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

发布时间:2011-04-1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从2010年3月中旬开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济南市历城区大辛庄遗址进行新一期考古发掘。截止到7月初第一阶段发掘结束,共发掘面积约900平方米,出土一批商代遗迹与遗物。迄今共揭露商代夯土建筑基址1座、灰坑200多个、水井1眼、陶窑1座、墓葬40余座,各类标本2000余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商代铜器墓葬及夯土建筑基址,是继2003年商代贵族墓地和甲骨文发现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

    本次发掘的商代墓葬可分为中型墓和小型墓两类,商代前期的中型墓可以M139为代表。该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长3.22米,宽2.24米,存深1.57米。方向220°。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东西二层台可辨殉人3具。墓底中部有一长方形腰坑,长0.82米,宽0.39米,深0.18米。葬具为一棺一椁。棺椁曾被早期盗扰至底,椁内填土中可见较多凌乱的朱砂、铜片和金箔等。随葬品共18件(不计铜片和金箔片),其中青铜器14件,包括鼎2件、盉2件、爵1件、斝1件、卣1件、罍1件、斗1件、钺1件、钁1件、矛2件,另有大型石磬1件、玉器2件、涂朱圆陶片2件。器物均置于熟土二层台上,其中一件大圆鼎置于二层台东北角,其余均位于二层台西南角。大圆鼎(M139:1),方唇,斜折沿,鼓腹,圜底,锥状空心足。口沿上直立两个对称拱形竖耳。上腹部饰兽面纹带,三椎状足均饰阳纹兽面纹饰。口径约39-40.4、通高54.9厘米。一对封顶盉(M139:4、5),顶盖饰多组纹饰,流管以兽面纹为主体,其上有一对乳钉。微束颈,颈饰兽面纹条带。扁带状鋬,鋬首作兽首状,鋬下有一垂耳。分档,三袋足各饰一组兽面纹,通高均超过37厘米。铜钺(M139:6),中部有一较大的圆形穿,通体素面,器身厚重,长29.5厘米、肩宽24.1厘米。其他铜器,或体型硕大,纹饰精美,如提梁卣、罍等;或器型独特,前所罕见,如斝、觯等。从器物组合及器形、纹饰特点判断,年代应属商代前期,约当二里岗上层晚段。如此高规格的二里冈期中型墓为同时期我国东部地区所仅见,在全国范围也属少见。

    商代后期的中型墓在大辛庄较为多见,随葬青铜礼器组合一般为觚、爵,兵器组合包括戈、矛、钺,陶器组合为鬲、豆、簋或鬲、瓿等,均有熟土二层台和腰坑,且盛行殉狗葬俗,时代和区域特点比较突出。以M163和M127为例。M163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小底大,墓口长2.85米、宽约1.6米,墓底长约2.9米,宽约1.68米。存深约1.6米。墓向200°。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东西两侧各有殉狗2条。葬具为一棺一椁,棺内铺有朱砂,墓主人骨骼腐朽严重。墓底中央有一长椭圆形腰坑,内有殉狗1条。随葬品有6件青铜器、2件玉器和2件陶器。随葬青铜器均为兵器,包括戈3件、钺1件、鐏1件、刀1件;玉器包括钺1件、璜1件;陶器为鬲1件、瓿1件。铜兵器置于墓主人头部或腰部两侧,玉钺置于腰坑内。M127墓圹长3.16米,宽1.5米,存深3.48米,方向197°。熟土二层台及殉狗、葬具、朱砂、腰坑等与M163相似,惟葬具下有垫木痕迹,腰坑内动物骨骼零碎,难辨是否为殉狗。M127墓内随葬品共8件,其中青铜器5件、陶器3件。3件陶器均放置于墓圹南壁处,排列方式自东向西依次为鬲、豆、簋,均立放,保存完整,陶质较好,鬲腹内存一块兽骨。铜器5件,包括铜爵、铜觚、铜钺、铜戈、铜矛各一件。铜爵、铜觚均放置于棺内墓主人足部两侧,保存完好;铜钺、铜戈均位于人骨盆骨下,平放,刃部朝脚端。铜矛置于椁棺之间,人骨架上肢骨左侧,尖部朝头向。从随葬器物形制看,M163年代约当殷墟二期,M127则为殷墟三期。

    小型墓墓圹较小,偶见熟土二层台,多有腰坑,随葬陶器有单件鬲或盆,或鬲、盆与簋、罐等陶器组合,多置于头端南侧,亦有殉狗现象。如M161墓圹长1.48米,宽0.5米,墓向206°。有殉狗1具,墓底有一长椭圆形腰坑。随葬陶器有鬲和盆各1件,个体较小。另有石斧1件,墓主人右侧放置1枚大蚌壳。

    此次发掘还发现一座面积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编号为F61。夯土台基开口⑤A层下,存深约0.5-0.6米,基本呈长方形,呈东南-西北向,宽约6.8米,已揭露长度约13.6米,已发掘面积约92.8平方米。从已揭露的台基北侧看,与夯土台基边界平行有一排柱础石,与夯土台基的间距约2米。该基址被属于殷墟三期的墓葬和灰坑遗迹所打破,属于殷墟二期的可能性极大,与大辛庄甲骨卜辞同属殷墟早期。

    此次发现的二里冈期中型墓和殷墟早期大型建筑基址是继2003年该遗址出土甲骨文和贵族墓地之后的又一重大收获,再次证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至后期早段,为我国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处遗址,在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执笔:方辉、刘秀玲)

 

    2010年度济南大辛庄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

    为进一步了解大辛庄遗址的文化内涵,配合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并对已探明的墓葬进行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6月底至12月,山东大学考古系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济南市大辛庄遗址进行了为期6个多月的发掘,这是本年度大辛庄遗址的第二次发掘。本次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揭露商代灰坑50余个、灰沟13条、窑址2座、房址4座、各时期墓葬90余座。其中商代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铜器,个别铜器带有族徽铭文。

    本次发掘的商代墓葬按时间延续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墓葬时代约为商代后期,墓向多在190°至220°之间,出土青铜礼器组合以觚、爵为主,兵器组合包括戈、矛、刀等,陶器组合为鬲、豆、簋或鬲、豆、罐等,墓底多铺有一层朱砂,均有腰坑,盛行殉狗。时代多为大辛庄第六、七期,即殷墟第三、四期。现举两例说明。

    M225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壁较直,墓室长3.3米、宽1.86米、存深4.2米。墓向214°。有殉狗10条,殉狗层面距离墓口约2.38米,南北各2条,东西各3条,伴随殉狗出土铜铃3件。葬具为一棺一椁,从残存板灰痕迹判断,椁室长2.82米、宽1.12米,棺室长2.32、宽1.06米。棺板髹有朱漆。墓底铺有一层朱砂。墓室底部有枕木痕迹,位于棺木南北两端。墓室底部有一长方形腰坑,形状规则,长0.9、宽0.38、深0.3米,未发现任何遗物。随葬品共23件,其中青铜器16件,包括鼎2件、觚1件、爵1件、觯1件、戈3件、矛3件,鐏1件、凿2件、刀1件、铜残片1件;玉器有玉钺1件、玉管2件;石器有石镰1件;陶器3件,组合为鬲、豆、簋。墓室底部有两具人骨,皆保存较差,根据人骨及棺板痕迹判断,东侧人骨位于棺内,西侧人骨位于棺椁之间。随葬器物全部集中于东部人骨一侧,西侧人骨周围未见有随葬器物,推测应为殉人。两具人骨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在随葬青铜礼器中,觯和小鼎铸造精美,纹饰复杂,表现了当时极高的工艺水平。小鼎的口部内侧和其中一件铜爵的鋬下铸有“ ”字铭,其性质应为族徽。

    M256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室长4.12、宽2.2、残深4.45米。墓向193°。殉狗14条,南北各2条,东西各5条,伴随殉狗出土的有铜铃4个。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西部二层台上有殉人一具,仰身直肢。东部二层台上放置有矛、戈等兵器,兵器下有皮革质地物品,且有髹漆的痕迹。M256葬具为一棺一椁,葬具保存状况较差。墓底铺一层朱砂,在墓底中部有一椭圆形腰坑。长径约0.88米,短径约0.60米,深度约0.4米。人骨腐朽严重,仅剩头骨碎片及数颗牙齿。随葬品共36件,其中青铜器共31件,计有鼎2件、觚2件、爵2件、甗1件、罍1件、簋1件、卣1件、铜铃1件(位于铜簋内)、刀1件、凿1件、矛6件、戈8件、镞4件;玉器1件,为一虎型玉佩饰;贝饰1件;陶器3件,组合为鬲、豆、簋。M256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较多,其中的青铜双鸮卣,造型生动,做工精美,在山东地区同时代的考古发掘中极为少见。从陶器形制看,该墓年代与M225相同,均属于大辛庄第六期,相当于殷墟三期。

    另一类墓葬墓圹较大,时代较前一类墓葬早,虽大多早期被盗掘,随葬物品保存较少,但从残存的随葬物品中仍能看出其当时应属高规格墓葬。现以M216为例。M216为土坑竖穴墓,墓室长3.8、宽2.2、残深2.8米。墓向217°,距墓口约1.4米的层面上,有殉狗6具。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在二层台上摆放殉人8具,其中南端1具,北端2具,东侧2具,西侧3具。殉人骨骼头部及脚踝部皆有明显砍斫痕迹。在西侧殉人身下约0.1米处发现有整齐排列的11个铜泡。M216早期被盗,盗洞位于墓室中部,直径约1.5米。在盗洞中有大量被扰乱的金箔碎片和绿松石碎片。因早期盗扰的原因,M216未发现其他随葬品,但从其殉人及残留的金箔、绿松石碎片来看,此墓应属于商代前期后段较高规模墓葬。

    本次发掘进一步厘清了本年度第一次发现的夯土建筑F61的布局范围。F61呈长方形,方向为北偏东25°,复原长度东西约23米,南北约11米,总面积约253平方米。由于现代墓地和高压线塔基的限制,建筑基址的南部和西部发掘不完整,但从已揭露部分并结合东侧完整发掘的柱础石排列情况,可以推测F61四周均有回廊。依柱础石间距可知,南北回廊宽约2.5米,东西回廊宽约2米。这种回廊式大型夯土建筑在大辛庄遗址尚书首次发现。F61开口于扰层之下,遭后期严重破坏,仅残存垫土、柱洞和柱础石,出土物很少。从地层关系初步分析,年代大约属于大辛庄第五期,即殷墟二期。

    本年度大辛庄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收获甚丰。以M139、M216为代表的一组商代前期晚段贵族墓葬,有的虽遭严重盗扰,但仍可判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充分显示了大辛庄遗址在商代前期的重要地位。M225、M256是目前所见该遗址规格最高的两座商代晚期墓葬,加上时代稍早的大型建筑基址F61的发现,说明商代晚期大辛庄遗址在商王朝对东土的经略中仍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索刂”是商代末年征夷方战争途经之地,带有“ ”字铭文的青铜器以前曾在鲁南的兖州出土,此次在地处鲁北的大辛庄遗址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末年征夷方战争的地点及路线,提供了新的实物及文字资料。毫无疑问,上述发现将会极大地促进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执笔:王兴华 刘秀玲 王惠明 方辉   发掘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

发布时间:2011-04-13

 

 

    从2010年3月中旬开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济南市历城区大辛庄遗址进行新一期考古发掘。截止到7月初第一阶段发掘结束,共发掘面积约900平方米,出土一批商代遗迹与遗物。迄今共揭露商代夯土建筑基址1座、灰坑200多个、水井1眼、陶窑1座、墓葬40余座,各类标本2000余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商代铜器墓葬及夯土建筑基址,是继2003年商代贵族墓地和甲骨文发现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

    本次发掘的商代墓葬可分为中型墓和小型墓两类,商代前期的中型墓可以M139为代表。该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长3.22米,宽2.24米,存深1.57米。方向220°。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东西二层台可辨殉人3具。墓底中部有一长方形腰坑,长0.82米,宽0.39米,深0.18米。葬具为一棺一椁。棺椁曾被早期盗扰至底,椁内填土中可见较多凌乱的朱砂、铜片和金箔等。随葬品共18件(不计铜片和金箔片),其中青铜器14件,包括鼎2件、盉2件、爵1件、斝1件、卣1件、罍1件、斗1件、钺1件、钁1件、矛2件,另有大型石磬1件、玉器2件、涂朱圆陶片2件。器物均置于熟土二层台上,其中一件大圆鼎置于二层台东北角,其余均位于二层台西南角。大圆鼎(M139:1),方唇,斜折沿,鼓腹,圜底,锥状空心足。口沿上直立两个对称拱形竖耳。上腹部饰兽面纹带,三椎状足均饰阳纹兽面纹饰。口径约39-40.4、通高54.9厘米。一对封顶盉(M139:4、5),顶盖饰多组纹饰,流管以兽面纹为主体,其上有一对乳钉。微束颈,颈饰兽面纹条带。扁带状鋬,鋬首作兽首状,鋬下有一垂耳。分档,三袋足各饰一组兽面纹,通高均超过37厘米。铜钺(M139:6),中部有一较大的圆形穿,通体素面,器身厚重,长29.5厘米、肩宽24.1厘米。其他铜器,或体型硕大,纹饰精美,如提梁卣、罍等;或器型独特,前所罕见,如斝、觯等。从器物组合及器形、纹饰特点判断,年代应属商代前期,约当二里岗上层晚段。如此高规格的二里冈期中型墓为同时期我国东部地区所仅见,在全国范围也属少见。

    商代后期的中型墓在大辛庄较为多见,随葬青铜礼器组合一般为觚、爵,兵器组合包括戈、矛、钺,陶器组合为鬲、豆、簋或鬲、瓿等,均有熟土二层台和腰坑,且盛行殉狗葬俗,时代和区域特点比较突出。以M163和M127为例。M163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小底大,墓口长2.85米、宽约1.6米,墓底长约2.9米,宽约1.68米。存深约1.6米。墓向200°。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东西两侧各有殉狗2条。葬具为一棺一椁,棺内铺有朱砂,墓主人骨骼腐朽严重。墓底中央有一长椭圆形腰坑,内有殉狗1条。随葬品有6件青铜器、2件玉器和2件陶器。随葬青铜器均为兵器,包括戈3件、钺1件、鐏1件、刀1件;玉器包括钺1件、璜1件;陶器为鬲1件、瓿1件。铜兵器置于墓主人头部或腰部两侧,玉钺置于腰坑内。M127墓圹长3.16米,宽1.5米,存深3.48米,方向197°。熟土二层台及殉狗、葬具、朱砂、腰坑等与M163相似,惟葬具下有垫木痕迹,腰坑内动物骨骼零碎,难辨是否为殉狗。M127墓内随葬品共8件,其中青铜器5件、陶器3件。3件陶器均放置于墓圹南壁处,排列方式自东向西依次为鬲、豆、簋,均立放,保存完整,陶质较好,鬲腹内存一块兽骨。铜器5件,包括铜爵、铜觚、铜钺、铜戈、铜矛各一件。铜爵、铜觚均放置于棺内墓主人足部两侧,保存完好;铜钺、铜戈均位于人骨盆骨下,平放,刃部朝脚端。铜矛置于椁棺之间,人骨架上肢骨左侧,尖部朝头向。从随葬器物形制看,M163年代约当殷墟二期,M127则为殷墟三期。

    小型墓墓圹较小,偶见熟土二层台,多有腰坑,随葬陶器有单件鬲或盆,或鬲、盆与簋、罐等陶器组合,多置于头端南侧,亦有殉狗现象。如M161墓圹长1.48米,宽0.5米,墓向206°。有殉狗1具,墓底有一长椭圆形腰坑。随葬陶器有鬲和盆各1件,个体较小。另有石斧1件,墓主人右侧放置1枚大蚌壳。

    此次发掘还发现一座面积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编号为F61。夯土台基开口⑤A层下,存深约0.5-0.6米,基本呈长方形,呈东南-西北向,宽约6.8米,已揭露长度约13.6米,已发掘面积约92.8平方米。从已揭露的台基北侧看,与夯土台基边界平行有一排柱础石,与夯土台基的间距约2米。该基址被属于殷墟三期的墓葬和灰坑遗迹所打破,属于殷墟二期的可能性极大,与大辛庄甲骨卜辞同属殷墟早期。

    此次发现的二里冈期中型墓和殷墟早期大型建筑基址是继2003年该遗址出土甲骨文和贵族墓地之后的又一重大收获,再次证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至后期早段,为我国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处遗址,在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执笔:方辉、刘秀玲)

 

    2010年度济南大辛庄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

    为进一步了解大辛庄遗址的文化内涵,配合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并对已探明的墓葬进行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6月底至12月,山东大学考古系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济南市大辛庄遗址进行了为期6个多月的发掘,这是本年度大辛庄遗址的第二次发掘。本次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揭露商代灰坑50余个、灰沟13条、窑址2座、房址4座、各时期墓葬90余座。其中商代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铜器,个别铜器带有族徽铭文。

    本次发掘的商代墓葬按时间延续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墓葬时代约为商代后期,墓向多在190°至220°之间,出土青铜礼器组合以觚、爵为主,兵器组合包括戈、矛、刀等,陶器组合为鬲、豆、簋或鬲、豆、罐等,墓底多铺有一层朱砂,均有腰坑,盛行殉狗。时代多为大辛庄第六、七期,即殷墟第三、四期。现举两例说明。

    M225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壁较直,墓室长3.3米、宽1.86米、存深4.2米。墓向214°。有殉狗10条,殉狗层面距离墓口约2.38米,南北各2条,东西各3条,伴随殉狗出土铜铃3件。葬具为一棺一椁,从残存板灰痕迹判断,椁室长2.82米、宽1.12米,棺室长2.32、宽1.06米。棺板髹有朱漆。墓底铺有一层朱砂。墓室底部有枕木痕迹,位于棺木南北两端。墓室底部有一长方形腰坑,形状规则,长0.9、宽0.38、深0.3米,未发现任何遗物。随葬品共23件,其中青铜器16件,包括鼎2件、觚1件、爵1件、觯1件、戈3件、矛3件,鐏1件、凿2件、刀1件、铜残片1件;玉器有玉钺1件、玉管2件;石器有石镰1件;陶器3件,组合为鬲、豆、簋。墓室底部有两具人骨,皆保存较差,根据人骨及棺板痕迹判断,东侧人骨位于棺内,西侧人骨位于棺椁之间。随葬器物全部集中于东部人骨一侧,西侧人骨周围未见有随葬器物,推测应为殉人。两具人骨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在随葬青铜礼器中,觯和小鼎铸造精美,纹饰复杂,表现了当时极高的工艺水平。小鼎的口部内侧和其中一件铜爵的鋬下铸有“ ”字铭,其性质应为族徽。

    M256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室长4.12、宽2.2、残深4.45米。墓向193°。殉狗14条,南北各2条,东西各5条,伴随殉狗出土的有铜铃4个。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西部二层台上有殉人一具,仰身直肢。东部二层台上放置有矛、戈等兵器,兵器下有皮革质地物品,且有髹漆的痕迹。M256葬具为一棺一椁,葬具保存状况较差。墓底铺一层朱砂,在墓底中部有一椭圆形腰坑。长径约0.88米,短径约0.60米,深度约0.4米。人骨腐朽严重,仅剩头骨碎片及数颗牙齿。随葬品共36件,其中青铜器共31件,计有鼎2件、觚2件、爵2件、甗1件、罍1件、簋1件、卣1件、铜铃1件(位于铜簋内)、刀1件、凿1件、矛6件、戈8件、镞4件;玉器1件,为一虎型玉佩饰;贝饰1件;陶器3件,组合为鬲、豆、簋。M256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较多,其中的青铜双鸮卣,造型生动,做工精美,在山东地区同时代的考古发掘中极为少见。从陶器形制看,该墓年代与M225相同,均属于大辛庄第六期,相当于殷墟三期。

    另一类墓葬墓圹较大,时代较前一类墓葬早,虽大多早期被盗掘,随葬物品保存较少,但从残存的随葬物品中仍能看出其当时应属高规格墓葬。现以M216为例。M216为土坑竖穴墓,墓室长3.8、宽2.2、残深2.8米。墓向217°,距墓口约1.4米的层面上,有殉狗6具。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在二层台上摆放殉人8具,其中南端1具,北端2具,东侧2具,西侧3具。殉人骨骼头部及脚踝部皆有明显砍斫痕迹。在西侧殉人身下约0.1米处发现有整齐排列的11个铜泡。M216早期被盗,盗洞位于墓室中部,直径约1.5米。在盗洞中有大量被扰乱的金箔碎片和绿松石碎片。因早期盗扰的原因,M216未发现其他随葬品,但从其殉人及残留的金箔、绿松石碎片来看,此墓应属于商代前期后段较高规模墓葬。

    本次发掘进一步厘清了本年度第一次发现的夯土建筑F61的布局范围。F61呈长方形,方向为北偏东25°,复原长度东西约23米,南北约11米,总面积约253平方米。由于现代墓地和高压线塔基的限制,建筑基址的南部和西部发掘不完整,但从已揭露部分并结合东侧完整发掘的柱础石排列情况,可以推测F61四周均有回廊。依柱础石间距可知,南北回廊宽约2.5米,东西回廊宽约2米。这种回廊式大型夯土建筑在大辛庄遗址尚书首次发现。F61开口于扰层之下,遭后期严重破坏,仅残存垫土、柱洞和柱础石,出土物很少。从地层关系初步分析,年代大约属于大辛庄第五期,即殷墟二期。

    本年度大辛庄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收获甚丰。以M139、M216为代表的一组商代前期晚段贵族墓葬,有的虽遭严重盗扰,但仍可判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充分显示了大辛庄遗址在商代前期的重要地位。M225、M256是目前所见该遗址规格最高的两座商代晚期墓葬,加上时代稍早的大型建筑基址F61的发现,说明商代晚期大辛庄遗址在商王朝对东土的经略中仍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索刂”是商代末年征夷方战争途经之地,带有“ ”字铭文的青铜器以前曾在鲁南的兖州出土,此次在地处鲁北的大辛庄遗址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末年征夷方战争的地点及路线,提供了新的实物及文字资料。毫无疑问,上述发现将会极大地促进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执笔:王兴华 刘秀玲 王惠明 方辉   发掘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