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疆布尔津县博拉提三号墓群

发布时间:2013-03-2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于建军 


    布尔津县位于祖国西北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以北,额尔齐斯河河畔,其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县境内有古代墓地65处,类别有石堆墓、土堆墓、石圈石堆墓、石圈土堆墓、石围墓、石板墓等,根据墓葬附属遗存的情况,又有石人石堆墓、列石石堆墓等;墓葬封堆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约百米。
 
  
    2011年—2012年,为配合新疆布尔津县也拉曼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也拉曼定居兴牧水利工程涉及的也拉曼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也拉曼墓群由喀拉塔斯墓地,博拉提一、三号、四号墓群,库木达依力克墓群组成,其中博拉提三号墓群共清理发掘墓葬46座,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等,约60件。
  

    博拉提三号墓群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博拉提村西南,墓群西南有正在修建的水库,东部、南部垦有农田,再向南有简易乡村公路,北靠阿尔泰山支脉博拉提山,共发掘墓葬46座,有竖穴石棺墓、石板石棺墓、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器、铜器、石器、骨器、铁器等,约60件。

  
    其中石板石棺墓M18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该墓位于墓群西部,土封堆略呈较低矮的覆斗形,平面长方形,表面覆盖稀疏荒草,封堆顶部较平坦,北部及西部各有一以石板围成的石框。

  
    北部石框长约80、宽约60、深约70厘米,所填沙土黄褐色,夹杂石块,底部石块较多,可能是原来石框的盖板风化粉碎后,掉入石框内。底部有零星碎人骨痕迹,东南角有一素面橄榄形石罐。构成石框的石板内壁下部多有红色涂画痕迹,具体图案模糊不清。
  

    西部石框较小,长约60、宽约40、深约60厘米,石板风化严重,所填沙土黄褐色,夹杂石块,底部亦有石块,可能是风化后的石盖板粉碎后跌入。底部不见骨骸痕迹,东北角一长方形石板下面盖有红色颜料,靠近北比中部出土一橄榄形黑色陶罐,口沿下刻有三道弦纹,再向下刻有三角波折线起始的菱形小方格纹饰,制作精细。


    封堆顶部北部石框东侧,发现一长约40、宽约30厘米的石板,掩压一长约30,宽约20厘米的石框,内无遗物。  


    封堆中部发现一红色色橄榄形陶罐,直口平唇,沿下饰纵向波折三角纹,肩部及以下均饰横向波折三角,间有点戳纹、压印纹。陶罐受土沁影响,微呈灰色,陶罐东北侧有素面的石罐残片。


    封堆下,东西方向各有一较大石棺,均有石盖板。   


    东部石棺以较厚的六块砂岩组成石棺四壁,南、北各一块,东、西壁各二块,西内壁偏南处有一近似于倒扣酒杯的图案,南内壁偏西处有一匹凿刻的马。   


    石棺内竖立有两块石板,用来支撑盖板。其中一块上有红色涂抹痕迹;石盖板已碎裂,西南角盖板表面上发现有马牙,石棺底部碎骨较多,估计是埋葬不久就被盗了。墓室与石棺之间填充碎石块,石棺与墓室东南角之间发现有一套石器:两件大小不一的石拍,一件石锤,一件石砧,表面均有红色颜料痕迹,为加工颜料工具。石拍用来拍碎颜料,石锤则进一步砸碎颜料,并在石砧上研磨颜料。经过初步检测,红色颜料主要成分是铁矿石。


    墓室东侧偏南处,发现原始地表上有一块约1平方米的红色痕迹,应为加工颜料的地点,甚为珍贵,墓葬内彩绘所使用颜料应该就在此处加工完成。

 

 

 

墓室与红色地表
 

    西部石棺以较薄的页岩石板组成,东、西、南壁各一块,北壁二块,表面脱落严重,仍保留有红色图案,斜菱形方格纹内填有红点。石棺中间有一块石板竖立,支撑石盖板,石盖板东南角确一约50厘米的弧形,边缘凿痕明显,应是盗洞所致。墓内骨骼零碎杂乱,有一残陶杯。中间偏西有一石板构成的石室,内无遗物及任何痕迹。
  

    该墓葬内出土的一些橄榄形石罐以及陶罐,体现其与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墓群出土文物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根据碳十四年代数据以及墓葬形制、出土遗物表明,此墓葬距今约4000年,属于青铜时代,初步认为属于切木尔切克(克尔木齐)文化范畴,博拉提墓群的碳十四数据也表明这一点。切木尔切克文化最早从距今约4000年的青铜时代开始,延续至早期铁器时代,是萨彦——阿尔泰地区早期考古学文化,近年来,在蒙古国西部也发掘了较多的同类文化遗存。

  
    除此之外,还首次在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有墓道的墓葬,共有4座,其中3座东西向斜坡墓道与墓室之间有石板分隔,石板可能相当于墓门,一座墓葬的墓道里还树立了一尊典型鹿石,鹿石首正反对应凿刻有圆环,正面上半部凿刻有一匹马,形态逼真。另外一座带有南北向短直墓道的墓葬,墓道浅、短,可能是为了上下和出土的方便。
  

    这次发掘的18号石板石棺墓是自1963年以来,首次完整发掘的切木尔切克文化类型的石板墓,对于其封堆、墓室构筑方式有了较深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切木尔切克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其余墓葬多为石棺墓,也有偏室墓。墓葬多数是东西向,偏室墓既有北偏,也有南偏的;有的石棺墓封盖严密,由多层岩石封盖。 

  
    出土的铜器中有戒指、镜、饰件、鸡首铜簪等,陶器有罐、尊、壶等,石器有鹿石、磨盘等,骨器有带扣、导尿器等。

   
    阿勒泰地区发现有大量以红色颜料描绘的洞穴岩画,18号墓葬红色颜料加工地点及其加工工具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阿勒泰地区颜料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棺墓内壁上凿刻的马的图案


    经过初步鉴定,这些颜料主要成分为氧化铁。   


    斜坡墓道墓葬及其墓道中发现竖立的鹿石,均为阿勒泰地区首次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当地早期考古学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工颜料现场及其加工颜料工具的发现不但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抢救性考古发掘也有着指导作用,它的发现再次表明只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规程发掘,就可以获得更为细致、全面的信息。

  
    与这次发掘的18号墓类似的石板石棺墓过去也曾有发现,早在2004年,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农民在修水渠时,就发现了一座石板石棺墓,4块加工过的砂岩石板组成的石棺内壁有彩绘网格纹,网格内有圆点,内壁上还雕刻有十分清楚的人面纹饰,出土有内壁绘有黑彩网格纹饰的陶豆、橄榄形陶罐、石剑或者石矛、陶豆。这样的墓葬哈巴河县也有发现,因此,自阿勒泰市向西,经布尔津县到哈巴河县境内,都有切木尔切克文化的遗存。

  
    综合近年来在布尔津县发掘的整体情况来看,布尔津县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延续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切木尔切克文化的特征,晚期的多在两汉时期,部分墓葬晚至隋唐。


   博拉提三号墓群的发掘,不仅仅开拓了研究切木尔切克文化的视野,而且进一步证实了阿勒泰地区在亚欧草原史前时期具有的重要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较高的文明程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新疆布尔津县博拉提三号墓群

发布时间:2013-03-25


 
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于建军 


    布尔津县位于祖国西北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以北,额尔齐斯河河畔,其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县境内有古代墓地65处,类别有石堆墓、土堆墓、石圈石堆墓、石圈土堆墓、石围墓、石板墓等,根据墓葬附属遗存的情况,又有石人石堆墓、列石石堆墓等;墓葬封堆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约百米。
 
  
    2011年—2012年,为配合新疆布尔津县也拉曼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也拉曼定居兴牧水利工程涉及的也拉曼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也拉曼墓群由喀拉塔斯墓地,博拉提一、三号、四号墓群,库木达依力克墓群组成,其中博拉提三号墓群共清理发掘墓葬46座,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等,约60件。
  

    博拉提三号墓群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博拉提村西南,墓群西南有正在修建的水库,东部、南部垦有农田,再向南有简易乡村公路,北靠阿尔泰山支脉博拉提山,共发掘墓葬46座,有竖穴石棺墓、石板石棺墓、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器、铜器、石器、骨器、铁器等,约60件。

  
    其中石板石棺墓M18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该墓位于墓群西部,土封堆略呈较低矮的覆斗形,平面长方形,表面覆盖稀疏荒草,封堆顶部较平坦,北部及西部各有一以石板围成的石框。

  
    北部石框长约80、宽约60、深约70厘米,所填沙土黄褐色,夹杂石块,底部石块较多,可能是原来石框的盖板风化粉碎后,掉入石框内。底部有零星碎人骨痕迹,东南角有一素面橄榄形石罐。构成石框的石板内壁下部多有红色涂画痕迹,具体图案模糊不清。
  

    西部石框较小,长约60、宽约40、深约60厘米,石板风化严重,所填沙土黄褐色,夹杂石块,底部亦有石块,可能是风化后的石盖板粉碎后跌入。底部不见骨骸痕迹,东北角一长方形石板下面盖有红色颜料,靠近北比中部出土一橄榄形黑色陶罐,口沿下刻有三道弦纹,再向下刻有三角波折线起始的菱形小方格纹饰,制作精细。


    封堆顶部北部石框东侧,发现一长约40、宽约30厘米的石板,掩压一长约30,宽约20厘米的石框,内无遗物。  


    封堆中部发现一红色色橄榄形陶罐,直口平唇,沿下饰纵向波折三角纹,肩部及以下均饰横向波折三角,间有点戳纹、压印纹。陶罐受土沁影响,微呈灰色,陶罐东北侧有素面的石罐残片。


    封堆下,东西方向各有一较大石棺,均有石盖板。   


    东部石棺以较厚的六块砂岩组成石棺四壁,南、北各一块,东、西壁各二块,西内壁偏南处有一近似于倒扣酒杯的图案,南内壁偏西处有一匹凿刻的马。   


    石棺内竖立有两块石板,用来支撑盖板。其中一块上有红色涂抹痕迹;石盖板已碎裂,西南角盖板表面上发现有马牙,石棺底部碎骨较多,估计是埋葬不久就被盗了。墓室与石棺之间填充碎石块,石棺与墓室东南角之间发现有一套石器:两件大小不一的石拍,一件石锤,一件石砧,表面均有红色颜料痕迹,为加工颜料工具。石拍用来拍碎颜料,石锤则进一步砸碎颜料,并在石砧上研磨颜料。经过初步检测,红色颜料主要成分是铁矿石。


    墓室东侧偏南处,发现原始地表上有一块约1平方米的红色痕迹,应为加工颜料的地点,甚为珍贵,墓葬内彩绘所使用颜料应该就在此处加工完成。

 

 

 

墓室与红色地表
 

    西部石棺以较薄的页岩石板组成,东、西、南壁各一块,北壁二块,表面脱落严重,仍保留有红色图案,斜菱形方格纹内填有红点。石棺中间有一块石板竖立,支撑石盖板,石盖板东南角确一约50厘米的弧形,边缘凿痕明显,应是盗洞所致。墓内骨骼零碎杂乱,有一残陶杯。中间偏西有一石板构成的石室,内无遗物及任何痕迹。
  

    该墓葬内出土的一些橄榄形石罐以及陶罐,体现其与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墓群出土文物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根据碳十四年代数据以及墓葬形制、出土遗物表明,此墓葬距今约4000年,属于青铜时代,初步认为属于切木尔切克(克尔木齐)文化范畴,博拉提墓群的碳十四数据也表明这一点。切木尔切克文化最早从距今约4000年的青铜时代开始,延续至早期铁器时代,是萨彦——阿尔泰地区早期考古学文化,近年来,在蒙古国西部也发掘了较多的同类文化遗存。

  
    除此之外,还首次在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有墓道的墓葬,共有4座,其中3座东西向斜坡墓道与墓室之间有石板分隔,石板可能相当于墓门,一座墓葬的墓道里还树立了一尊典型鹿石,鹿石首正反对应凿刻有圆环,正面上半部凿刻有一匹马,形态逼真。另外一座带有南北向短直墓道的墓葬,墓道浅、短,可能是为了上下和出土的方便。
  

    这次发掘的18号石板石棺墓是自1963年以来,首次完整发掘的切木尔切克文化类型的石板墓,对于其封堆、墓室构筑方式有了较深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切木尔切克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其余墓葬多为石棺墓,也有偏室墓。墓葬多数是东西向,偏室墓既有北偏,也有南偏的;有的石棺墓封盖严密,由多层岩石封盖。 

  
    出土的铜器中有戒指、镜、饰件、鸡首铜簪等,陶器有罐、尊、壶等,石器有鹿石、磨盘等,骨器有带扣、导尿器等。

   
    阿勒泰地区发现有大量以红色颜料描绘的洞穴岩画,18号墓葬红色颜料加工地点及其加工工具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阿勒泰地区颜料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棺墓内壁上凿刻的马的图案


    经过初步鉴定,这些颜料主要成分为氧化铁。   


    斜坡墓道墓葬及其墓道中发现竖立的鹿石,均为阿勒泰地区首次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当地早期考古学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工颜料现场及其加工颜料工具的发现不但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抢救性考古发掘也有着指导作用,它的发现再次表明只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规程发掘,就可以获得更为细致、全面的信息。

  
    与这次发掘的18号墓类似的石板石棺墓过去也曾有发现,早在2004年,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农民在修水渠时,就发现了一座石板石棺墓,4块加工过的砂岩石板组成的石棺内壁有彩绘网格纹,网格内有圆点,内壁上还雕刻有十分清楚的人面纹饰,出土有内壁绘有黑彩网格纹饰的陶豆、橄榄形陶罐、石剑或者石矛、陶豆。这样的墓葬哈巴河县也有发现,因此,自阿勒泰市向西,经布尔津县到哈巴河县境内,都有切木尔切克文化的遗存。

  
    综合近年来在布尔津县发掘的整体情况来看,布尔津县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延续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切木尔切克文化的特征,晚期的多在两汉时期,部分墓葬晚至隋唐。


   博拉提三号墓群的发掘,不仅仅开拓了研究切木尔切克文化的视野,而且进一步证实了阿勒泰地区在亚欧草原史前时期具有的重要地位,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较高的文明程度。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