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发布时间:2013-03-26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菏泽市文物处  定陶县文管所    发掘领队:崔圣宽   


    该墓位于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墓地原有三座大型封土墓葬,早年被平毁。近几年历经多次盗掘,给该墓的保护带来很大难度。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处、定陶县文管所联合组成灵圣湖墓葬发掘考古队,2010年10至今对该墓葬进行清理发掘。

  
    墓葬现存封土分两部分,核心部分位于墓室上部,成多层台基式,平面基本呈方形,逐级上收;外围铺以斜坡式堆筑夯土封护,封土直径约150米。从夯窝判断,所用工具为平头夯具,直径约5~8厘米。多为集束棍成排成列夯筑。
  

    该墓葬属于“甲”字形大型木椁墓。墓道斜坡式,东向,两侧带有二层台。墓坑近方形,边长27.84~28.46米,四壁板筑而成,属于地上墓坑。墓坑开口四周边缘分布26个等距的柱洞;墓坑上部封填有厚1米多的细砂及青膏泥。墓坑内四周积砂,积砂槽内有12根与外围柱洞相对应的立柱。

  
    墓室近方形,边长约23米,顶部及四周用青砖垒砌封护,顶部两层青砖下,有绳编制的薄木板覆盖着墓室顶部第一层枋木。木椁墓室包括黄肠题凑、回廊外12个侧室、回廊、前室、中室、后室以及前、中、后三室的8个耳室、各室间甬道、四个门道。前、后室耳室各有一个壁龛。中室内有一漆棺。整个墓室结构南北对称。外围的黄肠木近21000根,长1.15米。各侧室壁皆为黄肠木垒砌,长70厘米,共12006根。回廊内、中室四周也由长1.15米的黄肠木叠垒,共2412根。黄肠木皆是三根薄枋木穿榫连接成一组。椁室顶部垒砌五层宽窄不均、厚30~40厘米的枋木。木质保存较好,木材总量约2200余立方米。经初步鉴定木材种类,椁室顶部五层枋木为楠木及硬木松,黄肠木属于柏木,棺为梓木。

 

 

墓葬全景

  
    封护墓室的顶部及周边的青砖皆草拌泥质,绝大多数砖上都有朱书、墨书、刻划文字以及符号、模印纹等,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另有少量“山阳昌邑东炀里”、“平昌里”、“八十二数”等地名及数字。初步观察,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达30余种。

  
    墓葬内进行细致的筛选清理,没有发现任何可移动文物。但在中室门口甬道外口底板下发现一木板覆盖的器物坑。坑长53、宽30厘米,其内放置一外围缝制丝织品并用横竖丝带捆绑的竹笥,竹笥内叠放一件女士汉袍,汉袍颈背部用十字花丝带缝系的玉璧。玉璧为青玉质,直径18.6厘米。竹笥、汉袍、玉璧保存完好。

 

 

 

竹笥


    初步认识及意义  


    1、关于墓主人问题  

 
    从目前清理墓葬情况来看,除出土带有文字的青砖以及器物坑内出土女士汉袍外,还没有发现证明墓主人的确凿的证据,只能大致从“黄肠题凑”墓葬形制结构以及汉代定陶历史文献中探求墓的时代及墓主人信息。
  

    目前青砖上文字有“丁明”、“丁子明”等人名。在西汉目前只有汉哀帝刘辛时期其舅大司马为丁明。结合定陶汉墓的墓葬结构以及出土青砖带有大量楷书兼隶、行书体文字演变时代特征,判定该墓葬的年代应属于西汉晚期。

  
    该墓葬规模比以往发掘的汉代诸侯王“题凑”墓都大。墓室大致方形,象征性的四个门道,体量巨大的木材量,以及题凑棺椁用材制度,都符合“黄肠题凑”这种天子葬制的特点。封土总高度约18米,无疑都属于诸侯王级的特点。

      
    定陶地区,从战国到汉代一直都是膏腴之地,地位堪比关中京畿地区。西汉时期定陶间续隶属梁国、济阴国(郡)、定陶国。称王者有梁王彭越、刘恢、吕铲、刘揖、刘武,济阴王刘不识、第一定陶国王刘嚣、第二定陶国一任定陶王刘康、二任王刘欣、三任王刘景。梁国的前期都城在梁孝王刘武前皆都于定陶。《汉书》载,彭越因谋反被诛;刘恢后徙赵国为王,因悲思爱姬自杀,吕后以为用妇人故自杀,无思奉宗庙礼,废其嗣;梁王吕产为国相没就国,被朱虚侯章“杀之郎中府舍侧中”;梁怀王揖入朝,因堕马死于长安,无子嗣,国除。文帝甚爱之,能否葬于定陶甚为疑问;济阴哀王刘不识立一年薨;楚孝王刘嚣,甘露二年立为定陶王,三年徙楚;定陶王刘景,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徙封为信都王。以上各王因谋反、私怨、徙封等其他原因皆不可葬于定陶。据此,该墓只有定陶王刘康及其王后可寻。

  
    定陶共王刘康:据《汉书》载,河平四年(前25年)至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共王康薨”。虽则成帝在恭王生前“遇共王甚厚,赏赐十倍于它王”,但刘康徙封到定陶为王仅三年,建如此规模的大型“黄肠题凑”墓,并非易事;且不属于定陶国辖区山阳郡(国)人是否参与为其建墓亦有疑问。

  
    定陶王后丁姬:《汉书?成帝本纪》载:“建平二年(前5年)六月庚申,帝太后丁氏崩。上曰:朕闻夫妇一体。诗云:『穀则异室,死则同穴』。昔季武子成寑,杜氏之殡在西阶下,请合葬而许之。……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圆。遂葬定陶。发陈留、济阴近郡国五万人穿復土;《汉书?外戚传》载“遣大司马票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陶,贵震山东”;哀帝以汉代“天子之制”殡葬其母丁姬,用“梓宫”,着“珠玉之衣”。因此,丁太后死后以“黄肠题凑”葬制葬于定陶应为可信。“山阳昌邑”等地名正迎合“发陈留、济阴近郡国五万人穿復土”之言。山阳郡(国)在西汉至晋时期间隔沿用,昌邑很大部分时间皆为郡治所在地。元、成、哀帝时期,西汉晚期外戚专权,王氏与傅、丁氏间的斗争甚为激励。致使王莽秉政后,毁傅、丁两太后坟冢。《汉书?外戚传》多有记载。但对于丁太后的始葬地与《汉书?成帝记》所载相悖。但“烧燔椁中器物”,“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的毁墓过程应为可信。此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因此,王莽对丁后墓的破坏,大体应主要是将墓中的随葬品清除、去掉玉衣、替换木棺,而墓外的陵园及其他设施并非毁之殆尽。正迎合M2的发掘清理只有木棺,无玉衣,陪葬器物等情况。

  
    此外,《定陶县志?封域》载,“左冈寰宇记云,左冈冈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名。相传春秋左邱明父葬处,其旁为汉定陶共王陵,按志左城即古陶邱地”。现今左山寺正好位于该墓葬群南4华里。如果说此左山即为彼左山,那么该墓地即为定陶共王陵。该墓地共有三座封土堆,M1、M3墓道南向,且相距较近,皆为石室墓。M1虽则被盗严重,但从出土较多的鎏金车马器以及十余片金箔及其他文物,墓葬规格显然属于诸侯王级,时代属于西汉晚期。

  
    该墓葬是山东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木椁墓葬。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在山东也是首次发现。在以往发现的“黄肠题凑”墓葬中,该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从墓室结构初步判断,该墓葬年代属于西汉晚期。地上墓室的构筑方式;墓坑外围跨度约36米的柱洞群;回廊内多室以及侧室间壁皆为黄肠木横切叠垒的墓室结构;带有大量朱书、墨书及刻划、模印文字的青砖封护墓室等特点在以往发现的大型墓葬中实属罕见。该墓葬很可能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到最为成熟的晚期阶段的典型代表。其复杂对称的墓葬结构、考究的建筑都反映墓主身份至少属于王一级,但其规格又明显高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汉代诸侯王墓,这对于推断墓主人身份和定陶王室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现场传真历史文章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发布时间:2013-03-26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菏泽市文物处  定陶县文管所    发掘领队:崔圣宽   


    该墓位于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墓地原有三座大型封土墓葬,早年被平毁。近几年历经多次盗掘,给该墓的保护带来很大难度。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处、定陶县文管所联合组成灵圣湖墓葬发掘考古队,2010年10至今对该墓葬进行清理发掘。

  
    墓葬现存封土分两部分,核心部分位于墓室上部,成多层台基式,平面基本呈方形,逐级上收;外围铺以斜坡式堆筑夯土封护,封土直径约150米。从夯窝判断,所用工具为平头夯具,直径约5~8厘米。多为集束棍成排成列夯筑。
  

    该墓葬属于“甲”字形大型木椁墓。墓道斜坡式,东向,两侧带有二层台。墓坑近方形,边长27.84~28.46米,四壁板筑而成,属于地上墓坑。墓坑开口四周边缘分布26个等距的柱洞;墓坑上部封填有厚1米多的细砂及青膏泥。墓坑内四周积砂,积砂槽内有12根与外围柱洞相对应的立柱。

  
    墓室近方形,边长约23米,顶部及四周用青砖垒砌封护,顶部两层青砖下,有绳编制的薄木板覆盖着墓室顶部第一层枋木。木椁墓室包括黄肠题凑、回廊外12个侧室、回廊、前室、中室、后室以及前、中、后三室的8个耳室、各室间甬道、四个门道。前、后室耳室各有一个壁龛。中室内有一漆棺。整个墓室结构南北对称。外围的黄肠木近21000根,长1.15米。各侧室壁皆为黄肠木垒砌,长70厘米,共12006根。回廊内、中室四周也由长1.15米的黄肠木叠垒,共2412根。黄肠木皆是三根薄枋木穿榫连接成一组。椁室顶部垒砌五层宽窄不均、厚30~40厘米的枋木。木质保存较好,木材总量约2200余立方米。经初步鉴定木材种类,椁室顶部五层枋木为楠木及硬木松,黄肠木属于柏木,棺为梓木。

 

 

墓葬全景

  
    封护墓室的顶部及周边的青砖皆草拌泥质,绝大多数砖上都有朱书、墨书、刻划文字以及符号、模印纹等,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另有少量“山阳昌邑东炀里”、“平昌里”、“八十二数”等地名及数字。初步观察,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达30余种。

  
    墓葬内进行细致的筛选清理,没有发现任何可移动文物。但在中室门口甬道外口底板下发现一木板覆盖的器物坑。坑长53、宽30厘米,其内放置一外围缝制丝织品并用横竖丝带捆绑的竹笥,竹笥内叠放一件女士汉袍,汉袍颈背部用十字花丝带缝系的玉璧。玉璧为青玉质,直径18.6厘米。竹笥、汉袍、玉璧保存完好。

 

 

 

竹笥


    初步认识及意义  


    1、关于墓主人问题  

 
    从目前清理墓葬情况来看,除出土带有文字的青砖以及器物坑内出土女士汉袍外,还没有发现证明墓主人的确凿的证据,只能大致从“黄肠题凑”墓葬形制结构以及汉代定陶历史文献中探求墓的时代及墓主人信息。
  

    目前青砖上文字有“丁明”、“丁子明”等人名。在西汉目前只有汉哀帝刘辛时期其舅大司马为丁明。结合定陶汉墓的墓葬结构以及出土青砖带有大量楷书兼隶、行书体文字演变时代特征,判定该墓葬的年代应属于西汉晚期。

  
    该墓葬规模比以往发掘的汉代诸侯王“题凑”墓都大。墓室大致方形,象征性的四个门道,体量巨大的木材量,以及题凑棺椁用材制度,都符合“黄肠题凑”这种天子葬制的特点。封土总高度约18米,无疑都属于诸侯王级的特点。

      
    定陶地区,从战国到汉代一直都是膏腴之地,地位堪比关中京畿地区。西汉时期定陶间续隶属梁国、济阴国(郡)、定陶国。称王者有梁王彭越、刘恢、吕铲、刘揖、刘武,济阴王刘不识、第一定陶国王刘嚣、第二定陶国一任定陶王刘康、二任王刘欣、三任王刘景。梁国的前期都城在梁孝王刘武前皆都于定陶。《汉书》载,彭越因谋反被诛;刘恢后徙赵国为王,因悲思爱姬自杀,吕后以为用妇人故自杀,无思奉宗庙礼,废其嗣;梁王吕产为国相没就国,被朱虚侯章“杀之郎中府舍侧中”;梁怀王揖入朝,因堕马死于长安,无子嗣,国除。文帝甚爱之,能否葬于定陶甚为疑问;济阴哀王刘不识立一年薨;楚孝王刘嚣,甘露二年立为定陶王,三年徙楚;定陶王刘景,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徙封为信都王。以上各王因谋反、私怨、徙封等其他原因皆不可葬于定陶。据此,该墓只有定陶王刘康及其王后可寻。

  
    定陶共王刘康:据《汉书》载,河平四年(前25年)至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共王康薨”。虽则成帝在恭王生前“遇共王甚厚,赏赐十倍于它王”,但刘康徙封到定陶为王仅三年,建如此规模的大型“黄肠题凑”墓,并非易事;且不属于定陶国辖区山阳郡(国)人是否参与为其建墓亦有疑问。

  
    定陶王后丁姬:《汉书?成帝本纪》载:“建平二年(前5年)六月庚申,帝太后丁氏崩。上曰:朕闻夫妇一体。诗云:『穀则异室,死则同穴』。昔季武子成寑,杜氏之殡在西阶下,请合葬而许之。……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圆。遂葬定陶。发陈留、济阴近郡国五万人穿復土;《汉书?外戚传》载“遣大司马票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陶,贵震山东”;哀帝以汉代“天子之制”殡葬其母丁姬,用“梓宫”,着“珠玉之衣”。因此,丁太后死后以“黄肠题凑”葬制葬于定陶应为可信。“山阳昌邑”等地名正迎合“发陈留、济阴近郡国五万人穿復土”之言。山阳郡(国)在西汉至晋时期间隔沿用,昌邑很大部分时间皆为郡治所在地。元、成、哀帝时期,西汉晚期外戚专权,王氏与傅、丁氏间的斗争甚为激励。致使王莽秉政后,毁傅、丁两太后坟冢。《汉书?外戚传》多有记载。但对于丁太后的始葬地与《汉书?成帝记》所载相悖。但“烧燔椁中器物”,“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的毁墓过程应为可信。此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因此,王莽对丁后墓的破坏,大体应主要是将墓中的随葬品清除、去掉玉衣、替换木棺,而墓外的陵园及其他设施并非毁之殆尽。正迎合M2的发掘清理只有木棺,无玉衣,陪葬器物等情况。

  
    此外,《定陶县志?封域》载,“左冈寰宇记云,左冈冈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名。相传春秋左邱明父葬处,其旁为汉定陶共王陵,按志左城即古陶邱地”。现今左山寺正好位于该墓葬群南4华里。如果说此左山即为彼左山,那么该墓地即为定陶共王陵。该墓地共有三座封土堆,M1、M3墓道南向,且相距较近,皆为石室墓。M1虽则被盗严重,但从出土较多的鎏金车马器以及十余片金箔及其他文物,墓葬规格显然属于诸侯王级,时代属于西汉晚期。

  
    该墓葬是山东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木椁墓葬。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在山东也是首次发现。在以往发现的“黄肠题凑”墓葬中,该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从墓室结构初步判断,该墓葬年代属于西汉晚期。地上墓室的构筑方式;墓坑外围跨度约36米的柱洞群;回廊内多室以及侧室间壁皆为黄肠木横切叠垒的墓室结构;带有大量朱书、墨书及刻划、模印文字的青砖封护墓室等特点在以往发现的大型墓葬中实属罕见。该墓葬很可能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到最为成熟的晚期阶段的典型代表。其复杂对称的墓葬结构、考究的建筑都反映墓主身份至少属于王一级,但其规格又明显高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汉代诸侯王墓,这对于推断墓主人身份和定陶王室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