题:“这本家谱里记载的是葬在江宁的牛首山一带,又有传说是在句容,我们一直在寻找。”王志高对张广铸说,1980年代的那次考察,调查出这座山坡上一户村民屋后发现的两块墓志,铭文很清晰,一块记载的是明代南京刑部尚书张瑄,一块记载的是他夫人刘氏。墓主葬在安德乡唐家山,就是现在的安德门马家店一带,如今墓志还保存完好。

    王志高说,据史料记载,张瑄有7个夫人,其中3位正室,4位偏房。墓志上记载的是他与第3个夫人刘氏合葬在一起,“从两座古墓的等级和大小判断,很可能是左边这座。张瑄是明代功臣,所以墓葬是由工部建造的,规模很大,规格也很高。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张瑄出任南京刑部尚书。退休后,他住在城西的乌龙潭,而浦口汤泉的老宅后来送给了一位僧人,改成了寺庙。张瑄后人介绍说,张瑄家族最早来自中原,明初落户浦口任丰乡,就是如今的汤泉镇。镇上有名胜8景,因张瑄生前喜爱梅、竹、桂,8景中以他为名的就有3景:梅花古埂、桂花书屋、千佛晚照。

    希望能保留两座古墓

    古墓发掘工作已经告一段落,那么按照以往的程序,就要将做完考古记录后的工地重新填土。如今,墓主后人突然现身,令考古专家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张广铸说:“国家对古墓进行考古发掘,我们支持并积极配合,考古队队员们也非常辛苦。但像这样有500多年历史的高等级古墓如今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不可再造的文化资源,我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将古墓保留下来,再把迁至白马公园的神道石刻也运回来,恢复原位,建成墓园,供人瞻仰。市博物馆考古部负责人也表示,理解他们的心情,在没有明确解决方案之前,他们将暂时把古墓封存起来。另外,当年被移走的另一块墓志如今不知在何处,希望知情人能提供线索。

    这位明代尚书留下江浦三景

    从刑部主事变为刑部尚书,他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个“青天”。他死后,究竟葬在什么地方一度是个谜。他,就是明代的刑部尚书张瑄,江浦八景中的梅花古埂、千佛晚照、尚书故宅等三景都和他有关。。

    昨天,张瑄第17代、18代5个后人来到铁心桥马家店的一座山包上。在这个山包上,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对两座明代大墓进行了考古发掘,他们断定,“这里应该就是张瑄墓”。

    他是标准传统古代官员

    “张瑄的前辈原来是中原人士,住在河南;宋代,他的前辈迁居到句容;元代,又迁居安徽;明初,张瑄一家来到了江浦。”南京市博物馆研究院王志高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张瑄肯定是个人物。“有意思的是,他一生娶了7个老婆,三个正妻、四个妾,是典型的三妻四妾。”

    张广铸是张瑄第17代孙子,70多岁的老人从扬州风尘仆仆赶来,就是为了祭拜自己的祖先。

    张广铸说,这位先祖年纪轻轻就考取了进士,先作了刑部主事,后来去江西吉安担任知县,再后来他调离,到广东担任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勤政务实,修坡塘圩岸,增筑广州城,任期满后,全城军民都跪下来乞求他不要走,就这样他又留任了8年。“张瑄官位最大的时候是在南京担任刑部尚书。”

    他临终前把故宅送给僧人

    这位百姓心目中的“清官”,临终前做了一件让后人都惊讶的事情:把自己的故宅送给了和尚朋友,从此尚书故宅成了僧人寺庙。

    “在江浦县志中,梅花古埂、千佛晚照、尚书故宅是江浦八景中的三景。而这三个景都和张瑄有关。”张广铸从身边的手提袋中掏出厚厚的资料,其中就包括清朝江浦县太爷游张瑄故宅的游记。游记上写着:在汤泉镇有一个涧溪,遥遥就隐隐约约听到木鱼声。他怀着好奇心去参观,发现尚书故宅曲径通幽,里面种着松、竹、梅、柳树等各种树木,其中有一个门楣上写着:千佛庵,门楣上面的石头上写着:尚书故宅。不过,这四个字已经涣散不清了。

    后人呼吁把张瑄墓保护下来

    记者发现,现场有两座古墓,相去也就十来步之遥,两座古墓砌法完全一样,不过,右边的大墓内还有一个石棺床,而左边的大墓内放棺椁的地方只有砖块。“其中一座是张瑄的。古代,居右为长,很可能就是右边的这座。因为张瑄官大,死后被皇帝赐了墓园,家族墓都是由工部统一督造。可以肯定,这座山包应该就是张瑄家族墓所在地,除了这两座,肯定还有其他古墓。”现场一位考古专家说。

    张广铸说,“张瑄墓志现在被有关部门保管着,而张瑄墓前石刻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被移至白马公园,如今白马公园里保留着3件石刻:一件石马、一件石趺、一件龟趺。”其他后人则表示:“我们很赞同考古发掘,但我们希望能够把祖先墓就地保护下来;呼吁当地政府能够把在白马公园的神道石刻归位。以后,京沪高铁通了,乘客就可以看到这一处文物古迹了。”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明代古墓墓主张瑄后人现身 尚书留下"江浦三景"

发布时间:2009-03-09

    明代古墓墓主张瑄后人现身

    南京雨花台区铁心桥马家店两座明代大墓的发掘工作基本接近尾声。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墓被盗严重,盗墓贼几乎没有留下多少文物。但墓主人张瑄的后人突然现身,他们希望能保存外观尚为完好的古墓,将已移至白马公园的神道石刻迁回原址。

    墓室棺床等级非常高

    昨天上午,记者随南京市博物馆王志高研究员再次来到铁心桥马家店,走进考古工地,只见其中左边一座古墓前室早年被破坏,只剩下后小半部分,在厚厚的4层圈砖顶下,墓室里还留有左右各一个壁龛,在后壁龛下方,有一块很大的石棺床。“虽然棺床有些残缺,但可以看出古墓的等级非常之高,可惜该墓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王志高用手指着棺床构件说。

    接着他又带领记者来到右边一座古墓,墓室没能逃过盗墓贼的洗劫,只出土了少量文物。“从两座古墓的砖砌结构和形制来看,应当是家族墓群,上世纪80年代,我在此勘察六朝古墓分布时,这两座明代古墓前的神道石刻还在,至少还有5件,1990年代后期被移至白马公园,如今保留着3件石刻:一件石马、一件石趺、一件龟趺。”王志高说。

    复印《家谱》花了2000多元

    记者看到,在古墓的山坡上还聚集着一群人。王志高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墓主张瑄的后人,听说找到了先祖的墓葬,万分激动。其中一位代表叫张广铸,今年已经74岁,是扬州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他说,他是张瑄第17代后人,他又指着身旁的一位说,他是第18代。“我们今天只来了5个人,浦口汤泉镇老家有2000多人,安徽滁州还有一大批,目前,张瑄的后人在海内外都有,加起来估计有上万人。”他还拿出了《张氏宗谱》,一共有6本。张广铸说:“为找到它,我花了近30年心血,最后通过我北大的一名学生提供的线索,2003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里才找到它。”

    谈起这本《家谱》,张广铸略带伤感地说:“我们原先只是听说祖上有位贤官可能是张瑄,但苦于没有文字证据,好不容易把《家谱》弄到手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当时既高兴,又激动,可图书馆不让拿走,只能由他们代为复印,但需要交2000多元钱,我照办了。”

    张瑄有7房妻室

    《张氏宗谱》虽然找到了,但张瑄究竟葬在何处?一直是困扰张广铸的难题:“这本家谱里记载的是葬在江宁的牛首山一带,又有传说是在句容,我们一直在寻找。”王志高对张广铸说,1980年代的那次考察,调查出这座山坡上一户村民屋后发现的两块墓志,铭文很清晰,一块记载的是明代南京刑部尚书张瑄,一块记载的是他夫人刘氏。墓主葬在安德乡唐家山,就是现在的安德门马家店一带,如今墓志还保存完好。

    王志高说,据史料记载,张瑄有7个夫人,其中3位正室,4位偏房。墓志上记载的是他与第3个夫人刘氏合葬在一起,“从两座古墓的等级和大小判断,很可能是左边这座。张瑄是明代功臣,所以墓葬是由工部建造的,规模很大,规格也很高。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张瑄出任南京刑部尚书。退休后,他住在城西的乌龙潭,而浦口汤泉的老宅后来送给了一位僧人,改成了寺庙。张瑄后人介绍说,张瑄家族最早来自中原,明初落户浦口任丰乡,就是如今的汤泉镇。镇上有名胜8景,因张瑄生前喜爱梅、竹、桂,8景中以他为名的就有3景:梅花古埂、桂花书屋、千佛晚照。

    希望能保留两座古墓

    古墓发掘工作已经告一段落,那么按照以往的程序,就要将做完考古记录后的工地重新填土。如今,墓主后人突然现身,令考古专家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张广铸说:“国家对古墓进行考古发掘,我们支持并积极配合,考古队队员们也非常辛苦。但像这样有500多年历史的高等级古墓如今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不可再造的文化资源,我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将古墓保留下来,再把迁至白马公园的神道石刻也运回来,恢复原位,建成墓园,供人瞻仰。市博物馆考古部负责人也表示,理解他们的心情,在没有明确解决方案之前,他们将暂时把古墓封存起来。另外,当年被移走的另一块墓志如今不知在何处,希望知情人能提供线索。

    这位明代尚书留下江浦三景

    从刑部主事变为刑部尚书,他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个“青天”。他死后,究竟葬在什么地方一度是个谜。他,就是明代的刑部尚书张瑄,江浦八景中的梅花古埂、千佛晚照、尚书故宅等三景都和他有关。。

    昨天,张瑄第17代、18代5个后人来到铁心桥马家店的一座山包上。在这个山包上,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对两座明代大墓进行了考古发掘,他们断定,“这里应该就是张瑄墓”。

    他是标准传统古代官员

    “张瑄的前辈原来是中原人士,住在河南;宋代,他的前辈迁居到句容;元代,又迁居安徽;明初,张瑄一家来到了江浦。”南京市博物馆研究院王志高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张瑄肯定是个人物。“有意思的是,他一生娶了7个老婆,三个正妻、四个妾,是典型的三妻四妾。”

    张广铸是张瑄第17代孙子,70多岁的老人从扬州风尘仆仆赶来,就是为了祭拜自己的祖先。

    张广铸说,这位先祖年纪轻轻就考取了进士,先作了刑部主事,后来去江西吉安担任知县,再后来他调离,到广东担任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勤政务实,修坡塘圩岸,增筑广州城,任期满后,全城军民都跪下来乞求他不要走,就这样他又留任了8年。“张瑄官位最大的时候是在南京担任刑部尚书。”

    他临终前把故宅送给僧人

    这位百姓心目中的“清官”,临终前做了一件让后人都惊讶的事情:把自己的故宅送给了和尚朋友,从此尚书故宅成了僧人寺庙。

    “在江浦县志中,梅花古埂、千佛晚照、尚书故宅是江浦八景中的三景。而这三个景都和张瑄有关。”张广铸从身边的手提袋中掏出厚厚的资料,其中就包括清朝江浦县太爷游张瑄故宅的游记。游记上写着:在汤泉镇有一个涧溪,遥遥就隐隐约约听到木鱼声。他怀着好奇心去参观,发现尚书故宅曲径通幽,里面种着松、竹、梅、柳树等各种树木,其中有一个门楣上写着:千佛庵,门楣上面的石头上写着:尚书故宅。不过,这四个字已经涣散不清了。

    后人呼吁把张瑄墓保护下来

    记者发现,现场有两座古墓,相去也就十来步之遥,两座古墓砌法完全一样,不过,右边的大墓内还有一个石棺床,而左边的大墓内放棺椁的地方只有砖块。“其中一座是张瑄的。古代,居右为长,很可能就是右边的这座。因为张瑄官大,死后被皇帝赐了墓园,家族墓都是由工部统一督造。可以肯定,这座山包应该就是张瑄家族墓所在地,除了这两座,肯定还有其他古墓。”现场一位考古专家说。

    张广铸说,“张瑄墓志现在被有关部门保管着,而张瑄墓前石刻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被移至白马公园,如今白马公园里保留着3件石刻:一件石马、一件石趺、一件龟趺。”其他后人则表示:“我们很赞同考古发掘,但我们希望能够把祖先墓就地保护下来;呼吁当地政府能够把在白马公园的神道石刻归位。以后,京沪高铁通了,乘客就可以看到这一处文物古迹了。”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

文章出处: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