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河南淅川盆窑遗址

发布时间:2011-04-11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淅川县盆窑遗址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3°1′15″,东经111°15′20″,高程165-166米。东北距淅川县城52公里,东南离滔河乡1.5公里,行政隶属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门伙村一组,因调查时在盆窑村发现而得名,北距盆窑村约600米。遗址位于丹江右岸的河谷平原,东南紧邻丹江的支流滔河,东近3公里为丹江、滔河交汇处。

    遗址东西长460~490米,南北宽60~110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堆积沿河流分布,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文化堆积一般厚1.2~1.7米,最厚达3.1米。地表采集有龙山时期、周代、汉代及明代遗物。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中线文物保护工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盆窑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掘时间为2010年10月~2011年1月。除明代、汉代和龙山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外,还发现各类遗迹498个,其中灰坑420个,灰沟35条,墓葬23座,瓮棺7座,房屋基址2座,墙基5条,窑址5座、灶1。涵盖明代、宋代、汉代、周代(西周和春秋)、商代、夏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其中以汉晋、周代、夏商时期、龙山时期的堆积较为普遍。

    淅川盆窑遗址发现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宋元明时期的材料,对于本地区各时期的考古学研究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龙山文化时期的袋形灰坑较为常见,单人仰身直肢葬分布在发掘区西南部。新获得的龙山时期考古学材料,有助于对豫西南地区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性质的研究,以及龙山时期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的研究。豫西南地区已发现的龙山时期遗存较多,学术界对它的认识意见还不太一致,比如文化命名上就叫法很多,文化来源、文化性质就有多种观点。

    本地发掘获得了豫西南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新信息。本次盆窑遗址发现有二里头三期到二里岗时期的8个灰坑,二里头一二期的面貌如何?和龙山时期以及二里头文化晚期的是什么样的演变发展关系也是我们今后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本次盆窑遗址发现的商代灰坑,出土的绳纹、方格纹陶釜和湖北西部的荆州荆南寺、秭归朝天嘴、宜昌路家河以及陕西南部的城固宝山等处遗址出土的一致,表明豫西南地区一直是南北文化交汇的地区,也对我们研究豫西南地区的文化进程提出了新的问题。

    楚文化何时何地发源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丹江流域是文献记载中楚都丹阳所在地,下寺楚墓也是目前所见春秋时期规格最高的楚墓。本次发掘的西周到春秋的材料十分丰富,包括有大量的灰坑、灰沟、祭祀坑、房屋基址以及窑址,其中发掘区西北发现房屋基址,发掘区中南部的窑址较为集中,中北部发现多个动物祭祀坑。灰坑遗迹则较为普遍,有多个大型灰坑,出土可复原器物较多,从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都有十分典型的单位,可排出详细的文化分期。可复原陶器较多,一些器物如铜斧、角钻孔器十分珍贵,相信对于探讨楚文化的渊源是十分珍贵的材料。

    本次发掘的汉晋时期的遗存有砖室墓和瓮棺葬。其中有5座砖石墓,大小相若,排列规整,方向一致,可能是一处家族墓地。有些墓葬还出土铜簪、铜镯、铜镜、瓷罐、陶仓等。其中一座墓葬的墓砖模印有“周至”二字和刻写有“百”、“百五十”、“三百”字。对于丹江流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可能是新的材料。瓮棺葬有以盆、罐为葬具的,也有以板瓦、筒瓦为葬具的。

    本次发掘还将计划开展多项课题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方面,诸如丹江流域龙山时期文化面貌和性质的研究、龙山时期文化与夏商时期文化变迁的研究、早期楚文化研究、龙山时期和两周时期聚落形态研究、滔河下游古代遗存调查等。另外还将和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和广州地理研究所合作,开展环境考古的综合研究,诸如孢粉、植物硅质体、沉积粒度、碳屑、磁化率等分析,开展地貌分析和石器材质分析等。(执笔:王宏  发掘单位:中山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河南淅川盆窑遗址

发布时间:2011-04-11

 

 

    淅川县盆窑遗址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3°1′15″,东经111°15′20″,高程165-166米。东北距淅川县城52公里,东南离滔河乡1.5公里,行政隶属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门伙村一组,因调查时在盆窑村发现而得名,北距盆窑村约600米。遗址位于丹江右岸的河谷平原,东南紧邻丹江的支流滔河,东近3公里为丹江、滔河交汇处。

    遗址东西长460~490米,南北宽60~110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堆积沿河流分布,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文化堆积一般厚1.2~1.7米,最厚达3.1米。地表采集有龙山时期、周代、汉代及明代遗物。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中线文物保护工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盆窑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掘时间为2010年10月~2011年1月。除明代、汉代和龙山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外,还发现各类遗迹498个,其中灰坑420个,灰沟35条,墓葬23座,瓮棺7座,房屋基址2座,墙基5条,窑址5座、灶1。涵盖明代、宋代、汉代、周代(西周和春秋)、商代、夏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其中以汉晋、周代、夏商时期、龙山时期的堆积较为普遍。

    淅川盆窑遗址发现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宋元明时期的材料,对于本地区各时期的考古学研究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龙山文化时期的袋形灰坑较为常见,单人仰身直肢葬分布在发掘区西南部。新获得的龙山时期考古学材料,有助于对豫西南地区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性质的研究,以及龙山时期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的研究。豫西南地区已发现的龙山时期遗存较多,学术界对它的认识意见还不太一致,比如文化命名上就叫法很多,文化来源、文化性质就有多种观点。

    本地发掘获得了豫西南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新信息。本次盆窑遗址发现有二里头三期到二里岗时期的8个灰坑,二里头一二期的面貌如何?和龙山时期以及二里头文化晚期的是什么样的演变发展关系也是我们今后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本次盆窑遗址发现的商代灰坑,出土的绳纹、方格纹陶釜和湖北西部的荆州荆南寺、秭归朝天嘴、宜昌路家河以及陕西南部的城固宝山等处遗址出土的一致,表明豫西南地区一直是南北文化交汇的地区,也对我们研究豫西南地区的文化进程提出了新的问题。

    楚文化何时何地发源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丹江流域是文献记载中楚都丹阳所在地,下寺楚墓也是目前所见春秋时期规格最高的楚墓。本次发掘的西周到春秋的材料十分丰富,包括有大量的灰坑、灰沟、祭祀坑、房屋基址以及窑址,其中发掘区西北发现房屋基址,发掘区中南部的窑址较为集中,中北部发现多个动物祭祀坑。灰坑遗迹则较为普遍,有多个大型灰坑,出土可复原器物较多,从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都有十分典型的单位,可排出详细的文化分期。可复原陶器较多,一些器物如铜斧、角钻孔器十分珍贵,相信对于探讨楚文化的渊源是十分珍贵的材料。

    本次发掘的汉晋时期的遗存有砖室墓和瓮棺葬。其中有5座砖石墓,大小相若,排列规整,方向一致,可能是一处家族墓地。有些墓葬还出土铜簪、铜镯、铜镜、瓷罐、陶仓等。其中一座墓葬的墓砖模印有“周至”二字和刻写有“百”、“百五十”、“三百”字。对于丹江流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可能是新的材料。瓮棺葬有以盆、罐为葬具的,也有以板瓦、筒瓦为葬具的。

    本次发掘还将计划开展多项课题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方面,诸如丹江流域龙山时期文化面貌和性质的研究、龙山时期文化与夏商时期文化变迁的研究、早期楚文化研究、龙山时期和两周时期聚落形态研究、滔河下游古代遗存调查等。另外还将和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和广州地理研究所合作,开展环境考古的综合研究,诸如孢粉、植物硅质体、沉积粒度、碳屑、磁化率等分析,开展地貌分析和石器材质分析等。(执笔:王宏  发掘单位:中山大学)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