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淄齐国故城10号宫殿建筑遗址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国故城遗址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部,是周代至汉代著名的临淄城所在地。城分大城和小城,大城东临淄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是战国时代齐国的宫城。10号宫殿遗址位于小城的东北部,东距小城东墙约300米,西南方向不远处即为著名的桓公台宫殿建筑遗址区,北距小城北墙约200余米。20世纪60年代山东省文物部门通过系统勘探工作得知此地为一处重要的夯土建筑基址,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依据工作顺序命名为齐故城10号遗址。遗址整体地势明显高出周边,当地俗称“金銮殿”。
2012年4-7月,为配合临淄区齐国故城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米,对遗址中心战国夯土台基进行了局部重点的揭露,同时发现和清理了战国到汉代修补夯土一处、汉代水井3处、汉代墓葬2座以及宋代墓葬7座。
战国夯土从结构上可分为中心夯土台与外围夯土地面两部分。两部分同时于生土上起夯,底部以圆木穿垫,中间隔以木板;至一定高度,外围夯土做出平面,中心夯土继续向上夯筑成为台基。通过钻探得知,外围夯土形状大致为方形,边长约130米,厚度为1米左右,夯层厚6-20厘米,夯土地面距现地表1.9-2.4米 。除南端较整齐地铺以大型石板外,发掘区内其他部位的外围夯土平面上未见与建筑相关的遗迹现象。
中心夯土台形状较复杂,主体为长方形,南部凸出,北部凹进,东、西两侧北部各向外延伸,平面大体呈中轴对称。台基边缘皆为直边,各凹凸转折部位均为直角。台基主体部分尺寸:南北长度约64米,东西约80米。南部中间略偏西处凸出宽约11米、长约23.5米的“通道”;北部凹进部分大体居中,凹进深度约20、宽约27米;如将东、西两侧北部向外延伸部分统计在内,台基总体宽约118米。由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次平整土地的活动中,夯土台基上部遭到严重破坏,本次发掘未发现任何与台上建筑有关的迹象。现存台基平面上可观察到较明显夯窝,为圆形圜底,直径6-9厘米;经局部解剖知夯层厚6-12厘米。中心夯土台基周边的外围夯土地面上普遍发现厚度达30厘米以上的淤泥层,应是较长时间积水所致。
G4及夯土台基边缘石柱础
夯土台基实测现存高度最高达3.04米。台基外壁保存情况较好,可观察到较清晰的立柱和横板痕迹。柱痕剖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者宽22-30厘米,圆形者直径30-40厘米,柱距90-103厘米。横板痕迹宽24-32厘米。据此可以推测,台基使用时,应是周围立以木柱,柱间加装横板的,这种措施既能保护夯土壁面,同时也起到装饰的作用。
战国至汉代夯土分布于战国夯土台基北部凹进范围内,推测其性质为对台基再次利用而进行的补夯。夯窝较大,夯打质量不高,西部被西汉晚期水井打破。
修补夯土下有较厚烧土堆积,堆积中夹杂大量瓦片、烧红墙体、炭化木块及烧熔的铜构件,堆积下部发现保存状况较好的大型彩绘木门遗迹一处,门为对开,现存一扇,木制门板已腐朽殆尽,仅存彩绘痕迹。门高278(不含门轴)、宽155厘米,据遗留痕迹推测厚度约为10厘米。彩绘图案分为边框、门板两部分,边框宽约20厘米,白地红彩,纹饰为两行相对的卷云纹;门板饰黑红相间纹饰。烧土堆积的形状为自台基边缘向斜下方倾斜,推测为台上殿堂毁弃后倾倒的建筑垃圾,发现的木门为台上宫殿建筑的大门。
战国彩绘木门痕迹
本次发掘中贴近中心夯土台基边缘处发现长条状人工沟9条,多数沟一侧边缘整齐,紧贴夯土台基外壁而并未破坏壁面,另一侧边缘不规则。这些人工沟应是台上建筑毁弃后为获取木材所挖。清理这些人工沟后发现大多数柱痕下方对应的生土面上铺有柱础石或枕木,其中,铺设础石的情况仅见于台基向南凸出部分的外缘,础石向上一面平整,平面形状多不规则。
夯土台基周围的垫土层及人工沟中出土了大量遗物,以陶质建筑材料为主,包括板瓦、筒瓦、瓦当等。出土板瓦中,最大的长度达80厘米,宽36厘米。筒瓦一般长约44、宽约16厘米。筒瓦、板瓦瓦背皆饰以竖向绳纹。台基周围出土瓦当几乎全部为半圆形素面瓦当,当面宽15.6-17.2厘米。
出土铜器包括铺首衔环和节约。铺首衔环发现数量较多,形制可辨者共40件,另有部分单独出土的铜环及铜环残件。大部分锈蚀严重,并且经高温熔化发生变形;少数保存状况较好,图案清晰,铺首正面均饰由繁复的蟠螭纹构成的兽面。根据外形特征不同,可分为四型。彩绘木门下发现的一件铺首形体最大,兽面宽21、高16.5厘米,与门的规格相符。出土铜节约有直筒形和拐角形两种,截面均为半圆,正面饰镂空纹饰,背面平素无纹,设有长方形穿孔。台基周围的淤泥层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圜底绳纹陶罐。
发现汉代水井3个,其中2个有陶制井圈,井圈直径分别为100和112厘米。2号井清理至底,深5.8米。水井中出土大量砖、瓦及陶质井圈残块,出土砖包括铺地砖、空心砖、拐角形砖等,大多数有纹饰。2号井下部保存7节完整的井圈,上盖大型空心砖3块。水井填土中出土圆形瓦当数量较多,纹饰主要为云纹和葵纹。另外,本次发掘还清理汉代土坑墓1座,瓮棺墓1座,宋代砖椁墓4座,土坑墓3座。这些墓葬规模均较小,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件陶罐及数枚铜钱。
通过本次发掘,我们基本掌握了10号宫殿建筑遗址的大致情况:遗址中央为战国时期修筑的夯土台基建筑,平面上总体南北长达87.5米,东西宽113米,可谓规模宏大;台基虽仅一层,但高度在3米以上,且周围壁面立柱镶板,装饰完善;台上建筑已无法复原,但出土的高大华美的彩绘木门以及纹饰繁复的铜构件,反映了建筑具有相当高的规格。10号宫殿遗址位于战国齐国宫城东北部,西望桓公台宫殿建筑群,应为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处重要宫殿遗存。台基周围堆积的大量烧红夯土墙体、瓦片、木炭及熔化变形的铜构件表明,台上建筑曾经历大火。文献资料表明,战国晚期至汉代早期这一时间段内,齐都临淄城曾多次经历战乱,尤其是乐毅伐齐“入至临淄,尽取其宝,烧其宫室宗庙”(《史记?燕召公世家》)。这座宫殿建筑的烧毁是否与战争有关,尚待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来证实。(吕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