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西翼城大河口M1实验室考古

发布时间:2011-01-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李存信

    大河口墓地位于临汾市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北台地上,西距翼城县城约7公里,墓地北高南低,北倚二峰山,南临浍河支流,西北临浍河干流,即坐落于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其中1号墓最为重要,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瓷器等。
    M1为东西方向,土坑竖穴,口小底大,墓口长425、宽322,墓底长460、宽378、深975厘米,在墓口平面四角外发现4个通向墓壁的斜洞,这是继绛县横水墓地发现斜洞之后的又一次发现,其具体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墓室二层台之上四壁发现壁龛11个,壁龛内放置漆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已知漆木器有俎、罍、豆、牺尊、禁、彝、几案、双耳杯、单耳杯、杯、碗、盘等,在一座墓葬内发现如此多的壁龛在西周考古史上目前还是第一次。在东部二层台上发现漆木俑,在中原地区西周墓葬内随葬木俑这是第一次发现。在其它几面二层台填土内还发掘出木质盾牌及兵器等。
    从墓葬形制和随葬青铜鼎簋及其铭文分析墓主属伯一级贵族,时代为西周中期。墓主可能为男性。出土数量众多的遗物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器用制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资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部分壁龛的出土器物
    2号壁龛:
    龛口正面长74厘米、高57厘米、深37厘米,顶部呈半圆弧状,龛内放置蚌饰镶嵌漆木罍两件,其器形、纹饰、大小基本相同。木质胎,器盖和器身肩部及腹部上端镶嵌不同形状的蚌饰。整体与西周同期青铜罍近似,由器盖、器身与双耳组成。通体髹红漆为地,用黑漆线作彩绘纹饰(编号2008SYDM1-K2-1)。器物因变形比较严重,整器通高约41.4厘米,肩部最大径约26厘米。

    6号壁龛:
    位于墓室南壁西端,其东与壁龛七相邻。龛底距二层台面约80厘米。龛口近似长方形,底部较平齐,两壁斜直向上微收,使上边两角呈圆弧状,上口微弧。底长 100、高65、深45厘米。龛内放置有一件蚌饰镶嵌漆木禁(编号2008SYDM1-K6-1):该器虽有变形,但基本保持原有形制。长约44厘米,宽约17厘米,通高约19厘米。

 

    二、实验室考古的思路
    1、指导思想
    以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为主,兼顾文物的陈列展示。多学科结合,探索实验室考古的工作模式,培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新的增长点。
    2、总体目标
    利用环境可控的工作空间,采取多学科结合的方式和技术,力争多角度,全方位清理、释读、保护和记录对象所蕴含的信息,构建信息间的逻辑关系,阐释信息所反映的历史及其背景;清理和保护M1局部整体迁移出的遗存,在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制、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和保存所发现的脆弱质文物与痕迹,为综合研究增加更多的科学依据。
    3、主要任务
    田野考古:以《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为基础,在室内继续田野未完的发掘工作。发掘清理、记录(文字、测绘和影像)、样品处置(采集、测试与记录)等,做到规范、清晰、准确。
    文物保护:以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操作规范为基础,保护与保存文物本体(形貌与信息),分析研究其环境信息。在分析测试、保护方法应用、保护材料选择等方面做到安全、有效、真实。
    科技考古:定性定量分析;工艺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等。
    文物展示:展示形式、视角与辅助材料的合理选择;包装与运输具备便捷性、安全性。

    三、项目实施
    1、工作环境
    环境控制:空调机、加湿器、恒温恒湿柜。
    辅助设备:龙门吊、翻转工作车、装载车、转运车。
    2、分析检测设备
    多功能环境监测仪、酸碱度检测仪、电导率仪、土壤环境分析仪、电子天枰、应力测量仪、表面硬度检测仪、X荧光能谱分析仪、色差仪、体式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各类放大镜。
    3、适应性保护材料的筛选与使用方法探索
    需要使用土质文物加固剂对漆膜和土体样品进行不同比例的加固试验,筛选甄别出具有良好效能的加固试剂。

    4、多种形式追踪和记录
    文字描述;草图、临摹图、二维图、立体效果图;胶片、数码照片、数码摄像;纸本手绘复原图、三维数字模型搭建、三维效果图。
    5、新技术新方法尝试
    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磁法和电法雷达无损探测;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模型、红外光摄影等。

    四、项目成果
    1、补充和促进了墓葬本体埋葬制度方面的研究
    丰富了随葬品种类、组合和空间分布关系,尤其漆木器和兵器。明确了壁龛的形制、组合和包含物,极大有益于功用阐释。完善了该墓关于墓葬椁室装饰方法的认识。
    2、丰富了文化交流或技术发展实例
    古代东西方中外文化交流:漆木牺尊和角形杯—中国与西亚、地中海文明关系及交流。
    商周时期螺钿制品源流及关系:偃师商城—殷墟—前掌大墓地—琉璃河—翼城大河口墓地—楚文化。器物造型与商周青铜器的关系。
    漆木豆木胎成型与刃具刀床的使用;漆木器装饰构图与用漆方法;多种经纬密度不同的纺织物所表现的纺织技术发展程度等。
    3、实验室考古的工作特点、要求和模式
    通过采取异地迁移的方式,改变和控制文物的局部保存环境,为脆弱质文化遗存的考古、保护和展示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验室考古是传统田野考古学、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的有机结合,尤其是抢救和保护脆弱质文物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考古要求工作环境可控;具备一定量的定性定量分析设备;从业人员专业熟练,知识结构多样;信息获取和记录方式多样,可基本满足追踪信息的需求等。
    实验室考古的流程包括:野外清理与保护(田野发掘、保存状况评估、预案制定、应急处置、包装运输)——实验室清理与保护(室内清理、分析与检测、处置保护、包装与保存、综合研究)——撰写实验室考古项目研究报告。

    五、清理程序
    实验室考古清理操作程序,选择适当合理的工具十分重要。针对属于比较脆弱槽朽的处置对象,使用加工制成的竹木质工具应为首选。竹木材料具备良好的弹性与柔韧性,其圆润的刃部不会造成脆弱漆膜表层的损伤,可以成为清理槽朽遗物的理想工具。
    常规情况下,漆木器外围的回填土体多是经过夯筑处理,土质结构具有相应的硬度。而器物内侧的土体均为渗漏淤积而成,土质细腻结构松弛,局部范围往往出现空或虚的现象,遗物内外的土体就强度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所以,在清理土体时力度的运用和把握尤为关键。

    六、试剂加固
    采用水溶性的植物胶对器物表层的漆膜等遗迹进行加固处理。根据漆膜的完整程度和下层土体的疏密状态,使用滴管和注射器等工具实施加固处理,确保器物表面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使用试剂对内侧支撑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注意试剂的配比关系以及浓度。利用吊瓶滴渗的方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不间断地连续进行,使加固对象充分地吸收加固试剂。此后对加固范围实施填土压埋处理,器物表面漆膜及其它遗迹可以得到较好的加固效果。

    七、物理支撑
    物理支撑是在试剂加固基础上,是器物整体强化稳定的必备保护措施,同样也是长期有效保存的根本形式。石膏浆液固化成型:把石膏浆液浇注到器物内侧的空间内,浆液凝固之后形成支撑柱体。该柱体与周边土体互为连接,能够成为牢固的整体;金属(或木质)材料固定支撑:由于部分器物个体较小,需要在有限空间内加入不同型号的金属支撑材料,利用金属材料的特殊性能起到稳定作用、石膏浆液填充其间的缝隙,增强器物的牢固程度。

    八、前景与展望
    1、实验室考古将成为指导和引领传统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基于个案的实验室考古成果相对于传统考古学而言,具有工作更细致,资料更翔实可靠等优势,能够为田野考古学操作和研究提供诸多借鉴与参考,是田野考古学研究的有力补充和完善;基于概率统计的系统化的实验室考古成果,必将成为引领考古学研究方向,指导考古发掘工作,提高考古成果质量。
    2、实验室考古将成为出土文物保护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实验室考古工作特点和性质,决定了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可能和现实,尤其是脆弱质出土文物保护的最佳时机;实验室考古为出土文物埋藏环境与文物本体保存状况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提供了相对原始的环境,是研究出土文物劣化机理,拟定保护措施的最佳环节之一。

    大河口M1实验室考古的收获
    通过清理、处置及保护程序,获得了一批珍贵的西周时期漆木器实物资料。积累并丰富了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漆木器的处理方法和保护经验。同时探索和实践实验室考古的方法和程序,为实验室考古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奠定了前期基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山西翼城大河口M1实验室考古

发布时间:2011-01-10

    大河口墓地位于临汾市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北台地上,西距翼城县城约7公里,墓地北高南低,北倚二峰山,南临浍河支流,西北临浍河干流,即坐落于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其中1号墓最为重要,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瓷器等。
    M1为东西方向,土坑竖穴,口小底大,墓口长425、宽322,墓底长460、宽378、深975厘米,在墓口平面四角外发现4个通向墓壁的斜洞,这是继绛县横水墓地发现斜洞之后的又一次发现,其具体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墓室二层台之上四壁发现壁龛11个,壁龛内放置漆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已知漆木器有俎、罍、豆、牺尊、禁、彝、几案、双耳杯、单耳杯、杯、碗、盘等,在一座墓葬内发现如此多的壁龛在西周考古史上目前还是第一次。在东部二层台上发现漆木俑,在中原地区西周墓葬内随葬木俑这是第一次发现。在其它几面二层台填土内还发掘出木质盾牌及兵器等。
    从墓葬形制和随葬青铜鼎簋及其铭文分析墓主属伯一级贵族,时代为西周中期。墓主可能为男性。出土数量众多的遗物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器用制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资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部分壁龛的出土器物
    2号壁龛:
    龛口正面长74厘米、高57厘米、深37厘米,顶部呈半圆弧状,龛内放置蚌饰镶嵌漆木罍两件,其器形、纹饰、大小基本相同。木质胎,器盖和器身肩部及腹部上端镶嵌不同形状的蚌饰。整体与西周同期青铜罍近似,由器盖、器身与双耳组成。通体髹红漆为地,用黑漆线作彩绘纹饰(编号2008SYDM1-K2-1)。器物因变形比较严重,整器通高约41.4厘米,肩部最大径约26厘米。

    6号壁龛:
    位于墓室南壁西端,其东与壁龛七相邻。龛底距二层台面约80厘米。龛口近似长方形,底部较平齐,两壁斜直向上微收,使上边两角呈圆弧状,上口微弧。底长 100、高65、深45厘米。龛内放置有一件蚌饰镶嵌漆木禁(编号2008SYDM1-K6-1):该器虽有变形,但基本保持原有形制。长约44厘米,宽约17厘米,通高约19厘米。

 

    二、实验室考古的思路
    1、指导思想
    以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为主,兼顾文物的陈列展示。多学科结合,探索实验室考古的工作模式,培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新的增长点。
    2、总体目标
    利用环境可控的工作空间,采取多学科结合的方式和技术,力争多角度,全方位清理、释读、保护和记录对象所蕴含的信息,构建信息间的逻辑关系,阐释信息所反映的历史及其背景;清理和保护M1局部整体迁移出的遗存,在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制、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和保存所发现的脆弱质文物与痕迹,为综合研究增加更多的科学依据。
    3、主要任务
    田野考古:以《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为基础,在室内继续田野未完的发掘工作。发掘清理、记录(文字、测绘和影像)、样品处置(采集、测试与记录)等,做到规范、清晰、准确。
    文物保护:以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操作规范为基础,保护与保存文物本体(形貌与信息),分析研究其环境信息。在分析测试、保护方法应用、保护材料选择等方面做到安全、有效、真实。
    科技考古:定性定量分析;工艺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等。
    文物展示:展示形式、视角与辅助材料的合理选择;包装与运输具备便捷性、安全性。

    三、项目实施
    1、工作环境
    环境控制:空调机、加湿器、恒温恒湿柜。
    辅助设备:龙门吊、翻转工作车、装载车、转运车。
    2、分析检测设备
    多功能环境监测仪、酸碱度检测仪、电导率仪、土壤环境分析仪、电子天枰、应力测量仪、表面硬度检测仪、X荧光能谱分析仪、色差仪、体式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各类放大镜。
    3、适应性保护材料的筛选与使用方法探索
    需要使用土质文物加固剂对漆膜和土体样品进行不同比例的加固试验,筛选甄别出具有良好效能的加固试剂。

    4、多种形式追踪和记录
    文字描述;草图、临摹图、二维图、立体效果图;胶片、数码照片、数码摄像;纸本手绘复原图、三维数字模型搭建、三维效果图。
    5、新技术新方法尝试
    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磁法和电法雷达无损探测;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模型、红外光摄影等。

    四、项目成果
    1、补充和促进了墓葬本体埋葬制度方面的研究
    丰富了随葬品种类、组合和空间分布关系,尤其漆木器和兵器。明确了壁龛的形制、组合和包含物,极大有益于功用阐释。完善了该墓关于墓葬椁室装饰方法的认识。
    2、丰富了文化交流或技术发展实例
    古代东西方中外文化交流:漆木牺尊和角形杯—中国与西亚、地中海文明关系及交流。
    商周时期螺钿制品源流及关系:偃师商城—殷墟—前掌大墓地—琉璃河—翼城大河口墓地—楚文化。器物造型与商周青铜器的关系。
    漆木豆木胎成型与刃具刀床的使用;漆木器装饰构图与用漆方法;多种经纬密度不同的纺织物所表现的纺织技术发展程度等。
    3、实验室考古的工作特点、要求和模式
    通过采取异地迁移的方式,改变和控制文物的局部保存环境,为脆弱质文化遗存的考古、保护和展示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验室考古是传统田野考古学、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的有机结合,尤其是抢救和保护脆弱质文物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考古要求工作环境可控;具备一定量的定性定量分析设备;从业人员专业熟练,知识结构多样;信息获取和记录方式多样,可基本满足追踪信息的需求等。
    实验室考古的流程包括:野外清理与保护(田野发掘、保存状况评估、预案制定、应急处置、包装运输)——实验室清理与保护(室内清理、分析与检测、处置保护、包装与保存、综合研究)——撰写实验室考古项目研究报告。

    五、清理程序
    实验室考古清理操作程序,选择适当合理的工具十分重要。针对属于比较脆弱槽朽的处置对象,使用加工制成的竹木质工具应为首选。竹木材料具备良好的弹性与柔韧性,其圆润的刃部不会造成脆弱漆膜表层的损伤,可以成为清理槽朽遗物的理想工具。
    常规情况下,漆木器外围的回填土体多是经过夯筑处理,土质结构具有相应的硬度。而器物内侧的土体均为渗漏淤积而成,土质细腻结构松弛,局部范围往往出现空或虚的现象,遗物内外的土体就强度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所以,在清理土体时力度的运用和把握尤为关键。

    六、试剂加固
    采用水溶性的植物胶对器物表层的漆膜等遗迹进行加固处理。根据漆膜的完整程度和下层土体的疏密状态,使用滴管和注射器等工具实施加固处理,确保器物表面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使用试剂对内侧支撑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注意试剂的配比关系以及浓度。利用吊瓶滴渗的方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不间断地连续进行,使加固对象充分地吸收加固试剂。此后对加固范围实施填土压埋处理,器物表面漆膜及其它遗迹可以得到较好的加固效果。

    七、物理支撑
    物理支撑是在试剂加固基础上,是器物整体强化稳定的必备保护措施,同样也是长期有效保存的根本形式。石膏浆液固化成型:把石膏浆液浇注到器物内侧的空间内,浆液凝固之后形成支撑柱体。该柱体与周边土体互为连接,能够成为牢固的整体;金属(或木质)材料固定支撑:由于部分器物个体较小,需要在有限空间内加入不同型号的金属支撑材料,利用金属材料的特殊性能起到稳定作用、石膏浆液填充其间的缝隙,增强器物的牢固程度。

    八、前景与展望
    1、实验室考古将成为指导和引领传统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基于个案的实验室考古成果相对于传统考古学而言,具有工作更细致,资料更翔实可靠等优势,能够为田野考古学操作和研究提供诸多借鉴与参考,是田野考古学研究的有力补充和完善;基于概率统计的系统化的实验室考古成果,必将成为引领考古学研究方向,指导考古发掘工作,提高考古成果质量。
    2、实验室考古将成为出土文物保护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实验室考古工作特点和性质,决定了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可能和现实,尤其是脆弱质出土文物保护的最佳时机;实验室考古为出土文物埋藏环境与文物本体保存状况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提供了相对原始的环境,是研究出土文物劣化机理,拟定保护措施的最佳环节之一。

    大河口M1实验室考古的收获
    通过清理、处置及保护程序,获得了一批珍贵的西周时期漆木器实物资料。积累并丰富了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漆木器的处理方法和保护经验。同时探索和实践实验室考古的方法和程序,为实验室考古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奠定了前期基础。


 

作者:李存信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