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河北易县东于坻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组图)

发布时间:2009-03-1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李楠

    为配合张石高速保定段的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部门,对易县东于坻遗址进行了发掘抢救性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易县高陌乡东于坻村东 200米 处,北距定易公路 2500米 ,西距燕下都遗址东城墙 800米 。遗址范围约东西 150米 ,南北 100米 。发掘区位于遗址西部,发掘面积 1500平方米 ,出土了大量遗迹和遗物。

窑址

    共发现灰沟7条,灰坑58座,房基7座、水井7眼,陶窑3座,工作面1处,瓮棺葬1座。除瓮棺葬为西汉时期外,其余均属战国中晚期。

    灰坑,按开口形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圆角长方形、长方形、刀把形等种类。圆形、椭圆形灰坑大多比较规整,一般为圜底不规则形坑,坑壁及坑底皆凸凹不平,应是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取土形成的自然坑。圆角长方形、长方形、刀把形为半地穴式房屋。

    房址 F4——F6,仅遗留数道东西向墙体,墙内有数个柱洞,形制不明,可能为晾陶豆坯子的所在。

    水井7眼,可分用陶片砌壁、井圈做壁2种。

    窑3座,Y1位于T0505,南向,由窑室和灰室构成。两个烟道在窑室南部,火膛在窑室北部,灰室在窑室北侧。

    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等,计有罐、盆、盂、簋、釜、纺轮、筒瓦、板瓦、瓦当、砖等。以陶豆为大宗,有曲腹豆和深腹豆两种,瓦当分为双龙纹、双龙饕餮纹和草叶卷云纹三种。器物上有部分戳印,一般见于陶豆柄部,陶罐肩颈部。有三角、圆点、“Y”形、工、陶工××、单等。

筒瓦

陶豆排列

    从发现的遗迹、遗物推测,该遗址为燕国后期一处大型制陶作坊遗址,主要以烧造陶豆为主。结合对周围区域可知,该作坊遗址北部为制陶场地,中部为陶窑集中分布区,南部、东部为居住区。各区布局有序,分工明确。

    该遗址的发掘,对研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等方面增添了新的资料。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河北易县东于坻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组图)

发布时间:2009-03-19

    为配合张石高速保定段的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部门,对易县东于坻遗址进行了发掘抢救性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易县高陌乡东于坻村东 200米 处,北距定易公路 2500米 ,西距燕下都遗址东城墙 800米 。遗址范围约东西 150米 ,南北 100米 。发掘区位于遗址西部,发掘面积 1500平方米 ,出土了大量遗迹和遗物。

窑址

    共发现灰沟7条,灰坑58座,房基7座、水井7眼,陶窑3座,工作面1处,瓮棺葬1座。除瓮棺葬为西汉时期外,其余均属战国中晚期。

    灰坑,按开口形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圆角长方形、长方形、刀把形等种类。圆形、椭圆形灰坑大多比较规整,一般为圜底不规则形坑,坑壁及坑底皆凸凹不平,应是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取土形成的自然坑。圆角长方形、长方形、刀把形为半地穴式房屋。

    房址 F4——F6,仅遗留数道东西向墙体,墙内有数个柱洞,形制不明,可能为晾陶豆坯子的所在。

    水井7眼,可分用陶片砌壁、井圈做壁2种。

    窑3座,Y1位于T0505,南向,由窑室和灰室构成。两个烟道在窑室南部,火膛在窑室北部,灰室在窑室北侧。

    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等,计有罐、盆、盂、簋、釜、纺轮、筒瓦、板瓦、瓦当、砖等。以陶豆为大宗,有曲腹豆和深腹豆两种,瓦当分为双龙纹、双龙饕餮纹和草叶卷云纹三种。器物上有部分戳印,一般见于陶豆柄部,陶罐肩颈部。有三角、圆点、“Y”形、工、陶工××、单等。

筒瓦

陶豆排列

    从发现的遗迹、遗物推测,该遗址为燕国后期一处大型制陶作坊遗址,主要以烧造陶豆为主。结合对周围区域可知,该作坊遗址北部为制陶场地,中部为陶窑集中分布区,南部、东部为居住区。各区布局有序,分工明确。

    该遗址的发掘,对研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等方面增添了新的资料。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李楠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