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浙江德清小紫山土墩墓群

发布时间:2011-04-1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因德清县武康镇经济开发区的建设,2010年11月~2011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对小紫山商周土墩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德清县以县城武康镇为界,东部是河网平原地区,西部是高峻的莫干山山脉,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处于平原与山脉的过渡地带,既有连绵起伏的低缓山丘,也有较开阔的水田与纵横的河流,是古代人类理想的棲栖之地,也是商周时期土墩墓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小紫山位于武康镇三桥村光华小区的北边30米处,正处于这一种地理环境中,东西向小山丘,山势不高,西边1号墩所在位置最高,海拔44.4米,依次由西向东缓慢下降。

    此次发掘商周时期土墩14座,除第13号墩外,其余土墩均位于小紫山的东西向山脊线上,排列相当密集。14座土墩共有墓葬50多座,出土100多件商周时期各种类型的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等文物。

    商代早期的马桥时期土墩墓及商代中晚期墓葬的发现,是此次考古发掘的最重大收获。以往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富有南方特色的土墩墓出现在西周早期,清理过零星的商代末期墓葬,一般仅随葬少量的泥质或夹砂陶,独立的商代土墩则未发现过。此次考古发掘集中清理了一批商代墓葬,其中商代早期(甚至更早)墓葬2座,商代中晚期墓葬9座,并明确商代土墩的存在。商代早期两座墓葬均在基岩上开凿而成,长方形竖穴岩坑,规模较小,型制规整,随葬少量陶器,胎质较硬,介于硬陶与软陶之间,处于硬陶的起源阶段,具有相当的原始性。9座商代中晚期墓葬有两种型制,一种是传统的土墩墓,不挖坑,平地掩埋;另外一种沿袭商代早期的型制,在基岩上开凿长方形竖穴墓坑。随葬品也有两种类型:一种仅随葬原始瓷,一种仅随葬印纹硬陶。分别与湖州青山商代窑址群与德清龙山商代窑址群的产品相当。这是首次在商代土墩墓中正式发掘出土原始瓷器。小紫山商代土墩墓为目前南方正式发掘的最早土墩墓,处于土墩墓的早期阶段,为探索土墩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德清与湖州所在的东苕溪流域,是中国原始瓷窑址的唯一分布区,其产品可分成德清龙山类型与湖州青山类型两种,而此次发掘不仅两种类型产品均有出土,且与窑址相应地独立存在,这对于探索商代原始瓷窑址产品流向、原始瓷的使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小紫山土墩墓群墓葬结构相当丰富,有土墩墓、石室土墩墓、石床型土墩墓、土坑墓、岩坑墓等。墓葬型制可分成两种:平地掩埋型与土坑型。不挖坑而平地掩埋的墓葬形式被认为是江南先秦时期土墩墓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此次发掘不仅发现了商代土墩墓中挖坑埋葬的岩(土)坑墓形式,而且此种葬式完全与土墩墓相始终:西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土墩墓除在土墩外围有器物平地掩埋外,还在土墩的中部普遍发现有长方形的基岩坑,如此普遍地挖坑埋葬的情况,在两周时期的江南土墩墓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部分西周土坑墓发现于堆筑的商代熟土墩上,亦为其它地区所少见。这对于更全面的认识土墩墓的墓葬型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商周时期土坑型土墩墓的普遍发现是此次考古发掘的第二大收获。

    小紫山土墩墓群不仅出现时期早,而且延续时间相当长。从商代早期、历商代中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时期的各个时期,序列相当完整,部分土墩规模庞大,埋葬有各个时期的墓葬,延续时间相当长。如D4共埋葬12座墓,其中商代墓葬5座,三座为平地掩埋,两座为岩坑墓,西周墓葬4座、春秋墓葬2座、战国墓葬1座,基本上纵跨整个商周时期。为探索土墩墓演变提供宝贵材料。

    小紫山土墩墓群规模大小不一,少量墓葬规模庞大,构筑考究,建筑费时费工,多数墓葬规模小,结构简单,显示社会分化到了较高的程度。大型土墩如D1为石室土墩,长近16米,高2米多,均用大块石块砌筑而成,部分条石重量超过1吨,高耸于小紫山的之巅,颇为壮观。D13M1为长方形岩坑墓,墓室长5米,墓道长6米,在深近2米的基岩坑内再用石块构筑石室,巨石盖顶与封门,墓道填白膏泥结构。

    随葬器物以富有江南商周特色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占绝大多数,每个土墩均有原始瓷器出土。原始瓷主要以豆为主,包括罐、尊、盂、碟、碗等,许多器物器型大、质量高,胎质细腻坚致,青釉极佳,施釉均匀,胎釉结合好,玻璃质感强。印纹硬陶以罐、坛类大型器物为主,纹饰繁缛,装饰复杂,通体拍印云雷纹、回字纹、曲折纹、方格纹等。

    因此小紫山土墩墓群出现时期早、年代跨度大、墓葬结构复杂、随葬文物丰富多样,特别是商代墓葬、商代原始瓷随葬品、商周诸时期土坑(岩坑)墓葬的发现,对于探索商周时期江南土墩的起源、墓葬制度的发展、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的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执笔:郑建明、余友良、陶渊旻  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浙江德清小紫山土墩墓群

发布时间:2011-04-13


 

    因德清县武康镇经济开发区的建设,2010年11月~2011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对小紫山商周土墩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德清县以县城武康镇为界,东部是河网平原地区,西部是高峻的莫干山山脉,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处于平原与山脉的过渡地带,既有连绵起伏的低缓山丘,也有较开阔的水田与纵横的河流,是古代人类理想的棲栖之地,也是商周时期土墩墓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小紫山位于武康镇三桥村光华小区的北边30米处,正处于这一种地理环境中,东西向小山丘,山势不高,西边1号墩所在位置最高,海拔44.4米,依次由西向东缓慢下降。

    此次发掘商周时期土墩14座,除第13号墩外,其余土墩均位于小紫山的东西向山脊线上,排列相当密集。14座土墩共有墓葬50多座,出土100多件商周时期各种类型的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等文物。

    商代早期的马桥时期土墩墓及商代中晚期墓葬的发现,是此次考古发掘的最重大收获。以往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富有南方特色的土墩墓出现在西周早期,清理过零星的商代末期墓葬,一般仅随葬少量的泥质或夹砂陶,独立的商代土墩则未发现过。此次考古发掘集中清理了一批商代墓葬,其中商代早期(甚至更早)墓葬2座,商代中晚期墓葬9座,并明确商代土墩的存在。商代早期两座墓葬均在基岩上开凿而成,长方形竖穴岩坑,规模较小,型制规整,随葬少量陶器,胎质较硬,介于硬陶与软陶之间,处于硬陶的起源阶段,具有相当的原始性。9座商代中晚期墓葬有两种型制,一种是传统的土墩墓,不挖坑,平地掩埋;另外一种沿袭商代早期的型制,在基岩上开凿长方形竖穴墓坑。随葬品也有两种类型:一种仅随葬原始瓷,一种仅随葬印纹硬陶。分别与湖州青山商代窑址群与德清龙山商代窑址群的产品相当。这是首次在商代土墩墓中正式发掘出土原始瓷器。小紫山商代土墩墓为目前南方正式发掘的最早土墩墓,处于土墩墓的早期阶段,为探索土墩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德清与湖州所在的东苕溪流域,是中国原始瓷窑址的唯一分布区,其产品可分成德清龙山类型与湖州青山类型两种,而此次发掘不仅两种类型产品均有出土,且与窑址相应地独立存在,这对于探索商代原始瓷窑址产品流向、原始瓷的使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小紫山土墩墓群墓葬结构相当丰富,有土墩墓、石室土墩墓、石床型土墩墓、土坑墓、岩坑墓等。墓葬型制可分成两种:平地掩埋型与土坑型。不挖坑而平地掩埋的墓葬形式被认为是江南先秦时期土墩墓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此次发掘不仅发现了商代土墩墓中挖坑埋葬的岩(土)坑墓形式,而且此种葬式完全与土墩墓相始终:西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土墩墓除在土墩外围有器物平地掩埋外,还在土墩的中部普遍发现有长方形的基岩坑,如此普遍地挖坑埋葬的情况,在两周时期的江南土墩墓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部分西周土坑墓发现于堆筑的商代熟土墩上,亦为其它地区所少见。这对于更全面的认识土墩墓的墓葬型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商周时期土坑型土墩墓的普遍发现是此次考古发掘的第二大收获。

    小紫山土墩墓群不仅出现时期早,而且延续时间相当长。从商代早期、历商代中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时期的各个时期,序列相当完整,部分土墩规模庞大,埋葬有各个时期的墓葬,延续时间相当长。如D4共埋葬12座墓,其中商代墓葬5座,三座为平地掩埋,两座为岩坑墓,西周墓葬4座、春秋墓葬2座、战国墓葬1座,基本上纵跨整个商周时期。为探索土墩墓演变提供宝贵材料。

    小紫山土墩墓群规模大小不一,少量墓葬规模庞大,构筑考究,建筑费时费工,多数墓葬规模小,结构简单,显示社会分化到了较高的程度。大型土墩如D1为石室土墩,长近16米,高2米多,均用大块石块砌筑而成,部分条石重量超过1吨,高耸于小紫山的之巅,颇为壮观。D13M1为长方形岩坑墓,墓室长5米,墓道长6米,在深近2米的基岩坑内再用石块构筑石室,巨石盖顶与封门,墓道填白膏泥结构。

    随葬器物以富有江南商周特色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占绝大多数,每个土墩均有原始瓷器出土。原始瓷主要以豆为主,包括罐、尊、盂、碟、碗等,许多器物器型大、质量高,胎质细腻坚致,青釉极佳,施釉均匀,胎釉结合好,玻璃质感强。印纹硬陶以罐、坛类大型器物为主,纹饰繁缛,装饰复杂,通体拍印云雷纹、回字纹、曲折纹、方格纹等。

    因此小紫山土墩墓群出现时期早、年代跨度大、墓葬结构复杂、随葬文物丰富多样,特别是商代墓葬、商代原始瓷随葬品、商周诸时期土坑(岩坑)墓葬的发现,对于探索商周时期江南土墩的起源、墓葬制度的发展、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的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执笔:郑建明、余友良、陶渊旻  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