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高庙文化又添新章 湖南怀化地区岩匠屋遗址考古发掘

发布时间:2009-08-1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岩匠屋遗址是清水塘水电站工程库区淹没和影响范围内的文物埋藏点之一,位于中方县铜湾镇新屋村岩匠屋组沅水左岸的一级阶地上,东南距铜湾镇约1500米,东临沅水约20米,高出正常水面米15米。遗址发掘前为一片果园,西、北两面为居民区,南为菜园,遗址文化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本次发掘按象限法共布5×5㎡探方9个,以T0101的西南角为基点,发掘第Ⅰ区域(象限),实际发掘面积196平方米。该遗址地层堆积可分8层:
    第①层,灰黄色沙土,现代耕作层,厚10~35厘米。
    第②层,灰色亚粘土,厚0~40厘米,集中分布于发掘区的西南部,堆积中可见宋代碗心印有“太”字的瓷碗和匣钵,应为宋元时期的地层堆积。
    第③层,灰黑色粘土,厚0~30厘米,仅分布于发掘区的北部,该层面上分布数个黑土坑,文化层和灰坑中均可见具有商时代特色的方格纹陶片和磨光的红胎黑皮陶,应为商代遗存。
     第④层,棕红色粘土,土质结构紧密,粘性较重,厚0~40厘米。堆积中含有较多红烧土颗粒,出土较多的打击石片、磨制石斧、石凿、石刀等石制品、碎陶片、水晶石、绿 松石等。该层出土的陶片火候较低,陶色斑驳,以灰褐色、红褐色夹砂陶为主,少量白陶,陶片纹饰繁复多样,多施于陶器口沿、颈、和肩部,其中用戳印的篦点组合而成的鸟头、兽面、楼阁等纹样是高庙下层文化常见的装饰纹样。开口于该层下的灰坑多埋藏有数量不等螺壳。
    第⑤层,灰色粘土,结构松软,湿度大,厚0~30厘米,含烧土、炭粒,出土较多的刻划纹陶片,陶色陶质与第④层所出陶片无明显区别,同属高庙时期地层堆积。
    第⑥层,浅黄色粘性沙土,土质疏松,厚0~20厘米,较纯净,含少量人工制品,仅分布于发掘区的西北部。
    第⑦层,棕褐色粘土,结构疏松,厚0~30厘米,出有较多石片等石制品、陶片和少量动物骨骼,遗物特征与第⑤层、第⑥层相近,亦为高庙时期地层堆积,仅分布于发掘区的西部。数量较多的周刃盘状器是该层中特点鲜明的一类石制品。
    第⑧层浅黄色沙土,结构紧,厚0~20厘米,该层包含遗物较少,出土少量陶片和石制品,仅分布于发掘区的东半部。
    第⑧层以下为纯净的黄色沙土,结构紧密,含有较多铁锰结核颗粒。黄土面上分布着较多灰坑,坑多呈圆角方形,坑底平整,坑壁陡直,坑内多堆积有螺壳,这批规整的圆角方形坑的形成应是最先定居于此的先民所为。
    从地层堆积分布状况可知该遗址原始地貌为东高西低的小岗地。发掘区域东部岗地上密集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灰坑和房屋柱洞,是不同时期古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土层堆积则集中于发掘区得西部。可惜岗地东部临河的部分因长年流水冲涮而垮塌,岗地上先民曾有的遗迹也永久地消失在北去的沅水中了。
    岩匠屋遗址的主体堆积为第④层~第⑧层,均为高庙下层文化时期(距今7800~6800年)的地层堆积,第④层~第⑧层出土出土数量较多的石锤、打击石片、盘状器、磨制石斧、石凿、石刀、砺石、红色颜料石等石制品,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00余件,其中重要标本78件。但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陶器残片上繁复华美的纹饰和在其它同时期遗址中尚较少出土的水晶石和绿松石饰品。
    该遗址的陶器纹饰技法早期以刻划为主,晚期主要有刻划、戳印、剔刺和压印等,往往是在陶罐、釜、盘、簋等器形的口沿、颈、和肩部综合运用以上几种装饰技法,在陶器上营造出一种类似浅浮雕的效果。纹饰的图案主要与高庙遗址下层相近,但也有少量图案在松溪口遗址中可以看到。从地理位置看,岩匠物遗址位处高庙遗址与松溪口遗址之间,和二者的间距均在30~40公里,这三处遗址之间关系如何?这有待测定遗址精确年代和后续整理工作的完成。可预知,岩匠屋遗址的发掘将为研究高庙文化及其对外传播和影响、完善沅水中游新石器文化序列提供重要信息。
 
 
 
图一:探方位置图
 
 
 
     图二:岩匠屋遗址出土陶器残片
 
 
 
            图三:水晶石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高庙文化又添新章 湖南怀化地区岩匠屋遗址考古发掘

发布时间:2009-08-19

    岩匠屋遗址是清水塘水电站工程库区淹没和影响范围内的文物埋藏点之一,位于中方县铜湾镇新屋村岩匠屋组沅水左岸的一级阶地上,东南距铜湾镇约1500米,东临沅水约20米,高出正常水面米15米。遗址发掘前为一片果园,西、北两面为居民区,南为菜园,遗址文化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本次发掘按象限法共布5×5㎡探方9个,以T0101的西南角为基点,发掘第Ⅰ区域(象限),实际发掘面积196平方米。该遗址地层堆积可分8层:
    第①层,灰黄色沙土,现代耕作层,厚10~35厘米。
    第②层,灰色亚粘土,厚0~40厘米,集中分布于发掘区的西南部,堆积中可见宋代碗心印有“太”字的瓷碗和匣钵,应为宋元时期的地层堆积。
    第③层,灰黑色粘土,厚0~30厘米,仅分布于发掘区的北部,该层面上分布数个黑土坑,文化层和灰坑中均可见具有商时代特色的方格纹陶片和磨光的红胎黑皮陶,应为商代遗存。
     第④层,棕红色粘土,土质结构紧密,粘性较重,厚0~40厘米。堆积中含有较多红烧土颗粒,出土较多的打击石片、磨制石斧、石凿、石刀等石制品、碎陶片、水晶石、绿 松石等。该层出土的陶片火候较低,陶色斑驳,以灰褐色、红褐色夹砂陶为主,少量白陶,陶片纹饰繁复多样,多施于陶器口沿、颈、和肩部,其中用戳印的篦点组合而成的鸟头、兽面、楼阁等纹样是高庙下层文化常见的装饰纹样。开口于该层下的灰坑多埋藏有数量不等螺壳。
    第⑤层,灰色粘土,结构松软,湿度大,厚0~30厘米,含烧土、炭粒,出土较多的刻划纹陶片,陶色陶质与第④层所出陶片无明显区别,同属高庙时期地层堆积。
    第⑥层,浅黄色粘性沙土,土质疏松,厚0~20厘米,较纯净,含少量人工制品,仅分布于发掘区的西北部。
    第⑦层,棕褐色粘土,结构疏松,厚0~30厘米,出有较多石片等石制品、陶片和少量动物骨骼,遗物特征与第⑤层、第⑥层相近,亦为高庙时期地层堆积,仅分布于发掘区的西部。数量较多的周刃盘状器是该层中特点鲜明的一类石制品。
    第⑧层浅黄色沙土,结构紧,厚0~20厘米,该层包含遗物较少,出土少量陶片和石制品,仅分布于发掘区的东半部。
    第⑧层以下为纯净的黄色沙土,结构紧密,含有较多铁锰结核颗粒。黄土面上分布着较多灰坑,坑多呈圆角方形,坑底平整,坑壁陡直,坑内多堆积有螺壳,这批规整的圆角方形坑的形成应是最先定居于此的先民所为。
    从地层堆积分布状况可知该遗址原始地貌为东高西低的小岗地。发掘区域东部岗地上密集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灰坑和房屋柱洞,是不同时期古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土层堆积则集中于发掘区得西部。可惜岗地东部临河的部分因长年流水冲涮而垮塌,岗地上先民曾有的遗迹也永久地消失在北去的沅水中了。
    岩匠屋遗址的主体堆积为第④层~第⑧层,均为高庙下层文化时期(距今7800~6800年)的地层堆积,第④层~第⑧层出土出土数量较多的石锤、打击石片、盘状器、磨制石斧、石凿、石刀、砺石、红色颜料石等石制品,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00余件,其中重要标本78件。但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陶器残片上繁复华美的纹饰和在其它同时期遗址中尚较少出土的水晶石和绿松石饰品。
    该遗址的陶器纹饰技法早期以刻划为主,晚期主要有刻划、戳印、剔刺和压印等,往往是在陶罐、釜、盘、簋等器形的口沿、颈、和肩部综合运用以上几种装饰技法,在陶器上营造出一种类似浅浮雕的效果。纹饰的图案主要与高庙遗址下层相近,但也有少量图案在松溪口遗址中可以看到。从地理位置看,岩匠物遗址位处高庙遗址与松溪口遗址之间,和二者的间距均在30~40公里,这三处遗址之间关系如何?这有待测定遗址精确年代和后续整理工作的完成。可预知,岩匠屋遗址的发掘将为研究高庙文化及其对外传播和影响、完善沅水中游新石器文化序列提供重要信息。
 
 
 
图一:探方位置图
 
 
 
     图二:岩匠屋遗址出土陶器残片
 
 
 
            图三:水晶石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