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盱眙县东阳汉墓群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 盱眙县博物馆 发掘领队:李则斌
2011年10月至11月,江苏省金马高速(金湖县至盱眙县马坝镇)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古代墓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与盱眙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金马高速(东阳段)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古代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至2012年11月野外发掘基本结束,共计清理墓葬196座,包括汉代墓葬176座、南北朝至唐宋墓葬20座。
本次发掘的汉代墓葬皆位于秦汉东阳城城址外部区域,均属东阳汉墓群的一部分。墓葬大多保存较好,未遭盗扰,出土了包括铜器、铁器、漆器、玉器、石器、琉璃器、陶器等各类遗物2000余件,收获较大。发掘的176座汉代墓葬绝大部分为汉代长方形土坑墓,按葬具可分为一椁双棺墓、一椁一棺墓、单棺墓三大类。
东阳汉墓群考古工作场景(东向西拍摄)
典型墓葬及出土遗物典型墓葬如下:
M30位于东阳城大城外西北部,小云山南麓。清理前,墓坑开口面以上区域大部分已被高速公路施工方破坏,部分木椁已露头。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开口长3.4米、宽2.48米、残深1.05米,方向5°。墓葬开口至椁室顶部填五花土,椁室侧板与坑壁之间填青膏泥。墓室棺椁结构清晰,葬具为一椁双棺。椁室位于墓坑底部正中,由南北双棺与西边厢构成。椁室平面呈长方形,长3.09米、宽1.86米、残高0.85米。两棺位于椁室中部,均由整段圆木斫成“U”字形棺室,两端各插入挡板。棺盖板基本朽尽,尺寸不明。北棺长2.36米、宽0.78米、除盖高0.65米。南棺长2.3米、宽0.7米、除盖高0.63米。
由于墓室未遭盗扰,墓室内随葬品的种类与组合基本保存完整,共计出土铜器、铁器、玉器、琉璃器、漆器、陶器等50件(组)。其中,漆面罩、漆奁、铁剑、铁削、铜镜等出土于棺内,漆耳杯、漆盘、陶器等出于边厢内。所出器物中,以南棺内出土项链最为精致,整组项链由工形玉饰、葫芦形与蟾蜍形琉璃饰、熊形琥珀饰及圆管形玛瑙饰构成,极为罕见。出土器物表明,M30的下葬时代为新莽时期。
M72 位于东阳城大城外东部。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开口长2.5米、宽1.8米、深2.1米,方向5°。墓葬开口至椁室顶部填五花土。
墓室棺椁结构保存完整,葬具为一椁一棺。发掘时,椁室内充满积水。椁室位于墓坑底部正中,长2.5、宽1.8、连盖通高1.2米。木棺位于椁室西部,长2.3米、宽0.8米、合盖高0.9米,棺室内出土漆枕、漆奁等。边厢位于椁室内东部,南北长2.5米、东西宽0.6米。
随葬品主要出土于边厢内,包括釉陶器、漆器、木器、铜器等。釉陶器有鼎、盒、壶、瓿各2件。漆器主要有耳杯、盘、奁盒等。木器主要为木俑。此外,边厢西侧板出土了一套难得的木刻建筑图。从随葬品组合与形制判断,M72的下葬时代为西汉中期。
M114位于东阳城大城外北部,大云山南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开口长6.8米、宽3.9米、深3.2米,方向5°。墓葬开口至椁室顶部填五花土,夯层明显,每层厚约0.1米。
墓室棺椁结构保存完整,葬具为一椁双棺。木椁盖板尚未朽断。椁室位于墓坑底部正中,充满积水,长3.5米、宽2.4米、连盖通高1.2米。两棺东西并列,南北向置于椁室北部。木棺保存完好,均由整段圆木斫成。西棺长2.4米、宽0.8米、合盖高0.9米,棺室内出土漆纱面罩、漆奁等。东棺略小,长2.3米、宽0.8米、合盖高0.9米,棺室内出土铁剑、漆奁等。边厢位于椁室外北部,紧靠椁室北侧板,东西长2.4米、南北宽0.8米、合盖高0.9米,主要随葬品为釉陶器与漆器。釉陶器有瓿、壶各2件。漆器种类较多,包括耳杯、盘、卮、奁、笥等,共计30件 , 所有漆器均为夹紵胎,器内外大多髹黑漆朱绘纹饰,内容以云气神兽纹为主。综合各项出土器物表明,M114的下葬时代为西汉中期。
M114椁室二层顶板内侧刻有一组罕见的星象图,这是江苏省内迄今所见第二套完整的木刻星象图,意义重大。
M114足厢内清理后(西向东拍摄)
三 发掘收获
东阳汉墓群是继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之后江苏省汉代考古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意义重大。首先,部分墓葬棺椁结构基本完好,榫卯构件保存清晰,这为汉代棺椁结构复原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其次,由于本次发掘的墓葬大多未遭盗扰,故随葬品组合基本保持完整,为汉代文物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尤其是陶器、漆器、铜镜等资料,年代延续性强、形制丰富、出土地点明确,在诸如器物分期、断代、演变等学术研究方面意义极大。第三,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汉代文物珍品,如玉石项链、木刻星象图、漆纱面罩等,为进一步了解汉代物质文化提供了全新信息。第四,东阳汉墓群的发掘为东阳城遗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在诸如地理信息采集、城市发展变迁等课题研究方面推动意义极大。为进一步研究汉代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并为汉代考古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开拓了新的视野。(李则斌 陈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