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庆合川钓鱼城南一字城遗址

发布时间:2012-02-16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其地雄关高峙,控扼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在周围交汇萦绕),自古为“巴蜀要冲”。在13世纪的宋蒙(元)战争中,合川钓鱼城作为川渝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城固守”达36年之久,对当时国内及欧亚地区的战争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其突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先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以来,配合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合川东城半岛开发等周边基本建设项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钓鱼城遗址进行了连续的调查、勘探,对奇胜门古地道、南水军码头进行了重点发掘及后续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收获。2011年,为进一步廓清钓鱼城特殊的城防设施——南一字城的整体布局和防御结构,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主动发掘并得到批准。
  
    一、城墙
  
    2011年3月,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调查、勘探,基本廓清了南一字城的布局结构。南一字城位于钓鱼山南麓,由东、西两道从钓鱼城山顶环城直至嘉陵江边的一字城墙构成,面积约16万平方米。
  
    东城墙上(北)部自钓鱼山南飞檐洞左侧峭壁据山脊而下,下(南)止于嘉陵江边,外(东)侧为一天然冲沟,全长约400米。西城墙距东城墙约400米,上(北)部自薄刀岭襟带阁而下,下(南)与嘉陵江南水军码头相接,全长约360米。
  
    一字城墙为夯土包石结构,依山势而建,在地势较陡的山脊部分,城墙直接砌于山脊外侧,仅存外墙而无内墙;山势较缓的部分内外均用石墙砌筑。外墙以大型条石砌筑,墙面修凿平整,斜直墙壁,靠近嘉陵江的下段外墙存在收分情况,坡度57°~68°。内墙多以不甚规整的小型石块垒筑。内外墙间以夹杂石块的粘土层层夯筑。现存城墙基宽4.8~14.3米,顶宽1.23~7.2米,高3.6~10米。
  
    二、城门
  
    2011年4月至6月,通过对南一字城布局结构分析,选择在东、西城墙中段(钓鱼城始关门及小东门附近)开展了1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在两处发掘区内各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城门基址,取得了重要收获。

 

 

    两座城门结构较为一致,以西城门为例介绍:该城门位于西城墙中段,东距现始关门约40米。坐东朝西,由门槛、门道、阶梯道路、八字挡墙及排水系统等几部分组成。门槛以三块修凿规整的条石连接而成,宽2.75米、厚0.25米、高0.25米。两端门枢孔保存较好,略呈半圆形,左孔直径0.15米,右孔直径0.2米;门道宽4.05~4.65米、长6.05米,两侧地袱石上现存柱洞两排各10个,柱洞近方形,边长0.09~0.1米、深0.07~0.08米、间距0.35~0.4米;阶梯道路位于门道东侧,东宽西窄,平面略呈梯形,长11米、宽3.6~4.6米,以条石构筑而成,共计踏步17级,踏步高0.15~0.25米、宽0.55~0.75米,坡度16°;八字挡墙位于门道东部,梯道两侧,以修凿规整的楔形条石构筑而成,墙面修凿平整,由下至上层层内收,错缝砌筑,缝间以石灰粘结,左侧挡墙近弧形,长6米、宽0.5~0.8米、残高0.45~2.25米,右侧挡墙近长条形,长11.5米、宽0.75~1.05米、残高0.3~3.1米。
  
    城门排水系统设计精巧、结构完善,由阶梯道路排水槽、八字挡墙基引水槽及门道下排水沟几部分组成。阶梯道路踏步东北高,西南低,踏步平面皆凿浅斜向排水凹槽,其上流水可通过八字挡墙基下引水槽汇至门道下排水沟。门道下排水沟由条石砌筑,上有石板封盖形成暗沟。暗沟由纵、横两沟连接而成,纵沟位于门道东侧,沟底两端高,中部低,两端设长方形进水孔,与八字挡墙引水槽连接。横沟位于门道中部,东高西低,东端与纵沟中部相连,西端直通城门外。

    三、收获与认识

    1. 《元史》载,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 “二月丙子,帝(元宪宗蒙哥)悉率诸兵渡鸡爪滩,至石子山。丁丑,督诸军战城下。辛巳,攻一字城”。根据建筑形制、出土遗物及地望分析,南一字城确为文中所载“一字城”,其时代当为南宋晚期,始筑年代应在《合州志》所载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甘润在钓鱼山始筑山寨之后。南一字城自山顶环城据山脊而下直至江边的特征显示,其纵向防御和补给通道的功能是十分明显的。另外,根据与其北一字城墙及南水军码头的关系分析,南一字城还应具有坚壁清野、扩大战略纵深、保护水军码头、加强与周围军事据点的联络等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城防设施,“一字城”仅在元明时期的文献中有少量记载,在既往考古工作中也极为少见,钓鱼城南一字城的新发现为城市考古、历史学、军事学、建筑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新发现的两座城门,根据门道两侧的地袱石及柱洞分析,形制应为梯形木构门洞,其结构应与《清明上河图》、《宋平江府碑》中的城门及山东泰安岱庙门较为接近,而与扬州宋大城西门不同。结合同时期渝北多功城、金堂云顶山城及现存钓鱼城明清复建主城门(很可能沿袭宋元形制)为券顶门洞的相关资料,分析认为钓鱼城的城门结构,应与《静江府修筑城池图》中外城用梯形木构门洞、主城用券顶门洞的情况相吻合。因此,南一字城城门的发现,不仅对研究钓鱼城及宋蒙(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研究宋元时期筑城规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两座城门是钓鱼城遗址第一次考古揭露出的宋代城门,设计科学合理,充满智慧,是古代筑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钓鱼城现存与宋蒙战争密切相关的遗迹较为有限的背景下,它是一处支撑遗址真实性的重要遗迹。宋代城门的发现,还将钓鱼城南一字城东、西城墙及南水军码头等孤立、分散的遗迹紧密联系起来,有力促进了对南一字城及钓鱼城整体防御体系的全新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展示利用价值。(重庆市文物考古所 袁东山 蔡亚林)(《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0日4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重庆合川钓鱼城南一字城遗址

发布时间:2012-02-16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其地雄关高峙,控扼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在周围交汇萦绕),自古为“巴蜀要冲”。在13世纪的宋蒙(元)战争中,合川钓鱼城作为川渝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城固守”达36年之久,对当时国内及欧亚地区的战争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其突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先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以来,配合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合川东城半岛开发等周边基本建设项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钓鱼城遗址进行了连续的调查、勘探,对奇胜门古地道、南水军码头进行了重点发掘及后续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收获。2011年,为进一步廓清钓鱼城特殊的城防设施——南一字城的整体布局和防御结构,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主动发掘并得到批准。
  
    一、城墙
  
    2011年3月,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调查、勘探,基本廓清了南一字城的布局结构。南一字城位于钓鱼山南麓,由东、西两道从钓鱼城山顶环城直至嘉陵江边的一字城墙构成,面积约16万平方米。
  
    东城墙上(北)部自钓鱼山南飞檐洞左侧峭壁据山脊而下,下(南)止于嘉陵江边,外(东)侧为一天然冲沟,全长约400米。西城墙距东城墙约400米,上(北)部自薄刀岭襟带阁而下,下(南)与嘉陵江南水军码头相接,全长约360米。
  
    一字城墙为夯土包石结构,依山势而建,在地势较陡的山脊部分,城墙直接砌于山脊外侧,仅存外墙而无内墙;山势较缓的部分内外均用石墙砌筑。外墙以大型条石砌筑,墙面修凿平整,斜直墙壁,靠近嘉陵江的下段外墙存在收分情况,坡度57°~68°。内墙多以不甚规整的小型石块垒筑。内外墙间以夹杂石块的粘土层层夯筑。现存城墙基宽4.8~14.3米,顶宽1.23~7.2米,高3.6~10米。
  
    二、城门
  
    2011年4月至6月,通过对南一字城布局结构分析,选择在东、西城墙中段(钓鱼城始关门及小东门附近)开展了1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在两处发掘区内各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城门基址,取得了重要收获。

 

 

    两座城门结构较为一致,以西城门为例介绍:该城门位于西城墙中段,东距现始关门约40米。坐东朝西,由门槛、门道、阶梯道路、八字挡墙及排水系统等几部分组成。门槛以三块修凿规整的条石连接而成,宽2.75米、厚0.25米、高0.25米。两端门枢孔保存较好,略呈半圆形,左孔直径0.15米,右孔直径0.2米;门道宽4.05~4.65米、长6.05米,两侧地袱石上现存柱洞两排各10个,柱洞近方形,边长0.09~0.1米、深0.07~0.08米、间距0.35~0.4米;阶梯道路位于门道东侧,东宽西窄,平面略呈梯形,长11米、宽3.6~4.6米,以条石构筑而成,共计踏步17级,踏步高0.15~0.25米、宽0.55~0.75米,坡度16°;八字挡墙位于门道东部,梯道两侧,以修凿规整的楔形条石构筑而成,墙面修凿平整,由下至上层层内收,错缝砌筑,缝间以石灰粘结,左侧挡墙近弧形,长6米、宽0.5~0.8米、残高0.45~2.25米,右侧挡墙近长条形,长11.5米、宽0.75~1.05米、残高0.3~3.1米。
  
    城门排水系统设计精巧、结构完善,由阶梯道路排水槽、八字挡墙基引水槽及门道下排水沟几部分组成。阶梯道路踏步东北高,西南低,踏步平面皆凿浅斜向排水凹槽,其上流水可通过八字挡墙基下引水槽汇至门道下排水沟。门道下排水沟由条石砌筑,上有石板封盖形成暗沟。暗沟由纵、横两沟连接而成,纵沟位于门道东侧,沟底两端高,中部低,两端设长方形进水孔,与八字挡墙引水槽连接。横沟位于门道中部,东高西低,东端与纵沟中部相连,西端直通城门外。

    三、收获与认识

    1. 《元史》载,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 “二月丙子,帝(元宪宗蒙哥)悉率诸兵渡鸡爪滩,至石子山。丁丑,督诸军战城下。辛巳,攻一字城”。根据建筑形制、出土遗物及地望分析,南一字城确为文中所载“一字城”,其时代当为南宋晚期,始筑年代应在《合州志》所载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甘润在钓鱼山始筑山寨之后。南一字城自山顶环城据山脊而下直至江边的特征显示,其纵向防御和补给通道的功能是十分明显的。另外,根据与其北一字城墙及南水军码头的关系分析,南一字城还应具有坚壁清野、扩大战略纵深、保护水军码头、加强与周围军事据点的联络等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城防设施,“一字城”仅在元明时期的文献中有少量记载,在既往考古工作中也极为少见,钓鱼城南一字城的新发现为城市考古、历史学、军事学、建筑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新发现的两座城门,根据门道两侧的地袱石及柱洞分析,形制应为梯形木构门洞,其结构应与《清明上河图》、《宋平江府碑》中的城门及山东泰安岱庙门较为接近,而与扬州宋大城西门不同。结合同时期渝北多功城、金堂云顶山城及现存钓鱼城明清复建主城门(很可能沿袭宋元形制)为券顶门洞的相关资料,分析认为钓鱼城的城门结构,应与《静江府修筑城池图》中外城用梯形木构门洞、主城用券顶门洞的情况相吻合。因此,南一字城城门的发现,不仅对研究钓鱼城及宋蒙(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研究宋元时期筑城规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两座城门是钓鱼城遗址第一次考古揭露出的宋代城门,设计科学合理,充满智慧,是古代筑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钓鱼城现存与宋蒙战争密切相关的遗迹较为有限的背景下,它是一处支撑遗址真实性的重要遗迹。宋代城门的发现,还将钓鱼城南一字城东、西城墙及南水军码头等孤立、分散的遗迹紧密联系起来,有力促进了对南一字城及钓鱼城整体防御体系的全新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展示利用价值。(重庆市文物考古所 袁东山 蔡亚林)(《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0日4版)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