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东定陶大型汉墓发掘--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

发布时间:2011-09-20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定陶大型汉墓位于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原属于灵圣湖遗址的一部分,早年曾采集有商周至汉代的陶片。在该遗址上,在上世纪50年代地面仍保留有三个大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堌堆”,应皆为墓葬封土,后被取土平毁。1999年,菏泽市文物处和县文管所曾联合清理其中一座,为一被盗掘的大型券顶石室墓。此次清理的墓葬属于其中封土最大的一座。

 

 

前室左耳室内壁龛

 

 

墓葬封土出土瓷狗

 

 

墓葬封土出土瓷枕


    近年来,该墓葬被疯狂盗掘,发现盗洞近30处,盗出部分带文字的墓砖及被锯凿上来的大方木块,墓葬随时有被彻底破坏的危险。自2010年10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之前,首先对墓葬及周围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勘探,目的在于搞清现存地表下墓葬的封土分布范围以及是否存在陪葬坑、陵园等附属建筑。但因地下水位太高,原汉代地表距现在地表深约10.5米,勘探工作十分困难,但探明了墓葬封土范围。目前尚未发现陵园、陪葬坑等遗迹现象。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现地表一米之下即富含地下水,因此发掘工作难度很大。墓葬发掘采取边降水边发掘的方式进行。在墓葬封土内发现了较多的唐宋以来的晚期遗存,如避难洞、沟、铜钱窖藏等遗迹,并出土有碗、碟、盘、狗、虎枕等瓷器,另有铜钱、铜镜、铁釜、铁刀等遗物。出土遗物的年代多属于宋元时期。

    据了解,该墓葬封土被平毁之前,地面之上尚存高达七、八米。从发掘情况判断,该墓葬封土结构较为特殊,现存封土埋藏于今耕土层之下。封土直径90余米,现存墓室顶部部分呈三层台基式向上逐渐内收。封土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夯层厚度不均,厚10-20厘米,但基本上都是从中部向外倾斜。夯窝圆形平底,夯窝直径5—8厘米,主要属于金属夯具夯筑而成。也见有使用集束棍夯的夯筑方式。

    墓葬整体结构呈“甲”字形,斜坡状墓道东向。墓圹近方形,边长28.3米,墓圹上部封土之下,用青膏泥进行封护,青膏泥蔓延至墓圹之外,厚0.2~1米不等;青膏泥之下为封沙,厚约1米左右。封沙之下方为墓室顶部的封护青砖,青砖之下为木椁的顶部。

    墓圹周边分布有一周柱洞,每边7个,分布整齐,柱洞距离墓圹边缘约3.3米,每个柱洞直径0.4米左右,深约2米(尚未解剖),木柱已被拔掉,仅存柱洞。墓葬椁室顶部封沙之上也分布有许多柱坑,因盗扰破坏,分布似无规律。

    整个墓室为夯筑形成的地上墓室,墓口距离现地表5.5米。墓圹为版筑而成,边缘以木板贴护,木板已腐朽,仅存痕迹。墓圹与椁室之间为积沙槽,宽1.9至2米不等,用黄色细沙封填。沙槽内埋有木柱,木柱尚未完全腐朽,直径25厘米左右,每根木柱间隔5米,与墓圹之外的柱洞相对应。其中椁室南、北两侧积沙槽内各有5根木柱,西侧积沙槽内有2根木柱,东侧未见。

    墓圹周边柱洞、积沙槽内的木柱以及椁室顶部的柱坑,初步推测可能与椁室的建筑过程有关。

    墓葬椁室也呈方形,顶部用两层青砖封护,周边也单砖垒砌封护。椁室长22.64米、宽22.48米。墓顶封砖共两层,中间凸起一方台,边长13米。墓顶封护用砖计1.3万余块。墓室顶部及周边封护青砖规格一致,皆为长方形,砖长39~40厘米、宽19.2~19.7厘米、厚9~10厘米。绝大多数砖上面有文字,文字有朱书、墨书、刻写、戳印四种形式,还有刻划符号等等。初步观察,墓砖上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另有少量如“山阳昌邑、焬里”等地名以及数字。目前可见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多达30余种。

    墓葬顶部封砖之下即为木椁的顶部。从盗洞观察,木椁顶部共有4层方木垒砌封护,方木大者边长约40厘米,木质保存较好。其下为木椁盖板。墓室顶部封木厚达1.7米。

    墓葬清理之前,整座墓葬在水位之下,墓内全部积水,底部有厚约20厘米的淤泥。现墓内的发掘清理已经结束,随葬文物被盗一空。但墓葬结构保存完整,木构建筑材质保存较好。除最顶部一层木头及墓门部分腐朽较严重外,整座墓葬保存完好。

    该墓葬为一座大型木构“黄肠题凑”墓葬。墓门向东,有前、中、后三个墓室,各墓室左右又分别有侧室;墓室之外为一周木构迴廊,迴廊之外为一周外藏椁。其中南北两侧外藏椁各有四个长方形室,东西两侧各有两个长方形室。南北、东西两侧外藏椁布局完全对称。所有墓室均有木质墓门,清理前均已敞开着。整个墓室结构建筑考究,对称分布,墓室所有墙壁均为小型枋木垒砌,表面、端部略有腐朽,但整体保存较完整。墓葬中室为主室,有漆棺一具,已被盗墓者撬开,木棺外表髹漆,有漆画和彩绘。

    根据墓葬清理情况,该墓葬经过多次盗掘,除被撬开的漆棺之外,各墓室墓门门轴上还残存部分铜质构件。

    该墓葬为一座大型黄肠题凑木椁墓葬,建筑考究,虽被盗严重,但墓葬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从墓室结构初步判断,该墓葬年代约属西汉晚期。墓葬建筑规模宏大,是目前我省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木椁墓葬,“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也是山东地区首次发现。从墓葬的规模、规格和保存情况来看,该墓葬是我国目前所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黄肠题凑”墓葬。从墓葬的平面布局和结构来看,其可能代表了我国古代的“黄肠题凑”墓葬葬制发展到相当成熟、最具典型意义的阶段,被专家誉为属于“亚帝王级”的墓葬。

    从墓葬所处地望并结合文献记载,该墓葬墓主人应属于西汉晚期的定陶王墓,最大可能性是第一代定陶王刘康的墓葬。
    该墓葬的发掘受到了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局、山东省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已两次组织专家组亲临发掘现场考察,就墓葬的发掘工作和下一步的保护工作召开专家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已确定对该墓葬要进行整体迁移保护,目前前期保护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正在制定墓葬迁移保护工作方案。以该墓葬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为契机,有关专家已提出建设山东汉墓博物馆的设想,相信不久的将来,定陶大型汉墓将以保护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郑同修 崔圣宽 李胜利 蔡友振 魏成敏)


    链接:定陶国与定陶王


    1,西汉有前后两个定陶国

    第一个是在甘露二年正月(公元前52年),宣帝将原来的济阴郡封给儿子刘嚣建立的定陶国。但很快,到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时候,他就将定陶王改封为楚王,这样定陶国除国,恢复为济阴郡。第一定陶国前后持续不到4年。

    第二个是在河平四年四月(公元前25年),成帝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原来的山阳王刘康迁徙到济阴郡,封为定陶王。第二定陶国的延续时间虽比第一个略长,但也仅延续到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当时哀帝将当时的定陶王刘景,徙封为信都王,定陶国又恢复到到济阴郡。第二定陶国持续约20年左右。

    此后,直到编纂《汉书·地理志》资料截止的元始二年,就再未出现其他的定陶国了。

    2,第二定陶国只有三位定陶王

    第一个定陶王就是成帝的兄弟刘康,他本是元帝的三个儿子之一,因为在死后他的谥号是“共”,因此文献中就把他称为“定陶共王”,他先是在永光三年三月(公元前41年)被立为济阳王,在八年后徙封为山阳王,再过八年又被徙封为定陶王。

    根据文献的记载,共王刘康的母亲为元帝宠幸的傅昭仪,而刘康也“多材艺”,很得元帝欢心,曾有一段时间,还是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成帝刘骜继承皇位的有力对手。不过由于王凤、史丹等的大力维护,而且刘骜及他的皇后母亲都没有什么过错,加上在元帝的父亲宣帝的生前,还很喜爱刘骜,因此元帝也并没有因喜爱刘康而废掉刘骜。

    到刘骜顺利即位后,不管是太后(就是成帝刘骜的母亲,元帝的皇后),还是成帝刘骜,对定陶王刘康都非常好,并不因为过去刘康曾经威胁到刘骜的皇位而有不满,各种赏赐十倍于其他诸侯王。到刘康从定陶国到长安城朝见成帝的时候,成帝就留下了定陶王刘康,不让他再回定陶国去。并且说,我没有儿子,一旦我哪天身体不好,我们岂不是不能在相见了,你就一直留下来陪我吧。之后成帝身体越来越不好,于是刘康就留下来每天侍奉成帝,而成帝对他也非常“亲重”。但这种情况,被大将军王凤所不满,就借口发生的一次日蚀,上书说日蚀的发生是由于刘康留在首都所致,于是成帝只好无奈的含泪将刘康送回了定陶国,刘康不久就早早去世。传世的文献没有记载他去世的时间,但从记载他前后为王共十九年推算,从被封济阳王算起,他应去世于公元前23年,也就是在成帝的阳朔二年。此后,他儿子刘欣就在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嗣位为定陶王。

    此后直到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成帝在当了二十余年的皇帝后后,由于一直没有生下子嗣可以继承皇位,因此在刘欣的祖母傅太后(也就是刘康的母亲、元帝的傅昭仪)重金贿赂骑将军王根、成帝的赵皇后、赵昭仪,让他(她)们推荐刘欣立为太子。而恰好在此之前,成帝本身就很喜爱刘欣,于是已经当了十余年定陶王的刘欣,就被召到首都长安立为太子。很快,第二年成帝去世,刘欣就顺利即位——他就是后来文献所称的汉哀帝。

    在刘欣被立为太子后月余,成帝将楚孝王的孙子刘景封为定陶王,定陶国免于了因刘欣立为太子而除国的命运。不过很快,三年后,刘景被徙封为信都王,定陶国除国。

    这样,通过文献中关于定陶国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第二定陶国20年左右的历史上,共王刘康在位3年,哀帝刘欣在位14年,刘景则在位3年。

    3,黄肠题凑 与 黄肠题凑墓

    黄肠题凑在文献中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讲皇帝赐予霍光“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其中黄肠题凑就是把有着黄颜色树心的柏木迭砌在棺外,木头黄心故称黄肠,而木头像车幅一样迭砌故称题凑。从文献看,在汉代它是一种本属天子的墓葬制度,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由高等级大臣或诸侯王使用。目前发现的黄肠题凑墓较多,但各墓题凑的规格大小不等。

    1974年发掘的大葆台M1,题凑的外周南北长15.7米、东西宽10.8米,内周南北长13.9米、东西宽8.9米,残最高2.7米。题凑木一般长0.9、宽、厚均为0.1米,均为柏木。

    1975年发掘的大葆台M2的黄肠题凑已毁于火,从该墓墓坑底部南北长17.3、东西宽11.5米看,其题凑规格自不会超出于此。

    1978年发掘的长沙象鼻嘴M1未报导题凑范围,但通过墓室底长17.1~17.5米,宽15.65~15.70米,题凑木与墓壁有1.2~1.5米间距可知,其题凑应最长16米、最宽14.2米左右。该墓题凑木东西两边长1.6~1.75米,宽0.2~0.3米,南北两边长1.5米、厚0.3~0.33米。

    1979年发掘的天山M1,题凑周长45.94米,长13、宽11、高4米,面积70平方米。用规格为94×40×40厘米的题凑木857根垒砌,其木心嵌有一块边长5厘米的方木,木头的两端涂有防腐的黄色涂料,构成黄肠题凑。

    1993年发掘的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其墓底长11.6宽9.76米,题凑与墓壁间尚有距离。该墓所用的题凑木长短不等,但却未超过1米。共享题凑木601根。

    2002年发掘的老山汉墓,其题凑外周南北长13、东西宽10、内周南北长11米、东西宽8米,残高2米。

    2006年发掘的六安双墩M1,题凑长9.1米、宽7米,南、西、北三面用长0.92米、宽0.25米、厚0.23米的922根枋木堆砌而成,木心向内,合缝严密,东端为对开式墓门。题凑上用四层方木料铺设做盖板,计143根,总厚1米,盖板上用两根纵向方木压板。
    2006年发掘的长沙风蓬岭汉墓,题凑平面呈凸字形,未报到题凑规格,仅知墓坑口部残长19.3残宽14.6米,残深3.26米,题凑范围当小于此。从发掘情况看,题凑应是在椁室建好后拜访,与填土混合构筑,较为随意。共享题凑木111根,一般长0.8米,最长1米,断面边长0.2~0.4米。(《中国文物报》2011年9月16日5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山东定陶大型汉墓发掘--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

发布时间:2011-09-20

    定陶大型汉墓位于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原属于灵圣湖遗址的一部分,早年曾采集有商周至汉代的陶片。在该遗址上,在上世纪50年代地面仍保留有三个大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堌堆”,应皆为墓葬封土,后被取土平毁。1999年,菏泽市文物处和县文管所曾联合清理其中一座,为一被盗掘的大型券顶石室墓。此次清理的墓葬属于其中封土最大的一座。

 

 

前室左耳室内壁龛

 

 

墓葬封土出土瓷狗

 

 

墓葬封土出土瓷枕


    近年来,该墓葬被疯狂盗掘,发现盗洞近30处,盗出部分带文字的墓砖及被锯凿上来的大方木块,墓葬随时有被彻底破坏的危险。自2010年10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之前,首先对墓葬及周围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勘探,目的在于搞清现存地表下墓葬的封土分布范围以及是否存在陪葬坑、陵园等附属建筑。但因地下水位太高,原汉代地表距现在地表深约10.5米,勘探工作十分困难,但探明了墓葬封土范围。目前尚未发现陵园、陪葬坑等遗迹现象。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现地表一米之下即富含地下水,因此发掘工作难度很大。墓葬发掘采取边降水边发掘的方式进行。在墓葬封土内发现了较多的唐宋以来的晚期遗存,如避难洞、沟、铜钱窖藏等遗迹,并出土有碗、碟、盘、狗、虎枕等瓷器,另有铜钱、铜镜、铁釜、铁刀等遗物。出土遗物的年代多属于宋元时期。

    据了解,该墓葬封土被平毁之前,地面之上尚存高达七、八米。从发掘情况判断,该墓葬封土结构较为特殊,现存封土埋藏于今耕土层之下。封土直径90余米,现存墓室顶部部分呈三层台基式向上逐渐内收。封土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夯层厚度不均,厚10-20厘米,但基本上都是从中部向外倾斜。夯窝圆形平底,夯窝直径5—8厘米,主要属于金属夯具夯筑而成。也见有使用集束棍夯的夯筑方式。

    墓葬整体结构呈“甲”字形,斜坡状墓道东向。墓圹近方形,边长28.3米,墓圹上部封土之下,用青膏泥进行封护,青膏泥蔓延至墓圹之外,厚0.2~1米不等;青膏泥之下为封沙,厚约1米左右。封沙之下方为墓室顶部的封护青砖,青砖之下为木椁的顶部。

    墓圹周边分布有一周柱洞,每边7个,分布整齐,柱洞距离墓圹边缘约3.3米,每个柱洞直径0.4米左右,深约2米(尚未解剖),木柱已被拔掉,仅存柱洞。墓葬椁室顶部封沙之上也分布有许多柱坑,因盗扰破坏,分布似无规律。

    整个墓室为夯筑形成的地上墓室,墓口距离现地表5.5米。墓圹为版筑而成,边缘以木板贴护,木板已腐朽,仅存痕迹。墓圹与椁室之间为积沙槽,宽1.9至2米不等,用黄色细沙封填。沙槽内埋有木柱,木柱尚未完全腐朽,直径25厘米左右,每根木柱间隔5米,与墓圹之外的柱洞相对应。其中椁室南、北两侧积沙槽内各有5根木柱,西侧积沙槽内有2根木柱,东侧未见。

    墓圹周边柱洞、积沙槽内的木柱以及椁室顶部的柱坑,初步推测可能与椁室的建筑过程有关。

    墓葬椁室也呈方形,顶部用两层青砖封护,周边也单砖垒砌封护。椁室长22.64米、宽22.48米。墓顶封砖共两层,中间凸起一方台,边长13米。墓顶封护用砖计1.3万余块。墓室顶部及周边封护青砖规格一致,皆为长方形,砖长39~40厘米、宽19.2~19.7厘米、厚9~10厘米。绝大多数砖上面有文字,文字有朱书、墨书、刻写、戳印四种形式,还有刻划符号等等。初步观察,墓砖上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另有少量如“山阳昌邑、焬里”等地名以及数字。目前可见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多达30余种。

    墓葬顶部封砖之下即为木椁的顶部。从盗洞观察,木椁顶部共有4层方木垒砌封护,方木大者边长约40厘米,木质保存较好。其下为木椁盖板。墓室顶部封木厚达1.7米。

    墓葬清理之前,整座墓葬在水位之下,墓内全部积水,底部有厚约20厘米的淤泥。现墓内的发掘清理已经结束,随葬文物被盗一空。但墓葬结构保存完整,木构建筑材质保存较好。除最顶部一层木头及墓门部分腐朽较严重外,整座墓葬保存完好。

    该墓葬为一座大型木构“黄肠题凑”墓葬。墓门向东,有前、中、后三个墓室,各墓室左右又分别有侧室;墓室之外为一周木构迴廊,迴廊之外为一周外藏椁。其中南北两侧外藏椁各有四个长方形室,东西两侧各有两个长方形室。南北、东西两侧外藏椁布局完全对称。所有墓室均有木质墓门,清理前均已敞开着。整个墓室结构建筑考究,对称分布,墓室所有墙壁均为小型枋木垒砌,表面、端部略有腐朽,但整体保存较完整。墓葬中室为主室,有漆棺一具,已被盗墓者撬开,木棺外表髹漆,有漆画和彩绘。

    根据墓葬清理情况,该墓葬经过多次盗掘,除被撬开的漆棺之外,各墓室墓门门轴上还残存部分铜质构件。

    该墓葬为一座大型黄肠题凑木椁墓葬,建筑考究,虽被盗严重,但墓葬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从墓室结构初步判断,该墓葬年代约属西汉晚期。墓葬建筑规模宏大,是目前我省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木椁墓葬,“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也是山东地区首次发现。从墓葬的规模、规格和保存情况来看,该墓葬是我国目前所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黄肠题凑”墓葬。从墓葬的平面布局和结构来看,其可能代表了我国古代的“黄肠题凑”墓葬葬制发展到相当成熟、最具典型意义的阶段,被专家誉为属于“亚帝王级”的墓葬。

    从墓葬所处地望并结合文献记载,该墓葬墓主人应属于西汉晚期的定陶王墓,最大可能性是第一代定陶王刘康的墓葬。
    该墓葬的发掘受到了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局、山东省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已两次组织专家组亲临发掘现场考察,就墓葬的发掘工作和下一步的保护工作召开专家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已确定对该墓葬要进行整体迁移保护,目前前期保护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正在制定墓葬迁移保护工作方案。以该墓葬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为契机,有关专家已提出建设山东汉墓博物馆的设想,相信不久的将来,定陶大型汉墓将以保护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郑同修 崔圣宽 李胜利 蔡友振 魏成敏)


    链接:定陶国与定陶王


    1,西汉有前后两个定陶国

    第一个是在甘露二年正月(公元前52年),宣帝将原来的济阴郡封给儿子刘嚣建立的定陶国。但很快,到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时候,他就将定陶王改封为楚王,这样定陶国除国,恢复为济阴郡。第一定陶国前后持续不到4年。

    第二个是在河平四年四月(公元前25年),成帝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原来的山阳王刘康迁徙到济阴郡,封为定陶王。第二定陶国的延续时间虽比第一个略长,但也仅延续到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当时哀帝将当时的定陶王刘景,徙封为信都王,定陶国又恢复到到济阴郡。第二定陶国持续约20年左右。

    此后,直到编纂《汉书·地理志》资料截止的元始二年,就再未出现其他的定陶国了。

    2,第二定陶国只有三位定陶王

    第一个定陶王就是成帝的兄弟刘康,他本是元帝的三个儿子之一,因为在死后他的谥号是“共”,因此文献中就把他称为“定陶共王”,他先是在永光三年三月(公元前41年)被立为济阳王,在八年后徙封为山阳王,再过八年又被徙封为定陶王。

    根据文献的记载,共王刘康的母亲为元帝宠幸的傅昭仪,而刘康也“多材艺”,很得元帝欢心,曾有一段时间,还是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成帝刘骜继承皇位的有力对手。不过由于王凤、史丹等的大力维护,而且刘骜及他的皇后母亲都没有什么过错,加上在元帝的父亲宣帝的生前,还很喜爱刘骜,因此元帝也并没有因喜爱刘康而废掉刘骜。

    到刘骜顺利即位后,不管是太后(就是成帝刘骜的母亲,元帝的皇后),还是成帝刘骜,对定陶王刘康都非常好,并不因为过去刘康曾经威胁到刘骜的皇位而有不满,各种赏赐十倍于其他诸侯王。到刘康从定陶国到长安城朝见成帝的时候,成帝就留下了定陶王刘康,不让他再回定陶国去。并且说,我没有儿子,一旦我哪天身体不好,我们岂不是不能在相见了,你就一直留下来陪我吧。之后成帝身体越来越不好,于是刘康就留下来每天侍奉成帝,而成帝对他也非常“亲重”。但这种情况,被大将军王凤所不满,就借口发生的一次日蚀,上书说日蚀的发生是由于刘康留在首都所致,于是成帝只好无奈的含泪将刘康送回了定陶国,刘康不久就早早去世。传世的文献没有记载他去世的时间,但从记载他前后为王共十九年推算,从被封济阳王算起,他应去世于公元前23年,也就是在成帝的阳朔二年。此后,他儿子刘欣就在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嗣位为定陶王。

    此后直到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成帝在当了二十余年的皇帝后后,由于一直没有生下子嗣可以继承皇位,因此在刘欣的祖母傅太后(也就是刘康的母亲、元帝的傅昭仪)重金贿赂骑将军王根、成帝的赵皇后、赵昭仪,让他(她)们推荐刘欣立为太子。而恰好在此之前,成帝本身就很喜爱刘欣,于是已经当了十余年定陶王的刘欣,就被召到首都长安立为太子。很快,第二年成帝去世,刘欣就顺利即位——他就是后来文献所称的汉哀帝。

    在刘欣被立为太子后月余,成帝将楚孝王的孙子刘景封为定陶王,定陶国免于了因刘欣立为太子而除国的命运。不过很快,三年后,刘景被徙封为信都王,定陶国除国。

    这样,通过文献中关于定陶国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第二定陶国20年左右的历史上,共王刘康在位3年,哀帝刘欣在位14年,刘景则在位3年。

    3,黄肠题凑 与 黄肠题凑墓

    黄肠题凑在文献中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讲皇帝赐予霍光“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其中黄肠题凑就是把有着黄颜色树心的柏木迭砌在棺外,木头黄心故称黄肠,而木头像车幅一样迭砌故称题凑。从文献看,在汉代它是一种本属天子的墓葬制度,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由高等级大臣或诸侯王使用。目前发现的黄肠题凑墓较多,但各墓题凑的规格大小不等。

    1974年发掘的大葆台M1,题凑的外周南北长15.7米、东西宽10.8米,内周南北长13.9米、东西宽8.9米,残最高2.7米。题凑木一般长0.9、宽、厚均为0.1米,均为柏木。

    1975年发掘的大葆台M2的黄肠题凑已毁于火,从该墓墓坑底部南北长17.3、东西宽11.5米看,其题凑规格自不会超出于此。

    1978年发掘的长沙象鼻嘴M1未报导题凑范围,但通过墓室底长17.1~17.5米,宽15.65~15.70米,题凑木与墓壁有1.2~1.5米间距可知,其题凑应最长16米、最宽14.2米左右。该墓题凑木东西两边长1.6~1.75米,宽0.2~0.3米,南北两边长1.5米、厚0.3~0.33米。

    1979年发掘的天山M1,题凑周长45.94米,长13、宽11、高4米,面积70平方米。用规格为94×40×40厘米的题凑木857根垒砌,其木心嵌有一块边长5厘米的方木,木头的两端涂有防腐的黄色涂料,构成黄肠题凑。

    1993年发掘的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其墓底长11.6宽9.76米,题凑与墓壁间尚有距离。该墓所用的题凑木长短不等,但却未超过1米。共享题凑木601根。

    2002年发掘的老山汉墓,其题凑外周南北长13、东西宽10、内周南北长11米、东西宽8米,残高2米。

    2006年发掘的六安双墩M1,题凑长9.1米、宽7米,南、西、北三面用长0.92米、宽0.25米、厚0.23米的922根枋木堆砌而成,木心向内,合缝严密,东端为对开式墓门。题凑上用四层方木料铺设做盖板,计143根,总厚1米,盖板上用两根纵向方木压板。
    2006年发掘的长沙风蓬岭汉墓,题凑平面呈凸字形,未报到题凑规格,仅知墓坑口部残长19.3残宽14.6米,残深3.26米,题凑范围当小于此。从发掘情况看,题凑应是在椁室建好后拜访,与填土混合构筑,较为随意。共享题凑木111根,一般长0.8米,最长1米,断面边长0.2~0.4米。(《中国文物报》2011年9月16日5版)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