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去疾墓

发布时间:2013-03-26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黄凤


    随州义地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东北部,墓地现隶属随州市东城区文峰塔社区二组,其西2公里有五眼桥遗址,西北0.5公里为蒋家岗墓地,西距擂鼓墩曾侯乙墓4公里,并与擂鼓墩战国古墓群隔 水相望。义地岗墓地座落在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条形土岗上,岗顶高出周边地面约8米,涢水及其支流 水交汇于墓地西南部,墓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  


    2011年9月中旬,随州市政府在义地岗南端建设还建房时发现一批铜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即派员到现场调查、勘探并对3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结合以往追缴被盗文物,综合判定此地应是一处春秋时期墓地。2012年1月对所发现的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M6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墓葬。

  
    M6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121°。墓口东西长420厘米,南北宽260~275厘米,距地表深20~30厘米,墓口至墓底深176~186厘米。墓坑口稍比底大,坑壁面不太光滑,墓底较平坦,东西长430厘米,南北宽270~280厘米。坑内填褐黄红色五花土,土质致密,呈块状,包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与植物根茎,未发现明显的夯层夯窝等迹象。葬具痕迹清晰,通过判定为一棺一椁,椁室位于墓坑中部偏东,东西长272厘米,南北宽138~141厘米,残高48厘米。棺室置于椁室内北侧偏东,已残无法复原,东西长190厘米,宽67厘米,残高20厘米,在馆外发现有大片的漆皮,推测为棺上附属物。棺内人骨架一具已朽,腐烂呈粉状,从残存的痕迹来看,头骨位于棺内东部,葬式应为仰身直肢。棺内底部垫有朱砂。

 

 

M6整体照

      
    M6的随葬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等共计93件(套),铜器、陶器多随葬在椁内,大部分置于椁内南侧,少量放置于椁内北侧、西侧与东端,玉器葬于棺内。铜器有47件,主要器型有铜鼎、铜簠、铜甗、铜壶、铜斗、铜匜、铜缶等。根据器物形制特点分析其年代为春秋晚期。
  

    M6出土的铜鼎、铜簠、铜壶、铜盥缶、铜斗上均发现有“曾公子去疾”铭文,说明其国属应为曾,墓主私名为“去疾”。根据体质人类学对M6人骨的鉴定,墓主人为男性。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判定M6墓主为曾公子去疾。

 

 

 

铜鼎  M6-9

  

    建国以来,在随州义地岗屡有曾国墓葬和带有曾侯铭文的青铜器出土,此地应为一处春秋时期曾国高等级家族墓地,是东周时期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该墓地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等,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组合和共存关系明确,是研究湖北汉水流域春秋时期曾国墓地的标准性器物群、墓葬年代、文化属性及墓主身份的重要参考依据。
 
  
    M6属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为东西向,葬具为一椁一棺,随葬品主要放置在椁内南侧,玉器放置在棺内,这些特征与已发掘的春秋时期曾国墓极其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兵器中戈的锋头似乎有意识地作了折损,这一现象应该为东周时期墓葬中流行的“折兵”葬俗。


   曾公子去疾墓是义地岗墓地发现身份较为明确的一座春秋时期曾国墓葬,对研究义地岗春秋曾国墓地世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黄凤春、郭长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去疾墓

发布时间:2013-03-26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黄凤


    随州义地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东北部,墓地现隶属随州市东城区文峰塔社区二组,其西2公里有五眼桥遗址,西北0.5公里为蒋家岗墓地,西距擂鼓墩曾侯乙墓4公里,并与擂鼓墩战国古墓群隔 水相望。义地岗墓地座落在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条形土岗上,岗顶高出周边地面约8米,涢水及其支流 水交汇于墓地西南部,墓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  


    2011年9月中旬,随州市政府在义地岗南端建设还建房时发现一批铜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即派员到现场调查、勘探并对3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结合以往追缴被盗文物,综合判定此地应是一处春秋时期墓地。2012年1月对所发现的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M6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墓葬。

  
    M6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121°。墓口东西长420厘米,南北宽260~275厘米,距地表深20~30厘米,墓口至墓底深176~186厘米。墓坑口稍比底大,坑壁面不太光滑,墓底较平坦,东西长430厘米,南北宽270~280厘米。坑内填褐黄红色五花土,土质致密,呈块状,包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与植物根茎,未发现明显的夯层夯窝等迹象。葬具痕迹清晰,通过判定为一棺一椁,椁室位于墓坑中部偏东,东西长272厘米,南北宽138~141厘米,残高48厘米。棺室置于椁室内北侧偏东,已残无法复原,东西长190厘米,宽67厘米,残高20厘米,在馆外发现有大片的漆皮,推测为棺上附属物。棺内人骨架一具已朽,腐烂呈粉状,从残存的痕迹来看,头骨位于棺内东部,葬式应为仰身直肢。棺内底部垫有朱砂。

 

 

M6整体照

      
    M6的随葬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等共计93件(套),铜器、陶器多随葬在椁内,大部分置于椁内南侧,少量放置于椁内北侧、西侧与东端,玉器葬于棺内。铜器有47件,主要器型有铜鼎、铜簠、铜甗、铜壶、铜斗、铜匜、铜缶等。根据器物形制特点分析其年代为春秋晚期。
  

    M6出土的铜鼎、铜簠、铜壶、铜盥缶、铜斗上均发现有“曾公子去疾”铭文,说明其国属应为曾,墓主私名为“去疾”。根据体质人类学对M6人骨的鉴定,墓主人为男性。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判定M6墓主为曾公子去疾。

 

 

 

铜鼎  M6-9

  

    建国以来,在随州义地岗屡有曾国墓葬和带有曾侯铭文的青铜器出土,此地应为一处春秋时期曾国高等级家族墓地,是东周时期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该墓地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等,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组合和共存关系明确,是研究湖北汉水流域春秋时期曾国墓地的标准性器物群、墓葬年代、文化属性及墓主身份的重要参考依据。
 
  
    M6属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为东西向,葬具为一椁一棺,随葬品主要放置在椁内南侧,玉器放置在棺内,这些特征与已发掘的春秋时期曾国墓极其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兵器中戈的锋头似乎有意识地作了折损,这一现象应该为东周时期墓葬中流行的“折兵”葬俗。


   曾公子去疾墓是义地岗墓地发现身份较为明确的一座春秋时期曾国墓葬,对研究义地岗春秋曾国墓地世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黄凤春、郭长江)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