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

发布时间:2013-03-2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临沂市文广新局  沂水县博物馆
  
发掘领队:郝导华   


   “纪王崮”位于山东省沂水县西北40公里处,隶属泉庄镇。“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景观,其特点是山顶部平展开阔,其周围峭壁如削,再向下坡度由陡至缓。“纪王崮”崮顶面积约0.45平方公里,为沂蒙山区唯一有居民曾常年居住的大崮,号称“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现整个山崮已开发为旅游景区,名“天上王城”。

  
    2012年春节前夕,天上王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崮顶修建水上娱乐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部分青铜器及其残片。临沂市文广新局、沂水县文广新局闻讯后,立即赶往现场,责令停止施工,对受损文物遗迹进行覆土保护,同时收缴了出土文物,并及时上报山东省文物局。省文物局责令山东考古所赶赴现场考察,确定为一座古墓葬(M1),需进行抢救性发掘,随即上报国家文物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2~7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当地文物部门,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期间,得到了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景区的大力支持。

  
    在纪王崮顶上,自南向北分布着三个大的岩丘。其中,最大的一个在中部,俗称“万寿山”。海拔高度为577.2米,也就是纪王崮的最高点。而最南部的岩丘位于景区“天池”的南邻,俗称“擂鼓台”,这次发掘的墓葬就位于“擂鼓台”的北部。

  
    墓葬形制较为特殊,墓室与车马坑共凿于一个岩坑之中。墓葬破坏较为严重,其北部为早年修蓄水池时被毁坏,墓葬的东半部分也已遭到完全破坏,侥幸的是墓葬主墓室部分保存较好。根据残存部分判断,墓圹呈长方形,墓葬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13米左右,其南部为墓室,北部为车马坑。

 

 

车马坑

  
    该墓葬为带一条墓道的长方形岩坑坚穴木椁墓,由墓室、墓道、车马坑三部分组成。墓葬口部整体呈长方形,墓壁斜内收,西部二层台保存相对较好,东部二层台破坏较为严重。 

 
    墓道东向,位于墓葬东南部,正对内椁室,呈东高西低的斜坡状,与墓室交接处被景区施工破坏。东西残长4米,南北宽3.6米。

   
    椁室位于墓室中部,由外椁和内椁构成,外椁北部为景区施工破坏。从残存痕迹推断,外椁南北长10.7米、东西宽5米。内椁位于外椁中部,其东部被景区施工破坏掉一小部分。内椁呈长方形,长3.26、宽1.94米。盖板横向,塌落在棺上。在内椁的底部,分别横向放置两根南北向垫木。其南、北各有一个器物箱,在内椁和器物箱之间及棺室西侧分布着三个殉人坑,皆为一棺。

  
    棺室为重棺,外棺木质已朽,仅存木灰和漆皮,呈长方形,东西长2.5、南北宽1.35米。内棺呈长方形,长2.25米、宽1~1.04米。腐朽严重,仅存两端端板,部分侧板只存有少许木质。棺上髹有较厚的红漆和黑漆。在棺内的底部铺有一层厚约6厘米的朱砂。人骨已腐朽不存,仅在头部发现一些已腐朽的灰白色粉末,应是墓主的骨骼腐朽痕迹。从朽痕和头饰、项饰看,墓主头向东,葬式不清。在墓主人骨架周围有大量朱砂。

  
    在朱砂之间,亦即墓主的周围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器,器形有玉琮、玉戈、玉虎、玉人、玉觿、玉璜、玉环、玉玦、玉牌饰等等,另有玛瑙珠、绿松石饰、骨珠等。内椁下有殉犬一只,应象征“腰坑”,但没有明确的范围。

 

 

玉人


    殉人坑三个,分布在内椁的北、西、南三面。殉人均有各自的木棺。南北两侧的殉人头向东,西侧的殉人头向南而面向东。在南侧殉人的左下肢处,随葬一件铜舟。 

 
    南器物箱为木质结构,已朽为灰痕。东西长3.6、南北宽1.7米。箱上部有一层厚5-9厘米的动物骨骼,主要是动物的肋骨和肢骨。其下,从有陶器的范围向东,有一层较厚的鱼类等小动物的骨骼。部分鱼骨架完整。由于较细小,部分已塌落于器物的下面及周围。箱内随葬有陶器、铜器、漆器。出土铜器有鼎、鬲、簠、罍各7件、铜敦3件,另外,还有5件铜羞鼎。所有铜器锈蚀较为严重。陶器仅有陶罐7件。随葬的漆器皆已完全腐朽,仅存痕迹,器形难辨。
  

    北器物箱亦为木质结构,其东部被施工破坏一部分。东西残长3.46、南北宽1.6米。北器物箱内出土铜錞于2件、甬钟一套9件、镈钟一套4件、钮钟一套9件、石磐一套10件、铜舟4件,铜铙、铜甗、铜罍、铜壶、铜盘、铜匜、古瑟各1件。另外还有铜剑、钺、镞、凿等。施工破坏出土的有铜盂、鼎、罍、剑等,其中,铜鼎铭文5行27字(含两字重文):“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孙=保用享”。铜盂铭文7行38字(含两字重文):“惟王正月初吉丁亥,邛白厚之孙 君季  自作滥盂,用祀用飨,其眉寿无疆,子=孙=永宝是尚”。 

 
    墓室东侧的二层台被施工破坏,只残余东南角。西侧二层台完整,其底面经过焚烧,局部烧成红烧土面。在其上部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牙齿、碎陶片等。   


    车马坑位于墓葬的北部,其南部被景区施工破坏,北部于2003年修蓄水池时破坏,现存南北残长7.5米,东西上口宽4.1~4.4米,东西底宽3.6米。残存马车四辆,中部两辆遗迹完整,南北两端的两辆遭到破坏。每辆车有两匹马,马骨保存较好,木质车体腐朽严重。马车为独辕车,由车衡、车辀、车舆、车轮等构成,马头部位一般有马饰、马镳等,脖子部位一般套一圈铜串珠。车衡部位有车轭等。在2号车内出土有鼎、鬲、敦三件车载青铜礼器,这种现象非常少见。

  
    除西侧二层台与墓室的西二层台相连外,车马坑东侧还有一利用页岩形成的相当于“生土”的二层台。台南部被景区施工毁坏,北部的西部被蓄水池打破。台顶面不平整,凸起的平面间形成多处凹槽。现存平面上又有成排成列的柱坑,坑中部为柱洞。这可能与当时的建筑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出土的器物及墓葬形制,M1应属春秋中晚期。据清代康熙十一年《沂水县志》记载:纪王崮“在县西北八十里,巅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侯去国居此”。然而根据考古发现,此墓却有许多莒地的风格。因此,墓地性质的确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考古新发现。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纪王崮春秋墓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结构特殊、时代明确、出土遗物丰富,是山东近几年来东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与保护价值,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墓葬凿建在七十二崮之首的纪王崮上,而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景观,这种现象实属罕见,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 。椁室与车马坑凿在一个岩坑之中,也少有发现。为以后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墓葬出土的文物量大精美,时代特点鲜明,不仅出土带铭文的青铜礼器,还出土成套的编钟、编磬等乐器及成组的玉器等。因此,为东周礼乐制度的研究及铜器、玉器制造工艺和技术的研究等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无论墓葬所处的环境、墓葬的结构、内部出土的文物等,都蓄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次考古新发现,对揭开纪王崮历史传说的神秘面纱,对研究该地区历史和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艺技术、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郝导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

发布时间:2013-03-25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临沂市文广新局  沂水县博物馆
  
发掘领队:郝导华   


   “纪王崮”位于山东省沂水县西北40公里处,隶属泉庄镇。“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景观,其特点是山顶部平展开阔,其周围峭壁如削,再向下坡度由陡至缓。“纪王崮”崮顶面积约0.45平方公里,为沂蒙山区唯一有居民曾常年居住的大崮,号称“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现整个山崮已开发为旅游景区,名“天上王城”。

  
    2012年春节前夕,天上王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崮顶修建水上娱乐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部分青铜器及其残片。临沂市文广新局、沂水县文广新局闻讯后,立即赶往现场,责令停止施工,对受损文物遗迹进行覆土保护,同时收缴了出土文物,并及时上报山东省文物局。省文物局责令山东考古所赶赴现场考察,确定为一座古墓葬(M1),需进行抢救性发掘,随即上报国家文物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2~7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当地文物部门,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期间,得到了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景区的大力支持。

  
    在纪王崮顶上,自南向北分布着三个大的岩丘。其中,最大的一个在中部,俗称“万寿山”。海拔高度为577.2米,也就是纪王崮的最高点。而最南部的岩丘位于景区“天池”的南邻,俗称“擂鼓台”,这次发掘的墓葬就位于“擂鼓台”的北部。

  
    墓葬形制较为特殊,墓室与车马坑共凿于一个岩坑之中。墓葬破坏较为严重,其北部为早年修蓄水池时被毁坏,墓葬的东半部分也已遭到完全破坏,侥幸的是墓葬主墓室部分保存较好。根据残存部分判断,墓圹呈长方形,墓葬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13米左右,其南部为墓室,北部为车马坑。

 

 

车马坑

  
    该墓葬为带一条墓道的长方形岩坑坚穴木椁墓,由墓室、墓道、车马坑三部分组成。墓葬口部整体呈长方形,墓壁斜内收,西部二层台保存相对较好,东部二层台破坏较为严重。 

 
    墓道东向,位于墓葬东南部,正对内椁室,呈东高西低的斜坡状,与墓室交接处被景区施工破坏。东西残长4米,南北宽3.6米。

   
    椁室位于墓室中部,由外椁和内椁构成,外椁北部为景区施工破坏。从残存痕迹推断,外椁南北长10.7米、东西宽5米。内椁位于外椁中部,其东部被景区施工破坏掉一小部分。内椁呈长方形,长3.26、宽1.94米。盖板横向,塌落在棺上。在内椁的底部,分别横向放置两根南北向垫木。其南、北各有一个器物箱,在内椁和器物箱之间及棺室西侧分布着三个殉人坑,皆为一棺。

  
    棺室为重棺,外棺木质已朽,仅存木灰和漆皮,呈长方形,东西长2.5、南北宽1.35米。内棺呈长方形,长2.25米、宽1~1.04米。腐朽严重,仅存两端端板,部分侧板只存有少许木质。棺上髹有较厚的红漆和黑漆。在棺内的底部铺有一层厚约6厘米的朱砂。人骨已腐朽不存,仅在头部发现一些已腐朽的灰白色粉末,应是墓主的骨骼腐朽痕迹。从朽痕和头饰、项饰看,墓主头向东,葬式不清。在墓主人骨架周围有大量朱砂。

  
    在朱砂之间,亦即墓主的周围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器,器形有玉琮、玉戈、玉虎、玉人、玉觿、玉璜、玉环、玉玦、玉牌饰等等,另有玛瑙珠、绿松石饰、骨珠等。内椁下有殉犬一只,应象征“腰坑”,但没有明确的范围。

 

 

玉人


    殉人坑三个,分布在内椁的北、西、南三面。殉人均有各自的木棺。南北两侧的殉人头向东,西侧的殉人头向南而面向东。在南侧殉人的左下肢处,随葬一件铜舟。 

 
    南器物箱为木质结构,已朽为灰痕。东西长3.6、南北宽1.7米。箱上部有一层厚5-9厘米的动物骨骼,主要是动物的肋骨和肢骨。其下,从有陶器的范围向东,有一层较厚的鱼类等小动物的骨骼。部分鱼骨架完整。由于较细小,部分已塌落于器物的下面及周围。箱内随葬有陶器、铜器、漆器。出土铜器有鼎、鬲、簠、罍各7件、铜敦3件,另外,还有5件铜羞鼎。所有铜器锈蚀较为严重。陶器仅有陶罐7件。随葬的漆器皆已完全腐朽,仅存痕迹,器形难辨。
  

    北器物箱亦为木质结构,其东部被施工破坏一部分。东西残长3.46、南北宽1.6米。北器物箱内出土铜錞于2件、甬钟一套9件、镈钟一套4件、钮钟一套9件、石磐一套10件、铜舟4件,铜铙、铜甗、铜罍、铜壶、铜盘、铜匜、古瑟各1件。另外还有铜剑、钺、镞、凿等。施工破坏出土的有铜盂、鼎、罍、剑等,其中,铜鼎铭文5行27字(含两字重文):“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孙=保用享”。铜盂铭文7行38字(含两字重文):“惟王正月初吉丁亥,邛白厚之孙 君季  自作滥盂,用祀用飨,其眉寿无疆,子=孙=永宝是尚”。 

 
    墓室东侧的二层台被施工破坏,只残余东南角。西侧二层台完整,其底面经过焚烧,局部烧成红烧土面。在其上部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牙齿、碎陶片等。   


    车马坑位于墓葬的北部,其南部被景区施工破坏,北部于2003年修蓄水池时破坏,现存南北残长7.5米,东西上口宽4.1~4.4米,东西底宽3.6米。残存马车四辆,中部两辆遗迹完整,南北两端的两辆遭到破坏。每辆车有两匹马,马骨保存较好,木质车体腐朽严重。马车为独辕车,由车衡、车辀、车舆、车轮等构成,马头部位一般有马饰、马镳等,脖子部位一般套一圈铜串珠。车衡部位有车轭等。在2号车内出土有鼎、鬲、敦三件车载青铜礼器,这种现象非常少见。

  
    除西侧二层台与墓室的西二层台相连外,车马坑东侧还有一利用页岩形成的相当于“生土”的二层台。台南部被景区施工毁坏,北部的西部被蓄水池打破。台顶面不平整,凸起的平面间形成多处凹槽。现存平面上又有成排成列的柱坑,坑中部为柱洞。这可能与当时的建筑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出土的器物及墓葬形制,M1应属春秋中晚期。据清代康熙十一年《沂水县志》记载:纪王崮“在县西北八十里,巅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侯去国居此”。然而根据考古发现,此墓却有许多莒地的风格。因此,墓地性质的确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考古新发现。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纪王崮春秋墓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结构特殊、时代明确、出土遗物丰富,是山东近几年来东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与保护价值,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墓葬凿建在七十二崮之首的纪王崮上,而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景观,这种现象实属罕见,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 。椁室与车马坑凿在一个岩坑之中,也少有发现。为以后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墓葬出土的文物量大精美,时代特点鲜明,不仅出土带铭文的青铜礼器,还出土成套的编钟、编磬等乐器及成组的玉器等。因此,为东周礼乐制度的研究及铜器、玉器制造工艺和技术的研究等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无论墓葬所处的环境、墓葬的结构、内部出土的文物等,都蓄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次考古新发现,对揭开纪王崮历史传说的神秘面纱,对研究该地区历史和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艺技术、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郝导华)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