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江西铜鼓平顶垴新石器至汉代遗迹群

发布时间:2011-04-07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2010年7~9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铜鼓县文物部门,对铜鼓县的平顶垴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清理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周代、汉代四个时期的各类遗迹数十处,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陶器、石器以及少量的铜器、玉器。制作陶器的作坊遗迹和窑炉遗迹、磨制石器的手工作坊以及制作小件青铜器的青铜制作场所的发现是此次发掘的最大收获。该发掘不但将铜鼓县的人类活动历史上推至4500年前,也极大地丰富了赣西北古文化面貌,对于研究江西省先秦时期聚落形态和手工业制作技术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平顶垴遗址位于铜鼓县温泉镇金星村委刘庄自然村南面的平顶垴上,南侧的温泉河由西向东流入定江河最后汇入修河,遗址高出温泉河约30米。因昌铜(南昌—铜鼓)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江西省文物部门先期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勘探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

    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西侧的斜坡上。成片分布的大型灰坑,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镞、石斧、石锛等,磨制较精致,但个体普遍较小,发现大量的成品半成品堆积。陶器有夹砂陶器、黑皮磨光陶器等。夹砂陶占据90%以上,夹细沙,主要为橙黄色陶,少量灰陶。陶器主要器形有鼎、豆、壶、鬶,以及纺轮等。多见扁平式盆形鼎及锥状足罐形鼎。鼎足装饰丰富,足外侧多饰数道纵沟。鬶为粗壮的大袋足鬶。黑皮磨光陶主要见镂孔豆,器表磨光发亮,镂孔不规则圆形。种种迹象表明,平顶垴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属于修水流域的山背文化范畴。

    商代文化遗物有石器、陶器。梯形石锛、马鞍形穿孔石刀较为常见。敞口折肩罐制作规整,烧成温度高,有的器物表面还施以黄褐色青釉,具有商代吴城文化的典型特征。

    平顶垴遗址周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遗存顺着山势从上往下、由东往西排列。东部山顶较为平坦,主要是手工作坊区,现已发现作坊遗迹6座,分布在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范围内。由多座半地穴式房子组成。房子呈不规则圆形,深20~60厘米,面积5~10平方米,有门道供出入。地穴外围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柱洞环绕,有的柱洞明显向内侧倾斜,说明半地穴式房子是圆形尖顶简易工棚。F1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面积5.3平方米,四周分布有四个柱洞,南面有一台阶。F2为一座长方形的房子,周围排列有圆形柱洞,房子底部有一层比较细腻的黄色粘土,可能是制陶时储泥或者练泥的场所,中央也放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块,不见磨砺面,应当就是在练泥之后,用于制陶揉泥或者制陶时修坯之用。F3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5.2平方米,南面有一台阶,周围分布有数个柱洞,房址中部放置一块较大型的砺石,磨砺面清晰,显然经过长期的磨制活动。周围发现有大量的石器成品或废弃的半成品,房址内出土了七块陶范,可见该处遗迹是用于制作、磨制各式石器和铸造青铜器的手工作坊。几座房子紧密相连,可能是一个分工明确、又互为补充的手工业作坊团体。在离作坊区约10米的西侧斜坡地上,有两座相互叠压的圆形窑炉残迹。其一面积约10平方米,窑炉结构不详,仅残留有灰黄色的烧结面。从坚硬的烧结面分析,窑炉废弃前曾经长期的烧制活动,可能是一种平地堆烧的圆形窑炉,近似于鹰潭角山商代窑场的窑炉形式。在窑炉区的西侧,也就是发掘区西部,发现有大量的窑业活动的废弃物堆积坑。堆积坑大小不一,有的分布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普遍向山下面倾斜。堆积坑内全部是红烧土和残破陶器,填土十分紧密,陶器品种单纯,数量较大,基本属于夹砂陶器,器形有鼎、豆、壶、罐等,许多器物都可以分辨出完整的器形。说明是在陶器的烧制过程中,器物破碎,然后被集中倾倒所致。

    后期的遗存分布也有鲜明特点。在东部的手工作坊活动停止后,这一带可能主要从事埋葬活动。发掘出土的两座东西向排列的长方形大型土坑。M3长3.2米、宽1.2米、深0.6米,墓内填土较纯净,掺杂少量印纹陶片。墓底填土深灰色,没有发现骨渣或随葬品。M2长2.8米、宽1.5米、深达2米以上。墓葬填土为就近开挖的岩石碎片,墓底随葬硬陶罐和敛口钵各一件。发掘区西侧的后期遗存,主要是发掘了一些地面房屋遗迹。其中F4为典型的长方形地面建筑,地面柱洞布局有序,排列整齐。柱洞明显是先挖建大型柱坑,然后在坑中挖圆形柱洞,直径约30厘米,坑内全部填满红烧土。建筑结构紧密,体量巨大,应是该聚落的最重要建筑。

    汉代遗迹主要有土坑墓一座。出土陶瓷器、铁器等各类文物二十余件。

    发掘表明,平顶垴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至汉代,前后延续时间达到2000余年,延续时间长,遗存类型丰富,出土文物较多,是江西西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先秦时期遗址。制陶、铸铜和石器制作场所的发掘,揭示了一处分布密集的古代作坊遗迹群,他们拥有管理各类手工作坊的社会组织,既表明其手工业活动的发达,也暗示这里曾经有较高程度的文明。(执笔:徐长青、张淑英、饶华松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江西铜鼓平顶垴新石器至汉代遗迹群

发布时间:2011-04-07

 


 

    2010年7~9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铜鼓县文物部门,对铜鼓县的平顶垴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清理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周代、汉代四个时期的各类遗迹数十处,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陶器、石器以及少量的铜器、玉器。制作陶器的作坊遗迹和窑炉遗迹、磨制石器的手工作坊以及制作小件青铜器的青铜制作场所的发现是此次发掘的最大收获。该发掘不但将铜鼓县的人类活动历史上推至4500年前,也极大地丰富了赣西北古文化面貌,对于研究江西省先秦时期聚落形态和手工业制作技术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平顶垴遗址位于铜鼓县温泉镇金星村委刘庄自然村南面的平顶垴上,南侧的温泉河由西向东流入定江河最后汇入修河,遗址高出温泉河约30米。因昌铜(南昌—铜鼓)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江西省文物部门先期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勘探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

    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西侧的斜坡上。成片分布的大型灰坑,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镞、石斧、石锛等,磨制较精致,但个体普遍较小,发现大量的成品半成品堆积。陶器有夹砂陶器、黑皮磨光陶器等。夹砂陶占据90%以上,夹细沙,主要为橙黄色陶,少量灰陶。陶器主要器形有鼎、豆、壶、鬶,以及纺轮等。多见扁平式盆形鼎及锥状足罐形鼎。鼎足装饰丰富,足外侧多饰数道纵沟。鬶为粗壮的大袋足鬶。黑皮磨光陶主要见镂孔豆,器表磨光发亮,镂孔不规则圆形。种种迹象表明,平顶垴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属于修水流域的山背文化范畴。

    商代文化遗物有石器、陶器。梯形石锛、马鞍形穿孔石刀较为常见。敞口折肩罐制作规整,烧成温度高,有的器物表面还施以黄褐色青釉,具有商代吴城文化的典型特征。

    平顶垴遗址周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遗存顺着山势从上往下、由东往西排列。东部山顶较为平坦,主要是手工作坊区,现已发现作坊遗迹6座,分布在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范围内。由多座半地穴式房子组成。房子呈不规则圆形,深20~60厘米,面积5~10平方米,有门道供出入。地穴外围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柱洞环绕,有的柱洞明显向内侧倾斜,说明半地穴式房子是圆形尖顶简易工棚。F1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面积5.3平方米,四周分布有四个柱洞,南面有一台阶。F2为一座长方形的房子,周围排列有圆形柱洞,房子底部有一层比较细腻的黄色粘土,可能是制陶时储泥或者练泥的场所,中央也放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块,不见磨砺面,应当就是在练泥之后,用于制陶揉泥或者制陶时修坯之用。F3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5.2平方米,南面有一台阶,周围分布有数个柱洞,房址中部放置一块较大型的砺石,磨砺面清晰,显然经过长期的磨制活动。周围发现有大量的石器成品或废弃的半成品,房址内出土了七块陶范,可见该处遗迹是用于制作、磨制各式石器和铸造青铜器的手工作坊。几座房子紧密相连,可能是一个分工明确、又互为补充的手工业作坊团体。在离作坊区约10米的西侧斜坡地上,有两座相互叠压的圆形窑炉残迹。其一面积约10平方米,窑炉结构不详,仅残留有灰黄色的烧结面。从坚硬的烧结面分析,窑炉废弃前曾经长期的烧制活动,可能是一种平地堆烧的圆形窑炉,近似于鹰潭角山商代窑场的窑炉形式。在窑炉区的西侧,也就是发掘区西部,发现有大量的窑业活动的废弃物堆积坑。堆积坑大小不一,有的分布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普遍向山下面倾斜。堆积坑内全部是红烧土和残破陶器,填土十分紧密,陶器品种单纯,数量较大,基本属于夹砂陶器,器形有鼎、豆、壶、罐等,许多器物都可以分辨出完整的器形。说明是在陶器的烧制过程中,器物破碎,然后被集中倾倒所致。

    后期的遗存分布也有鲜明特点。在东部的手工作坊活动停止后,这一带可能主要从事埋葬活动。发掘出土的两座东西向排列的长方形大型土坑。M3长3.2米、宽1.2米、深0.6米,墓内填土较纯净,掺杂少量印纹陶片。墓底填土深灰色,没有发现骨渣或随葬品。M2长2.8米、宽1.5米、深达2米以上。墓葬填土为就近开挖的岩石碎片,墓底随葬硬陶罐和敛口钵各一件。发掘区西侧的后期遗存,主要是发掘了一些地面房屋遗迹。其中F4为典型的长方形地面建筑,地面柱洞布局有序,排列整齐。柱洞明显是先挖建大型柱坑,然后在坑中挖圆形柱洞,直径约30厘米,坑内全部填满红烧土。建筑结构紧密,体量巨大,应是该聚落的最重要建筑。

    汉代遗迹主要有土坑墓一座。出土陶瓷器、铁器等各类文物二十余件。

    发掘表明,平顶垴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至汉代,前后延续时间达到2000余年,延续时间长,遗存类型丰富,出土文物较多,是江西西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先秦时期遗址。制陶、铸铜和石器制作场所的发掘,揭示了一处分布密集的古代作坊遗迹群,他们拥有管理各类手工作坊的社会组织,既表明其手工业活动的发达,也暗示这里曾经有较高程度的文明。(执笔:徐长青、张淑英、饶华松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