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河南新郑东周华阳故城遗址

发布时间:2011-04-1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华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东北,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新快速通道经华阳古城西墙外侧通过,2010年4月至11月中旬,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工程建设中对该城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现古城周围环绕护城河、防御墙、城壕等重要遗迹。此外还对华阳故城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城南有丰富的商代二里岗期、龙山文化遗存,城东及东北部为西周时期遗存,城壕上层还出土有仰韶时期遗物。这些重要收获,不仅填补了华阳故城遗址以往无新石器文化及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空白,并且对研究商周时期华族华国历史及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城方向10°,为一处战国时期城址,坐北朝南,东南部向外凸出,城西南部内凹,平面呈束腰式曲折长方形。城墙南北长660~750米,东西宽570~630米,周长约3公里。北城墙、东城墙、西城墙保存较好,南城墙西段被村庄占压破坏较甚,但地下城基尚保存较好。北城墙基宽15~30米,城墙高6~8米。城墙及其四角共筑有10个向外凸出的马面高台,用于守城和瞭望。北墙、西墙、东墙之马面保存较完整。各面城墙中间的缺口,我们作了重点考察和勘探工作,北缺口、南缺口、西缺口均有古代的道路连接,应为城门,东缺口因为长期冲刷较甚,地面已为深沟或凹地,是否为城门尚需继续工作。西、南两个城门的右侧有前伸的马面、左侧有城墙作环护,北城门右侧有前凸遗迹、左侧有马面拱卫,对城门安全防护极为重视,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守作用。

    另外,对该城的东北角、东城缺口南侧的城墙及西墙局部进行了解剖,了解了该城的建造情况。其方法是,先平整墙基的地面,挖制基槽,基槽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然后夯土筑基,墙基夯出地面后墙体加宽。夯土为浅黄灰色花土,含沙量大,土质因夯打而非常坚硬、致密,夯层厚7~10厘米。夯窝大小不均,分为两种,首先采用圜底夯,此种夯窝大小、深浅不一,一般为6~13厘米,深2~5厘米,圜底夯上部铺垫薄土,再用圆形平底夯夯打平实,夯窝径为5~6厘米,深0.1~0.2厘米,使其结合为一层,并且更加坚实,然后再用铁铲之类的锐利工具将夯层表面打毛使上下层咬合的更牢实坚固 。

    城壕(G2)居于城墙和马面的外侧,倒梯形状,口宽4米、底宽0.6~0.9米、深4.25米,壁斜收,挖制规整。这条城壕被1米的生土隔梁分为若干段。据发掘情况分析,城壕内堆积三层,上层含有烧土块、石块等。烧土块多呈长方形,以细泥、砂石粉的羼和物为坯料,模制夯砸而成。这些烧土地层分布于护城河内侧区域,可能是城内大型窑炉遭到战争破坏后的废弃物。城壕中层为五花土,有较多的箭簇、箭杆,可能是一次战争的遗物。发掘长度22米,勘探长度110米。

    护城河发掘长度27米,宽21.2米,深5.7米,河沿内侧高于外侧,壁面陡直光滑,底部平缓且有一道沟槽。护城河外侧面出土有较多的箭镞、箭杆。通过勘探,护城河距城墙及马面25~40米环绕一周。

    防御墙建于护城河内沿岸上,挖槽筑基夯打而成,发掘长度68米,宽1.8~2米,残高0.8~0.9米。发掘区内对着马面的防御墙有宽30余米的缺口。勘探证明,防御墙仅城西部分尚完整保存。

    防卫坑(H4),系修建马面时就近取土的取土坑,位于马面与防御墙的缺口之间,打破城壕(G2),呈长条形,长约80米、宽12米、深5.7~6.2米。取土坑正好封堵住防御墙的缺口,应是规划的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华阳故城的城南、城东是一条古河道,宽20~70米,深4~8米,据《水经注》、《新郑县志(乾隆版)》记载“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华阳”因此得名。城南沟两侧为龙山、商代文化的遗存,城东沟西侧是西周时期遗存,华阳故城就座落在古华水北面较高爽的岗地,距其源头郭店村南仅1.5公里。

    据文献记载,这里是炎帝诞生地和商周时期的“华邑”、“华国”、“华城”所在地。《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路史•国名记》“商之居华,子国,郑邑有华。”又《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郑桓公谋安国之策,史伯建议其东迁至虢、郐、华等十邑之地。唐兰《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微》载,华国“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这次考古调查获知,该遗址不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而且商周时期文化内涵亦颇丰富,为探索古华族华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华阳故城是东周时期郑国韩国的北部门户,著名的华阳大战发生在这里。《史记•韩世家》载:韩僖王“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八月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在中原地区,东周古城一般利用城墙转折收缩进行有效防御,仅新郑郑韩故城的北城墙最早使用了四个马面,而华阳故城东墙、西墙、南墙虽然仍有东周古城转折收缩的遗风,但在四面城墙及城角加筑了马面,数量达10个之多,是目前所知最早全方位配置马面的一座古城,也是当时城防体系最完备的中原战城。防御墙是中原东周古城考古的首次发现。这时期华阳城由城墙、马面、防卫坑(H4)、防御墙、护城河更加严密的城防体系取代了早期的城墙、城壕(G2)较单纯的城防设施。这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完整系统的城防设施和大量的烧土块堆积,不仅说明华阳城是韩国的军事重镇,也是其一处重要的冶炼工业基地。(执笔:索全星  发掘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河南新郑东周华阳故城遗址

发布时间:2011-04-15

 

    华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东北,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新快速通道经华阳古城西墙外侧通过,2010年4月至11月中旬,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工程建设中对该城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现古城周围环绕护城河、防御墙、城壕等重要遗迹。此外还对华阳故城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城南有丰富的商代二里岗期、龙山文化遗存,城东及东北部为西周时期遗存,城壕上层还出土有仰韶时期遗物。这些重要收获,不仅填补了华阳故城遗址以往无新石器文化及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空白,并且对研究商周时期华族华国历史及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城方向10°,为一处战国时期城址,坐北朝南,东南部向外凸出,城西南部内凹,平面呈束腰式曲折长方形。城墙南北长660~750米,东西宽570~630米,周长约3公里。北城墙、东城墙、西城墙保存较好,南城墙西段被村庄占压破坏较甚,但地下城基尚保存较好。北城墙基宽15~30米,城墙高6~8米。城墙及其四角共筑有10个向外凸出的马面高台,用于守城和瞭望。北墙、西墙、东墙之马面保存较完整。各面城墙中间的缺口,我们作了重点考察和勘探工作,北缺口、南缺口、西缺口均有古代的道路连接,应为城门,东缺口因为长期冲刷较甚,地面已为深沟或凹地,是否为城门尚需继续工作。西、南两个城门的右侧有前伸的马面、左侧有城墙作环护,北城门右侧有前凸遗迹、左侧有马面拱卫,对城门安全防护极为重视,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守作用。

    另外,对该城的东北角、东城缺口南侧的城墙及西墙局部进行了解剖,了解了该城的建造情况。其方法是,先平整墙基的地面,挖制基槽,基槽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然后夯土筑基,墙基夯出地面后墙体加宽。夯土为浅黄灰色花土,含沙量大,土质因夯打而非常坚硬、致密,夯层厚7~10厘米。夯窝大小不均,分为两种,首先采用圜底夯,此种夯窝大小、深浅不一,一般为6~13厘米,深2~5厘米,圜底夯上部铺垫薄土,再用圆形平底夯夯打平实,夯窝径为5~6厘米,深0.1~0.2厘米,使其结合为一层,并且更加坚实,然后再用铁铲之类的锐利工具将夯层表面打毛使上下层咬合的更牢实坚固 。

    城壕(G2)居于城墙和马面的外侧,倒梯形状,口宽4米、底宽0.6~0.9米、深4.25米,壁斜收,挖制规整。这条城壕被1米的生土隔梁分为若干段。据发掘情况分析,城壕内堆积三层,上层含有烧土块、石块等。烧土块多呈长方形,以细泥、砂石粉的羼和物为坯料,模制夯砸而成。这些烧土地层分布于护城河内侧区域,可能是城内大型窑炉遭到战争破坏后的废弃物。城壕中层为五花土,有较多的箭簇、箭杆,可能是一次战争的遗物。发掘长度22米,勘探长度110米。

    护城河发掘长度27米,宽21.2米,深5.7米,河沿内侧高于外侧,壁面陡直光滑,底部平缓且有一道沟槽。护城河外侧面出土有较多的箭镞、箭杆。通过勘探,护城河距城墙及马面25~40米环绕一周。

    防御墙建于护城河内沿岸上,挖槽筑基夯打而成,发掘长度68米,宽1.8~2米,残高0.8~0.9米。发掘区内对着马面的防御墙有宽30余米的缺口。勘探证明,防御墙仅城西部分尚完整保存。

    防卫坑(H4),系修建马面时就近取土的取土坑,位于马面与防御墙的缺口之间,打破城壕(G2),呈长条形,长约80米、宽12米、深5.7~6.2米。取土坑正好封堵住防御墙的缺口,应是规划的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华阳故城的城南、城东是一条古河道,宽20~70米,深4~8米,据《水经注》、《新郑县志(乾隆版)》记载“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华阳”因此得名。城南沟两侧为龙山、商代文化的遗存,城东沟西侧是西周时期遗存,华阳故城就座落在古华水北面较高爽的岗地,距其源头郭店村南仅1.5公里。

    据文献记载,这里是炎帝诞生地和商周时期的“华邑”、“华国”、“华城”所在地。《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路史•国名记》“商之居华,子国,郑邑有华。”又《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郑桓公谋安国之策,史伯建议其东迁至虢、郐、华等十邑之地。唐兰《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微》载,华国“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这次考古调查获知,该遗址不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而且商周时期文化内涵亦颇丰富,为探索古华族华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华阳故城是东周时期郑国韩国的北部门户,著名的华阳大战发生在这里。《史记•韩世家》载:韩僖王“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八月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在中原地区,东周古城一般利用城墙转折收缩进行有效防御,仅新郑郑韩故城的北城墙最早使用了四个马面,而华阳故城东墙、西墙、南墙虽然仍有东周古城转折收缩的遗风,但在四面城墙及城角加筑了马面,数量达10个之多,是目前所知最早全方位配置马面的一座古城,也是当时城防体系最完备的中原战城。防御墙是中原东周古城考古的首次发现。这时期华阳城由城墙、马面、防卫坑(H4)、防御墙、护城河更加严密的城防体系取代了早期的城墙、城壕(G2)较单纯的城防设施。这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完整系统的城防设施和大量的烧土块堆积,不仅说明华阳城是韩国的军事重镇,也是其一处重要的冶炼工业基地。(执笔:索全星  发掘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