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成都平乐现宋代炼铁炉

发布时间:2010-12-27文章出处:网易作者:


    近日,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爱媛大学考古系、四川大学考古系、邛崃市文物局组成的中日联合调查组,对平乐镇禹王社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乐冶铁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发现了一座宋代石砌炼铁炉,以及隐藏在地下的古代临邛地区(今邛崃)冶铁工厂。

    新发现

    “冶铁工厂”规模不一般

    在骑龙山下、平乐镇禹王社区小地名“铁屎坝”的坡地上,记者见到了一座炼铁炉。一块凸起的土包上,有一个长约1.5米的泥洞,周围有很多红烧土和炭屑。该炉保存较完整,平面呈圆形,西北侧部分被破坏。顶部口径长约4米,外砌石块,内用沙质耐火泥。考古人员介绍,在挖掘时出现了大量的唐宋瓷片,可以推断该炉为宋代。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发掘面积所限,只能清理出炉的顶部,未能向下发掘,所以整个炉的结构不是很明显。在炉的内侧,依稀可见一些斑驳的青黑,“这是木炭、青石子(催化剂)的遗迹和未熔化的矿石块。”

    据悉,离炼铁炉20余米的地方是2005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邛崃文管所(今文物局)勘探点,当时出土了两个宋代的熔炉和瓷器残片及铁块、铁渣、铁矿石等。将两个点联系后推断,平乐冶铁遗址有一套完整的冶铸工序、技术设备及功能分区等,是一个规模不一般的“冶铁工厂”,而炼铁炉的发现仅为整个冶铁工序中的一个环节。

    新解读

    平乐曾是川西南冶铁重镇

    《后汉书·郡国志》载:“临邛有铁。”其中,汉代实施盐铁专卖政策之前,就有卓王孙氏和程郑氏在临邛境内以经营冶铁而致富。该遗址位于邛崃西南,并不在古临邛冶铁业的中心区域,其时代为晚唐两宋时期,很可能是受汉代临邛冶铁业影响,发展起来的一处有相当规模的冶铁遗址。

    据当地人介绍,平乐不仅是古代川西南的出入要津,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冶铁生产基地。现今遗址内,有很多古代炼铁遗留下来的炉渣疙瘩,土中时常还能够刨出一些粗劣的块状生铁,这说明当时此地的铁炉子何其之多,炼铁生产何等红火。据史料记载,和现在的钢铁生产体系一样,平乐炼出的铁一部分作为原材料运往外地,一部分就地加工打成铁器。

    待解密

    铁器外销或与茶马古道有关

    “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如何靠着冶铁在当时的临邛地区坐拥规模庞大的炼铁产业?”“从汉代到唐宋,临邛冶铁经历了怎样的鼎盛时期?”“宋代炼铁炉究竟隐藏着怎样顶尖的炼铁技术?”如今对冶铁遗址的探寻,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佐证史料的记载。

    “冶铁考古将揭开很多疑问。”中日调查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试掘工作为研究四川地区冶铁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但要弄清楚该遗址当时的性质、规模、布局、冶炼工序等情况,尚需进一步的发掘。

     “遗址位于平乐骑龙山下,与茶马古道相隔不远,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很有可能,该处所烧制的铁器,就是通过茶马古道远销到世界各地。”
    成都平原的蒲江、邛崃等地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西南地区冶铁业的中心,但这些冶铁技术是如何发展的?到底是谁创造并发明了如此精湛的冶铁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究竟对古代西南地区、甚至东南亚等地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样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清晰的答案,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冶铁考古得到解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但可以肯定,本次考古调查将为成都平原铁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对西南地区冶铁历史、技术工艺以及矿业开采等方面的研究也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成都平乐现宋代炼铁炉

发布时间:2010-12-27


    近日,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爱媛大学考古系、四川大学考古系、邛崃市文物局组成的中日联合调查组,对平乐镇禹王社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乐冶铁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发现了一座宋代石砌炼铁炉,以及隐藏在地下的古代临邛地区(今邛崃)冶铁工厂。

    新发现

    “冶铁工厂”规模不一般

    在骑龙山下、平乐镇禹王社区小地名“铁屎坝”的坡地上,记者见到了一座炼铁炉。一块凸起的土包上,有一个长约1.5米的泥洞,周围有很多红烧土和炭屑。该炉保存较完整,平面呈圆形,西北侧部分被破坏。顶部口径长约4米,外砌石块,内用沙质耐火泥。考古人员介绍,在挖掘时出现了大量的唐宋瓷片,可以推断该炉为宋代。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发掘面积所限,只能清理出炉的顶部,未能向下发掘,所以整个炉的结构不是很明显。在炉的内侧,依稀可见一些斑驳的青黑,“这是木炭、青石子(催化剂)的遗迹和未熔化的矿石块。”

    据悉,离炼铁炉20余米的地方是2005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邛崃文管所(今文物局)勘探点,当时出土了两个宋代的熔炉和瓷器残片及铁块、铁渣、铁矿石等。将两个点联系后推断,平乐冶铁遗址有一套完整的冶铸工序、技术设备及功能分区等,是一个规模不一般的“冶铁工厂”,而炼铁炉的发现仅为整个冶铁工序中的一个环节。

    新解读

    平乐曾是川西南冶铁重镇

    《后汉书·郡国志》载:“临邛有铁。”其中,汉代实施盐铁专卖政策之前,就有卓王孙氏和程郑氏在临邛境内以经营冶铁而致富。该遗址位于邛崃西南,并不在古临邛冶铁业的中心区域,其时代为晚唐两宋时期,很可能是受汉代临邛冶铁业影响,发展起来的一处有相当规模的冶铁遗址。

    据当地人介绍,平乐不仅是古代川西南的出入要津,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冶铁生产基地。现今遗址内,有很多古代炼铁遗留下来的炉渣疙瘩,土中时常还能够刨出一些粗劣的块状生铁,这说明当时此地的铁炉子何其之多,炼铁生产何等红火。据史料记载,和现在的钢铁生产体系一样,平乐炼出的铁一部分作为原材料运往外地,一部分就地加工打成铁器。

    待解密

    铁器外销或与茶马古道有关

    “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如何靠着冶铁在当时的临邛地区坐拥规模庞大的炼铁产业?”“从汉代到唐宋,临邛冶铁经历了怎样的鼎盛时期?”“宋代炼铁炉究竟隐藏着怎样顶尖的炼铁技术?”如今对冶铁遗址的探寻,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佐证史料的记载。

    “冶铁考古将揭开很多疑问。”中日调查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试掘工作为研究四川地区冶铁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但要弄清楚该遗址当时的性质、规模、布局、冶炼工序等情况,尚需进一步的发掘。

     “遗址位于平乐骑龙山下,与茶马古道相隔不远,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很有可能,该处所烧制的铁器,就是通过茶马古道远销到世界各地。”
    成都平原的蒲江、邛崃等地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西南地区冶铁业的中心,但这些冶铁技术是如何发展的?到底是谁创造并发明了如此精湛的冶铁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究竟对古代西南地区、甚至东南亚等地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样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清晰的答案,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冶铁考古得到解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但可以肯定,本次考古调查将为成都平原铁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对西南地区冶铁历史、技术工艺以及矿业开采等方面的研究也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作者:

文章出处: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