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河南荥阳官庄西周城址发掘成果

发布时间:2013-03-2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发掘单位名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掘领队:韩国河   


    官庄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遗址北依连霍高速公路,东部及东南部部分叠压于现代村庄下,南越南水北调干渠,西邻荥阳至北邙的公路,官庄至大张的乡村公路自遗址中部东西向穿过。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


    一、历年工作概述   


    该遗址于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04年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官庄遗址进行了复查和试掘;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了遗址的南、东侧外壕,并发掘了一批保存较好的两周墓葬。因较高的学术价值,曾入选2010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根据文献记载,官庄遗址所在的郑州西北部在西周时期是管、东虢等国所在。近年来,郑州洼刘及荥阳西司马、娘娘寨、蒋寨等西周墓地和遗址的发掘,为寻找该地区的西周封国提供了新的线索。为了继续探索郑州西北部两周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1年6月开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围绕官庄遗址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工作。


    本年度对官庄遗址的勘探和发掘,确认了遗址的外壕,发现了位于外壕中部的大城、小城,并对大城、小城的环壕进行了解剖,揭露了小城南门遗迹。在小城内发掘了大量两周时期的灰坑,并清理了一些墓葬、马坑等。出土了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蚌制品等在内的大量重要遗物。


    二、主要收获  


   (一)外壕  

 
    外壕发现于2010年,当年进行了解剖和勘探,本年度又做了进一步的勘探。考古工作表明,外壕目前仅存南外壕、东外壕及北外壕的东段。遗址西部、西北部因地势较低,未发现外壕。
 
  
    南外壕位于南水北调渠线内,长约1300米,其东端与东外壕相接,向西则逐渐变浅变窄,最终消失;东外壕长约900米;北外壕东段长540米,其西段稍向北折,与小城外壕相接。从发掘及勘探的情况看,外壕宽2~6.5米,深2.7~4.2米。


   (二)大城 


    大城位于外壕内中部,平面呈东西长方形,目前发现有环壕及内侧的红褐色生土带(墙基)。  

 
    大城东、西壕长约420米,南、北壕长约750米,围合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大城环壕与小城外壕相通,其北壕中段即是小城的南外壕。壕宽约19米,深约5米。从对南壕的解剖情况来看,壕内堆积可分8层,其中第⑧层未见遗物出土,第⑦层出土有西周晚期典型的陶鬲、豆、罐等,未见更晚遗物(图一九)。

  
    大城环壕内侧为一周红褐色生土条带,宽约9米,表面平整。受发掘区域所限,同时被毁严重,暂未发现明显夯层,在生土条带上有数层垫土,目前未见其他遗迹现象,其内侧则为密集的灰坑。结合小城的相关迹象看,此红褐色生土条带应为大城的墙基。


    (三)小城  


     小城位于外壕内北中部,大城之北,平面近方形,由两重环壕环绕,环壕内侧为红褐色生土条带(墙基)。


    1.内、外环壕   


    小城外环壕宽10~12米,内环壕宽16~20米,内、外环壕之间为宽10~16米的生土带。北、南、西三面壕长265~270米,东壕较长,约310米。包括环壕在内的小城总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小城外壕与大城环壕相通,深约4米;内壕深约8米。

 

 

小城西侧内壕、墙基及其上的道路(上南下北)


    2.城门遗迹   


    小城南壕中部发现一处出入口遗迹,呈舌状突出,从内壕内侧红褐色生土带向南延伸,伸入内壕中,东西宽约9米。其上发现有柱洞及建筑基槽,破坏较甚。根据发掘和勘探情况,推测此处应是南部城门所在,由于发掘探方南部有一东西向村间公路,尚无法弄清城门外部的具体形制。


    3.关于城墙   


    小城的内环壕内侧为红褐色生土条带,宽8~10米,绕城一周,表面非常平整,我们认为应是城墙墙基,理由如下:(1)从发掘及勘探的情况看,小城内的遗迹现象非常密集,但均分布于红褐色生土条带内,很少有遗迹打破红褐色生土带。这表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活动避开了这一环形条带,其上应有某种设施存在。(2)对小城西、南两侧环壕的解剖中,在内壕及红褐色生土带内侧的灰坑内均发现有大量散乱的夯土块(图六);而在对小城中部、东北部的发掘中,以及在对小城的全面普探中却未见夯土遗存。这表明散乱的夯土块应与红褐色生土带上的设施有关,即应是夯土城墙的倒塌堆积。(3)在小城西侧的发掘中,曾在红褐色生土带东侧局部发现数层夯土,应为夯土墙或其垫土的残存,但破坏严重(图五)。


   (四)灰坑

   
    目前已清理灰坑330余座,其中包括水井、殉马坑、窖穴等。出土遗物包括大量陶、石、骨蚌器等,年代自西周中晚期延至春秋战国时期。此外也有少量龙山时期的灰坑。

 
    出土的一些东周时期陶豆上发现有“左司工格氏”、“右司工格氏”、“格氏”等陶文。  


   (五)墓葬   


    已发掘墓葬19座。在小城内东北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地。墓地按方向可分为两组,各组布局规整、排列有序,共出土了包括铜鼎、铜戈、陶罐、陶盆、陶豆及其它车马器、玉石蚌器等在内的大量遗物,年代自西周中晚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2012XGGH321中的殉马


   (六)遗物 


    从出土遗物看,遗址的时代主要是西周、春秋时期。典型陶器的分期如图二〇所示。  


    三、初步认识   


    官庄遗址的遗存涵盖了龙山、两周、汉、唐宋及明清时期,而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 

 
    官庄遗址的多重环壕、城墙及相关遗迹是最为重要的发现。其中外壕的年代已被发掘者订为西周晚期(《中国考古学年鉴2011》,文物出版社,2012年)。本年度对大城环壕的南壕进行了解剖,根据底层堆积出土陶器推断,其修建年代应不晚于西周晚期,经历春秋时期,至迟至战国早期已被填平。小城外壕与大城环壕相通、壕底高程相近(相对高程均约91米),当为同时期修造。小城内壕较深,其解剖尚在进行中,从目前发掘的情况看,其废弃亦不晚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被填平,并被战国时期的道路叠压。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初步推断官庄城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周晚期。

  
    官庄遗址是继娘娘寨遗址之后,郑州西部地区发现的两周时期的又一大型聚落。与娘娘寨遗址相比,官庄遗址两周之际的遗存更为丰富,为完善郑州地区的两周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从遗址面积看,官庄城址外壕的围合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原地区最大的西周城址。此外,官庄城址多重环壕、大小城南北并列的结构也非常独特,其性质值得进一步探讨。
 
  
    根据文献记载,两周时期郑州地区先后有管、东虢、郑、韩等封国。李伯谦先生将娘娘寨遗址和官庄遗址列为两周时期封国考古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文物报》2012年9月14日第6版)。从地形地貌状况来看,官庄南距索河约3公里,北距枯河约2.5公里,东南距娘娘寨直线距离10公里,正处在索须河与枯河两条重要河流之间,是连接郑州地区和伊洛盆地的重要通道。官庄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深入探讨郑州地区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厘清东虢、郑、韩相关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河南荥阳官庄西周城址发掘成果

发布时间:2013-03-25

发掘单位名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掘领队:韩国河   


    官庄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遗址北依连霍高速公路,东部及东南部部分叠压于现代村庄下,南越南水北调干渠,西邻荥阳至北邙的公路,官庄至大张的乡村公路自遗址中部东西向穿过。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


    一、历年工作概述   


    该遗址于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04年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官庄遗址进行了复查和试掘;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了遗址的南、东侧外壕,并发掘了一批保存较好的两周墓葬。因较高的学术价值,曾入选2010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根据文献记载,官庄遗址所在的郑州西北部在西周时期是管、东虢等国所在。近年来,郑州洼刘及荥阳西司马、娘娘寨、蒋寨等西周墓地和遗址的发掘,为寻找该地区的西周封国提供了新的线索。为了继续探索郑州西北部两周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1年6月开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围绕官庄遗址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工作。


    本年度对官庄遗址的勘探和发掘,确认了遗址的外壕,发现了位于外壕中部的大城、小城,并对大城、小城的环壕进行了解剖,揭露了小城南门遗迹。在小城内发掘了大量两周时期的灰坑,并清理了一些墓葬、马坑等。出土了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蚌制品等在内的大量重要遗物。


    二、主要收获  


   (一)外壕  

 
    外壕发现于2010年,当年进行了解剖和勘探,本年度又做了进一步的勘探。考古工作表明,外壕目前仅存南外壕、东外壕及北外壕的东段。遗址西部、西北部因地势较低,未发现外壕。
 
  
    南外壕位于南水北调渠线内,长约1300米,其东端与东外壕相接,向西则逐渐变浅变窄,最终消失;东外壕长约900米;北外壕东段长540米,其西段稍向北折,与小城外壕相接。从发掘及勘探的情况看,外壕宽2~6.5米,深2.7~4.2米。


   (二)大城 


    大城位于外壕内中部,平面呈东西长方形,目前发现有环壕及内侧的红褐色生土带(墙基)。  

 
    大城东、西壕长约420米,南、北壕长约750米,围合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大城环壕与小城外壕相通,其北壕中段即是小城的南外壕。壕宽约19米,深约5米。从对南壕的解剖情况来看,壕内堆积可分8层,其中第⑧层未见遗物出土,第⑦层出土有西周晚期典型的陶鬲、豆、罐等,未见更晚遗物(图一九)。

  
    大城环壕内侧为一周红褐色生土条带,宽约9米,表面平整。受发掘区域所限,同时被毁严重,暂未发现明显夯层,在生土条带上有数层垫土,目前未见其他遗迹现象,其内侧则为密集的灰坑。结合小城的相关迹象看,此红褐色生土条带应为大城的墙基。


    (三)小城  


     小城位于外壕内北中部,大城之北,平面近方形,由两重环壕环绕,环壕内侧为红褐色生土条带(墙基)。


    1.内、外环壕   


    小城外环壕宽10~12米,内环壕宽16~20米,内、外环壕之间为宽10~16米的生土带。北、南、西三面壕长265~270米,东壕较长,约310米。包括环壕在内的小城总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小城外壕与大城环壕相通,深约4米;内壕深约8米。

 

 

小城西侧内壕、墙基及其上的道路(上南下北)


    2.城门遗迹   


    小城南壕中部发现一处出入口遗迹,呈舌状突出,从内壕内侧红褐色生土带向南延伸,伸入内壕中,东西宽约9米。其上发现有柱洞及建筑基槽,破坏较甚。根据发掘和勘探情况,推测此处应是南部城门所在,由于发掘探方南部有一东西向村间公路,尚无法弄清城门外部的具体形制。


    3.关于城墙   


    小城的内环壕内侧为红褐色生土条带,宽8~10米,绕城一周,表面非常平整,我们认为应是城墙墙基,理由如下:(1)从发掘及勘探的情况看,小城内的遗迹现象非常密集,但均分布于红褐色生土条带内,很少有遗迹打破红褐色生土带。这表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活动避开了这一环形条带,其上应有某种设施存在。(2)对小城西、南两侧环壕的解剖中,在内壕及红褐色生土带内侧的灰坑内均发现有大量散乱的夯土块(图六);而在对小城中部、东北部的发掘中,以及在对小城的全面普探中却未见夯土遗存。这表明散乱的夯土块应与红褐色生土带上的设施有关,即应是夯土城墙的倒塌堆积。(3)在小城西侧的发掘中,曾在红褐色生土带东侧局部发现数层夯土,应为夯土墙或其垫土的残存,但破坏严重(图五)。


   (四)灰坑

   
    目前已清理灰坑330余座,其中包括水井、殉马坑、窖穴等。出土遗物包括大量陶、石、骨蚌器等,年代自西周中晚期延至春秋战国时期。此外也有少量龙山时期的灰坑。

 
    出土的一些东周时期陶豆上发现有“左司工格氏”、“右司工格氏”、“格氏”等陶文。  


   (五)墓葬   


    已发掘墓葬19座。在小城内东北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地。墓地按方向可分为两组,各组布局规整、排列有序,共出土了包括铜鼎、铜戈、陶罐、陶盆、陶豆及其它车马器、玉石蚌器等在内的大量遗物,年代自西周中晚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2012XGGH321中的殉马


   (六)遗物 


    从出土遗物看,遗址的时代主要是西周、春秋时期。典型陶器的分期如图二〇所示。  


    三、初步认识   


    官庄遗址的遗存涵盖了龙山、两周、汉、唐宋及明清时期,而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 

 
    官庄遗址的多重环壕、城墙及相关遗迹是最为重要的发现。其中外壕的年代已被发掘者订为西周晚期(《中国考古学年鉴2011》,文物出版社,2012年)。本年度对大城环壕的南壕进行了解剖,根据底层堆积出土陶器推断,其修建年代应不晚于西周晚期,经历春秋时期,至迟至战国早期已被填平。小城外壕与大城环壕相通、壕底高程相近(相对高程均约91米),当为同时期修造。小城内壕较深,其解剖尚在进行中,从目前发掘的情况看,其废弃亦不晚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被填平,并被战国时期的道路叠压。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初步推断官庄城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周晚期。

  
    官庄遗址是继娘娘寨遗址之后,郑州西部地区发现的两周时期的又一大型聚落。与娘娘寨遗址相比,官庄遗址两周之际的遗存更为丰富,为完善郑州地区的两周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从遗址面积看,官庄城址外壕的围合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原地区最大的西周城址。此外,官庄城址多重环壕、大小城南北并列的结构也非常独特,其性质值得进一步探讨。
 
  
    根据文献记载,两周时期郑州地区先后有管、东虢、郑、韩等封国。李伯谦先生将娘娘寨遗址和官庄遗址列为两周时期封国考古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文物报》2012年9月14日第6版)。从地形地貌状况来看,官庄南距索河约3公里,北距枯河约2.5公里,东南距娘娘寨直线距离10公里,正处在索须河与枯河两条重要河流之间,是连接郑州地区和伊洛盆地的重要通道。官庄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深入探讨郑州地区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厘清东虢、郑、韩相关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