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四川茂县城关粮站石棺墓葬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发布时间:2010-02-26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


 
    茂县城关石棺葬墓群位于四川茂县县城凤仪大坝上,处于岷江的一级台地上,1978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城关发掘石棺葬46座。1986年和1991年,四川茂县羌族博物馆在该区域清理石棺葬77座。2009年7月,为配合灾后重建重点项目—茂县城关粮站住宅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联合对茂县城关石棺葬墓群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墓葬54座,出土各类文物300余件。
 

    1.墓葬营造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

    本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的揭露了茂县城关粮站墓葬的营造方式,即先在沙石土上挖一长方形竖穴,深约80厘米。其长、宽均较所建的石棺大出10至30厘米。底部铺一层黄土,厚约3至5厘米。然后按照墓葬的大小,打制长方形石板,高约50至80厘米,厚约2至5厘米。再在围绕坑底镶嵌头段大、足段小的石棺。棺上盖以石板,其数目按照石棺的大小而定。一般2至8块。盖板一般从足端逐层向头端叠压。为使顶板与侧板紧密结合,在侧板上打出一级一级凹口,做出台阶状。同时在侧板外侧还平铺黄土一层。最后在盖板上堆筑黄土,不加夯筑,厚约5至15厘米。部分墓葬上部可能立有墓石。

    2.墓葬形制及其随葬品

    54座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石棺墓。41座墓葬可看出墓主人葬式,其中37座墓主人为仰身直肢葬,1座仰身交肢葬,1座火葬,2座二次葬。共出土各类器物380件。其中陶器194件,主要包括双耳罐、鼓腹罐、杯、豆、碗、簋、尖底盏等。铜器137件,主要包括剑、矛、铜泡、箭镞、带钩、手镯等。同时还有大量的海贝、玛瑙珠等。从出土器物来看,本地文化因素较多,如双耳罐、鼓腹罐、钵、山字格剑、铜泡等,同时还有少量的巴蜀文化因素,如矛、尖底盏、豆、铁釜、铜鍪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共存,说明岷江上游地区处于重要的民族走廊上。

    3.墓地布局、时代发展演变清晰

    城关粮站墓地可分为6排,排与排之间相隔较近,墓地的总体演变是从东向西发展,其中东部最早,其年代在战国中晚期,西部最晚年代在东汉。从墓地的布局安排上来看,成人墓葬和儿童墓地相对集中,在处理尸体和随葬品上又趋于一致。意识形态上表明,当时人们对待死者具有同等待遇。

    4.动植物标本丰富


    本次考古发掘,在墓主人头骨上部往往随葬有动物,主要是鸡、猪的骨骼(而与其他地区石棺葬随葬的马和羊有很大的不同),而所有出土的陶器中绝大部分器内装有动、植物标本。从统计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双耳罐内装有动物骨骼。而绝大多数豆、碗、杯、钵、尖底盏内装有粮食(大部分为粟)。这些标本的发现对研究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生产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发掘中还出土了少量的丝织品和桦树皮。

    城关石棺葬墓群是目前岷江上游地区发掘的最大的石棺葬墓群,清理的墓葬数量约200余座。为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分期夯实了基础,相信对城关墓地内部结构的分析研究,将对岷江上游地区的石棺葬文化研究会有突破性进展。(陈卫东  陈学志  张黎勇)

(原文发表于2010年2月12日4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四川茂县城关粮站石棺墓葬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发布时间:2010-02-26


 
    茂县城关石棺葬墓群位于四川茂县县城凤仪大坝上,处于岷江的一级台地上,1978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城关发掘石棺葬46座。1986年和1991年,四川茂县羌族博物馆在该区域清理石棺葬77座。2009年7月,为配合灾后重建重点项目—茂县城关粮站住宅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阿坝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联合对茂县城关石棺葬墓群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墓葬54座,出土各类文物300余件。
 

    1.墓葬营造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

    本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的揭露了茂县城关粮站墓葬的营造方式,即先在沙石土上挖一长方形竖穴,深约80厘米。其长、宽均较所建的石棺大出10至30厘米。底部铺一层黄土,厚约3至5厘米。然后按照墓葬的大小,打制长方形石板,高约50至80厘米,厚约2至5厘米。再在围绕坑底镶嵌头段大、足段小的石棺。棺上盖以石板,其数目按照石棺的大小而定。一般2至8块。盖板一般从足端逐层向头端叠压。为使顶板与侧板紧密结合,在侧板上打出一级一级凹口,做出台阶状。同时在侧板外侧还平铺黄土一层。最后在盖板上堆筑黄土,不加夯筑,厚约5至15厘米。部分墓葬上部可能立有墓石。

    2.墓葬形制及其随葬品

    54座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石棺墓。41座墓葬可看出墓主人葬式,其中37座墓主人为仰身直肢葬,1座仰身交肢葬,1座火葬,2座二次葬。共出土各类器物380件。其中陶器194件,主要包括双耳罐、鼓腹罐、杯、豆、碗、簋、尖底盏等。铜器137件,主要包括剑、矛、铜泡、箭镞、带钩、手镯等。同时还有大量的海贝、玛瑙珠等。从出土器物来看,本地文化因素较多,如双耳罐、鼓腹罐、钵、山字格剑、铜泡等,同时还有少量的巴蜀文化因素,如矛、尖底盏、豆、铁釜、铜鍪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共存,说明岷江上游地区处于重要的民族走廊上。

    3.墓地布局、时代发展演变清晰

    城关粮站墓地可分为6排,排与排之间相隔较近,墓地的总体演变是从东向西发展,其中东部最早,其年代在战国中晚期,西部最晚年代在东汉。从墓地的布局安排上来看,成人墓葬和儿童墓地相对集中,在处理尸体和随葬品上又趋于一致。意识形态上表明,当时人们对待死者具有同等待遇。

    4.动植物标本丰富


    本次考古发掘,在墓主人头骨上部往往随葬有动物,主要是鸡、猪的骨骼(而与其他地区石棺葬随葬的马和羊有很大的不同),而所有出土的陶器中绝大部分器内装有动、植物标本。从统计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双耳罐内装有动物骨骼。而绝大多数豆、碗、杯、钵、尖底盏内装有粮食(大部分为粟)。这些标本的发现对研究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生产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发掘中还出土了少量的丝织品和桦树皮。

    城关石棺葬墓群是目前岷江上游地区发掘的最大的石棺葬墓群,清理的墓葬数量约200余座。为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分期夯实了基础,相信对城关墓地内部结构的分析研究,将对岷江上游地区的石棺葬文化研究会有突破性进展。(陈卫东  陈学志  张黎勇)

(原文发表于2010年2月12日4版)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