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龙泉窑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中国古陶瓷学会2011年年会暨龙泉窑学术研讨会”简述

发布时间:2011-12-09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徐军 郑建明


瓦窑垟发掘远景

 

 

龙泉小梅窑址出土尊

 

    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市人民政府主办,龙泉青瓷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11年年会暨龙泉窑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1月15-19日在龙泉胜利召开,本次会议是在龙泉窑2006年以来龙泉枫洞岩窑址、瓦窑垟窑址的考古发掘及龙泉窑核心地区考古调查、尤其是生产黑胎产品窑址调查取得重大成果基础上召开的。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台湾、香港及其他省市区的考古所、博物馆、高校等数十家文博科研机构,国外包括法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共1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听取了龙泉窑址考古发掘领队、龙泉青瓷博物馆馆长等人关于龙泉窑近几年来考古调查与发掘所取得重大成果的汇报,考察了枫洞岩、瓦窑垟窑址的考古现场,并在龙泉青瓷博物馆观摩了考古出土及馆藏的大量龙泉窑标本精品。丰富多彩的会议内容、精美绝伦的龙泉窑考古新标本,大大拓展了专家们对龙泉窑的认识。专家们在分析评价考古调查发掘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龙泉窑的黑胎产品年代、性质和宋代哥窑产地问题、龙泉窑的时空框架、龙泉窑的艺术成就及其学术地位、龙泉窑产品在国内外的出土情况及其传播路线、龙泉窑制瓷技术的向外辐射等问题,进行了认真与热烈的研讨。

    一、龙泉窑黑胎产品的性质及哥窑产地问题

    2010年以来,以龙泉黑胎产品为核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龙泉青瓷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在大窑、溪口、小梅等地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在溪口瓦窑垟窑址成功揭露了烧造黑胎青瓷的窑炉等遗迹现象,而且在小梅镇瓦窑路发现了全新的烧造黑胎产品的遗存并出土了许多产品标本。瓦窑路遗存产品面貌独特,开极碎的片纹,具有“百圾碎”的特征,许多产品在胎釉和器型特征、装烧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早期性,上海博物馆的热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烧造年代为公元1111~1161年之间,与考古判断基本一致。瓦窑垟窑址发现多条龙窑叠压的情况,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学排比,龙泉窑考古队认为其始烧时代当在南宋早期,早于郊坛下官窑。因此龙泉黑胎青瓷不宜称为仿官产品。基于上述各种因素综合考虑,龙泉窑考古队初步判断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人文献中所述的哥窑。对于这一成果,与会专家进行了积极探讨,不少专家认为,龙泉窑考古队的考古发掘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初步研究,无疑深化了对于龙泉窑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也拓展了对于哥窑学术问题的研究视野,他们的发现和研究值得重视,并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同时专家们也指出,文献记载的哥窑与传世哥窑应该区分对待。

    二、关于龙泉窑的时空框架

    龙泉窑的空间分布,大家认识基本一致,即龙泉窑系主要分布于瓯江流域,其主体遗存和瓷业生产中心分布在龙泉市,而龙泉市又以作为核心区的大窑、金村、溪口产品质量最高。

    时间框架上,争议主要集中在龙泉窑的始烧问题上,主要分成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龙泉窑出现在唐代,代表窑址为本地区的吕步坑、黄坛诸窑址;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金村等地生产的刻画花淡青釉青瓷的最早的龙泉窑产品,其时代在五代末到北宋早期。

    龙泉窑的分期是龙泉窑研究的基础,也是本次会议许多专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分别从纪年墓材料、产品工艺特征、装饰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建立大致相同的分期结果:其中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是其鼎盛时期,明中期以后式微。其中明代早期是其最后一个高峰,并烧造高质量的宫廷用瓷。

    三、龙泉窑的艺术成就及其学术地位

    与会专家分别从龙泉窑产品的釉色、器型、装饰等方面论述龙泉窑的艺术成就,认为龙泉窑宋代开创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其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宋代的瓷器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由此进入了宋代名窑的行列;在器型上除烧造碗盘类日用器外,还有不少仿青铜器与玉器的造型;装饰则以瓷塑、露胎和褐彩独具特色。

    关于其学术地位,有学者认为龙泉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文化内涵庞杂、生产地域广阔、规模十分壮观的青瓷窑业系统,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龙泉窑产品在国内外的出土情况及其传播路线、龙泉窑制瓷技术的向外辐射

    由于龙泉窑窑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产品质量高而深受喜爱,因此在国内外广大范围内均有大量的龙泉窑产品出土。来自浙江、北京、河北、河南、陕西、江苏、重庆、广西、广东、台湾、福建诸省市及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学者分别介绍了各地收藏和出土的龙泉窑瓷器,几乎涉及国内绝大多数省、市、区及东南亚、西亚、东非、欧美等地区。淮安河下遗址龙泉窑瓷片坑的发掘、宁波元代庆元港历年考古成果和沿海大量沉船考古工作表明,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水运是龙泉窑产品外销的最重要途径。

    除了产品的广泛输出外,在国内江西、广东、福建出现了仿烧龙泉窑青瓷的窑系,而其青釉制造、釉下刻花等技术还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国,对当地的青瓷制造技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外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专家们还充分肯定了龙泉市政府长期来对古窑址保护的重视和所作出的努力,认为龙泉窑窑址十分重要,建议当地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这批窑址的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好窑址所在地的环境,让这些古窑址在研究探索中国瓷器中国瓷器发展史、挖掘宣传龙泉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9日7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龙泉窑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中国古陶瓷学会2011年年会暨龙泉窑学术研讨会”简述

发布时间:2011-12-09


瓦窑垟发掘远景

 

 

龙泉小梅窑址出土尊

 

    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市人民政府主办,龙泉青瓷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11年年会暨龙泉窑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1月15-19日在龙泉胜利召开,本次会议是在龙泉窑2006年以来龙泉枫洞岩窑址、瓦窑垟窑址的考古发掘及龙泉窑核心地区考古调查、尤其是生产黑胎产品窑址调查取得重大成果基础上召开的。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台湾、香港及其他省市区的考古所、博物馆、高校等数十家文博科研机构,国外包括法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共1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听取了龙泉窑址考古发掘领队、龙泉青瓷博物馆馆长等人关于龙泉窑近几年来考古调查与发掘所取得重大成果的汇报,考察了枫洞岩、瓦窑垟窑址的考古现场,并在龙泉青瓷博物馆观摩了考古出土及馆藏的大量龙泉窑标本精品。丰富多彩的会议内容、精美绝伦的龙泉窑考古新标本,大大拓展了专家们对龙泉窑的认识。专家们在分析评价考古调查发掘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龙泉窑的黑胎产品年代、性质和宋代哥窑产地问题、龙泉窑的时空框架、龙泉窑的艺术成就及其学术地位、龙泉窑产品在国内外的出土情况及其传播路线、龙泉窑制瓷技术的向外辐射等问题,进行了认真与热烈的研讨。

    一、龙泉窑黑胎产品的性质及哥窑产地问题

    2010年以来,以龙泉黑胎产品为核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龙泉青瓷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在大窑、溪口、小梅等地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在溪口瓦窑垟窑址成功揭露了烧造黑胎青瓷的窑炉等遗迹现象,而且在小梅镇瓦窑路发现了全新的烧造黑胎产品的遗存并出土了许多产品标本。瓦窑路遗存产品面貌独特,开极碎的片纹,具有“百圾碎”的特征,许多产品在胎釉和器型特征、装烧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早期性,上海博物馆的热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烧造年代为公元1111~1161年之间,与考古判断基本一致。瓦窑垟窑址发现多条龙窑叠压的情况,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学排比,龙泉窑考古队认为其始烧时代当在南宋早期,早于郊坛下官窑。因此龙泉黑胎青瓷不宜称为仿官产品。基于上述各种因素综合考虑,龙泉窑考古队初步判断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人文献中所述的哥窑。对于这一成果,与会专家进行了积极探讨,不少专家认为,龙泉窑考古队的考古发掘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初步研究,无疑深化了对于龙泉窑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也拓展了对于哥窑学术问题的研究视野,他们的发现和研究值得重视,并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同时专家们也指出,文献记载的哥窑与传世哥窑应该区分对待。

    二、关于龙泉窑的时空框架

    龙泉窑的空间分布,大家认识基本一致,即龙泉窑系主要分布于瓯江流域,其主体遗存和瓷业生产中心分布在龙泉市,而龙泉市又以作为核心区的大窑、金村、溪口产品质量最高。

    时间框架上,争议主要集中在龙泉窑的始烧问题上,主要分成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龙泉窑出现在唐代,代表窑址为本地区的吕步坑、黄坛诸窑址;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金村等地生产的刻画花淡青釉青瓷的最早的龙泉窑产品,其时代在五代末到北宋早期。

    龙泉窑的分期是龙泉窑研究的基础,也是本次会议许多专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分别从纪年墓材料、产品工艺特征、装饰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建立大致相同的分期结果:其中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是其鼎盛时期,明中期以后式微。其中明代早期是其最后一个高峰,并烧造高质量的宫廷用瓷。

    三、龙泉窑的艺术成就及其学术地位

    与会专家分别从龙泉窑产品的釉色、器型、装饰等方面论述龙泉窑的艺术成就,认为龙泉窑宋代开创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其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宋代的瓷器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由此进入了宋代名窑的行列;在器型上除烧造碗盘类日用器外,还有不少仿青铜器与玉器的造型;装饰则以瓷塑、露胎和褐彩独具特色。

    关于其学术地位,有学者认为龙泉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文化内涵庞杂、生产地域广阔、规模十分壮观的青瓷窑业系统,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龙泉窑产品在国内外的出土情况及其传播路线、龙泉窑制瓷技术的向外辐射

    由于龙泉窑窑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产品质量高而深受喜爱,因此在国内外广大范围内均有大量的龙泉窑产品出土。来自浙江、北京、河北、河南、陕西、江苏、重庆、广西、广东、台湾、福建诸省市及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学者分别介绍了各地收藏和出土的龙泉窑瓷器,几乎涉及国内绝大多数省、市、区及东南亚、西亚、东非、欧美等地区。淮安河下遗址龙泉窑瓷片坑的发掘、宁波元代庆元港历年考古成果和沿海大量沉船考古工作表明,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水运是龙泉窑产品外销的最重要途径。

    除了产品的广泛输出外,在国内江西、广东、福建出现了仿烧龙泉窑青瓷的窑系,而其青釉制造、釉下刻花等技术还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国,对当地的青瓷制造技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外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专家们还充分肯定了龙泉市政府长期来对古窑址保护的重视和所作出的努力,认为龙泉窑窑址十分重要,建议当地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这批窑址的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好窑址所在地的环境,让这些古窑址在研究探索中国瓷器中国瓷器发展史、挖掘宣传龙泉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9日7版)
 

作者:徐军 郑建明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