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东后杨官庄遗址出土300件文物 墓葬骨骼保存完好

发布时间:2010-07-19文章出处:青岛新闻网作者:

 


纺轮

 

 

遗址发掘现场


    昨天,记者从省考古所获悉,为了配合枣(庄)—临(沂)高速公路建设,苍山县神山镇后杨官庄村北约700米的后杨官庄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其中挖掘出的石钻帽,在我省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出现。

    据介绍,该遗址所处之处地势平坦,中间略微隆起,有燕子河穿越遗址西部边缘。钻探资料显示,遗址地层堆积较厚,最深处近2米,是临沂地区一处相当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这次考古发掘,共开挖5×5米探方22个,连扩方在内发掘面积共计573平方米。

    “这次出土的石器很丰富,不仅有斧、锛、凿、铲、刀、矛、镞等器物,还有打磨器和大量磨石。其中有一把大型石斧,长30厘米重7斤多,是这次发掘中最有价值的石器。”省考古所研究员何德亮介绍道。

    此外,在本次发掘中还发现了在山东地区目前的考古中几乎未曾发现过的石钻帽。

    何德亮告诉记者,这次发现的石质钻帽外部经过仔细磨制,内部有长期使用留下的凹槽和旋转痕迹。这反映出当时钻孔技术已经得到普遍运用。根据此次发掘的成果,可以推出在距今约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地区就有钻孔的工具了。

    苍山后杨官庄遗址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其后该市、县文物部门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并曾采集过大量文物标本。
    在苍山后杨官庄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器、石器等文物。据介绍,300件器物中包含镞80多件,其中石50多件,骨20多件,蚌2件,角2件。还有石矛、角矛和陶球、弹丸等。角镞种类繁杂,非常锋利,有的相当完整。质料多采用板状泥灰岩、闪长岩和千枚岩,形状主要有菱形、三棱形、柳叶形、桂叶形等。

    何德亮介绍,他们共发掘出了5座墓葬,3座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其中墓3的墓葬结构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宽0.46米,深0.8米。墓内填土呈灰褐色,质松软。死者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东北,面向左。骨骼粗壮,保存非常好,无随葬品。左膝处插有一角镞,死亡原因可能与箭伤有关。

    何德亮还将插在墓葬中死者膝盖处的角镞与另外发掘的一个角镞对比了一下。其中一个角镞是完整的,而另外那个插在死者膝盖处的角镞却不完整而且有裂缝。“这很有可能是角镞射到人身上后,与骨头相撞而留下的。”何德亮说,大量箭镞的发现,说明当时镞不仅是先进的狩猎工具,而且也是战斗中的重要武器,是当时军事活动激烈的一种反映。这种武器曾一度对后世远程武器的使用产生过深远影响。

    此外,何德亮介绍说,发掘中出土的大型石斧和双孔半月形石刀制作规整,刃部锋利、精美,因而尤为珍贵。

 

 

一名死者的膝盖处插有角镞

 

 

石镞

    骨器中的一枚骨鱼钩也非常吸引人,这说明古代人已经会自己制作鱼钩了。何德亮告诉记者,在文物中不仅有骨鱼钩,还有镖、杈等捕鱼工具,而且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一枚铜鱼钩。
    据了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鱼骨、螺壳、蚌壳、龟甲等水生动物,“水生动物的发现说明当时这里有河流,人要在一个地方生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的问题。”何德亮说,从墓葬的灰坑剖面也可以看出该遗址的延续时间,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周、汉时期,到唐代还有居民在此居住。

    此外,从出土陶器来看,遗址中最早的遗存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其年代大致距今5500年-5000年,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此后一直延续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其后的山东龙山文化年代在距今4400-4200年前后,属于龙山文化中期阶段。

    在苍山后杨官庄遗址发掘的文物中,还发掘了石纺轮、骨针等纺织工具。“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发掘了大量的纺轮、骨针、布纹等文物,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纺线织布了。”何德亮说,在纺轮上还能看见纺纹。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山东后杨官庄遗址出土300件文物 墓葬骨骼保存完好

发布时间:2010-07-19

 


纺轮

 

 

遗址发掘现场


    昨天,记者从省考古所获悉,为了配合枣(庄)—临(沂)高速公路建设,苍山县神山镇后杨官庄村北约700米的后杨官庄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其中挖掘出的石钻帽,在我省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出现。

    据介绍,该遗址所处之处地势平坦,中间略微隆起,有燕子河穿越遗址西部边缘。钻探资料显示,遗址地层堆积较厚,最深处近2米,是临沂地区一处相当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这次考古发掘,共开挖5×5米探方22个,连扩方在内发掘面积共计573平方米。

    “这次出土的石器很丰富,不仅有斧、锛、凿、铲、刀、矛、镞等器物,还有打磨器和大量磨石。其中有一把大型石斧,长30厘米重7斤多,是这次发掘中最有价值的石器。”省考古所研究员何德亮介绍道。

    此外,在本次发掘中还发现了在山东地区目前的考古中几乎未曾发现过的石钻帽。

    何德亮告诉记者,这次发现的石质钻帽外部经过仔细磨制,内部有长期使用留下的凹槽和旋转痕迹。这反映出当时钻孔技术已经得到普遍运用。根据此次发掘的成果,可以推出在距今约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地区就有钻孔的工具了。

    苍山后杨官庄遗址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其后该市、县文物部门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并曾采集过大量文物标本。
    在苍山后杨官庄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器、石器等文物。据介绍,300件器物中包含镞80多件,其中石50多件,骨20多件,蚌2件,角2件。还有石矛、角矛和陶球、弹丸等。角镞种类繁杂,非常锋利,有的相当完整。质料多采用板状泥灰岩、闪长岩和千枚岩,形状主要有菱形、三棱形、柳叶形、桂叶形等。

    何德亮介绍,他们共发掘出了5座墓葬,3座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其中墓3的墓葬结构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宽0.46米,深0.8米。墓内填土呈灰褐色,质松软。死者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东北,面向左。骨骼粗壮,保存非常好,无随葬品。左膝处插有一角镞,死亡原因可能与箭伤有关。

    何德亮还将插在墓葬中死者膝盖处的角镞与另外发掘的一个角镞对比了一下。其中一个角镞是完整的,而另外那个插在死者膝盖处的角镞却不完整而且有裂缝。“这很有可能是角镞射到人身上后,与骨头相撞而留下的。”何德亮说,大量箭镞的发现,说明当时镞不仅是先进的狩猎工具,而且也是战斗中的重要武器,是当时军事活动激烈的一种反映。这种武器曾一度对后世远程武器的使用产生过深远影响。

    此外,何德亮介绍说,发掘中出土的大型石斧和双孔半月形石刀制作规整,刃部锋利、精美,因而尤为珍贵。

 

 

一名死者的膝盖处插有角镞

 

 

石镞

    骨器中的一枚骨鱼钩也非常吸引人,这说明古代人已经会自己制作鱼钩了。何德亮告诉记者,在文物中不仅有骨鱼钩,还有镖、杈等捕鱼工具,而且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一枚铜鱼钩。
    据了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鱼骨、螺壳、蚌壳、龟甲等水生动物,“水生动物的发现说明当时这里有河流,人要在一个地方生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的问题。”何德亮说,从墓葬的灰坑剖面也可以看出该遗址的延续时间,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周、汉时期,到唐代还有居民在此居住。

    此外,从出土陶器来看,遗址中最早的遗存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其年代大致距今5500年-5000年,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此后一直延续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其后的山东龙山文化年代在距今4400-4200年前后,属于龙山文化中期阶段。

    在苍山后杨官庄遗址发掘的文物中,还发掘了石纺轮、骨针等纺织工具。“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发掘了大量的纺轮、骨针、布纹等文物,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纺线织布了。”何德亮说,在纺轮上还能看见纺纹。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

文章出处: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