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疆温泉阿敦乔鲁早期青铜时代遗址与墓地--2012年度新疆博州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12-12-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阿敦乔鲁遗址及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温泉蒙古族自治县。遗迹地处距温泉县城西约41公里处的阿拉套山南麓浅山地带,其地理坐标北纬54°01′28.9″,东经80°32′34.9″。周围有成片的花岗岩石块,分布在丘陵和低谷之间,一直延续至南部的博尔塔拉河北岸。阿敦乔鲁是蒙语,意为“像马群一样的石头”。


    温泉县位于新疆的西北端,东邻博乐市,其南隔别珍套山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城县相接。西、北则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境内的主要河流为博尔塔拉河和鄂托克赛河。博尔塔拉河发源于西部天山阿拉套山与别珍套山的交汇处,向东流经温泉县全境,经博乐市、注入艾比湖,全长252公里。博河的上、中段为阿拉套山和别珍套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北部为阿拉套山山前洪积扇,基本呈北高南地的地势,低矮小山、丘陵与开阔的草场相间,大部分属于半荒漠化草原,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


    博尔塔拉河流域所处的欧亚大陆地域广阔,古代文明丰富多彩。早期人类活动的诸多重大事件大多与欧亚草原这个交通便利的区域密切相关。欧亚草原的考古学研究,一直以来以欧美学者的发现与研究为主,近二十年来中国北部草原地带、尤其是西部新疆天山山系的一系列考古工作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阿敦乔鲁考古田野工作自2010开始进行调查与测绘工作,2011年进行了试掘,2012年的6月至9月,阿敦乔鲁项目组对遗址和墓地进行了发掘工作。发掘了3座相互连属的大房址(建筑遗迹),编号F1-F3;另外,还发掘了9座石板墓葬。合计发掘面积近1500平方米,获得了一批陶器、石器以及铜器小件和金耳环、石人等遗物。

 

 

阿敦乔鲁遗址F1-F3全景(俯瞰)


    遗址位于阿拉套山的查干乌苏山口南部的山前浅山地带。该山口内冰川发育较好,常年积雪。“V”字形山口处有一座近正三角形山峰,是周围近百公里范围内的地标。经过初步的调查,遗址的范围近7平方公里,集中于阿拉套山山前的一处丘陵周围,地势高敞。丘陵(小山)顶部的海拔2525米,在小山的东、西两侧,有季节形河流和泉水。环绕着丘陵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有石构建筑的分布,共有11组。石构建筑均由大石块组成的双石围为标志,石围基本为方形或不甚规整的方形,长度在8~22米左右,在丘陵(小山)的四周,也有其他形状的石围建筑遗迹。


    在丘陵(小山)西部的南坡上,有一处大型石围建筑群(编号为一号居址),依地势从坡底向坡顶分布四个层级的石构建筑遗迹,由五座石构建筑组合构成(编号顺序为F1-F5)。建筑遗迹均由大型石块组成的双石圈构成。2012年度发掘的三座房址中,编号为F1的房址地表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形制工整,由大石块砌成两圈石围,南部有向外突出的石砌门道。长22(外)~18(内)米,宽18~14.6米(同上);石围之间的距离0.98~1.33米。F1的石墙基本由竖立的大石块组成,石块高出地表0.3~1.0米。个别的大石块(材)为人工修整而成;最长的一块长近3米,露出地表1.1米余。房址内遗迹呈中轴对称分布,基本可以划分出四个单元,显示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意义。在房址内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独立的四分之一圆形状的石圈(东南角为双圈)遗迹。分别出土了零星的家畜的骨骼和陶片,以及纯净的灰土。在F1的中部,由大石块组成的双道石围(墙)将房址分为前后两部分,石围(墙)与南墙平行。在后半部的中间也有两条南北向的石围将其纵向分开,形成东北部和西北部两部分。东北部内堆积的石块基本为南北成排分布,部分保存有相同走向、上下叠压的二~三层的石块堆积。西北部的石堆主要部分呈圆形,大部分为单层堆积。在房址内的其它位置,还有零散的石块堆积。F1的北部东西两端各有一间向北突出的长方形范围,东西对称。西北角上的长方形范围内,也保存有成排的石块。此外,F1内存在数座窖穴。

 

 

阿敦乔鲁遗址F1出土铜锥


    F2、F3位于F1的北侧,其中F2位于F1的北侧东部,亦为双石圈建筑,南侧与F1相接,在中心处保留两块大石。石圈呈不规则长圆型,长约17米余,最宽处约14米余;F3则位于F1的北侧西部,呈南北长的半圆形,最长径约17.8米,东侧的石圈与F2的西墙(石圈)相接,在西侧弧园石围的中部,有明显的缺口,推测为门道处。


    墓地位于整个遗址区的南部,与房址所处的小山相距约1800米;其东西两侧有大小不一的丘陵。墓地南北长约500余米,依墓葬分布的密度,基本可以分为北、中和南部三个区域,目前可以辨识出的尚有60余座墓葬。墓地之中,除石板墓之外,还有部分石堆墓。石板墓葬均为石围石棺墓,石围最大者边长为9.9~10米。2012年度共发掘清理了9座墓葬,部分墓葬的石围内有2~3座墓穴。

 

 

阿敦乔鲁墓地北区墓葬(俯瞰)


    SM4位于墓地的北部,地表保存有方形石围,边长约7米,石围由石板构成,每一侧石围由7~9块石板(块)组成,石板平均宽度为0.8~1.1米,露出地表部分的高度约0.5~0.8米。其中西侧边石板中部保存有缺口。石板内中部有南北两个墓穴,墓穴基本为东西向,墓穴之中均有石棺。墓穴外侧的地表上,沿墓口附近摆布小卵石作为墓口标志,卵石一般约8~15cm大小。SM4-1位于方形石围内的北部,长椭圆形竖穴,石棺距墓穴口1.5米左右,由经过人工修整的四块石板(材)构成四壁,石板平整,无底板,盖板石由大石块构成,石棺密封较好。石棺与墓穴之间的空隙填细碎卵石和土。底部保留经火烧过的人骨碎片。SM4-2位于石围内南部,两座墓穴间隔约30cm。墓穴略近长方形,墓穴底部也为石板构成的石棺,石棺的盖板石为多块较薄的片石构成,片石表面还保留了后约3cm的黄膏泥。石棺内保留了木质葬具,由于盖板石坍塌的原因,木质葬具的北侧基本无存。木葬具由直径约13~15cm左右的树干组成,已朽。保存较好的位置可以分辨出有5层,用榫卯拼接。该石棺内葬一青年男性(30岁左右),骨骼保存完好。侧身屈肢,头西面北。随葬有包金铜耳环、陶罐以及羊距骨等。

 

 

阿敦乔鲁墓地北区墓葬M4

 

 

阿敦乔鲁墓地M4清理现场

 

 

阿敦乔鲁墓地M4出土喇叭形口包金铜耳环


    墓地南部的SM50地表石围为长方形,长约7.1米,宽约2.8~3米,石围较矮,且立石多向内倾倒。石围内有二座墓穴,东西向,从北向南依次排列,墓穴内石棺也由石板构成;其中一座(SM50-1)为同穴双石棺,即同一墓穴内有两座并列的石棺。人骨均为火葬,在墓底保存有经火烧过的碎骨。墓室底部近西端,各出土一个小陶罐(残)。另一座墓穴(SM50-2)人骨则较为完整,未经火烧,葬式也为侧身屈肢葬,女性,成人(25~30岁)。头部位于墓室的西端。头骨缺失,无右侧下肢骨,其它部位骨骼完整。在该石棺内,成人骨骼的北侧还发现有婴儿的头骨、肩胛骨以及肋骨等碎片,显示该墓为成年女性与婴儿的合葬。 

 

 

阿敦乔鲁墓地M9附葬儿童  


    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是近年来新疆发现的重要的青铜时期的遗存,其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属于青铜时代早期。阿敦乔鲁考古工作的意义在于首次在新疆确认了相互关联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地,为探讨该区域古代社会结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同时,为揭示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将极大地推进新疆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根据阿敦乔鲁遗址F1~F3以及周围的遗迹无论从建筑的规划、规模及建筑特色等方面考虑,该遗址很可能是博尔塔拉河流域具有中心性质的祭祀或举行重要仪式活动的场所,显示出了很高的文明程度。

 

 

阿敦乔鲁墓地M9盖板石清理现场

 

    墓葬的形制为新疆地区以往所未见的类型,葬式则包括了一次葬(侧身曲肢)和火葬等形式。阿敦乔鲁墓葬的规模以及出土的陶器、包金铜耳环以及石人等遗物,与环准噶尔盆地的青铜时期墓葬的出土物具有密切的联系。在阿拉套山(天山山脉)以北、今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的别尕兹(Begazy)曾发现有相同类型的墓葬。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的发掘,为探索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及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阿敦乔鲁遗址发掘全站仪测量

 

 

张忠培先生莅临现场指导


    阿敦乔鲁遗址及墓地的规模在目前所见同类形制中较大且完整,显示了其在西天山乃至中亚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中的重要位置。对该遗址的持续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新疆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认知。(供稿:阿敦乔鲁项目组  丛德新 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新疆温泉阿敦乔鲁早期青铜时代遗址与墓地--2012年度新疆博州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12-12-27

    阿敦乔鲁遗址及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温泉蒙古族自治县。遗迹地处距温泉县城西约41公里处的阿拉套山南麓浅山地带,其地理坐标北纬54°01′28.9″,东经80°32′34.9″。周围有成片的花岗岩石块,分布在丘陵和低谷之间,一直延续至南部的博尔塔拉河北岸。阿敦乔鲁是蒙语,意为“像马群一样的石头”。


    温泉县位于新疆的西北端,东邻博乐市,其南隔别珍套山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城县相接。西、北则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境内的主要河流为博尔塔拉河和鄂托克赛河。博尔塔拉河发源于西部天山阿拉套山与别珍套山的交汇处,向东流经温泉县全境,经博乐市、注入艾比湖,全长252公里。博河的上、中段为阿拉套山和别珍套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北部为阿拉套山山前洪积扇,基本呈北高南地的地势,低矮小山、丘陵与开阔的草场相间,大部分属于半荒漠化草原,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


    博尔塔拉河流域所处的欧亚大陆地域广阔,古代文明丰富多彩。早期人类活动的诸多重大事件大多与欧亚草原这个交通便利的区域密切相关。欧亚草原的考古学研究,一直以来以欧美学者的发现与研究为主,近二十年来中国北部草原地带、尤其是西部新疆天山山系的一系列考古工作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阿敦乔鲁考古田野工作自2010开始进行调查与测绘工作,2011年进行了试掘,2012年的6月至9月,阿敦乔鲁项目组对遗址和墓地进行了发掘工作。发掘了3座相互连属的大房址(建筑遗迹),编号F1-F3;另外,还发掘了9座石板墓葬。合计发掘面积近1500平方米,获得了一批陶器、石器以及铜器小件和金耳环、石人等遗物。

 

 

阿敦乔鲁遗址F1-F3全景(俯瞰)


    遗址位于阿拉套山的查干乌苏山口南部的山前浅山地带。该山口内冰川发育较好,常年积雪。“V”字形山口处有一座近正三角形山峰,是周围近百公里范围内的地标。经过初步的调查,遗址的范围近7平方公里,集中于阿拉套山山前的一处丘陵周围,地势高敞。丘陵(小山)顶部的海拔2525米,在小山的东、西两侧,有季节形河流和泉水。环绕着丘陵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有石构建筑的分布,共有11组。石构建筑均由大石块组成的双石围为标志,石围基本为方形或不甚规整的方形,长度在8~22米左右,在丘陵(小山)的四周,也有其他形状的石围建筑遗迹。


    在丘陵(小山)西部的南坡上,有一处大型石围建筑群(编号为一号居址),依地势从坡底向坡顶分布四个层级的石构建筑遗迹,由五座石构建筑组合构成(编号顺序为F1-F5)。建筑遗迹均由大型石块组成的双石圈构成。2012年度发掘的三座房址中,编号为F1的房址地表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形制工整,由大石块砌成两圈石围,南部有向外突出的石砌门道。长22(外)~18(内)米,宽18~14.6米(同上);石围之间的距离0.98~1.33米。F1的石墙基本由竖立的大石块组成,石块高出地表0.3~1.0米。个别的大石块(材)为人工修整而成;最长的一块长近3米,露出地表1.1米余。房址内遗迹呈中轴对称分布,基本可以划分出四个单元,显示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意义。在房址内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独立的四分之一圆形状的石圈(东南角为双圈)遗迹。分别出土了零星的家畜的骨骼和陶片,以及纯净的灰土。在F1的中部,由大石块组成的双道石围(墙)将房址分为前后两部分,石围(墙)与南墙平行。在后半部的中间也有两条南北向的石围将其纵向分开,形成东北部和西北部两部分。东北部内堆积的石块基本为南北成排分布,部分保存有相同走向、上下叠压的二~三层的石块堆积。西北部的石堆主要部分呈圆形,大部分为单层堆积。在房址内的其它位置,还有零散的石块堆积。F1的北部东西两端各有一间向北突出的长方形范围,东西对称。西北角上的长方形范围内,也保存有成排的石块。此外,F1内存在数座窖穴。

 

 

阿敦乔鲁遗址F1出土铜锥


    F2、F3位于F1的北侧,其中F2位于F1的北侧东部,亦为双石圈建筑,南侧与F1相接,在中心处保留两块大石。石圈呈不规则长圆型,长约17米余,最宽处约14米余;F3则位于F1的北侧西部,呈南北长的半圆形,最长径约17.8米,东侧的石圈与F2的西墙(石圈)相接,在西侧弧园石围的中部,有明显的缺口,推测为门道处。


    墓地位于整个遗址区的南部,与房址所处的小山相距约1800米;其东西两侧有大小不一的丘陵。墓地南北长约500余米,依墓葬分布的密度,基本可以分为北、中和南部三个区域,目前可以辨识出的尚有60余座墓葬。墓地之中,除石板墓之外,还有部分石堆墓。石板墓葬均为石围石棺墓,石围最大者边长为9.9~10米。2012年度共发掘清理了9座墓葬,部分墓葬的石围内有2~3座墓穴。

 

 

阿敦乔鲁墓地北区墓葬(俯瞰)


    SM4位于墓地的北部,地表保存有方形石围,边长约7米,石围由石板构成,每一侧石围由7~9块石板(块)组成,石板平均宽度为0.8~1.1米,露出地表部分的高度约0.5~0.8米。其中西侧边石板中部保存有缺口。石板内中部有南北两个墓穴,墓穴基本为东西向,墓穴之中均有石棺。墓穴外侧的地表上,沿墓口附近摆布小卵石作为墓口标志,卵石一般约8~15cm大小。SM4-1位于方形石围内的北部,长椭圆形竖穴,石棺距墓穴口1.5米左右,由经过人工修整的四块石板(材)构成四壁,石板平整,无底板,盖板石由大石块构成,石棺密封较好。石棺与墓穴之间的空隙填细碎卵石和土。底部保留经火烧过的人骨碎片。SM4-2位于石围内南部,两座墓穴间隔约30cm。墓穴略近长方形,墓穴底部也为石板构成的石棺,石棺的盖板石为多块较薄的片石构成,片石表面还保留了后约3cm的黄膏泥。石棺内保留了木质葬具,由于盖板石坍塌的原因,木质葬具的北侧基本无存。木葬具由直径约13~15cm左右的树干组成,已朽。保存较好的位置可以分辨出有5层,用榫卯拼接。该石棺内葬一青年男性(30岁左右),骨骼保存完好。侧身屈肢,头西面北。随葬有包金铜耳环、陶罐以及羊距骨等。

 

 

阿敦乔鲁墓地北区墓葬M4

 

 

阿敦乔鲁墓地M4清理现场

 

 

阿敦乔鲁墓地M4出土喇叭形口包金铜耳环


    墓地南部的SM50地表石围为长方形,长约7.1米,宽约2.8~3米,石围较矮,且立石多向内倾倒。石围内有二座墓穴,东西向,从北向南依次排列,墓穴内石棺也由石板构成;其中一座(SM50-1)为同穴双石棺,即同一墓穴内有两座并列的石棺。人骨均为火葬,在墓底保存有经火烧过的碎骨。墓室底部近西端,各出土一个小陶罐(残)。另一座墓穴(SM50-2)人骨则较为完整,未经火烧,葬式也为侧身屈肢葬,女性,成人(25~30岁)。头部位于墓室的西端。头骨缺失,无右侧下肢骨,其它部位骨骼完整。在该石棺内,成人骨骼的北侧还发现有婴儿的头骨、肩胛骨以及肋骨等碎片,显示该墓为成年女性与婴儿的合葬。 

 

 

阿敦乔鲁墓地M9附葬儿童  


    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是近年来新疆发现的重要的青铜时期的遗存,其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属于青铜时代早期。阿敦乔鲁考古工作的意义在于首次在新疆确认了相互关联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地,为探讨该区域古代社会结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同时,为揭示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将极大地推进新疆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根据阿敦乔鲁遗址F1~F3以及周围的遗迹无论从建筑的规划、规模及建筑特色等方面考虑,该遗址很可能是博尔塔拉河流域具有中心性质的祭祀或举行重要仪式活动的场所,显示出了很高的文明程度。

 

 

阿敦乔鲁墓地M9盖板石清理现场

 

    墓葬的形制为新疆地区以往所未见的类型,葬式则包括了一次葬(侧身曲肢)和火葬等形式。阿敦乔鲁墓葬的规模以及出土的陶器、包金铜耳环以及石人等遗物,与环准噶尔盆地的青铜时期墓葬的出土物具有密切的联系。在阿拉套山(天山山脉)以北、今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的别尕兹(Begazy)曾发现有相同类型的墓葬。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的发掘,为探索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及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阿敦乔鲁遗址发掘全站仪测量

 

 

张忠培先生莅临现场指导


    阿敦乔鲁遗址及墓地的规模在目前所见同类形制中较大且完整,显示了其在西天山乃至中亚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中的重要位置。对该遗址的持续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新疆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认知。(供稿:阿敦乔鲁项目组  丛德新 等)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