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博探宝:元至顺三年铜火铳是现代枪炮祖先(图)

发布时间:2009-05-18文章出处:广州日报作者:国家博物馆 刘钧

 

铳身上阴刻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    (国家博物馆供图)

 

 

    元至顺铜火铳,这尊火铳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尾部口径7.7厘米,重6.94公斤,1935年发现于北京房山云居寺。(国家博物馆供图)

    国博探宝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初在炼丹过程中发明。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以硫黄、硝石与木炭为原料的黑色火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自火药发明以来,中国的热兵器一直都没有得到发展,才造成清军力量薄弱。鲁迅先生曾说:火药发明之后,西方人用来装子弹,中国人用来放鞭炮。然而,随着对史料的研究和考古发现的不断进展,这样的说法并不正确。

    宋元时期,火药基本原料的成分已有较合理的定量配比,在军事上得到应用,出现了早期的火药武器,其中火铳就是元代发明的先进的管状火器。

    火铳是元和明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是现代枪炮的祖先。宋、金时已出现用竹筒装填火药发射铁、铅和石制的球形弹丸,元代工匠发展了管状火器技术,造出金属的新型武器——火铳。火铳是用金属做筒,利用火药在药室内燃烧后产生的气压将弹丸射出,产生杀伤作用。

    中国火铳的发明,要比西方国家早得多,而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两尊火铳,就是元代工匠的杰作,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元至顺三年铜火铳就是其中一尊。

    明初首创冷热兵器水攻战术

    这尊火铳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尾部口径7.7厘米,重6.94公斤,1935年发现于北京房山云居寺。其铳膛较大,膛壁较薄,铳身有3道不甚明显的固箍,药室部略外凸,上有火门,尾銎上有一对方孔。铳口外张,仿似酒盏,因此又被称为盏口铳或盏口炮。在铳身上阴刻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等字,包括了制造日期、使用军队、编号、制造者4部分内容。此铳形体较大,应置于架上发射,是元代较为重型的火器。弹药从铳口装填,多用散弹或在铳口放置一枚大弹。

    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火器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火铳问世后,发展很快,促进了元代军事力量的发展,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元之后火器蓬勃发展,明军更是普遍装备火器,逐渐成为战争的主要武器。明初首创火铳与冷兵器依次攻击敌船的水攻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

    明永乐八年征交趾时,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组建,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当时在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据《明会典》及《武备志》等资料记载,自隆庆年间始,明军使用之火器有数十种之多。包括原始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多管火箭炮(窝蜂)等,还有曾经帮助李如松率领的辽东铁骑在朝鲜大败日军所用的三眼神铳,各类设计精巧的火器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可惜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朝以骑射得天下,对火器和近代军工抱着本能的恐惧和敌视态度。经过康雍乾三世,先进的火器武装技术被清朝埋葬,到鸦片战争时,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兵对火器已相当陌生。无怪在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挑战时,毫无招架之力。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国博探宝:元至顺三年铜火铳是现代枪炮祖先(图)

发布时间:2009-05-18

 

铳身上阴刻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    (国家博物馆供图)

 

 

    元至顺铜火铳,这尊火铳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尾部口径7.7厘米,重6.94公斤,1935年发现于北京房山云居寺。(国家博物馆供图)

    国博探宝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初在炼丹过程中发明。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以硫黄、硝石与木炭为原料的黑色火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自火药发明以来,中国的热兵器一直都没有得到发展,才造成清军力量薄弱。鲁迅先生曾说:火药发明之后,西方人用来装子弹,中国人用来放鞭炮。然而,随着对史料的研究和考古发现的不断进展,这样的说法并不正确。

    宋元时期,火药基本原料的成分已有较合理的定量配比,在军事上得到应用,出现了早期的火药武器,其中火铳就是元代发明的先进的管状火器。

    火铳是元和明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是现代枪炮的祖先。宋、金时已出现用竹筒装填火药发射铁、铅和石制的球形弹丸,元代工匠发展了管状火器技术,造出金属的新型武器——火铳。火铳是用金属做筒,利用火药在药室内燃烧后产生的气压将弹丸射出,产生杀伤作用。

    中国火铳的发明,要比西方国家早得多,而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两尊火铳,就是元代工匠的杰作,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元至顺三年铜火铳就是其中一尊。

    明初首创冷热兵器水攻战术

    这尊火铳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尾部口径7.7厘米,重6.94公斤,1935年发现于北京房山云居寺。其铳膛较大,膛壁较薄,铳身有3道不甚明显的固箍,药室部略外凸,上有火门,尾銎上有一对方孔。铳口外张,仿似酒盏,因此又被称为盏口铳或盏口炮。在铳身上阴刻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等字,包括了制造日期、使用军队、编号、制造者4部分内容。此铳形体较大,应置于架上发射,是元代较为重型的火器。弹药从铳口装填,多用散弹或在铳口放置一枚大弹。

    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火器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火铳问世后,发展很快,促进了元代军事力量的发展,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元之后火器蓬勃发展,明军更是普遍装备火器,逐渐成为战争的主要武器。明初首创火铳与冷兵器依次攻击敌船的水攻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

    明永乐八年征交趾时,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组建,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当时在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据《明会典》及《武备志》等资料记载,自隆庆年间始,明军使用之火器有数十种之多。包括原始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多管火箭炮(窝蜂)等,还有曾经帮助李如松率领的辽东铁骑在朝鲜大败日军所用的三眼神铳,各类设计精巧的火器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可惜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朝以骑射得天下,对火器和近代军工抱着本能的恐惧和敌视态度。经过康雍乾三世,先进的火器武装技术被清朝埋葬,到鸦片战争时,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兵对火器已相当陌生。无怪在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挑战时,毫无招架之力。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国家博物馆 刘钧

文章出处: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