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江西进贤白崖山红石场遗址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0-08-0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位于进贤县三里乡新强村委会白崖山村北面,遗址紧接村庄处,有三条小路通往遗址形成的红石水塘,当地村民称“古塘”。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基本西南东北走向,长1900米,宽100~700米不等,由60多个不同时期的采石场,连为一处上千亩面积的石窟水塘。水塘范围内,有采石历史上留下的石壁沟,并形成多处小岛。白崖山红石场遗址深多在十几米至二三十米之间,东北、北部最深处可达百米,有“四两黄丝打不到底”的传说。遗址水塘鱼类丰富。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地处红壤丘陵向滨湖地带过渡的地域,是鄱阳湖地区少见的丹霞地貌地区经初步探明,遗址周边面积约3000亩,红壤层下面有2~3亿立方米的红石蓄量,深度可达100~200米。遗址上层覆盖有3~5米的红壤土层,红石上层为粉状性质,较脆,10米以下变得坚硬,较有韧性,20米以下石质最好,有的带金星点,适宜雕刻建筑工艺构件。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所有洞窟陡峭,从上往下开采的石层痕迹明显,遗址北面10米以下往白崖山村落底下挖掘,形成深层的平“凹”形状。遗址现在开采的石窟有3处,面积达20亩,深30余米。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所在的白崖山村,始建于宋初,由熊氏开基于现白崖山村东北部,当时村庄的地势为18~25米,算是背山面水而居。熊氏建村之初,就地取材,打红石建屋。后来附近不少居住民都来此取红石做建筑材料。据雷氏家族成员说,开山打石,是他们祖先最早的副业生产活动,有千余年的历史,例如进贤县城中始建于宋代的三孔大石桥所用的红石,即出自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开始雷氏家族聚居在现三里乡的庄溪雷家,即白崖山村西略偏北2600米处。因为打石的方便需要,名德公在明代初期迁往白崖山村,至明末天启年间,庄溪雷家一大批人迁来居住开山打石。应该说,900多年至600多年前,白崖山红石场遗址的规模不是很大。开山打石规模的真正扩大,是在明代后期由雷氏大家族发展起来的。白崖山村中后部现在的一棵古香樟(该树因主干枯死后再在边上长成大树,近期又在第二代枝干根部长出新树,当地群众称“祖孙三代”),相传是雷氏家族迁徙白崖山村的起祖公雷名德所植,有600余年历史,是雷氏家族迁居的见证物。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及白崖山村附近,本来就多白鹭、白天鹅、白鹤等飞禽栖息,所谓雷氏家谱纪录的“白鸟绕梁”即是其明证。白崖山地名的由来,在雷氏家族成员口口相传中,有了一个民间掌故。相传名德公迁来打石的时候,紧靠现白崖山村东部的熊家山居住,就地打石,据说有一天,他在现在两棵古枫树东北60米的熊家山崖壁上打石,突然从红石的裂缝中凿掉了一条飞禽的脚掌,血摊在红石上,使红石更红,发出“咕咕”一声哀鸣,呯的从红石缝中窜出两只白色崖鹰,飞往东北部的余干县,这两只白崖鹰在余干县呼应了两位书生,当年双双考中了进士,其中一位进士的脚是拐的,即传说中的那只被打掉了脚的白崖鹰。人们只见过黑崖鹰,白崖鹰是稀罕之物,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美好的故事,把这个打飞了白崖鹰的张家山改成了白崖山。村庄叫做白崖山村。还有人说,白崖山边上的两棵古枫,之所以600年枝繁叶茂,就那是白崖鹰在显灵,古枫也成为白崖山的守护神。
      后来,雷氏家族在白崖山开山打石,越发起劲,生意越来越红火,技艺也越发提高,由只搞建筑材料的开山打石,到打制建筑艺术构件并装饰,带动起来一系列相关产业。至清代康、雍、乾期间,雷氏家族红石雕刻艺术大进,与江西“样式雷”家族的建筑工艺有密切关系。本地曹门万家乾隆十四年的节孝坊,青石红石相间,榫卯结合石雕艺术,就出自于白崖山雷氏家族的手法。庄溪雷家乾隆中期的雷家花屋(两幢)上的红石雕刻,也全部出自雷氏家族石工之手。后来,雷氏家族打石雕刻的技艺陆续传往进(贤)余(干)南(昌)东(乡)四县。雷氏家族这门技艺的形成大约花去了明代早期至清代中后期400年的历史。
      再后来,清代中后期的乾隆嘉庆年间,由于雷氏家族开山打石及雕刻技艺的繁荣扩大,外姓如周、高、许、邱、罗等十三姓纷纷加入到开山打石的行列中,迁入白崖山村,从事红石手艺。现在白崖山村中有周家巷、万家巷、吴家门、许家舍等门巷小地名,即是打石工匠们聚族而居的见证。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北部现在的开采处叫张家山,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张臬,官至兵部尚书,相传葬此。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六名进士熊明遇,也葬在附近。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二名进士雷跃龙,就出自于白崖山村雷氏家族。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以上千年的开采历史,上千亩的开采面积,上千万立方的开采容量,成为江西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自然与人文价值相结合的典范。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属于信江流域汇入鄱阳湖的尾端,是鄱阳湖地区最大最典型的千年采石场,采石量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红砂岩采取遗址所罕见。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形成的历史脉络清晰,且与进贤地区“样式雷”建筑家族有关,人文价值丰富,上千年来连绵不断,至今仍在开采,是采石行业采石工艺延续的见证。
      2010年3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90万处新发现中,他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65项重要发现之一。
 (文先国/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江西进贤白崖山红石场遗址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0-08-03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位于进贤县三里乡新强村委会白崖山村北面,遗址紧接村庄处,有三条小路通往遗址形成的红石水塘,当地村民称“古塘”。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基本西南东北走向,长1900米,宽100~700米不等,由60多个不同时期的采石场,连为一处上千亩面积的石窟水塘。水塘范围内,有采石历史上留下的石壁沟,并形成多处小岛。白崖山红石场遗址深多在十几米至二三十米之间,东北、北部最深处可达百米,有“四两黄丝打不到底”的传说。遗址水塘鱼类丰富。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地处红壤丘陵向滨湖地带过渡的地域,是鄱阳湖地区少见的丹霞地貌地区经初步探明,遗址周边面积约3000亩,红壤层下面有2~3亿立方米的红石蓄量,深度可达100~200米。遗址上层覆盖有3~5米的红壤土层,红石上层为粉状性质,较脆,10米以下变得坚硬,较有韧性,20米以下石质最好,有的带金星点,适宜雕刻建筑工艺构件。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所有洞窟陡峭,从上往下开采的石层痕迹明显,遗址北面10米以下往白崖山村落底下挖掘,形成深层的平“凹”形状。遗址现在开采的石窟有3处,面积达20亩,深30余米。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所在的白崖山村,始建于宋初,由熊氏开基于现白崖山村东北部,当时村庄的地势为18~25米,算是背山面水而居。熊氏建村之初,就地取材,打红石建屋。后来附近不少居住民都来此取红石做建筑材料。据雷氏家族成员说,开山打石,是他们祖先最早的副业生产活动,有千余年的历史,例如进贤县城中始建于宋代的三孔大石桥所用的红石,即出自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开始雷氏家族聚居在现三里乡的庄溪雷家,即白崖山村西略偏北2600米处。因为打石的方便需要,名德公在明代初期迁往白崖山村,至明末天启年间,庄溪雷家一大批人迁来居住开山打石。应该说,900多年至600多年前,白崖山红石场遗址的规模不是很大。开山打石规模的真正扩大,是在明代后期由雷氏大家族发展起来的。白崖山村中后部现在的一棵古香樟(该树因主干枯死后再在边上长成大树,近期又在第二代枝干根部长出新树,当地群众称“祖孙三代”),相传是雷氏家族迁徙白崖山村的起祖公雷名德所植,有600余年历史,是雷氏家族迁居的见证物。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及白崖山村附近,本来就多白鹭、白天鹅、白鹤等飞禽栖息,所谓雷氏家谱纪录的“白鸟绕梁”即是其明证。白崖山地名的由来,在雷氏家族成员口口相传中,有了一个民间掌故。相传名德公迁来打石的时候,紧靠现白崖山村东部的熊家山居住,就地打石,据说有一天,他在现在两棵古枫树东北60米的熊家山崖壁上打石,突然从红石的裂缝中凿掉了一条飞禽的脚掌,血摊在红石上,使红石更红,发出“咕咕”一声哀鸣,呯的从红石缝中窜出两只白色崖鹰,飞往东北部的余干县,这两只白崖鹰在余干县呼应了两位书生,当年双双考中了进士,其中一位进士的脚是拐的,即传说中的那只被打掉了脚的白崖鹰。人们只见过黑崖鹰,白崖鹰是稀罕之物,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美好的故事,把这个打飞了白崖鹰的张家山改成了白崖山。村庄叫做白崖山村。还有人说,白崖山边上的两棵古枫,之所以600年枝繁叶茂,就那是白崖鹰在显灵,古枫也成为白崖山的守护神。
      后来,雷氏家族在白崖山开山打石,越发起劲,生意越来越红火,技艺也越发提高,由只搞建筑材料的开山打石,到打制建筑艺术构件并装饰,带动起来一系列相关产业。至清代康、雍、乾期间,雷氏家族红石雕刻艺术大进,与江西“样式雷”家族的建筑工艺有密切关系。本地曹门万家乾隆十四年的节孝坊,青石红石相间,榫卯结合石雕艺术,就出自于白崖山雷氏家族的手法。庄溪雷家乾隆中期的雷家花屋(两幢)上的红石雕刻,也全部出自雷氏家族石工之手。后来,雷氏家族打石雕刻的技艺陆续传往进(贤)余(干)南(昌)东(乡)四县。雷氏家族这门技艺的形成大约花去了明代早期至清代中后期400年的历史。
      再后来,清代中后期的乾隆嘉庆年间,由于雷氏家族开山打石及雕刻技艺的繁荣扩大,外姓如周、高、许、邱、罗等十三姓纷纷加入到开山打石的行列中,迁入白崖山村,从事红石手艺。现在白崖山村中有周家巷、万家巷、吴家门、许家舍等门巷小地名,即是打石工匠们聚族而居的见证。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北部现在的开采处叫张家山,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张臬,官至兵部尚书,相传葬此。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六名进士熊明遇,也葬在附近。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二名进士雷跃龙,就出自于白崖山村雷氏家族。
     白崖山红石场遗址以上千年的开采历史,上千亩的开采面积,上千万立方的开采容量,成为江西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自然与人文价值相结合的典范。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属于信江流域汇入鄱阳湖的尾端,是鄱阳湖地区最大最典型的千年采石场,采石量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红砂岩采取遗址所罕见。白崖山红石场遗址形成的历史脉络清晰,且与进贤地区“样式雷”建筑家族有关,人文价值丰富,上千年来连绵不断,至今仍在开采,是采石行业采石工艺延续的见证。
      2010年3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90万处新发现中,他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65项重要发现之一。
 (文先国/文)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