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传承促创新 合作求发展——首届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18-12-04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微信号作者:钟古文 蒋凡

  2018年11月8日至9日,首届“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主办,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承办。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王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在开幕式上致辞。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先生,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赵辉教授,浙江省文物副局长郑建华,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文博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出席会议开幕式。来自全国21个省、市、区50余所开设考古、文博专业高校的学科负责人和教师代表13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在赵辉教授主持的会议开幕式上,顾玉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物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望。改革开放40年来,文物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培养的专业队伍,希望通过各位学者的集思广益,涌现更多改进教学的真知灼见,为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郑强表示,考古、文博专业是彰显高校浓厚文化底蕴的专业,期待考古学科能够主动站在国际前沿,开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研究,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王巍、霍巍表示,希望与会代表珍惜此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学习兄弟高校在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共商考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大计。2018年是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申报40周年、文博系成立10周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文博系主任张颖岚教授汇报了浙大考古、文博专业的学科历史和发展现状,学生代表向浙江大学文博专业创始人毛昭晰教授献花致敬。

  大会交流环节由霍巍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八所高校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学科建设特色和发展思路。在分组讨论阶段,与会代表针对我国高校考古、文博、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专业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难点,共同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与难点的方法与途径,以及提高考古、文博专业的教师队伍素质与水平应当采取的措施。

  在由北京大学孙华教授主持的闭幕式环节,吉林大学杨建华教授、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分别就考古、文博专业的分组讨论情况作了介绍,并探讨了一些各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陈洪海教授代表学科评议组综述了学科建设总体现状和发展态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提出了对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吴晓力从用人单位角度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在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审议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按照学位委员会的要求起草的《考古文博专业博士和学术学位硕士核心课程指南》,并商讨了筹备成立“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文博教育专业委员会”等相关事宜。

  最后,王巍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积极响应,与会代表讨论热烈,交流充分,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相信将会有力推动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大会交流发言摘要

  王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意见政策,对于考古、文博专业的发展来说形势喜人。目前社会对考古、文博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较大,需要加大对这些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各个高校需要通过更好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担负起自身所要担负的责任。但许多刚刚建立考古、文博专业的高校在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方面还处于探索摸索的阶段,希望通过举办此次会议,让学科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的高校能够分享办学经验,促进共同发展,齐心协力完成考古、文博人才培养这一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霍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是在对三个一级学科进行重新划分之后新成立的评议组。它诞生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中央将考古、文博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来加以强调,它涉及到我们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全国设立有考古、文博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多,但在教学体系、课程安排、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这都需要集众家所长,形成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推动中国的考古、文博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新的体系机制,为未来也为当下做好准备。

  施文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助理)

  北京大学的考古学科建设,在考古、文博专业的教学课程方面安排有实践课程与素质课程。实践课程不限于田野考古实践也包括日常课程实践,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建立以人文课程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课程体系。对于专业硕士阶段的课程设置,希望形成有针对性的分类培养。在教学培养中必须充分调动教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应围绕核心问题,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重视科研的引领作用,科研成果能够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学得有意义,老师教的有兴趣。

  陈洪海(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建设发展,在考古、文博专业设置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理念,并围绕文化遗产的价值设置学科体系。即考古学研究作为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体系,文物保护技术作为文化遗产价值的保存体系,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管理作为文化遗产价值的实现体系,从而实现文化遗产教学从发现、认识、保管、展示、利用、传承的有机统一。

  段天璟(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是一级学科建院,二级学科设系,三级学科建设研究方向,并逐步形成“六位一体”的学术体系,即: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中国考古研究,以边疆考古为依托的外国考古研究,以学科交叉为支撑的科技考古研究,以出土文献为材料的文字考古研究,以文物保护为导向的文化遗产研究和以文化传播为己任的博物馆学研究。在师资队伍方面将凝练老、中、青、新的合理人才梯队;在国际合作方面,以建设“前一百、五大洲、多样性可持续”的国际化道路为目标。

  陆建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文博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

  从宏观层面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推进考古与文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理念。根据高校“人才培育、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三大使命,文博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和瞄准国家文博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加强文博人才培养,增强文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以满足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对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专业设置应将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文物保护与考古学并置,使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形成互补,共同前行,共同推进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李映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考古、文博学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上,四川大学设置了三分之一的实践课程。博物馆专业学生可以依托四川大学博物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各方面专业锻炼。同时,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均建有文博和考古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为解决西南地区考古文化上的问题,四川大学与东南亚等国家展开了关系密切的学术交流,为川大考古走出去提供了平台。

  吕学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在已有学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非常重视考古、文博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加强对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的引进工作;将田野考古和实践教学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环节,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合作和学术实践等各方面交流。

  余西云(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武汉大学在考古学科建设中特别重视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重视本科阶段地层学的训练,硕士阶段类型学的训练,以及博士阶段考古学理论的训练,强调中国的考古学理论需要通过中国的具体实践,摸索总结概括并形成一个更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探索。

  方辉(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建设由过去的“实践型”转向“实践型与实验型”并重这一特色。通过与国外同行的合作,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即将课堂、田野、实验室三方面的教学结合起来,并依托青岛校区推进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保护等方向的共同建设。

  张颖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

  浙江大学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设立考古学专业(当时归入人类学系)。目前,在科技考古、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文物保护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拥有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教育,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并正在按照文化遗产的工作流程构建“发现、认知、保护、研究、传承”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分组讨论发言综述

  1考古专业分会场

  各高校代表介绍了所在高校考古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特色,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思路、建议:

  第一,学生的田野实习问题。田野考古实习对于考古学人才培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组织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包括经费、实习地点、没有团体领队资质、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

  第二,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学科定位以及发展问题。目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术性不够突出,学术期刊数量少,在专业教师和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不足。

  第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不足。由于大多数高校现在实行大类招生,本科生到第二年才开始接触专业课,导致专业课课时不足。此外,部分起步较晚的院校对考古专业核心课程如何设置也存在一些困惑。

  第四,专业硕士问题。专业硕士设置的初衷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但事实上招生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外语门槛使得在职人员难以入学。同时,如何保证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和特色、是否统一学制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第五,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不平衡。不少院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地方院校尤为突出。此外,目前许多单位的考古项目已经走出国门,但外国考古的课程设置还需加强。

  建 议:将国家考古基地与田野实习基地结合;考古基地以及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希望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针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设置相关标准促进各个学校的学科建设;加大对西部地区院校的支持;在学科交叉中注重加强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等。

  2文博专业分会场

  各高校代表主要围绕学科定位、评价体系、人才需求、课程设置等若干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是学科定位。我国文博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型,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建议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明确自身的学科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学科内部则可模糊一点,以有利于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发展。

  第二是评价体系。这一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期刊问题上。考古专业已经相对成熟,评价指标比较详细、期刊也较多。但是文博专业因为学术刊物数量和等级不足,难以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可能导致师资流失。同时,现阶段文博专业需要更多的发展平台,以及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第三是人才需求。众多高校均反映师资匮乏等问题,所培养的学生也存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文博专业学科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以满足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建 议:优化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并与考古专业形成互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第四是课程设置。课程培养方案需要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并进一步加强专业教材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可适当考虑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与地方文博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并在课程设置中采用“3+X+公共课+实践”(3指核心必修课、X指有自身特色课程)模式。

  闭幕式发言摘要

  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近年来全国高校大量增设了考古、文博专业,这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挑战。各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实习、考古学科体系下文博专业定位及如何发展、本科生课时设置、文博专业硕士、师资队伍和外国考古等问题。对于新建立考古学科的学校来说,最紧迫的问题还是缺少人才、缺乏资源。大家通过本次会议互相沟通交流,都感觉收获非常大。

  严建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文博学科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改善学术生态和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改善学术生态的核心,是要解决学术发表平台问题并调整学科评价指标,加强学科发展顶层设计的科学论证环节;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和博物馆学应遵循自身学科规律独立发展;加强学科自身建设,需要进行相关学术史和基本学术概念的梳理,并组织撰写高质量教材及系统翻译国外成熟著作等。

  陆建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文博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

  本次会议的召开非常好。尤其是大家共同探讨的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由考古、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学共同组成的学科架构体系,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随着事业发展,各文博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尤其需要我们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加强自身建设,错位特色发展,并密切各高校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提高学科话语权。目前推动学科发展有三驾马车,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文博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议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

  陈洪海(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本次会议邀请各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和用人单位共同商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形式非常好,也为大家提供了一次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和促进发展的难得机会。目前各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学科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办学层次问题,本科教育与专硕教育在学科层次上有区别,专硕和学硕在研究方向上也有差异,同时学生的来源、去向也有层次问题,需要我们明确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之更为合理和完善;另一个是专业发展方向问题,文博专业要以本为本,重视本科教育,综合考虑层次、方向,方向和层次互补,做出自己的特色,内涵式错位发展。

  魏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教授)

  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使得文博学科需求越来越大。考古、文博本来就是一家,要促进共同发展。关于学科建设,既要重视学科队伍的建设,培养好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做好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又要立足当下,抓住国家发展和境外考古等机遇,根据自己的需求、资源发展好本学科。在文博专硕培养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发展的不平衡,建议把学制延长至三年,以完善人才培养。

  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目前考古研究机构普遍面临着专业人员不足、田野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非常大的需求。高校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应当进一步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田野工作的能力、室内整理研究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在培养做事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其敬业精神和职业精神。

  吴晓力(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博物馆对文博专业人才的渴求是始终如一的。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多地了解行业本身的实际,高校教师和学生应当更多地参与博物馆活动,了解博物馆的需求。应进一步加强博物馆与高校之间的互动,高校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培养的人才一专多能,能够更好地胜任博物馆工作。

  王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此次会议非常成功,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积极响应,与会代表讨论热烈,交流充分,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在会议期间,大家非常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问题,本科教育是基础,优秀的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必要的专业技能、系统的知识结构、全面的知识体系、开阔的学识视野、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的工作能力、出色的协调能力以及职业精神。另一个是考古、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关系问题。事实上,三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并各有分工和侧重的。建议与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相关的三个机构(评议组/委员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和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规范,积极为学科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和发展资源。

  希望我们以本次会议为契机,通过沟通交流,形成整体合力,将我国高校的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做得更好,在推动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根据专家发言录音整理

文/钟古文 图/蒋凡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传承促创新 合作求发展——首届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18-12-04

  2018年11月8日至9日,首届“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主办,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承办。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王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在开幕式上致辞。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先生,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赵辉教授,浙江省文物副局长郑建华,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文博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出席会议开幕式。来自全国21个省、市、区50余所开设考古、文博专业高校的学科负责人和教师代表13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在赵辉教授主持的会议开幕式上,顾玉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物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望。改革开放40年来,文物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培养的专业队伍,希望通过各位学者的集思广益,涌现更多改进教学的真知灼见,为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郑强表示,考古、文博专业是彰显高校浓厚文化底蕴的专业,期待考古学科能够主动站在国际前沿,开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研究,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王巍、霍巍表示,希望与会代表珍惜此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学习兄弟高校在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共商考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大计。2018年是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申报40周年、文博系成立10周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文博系主任张颖岚教授汇报了浙大考古、文博专业的学科历史和发展现状,学生代表向浙江大学文博专业创始人毛昭晰教授献花致敬。

  大会交流环节由霍巍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八所高校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学科建设特色和发展思路。在分组讨论阶段,与会代表针对我国高校考古、文博、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专业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难点,共同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与难点的方法与途径,以及提高考古、文博专业的教师队伍素质与水平应当采取的措施。

  在由北京大学孙华教授主持的闭幕式环节,吉林大学杨建华教授、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分别就考古、文博专业的分组讨论情况作了介绍,并探讨了一些各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陈洪海教授代表学科评议组综述了学科建设总体现状和发展态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提出了对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吴晓力从用人单位角度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在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审议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按照学位委员会的要求起草的《考古文博专业博士和学术学位硕士核心课程指南》,并商讨了筹备成立“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文博教育专业委员会”等相关事宜。

  最后,王巍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积极响应,与会代表讨论热烈,交流充分,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相信将会有力推动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大会交流发言摘要

  王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意见政策,对于考古、文博专业的发展来说形势喜人。目前社会对考古、文博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较大,需要加大对这些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各个高校需要通过更好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担负起自身所要担负的责任。但许多刚刚建立考古、文博专业的高校在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方面还处于探索摸索的阶段,希望通过举办此次会议,让学科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的高校能够分享办学经验,促进共同发展,齐心协力完成考古、文博人才培养这一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霍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是在对三个一级学科进行重新划分之后新成立的评议组。它诞生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中央将考古、文博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来加以强调,它涉及到我们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全国设立有考古、文博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多,但在教学体系、课程安排、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这都需要集众家所长,形成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推动中国的考古、文博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新的体系机制,为未来也为当下做好准备。

  施文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助理)

  北京大学的考古学科建设,在考古、文博专业的教学课程方面安排有实践课程与素质课程。实践课程不限于田野考古实践也包括日常课程实践,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建立以人文课程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课程体系。对于专业硕士阶段的课程设置,希望形成有针对性的分类培养。在教学培养中必须充分调动教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应围绕核心问题,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重视科研的引领作用,科研成果能够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学得有意义,老师教的有兴趣。

  陈洪海(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建设发展,在考古、文博专业设置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理念,并围绕文化遗产的价值设置学科体系。即考古学研究作为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体系,文物保护技术作为文化遗产价值的保存体系,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管理作为文化遗产价值的实现体系,从而实现文化遗产教学从发现、认识、保管、展示、利用、传承的有机统一。

  段天璟(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是一级学科建院,二级学科设系,三级学科建设研究方向,并逐步形成“六位一体”的学术体系,即: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中国考古研究,以边疆考古为依托的外国考古研究,以学科交叉为支撑的科技考古研究,以出土文献为材料的文字考古研究,以文物保护为导向的文化遗产研究和以文化传播为己任的博物馆学研究。在师资队伍方面将凝练老、中、青、新的合理人才梯队;在国际合作方面,以建设“前一百、五大洲、多样性可持续”的国际化道路为目标。

  陆建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文博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

  从宏观层面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推进考古与文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理念。根据高校“人才培育、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三大使命,文博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和瞄准国家文博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加强文博人才培养,增强文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以满足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对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专业设置应将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文物保护与考古学并置,使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形成互补,共同前行,共同推进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李映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考古、文博学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上,四川大学设置了三分之一的实践课程。博物馆专业学生可以依托四川大学博物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各方面专业锻炼。同时,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均建有文博和考古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为解决西南地区考古文化上的问题,四川大学与东南亚等国家展开了关系密切的学术交流,为川大考古走出去提供了平台。

  吕学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在已有学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非常重视考古、文博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加强对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的引进工作;将田野考古和实践教学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环节,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合作和学术实践等各方面交流。

  余西云(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武汉大学在考古学科建设中特别重视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重视本科阶段地层学的训练,硕士阶段类型学的训练,以及博士阶段考古学理论的训练,强调中国的考古学理论需要通过中国的具体实践,摸索总结概括并形成一个更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探索。

  方辉(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建设由过去的“实践型”转向“实践型与实验型”并重这一特色。通过与国外同行的合作,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即将课堂、田野、实验室三方面的教学结合起来,并依托青岛校区推进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保护等方向的共同建设。

  张颖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

  浙江大学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设立考古学专业(当时归入人类学系)。目前,在科技考古、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文物保护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拥有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教育,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并正在按照文化遗产的工作流程构建“发现、认知、保护、研究、传承”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分组讨论发言综述

  1考古专业分会场

  各高校代表介绍了所在高校考古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特色,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思路、建议:

  第一,学生的田野实习问题。田野考古实习对于考古学人才培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组织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包括经费、实习地点、没有团体领队资质、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

  第二,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学科定位以及发展问题。目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术性不够突出,学术期刊数量少,在专业教师和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不足。

  第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不足。由于大多数高校现在实行大类招生,本科生到第二年才开始接触专业课,导致专业课课时不足。此外,部分起步较晚的院校对考古专业核心课程如何设置也存在一些困惑。

  第四,专业硕士问题。专业硕士设置的初衷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但事实上招生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外语门槛使得在职人员难以入学。同时,如何保证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和特色、是否统一学制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第五,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不平衡。不少院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地方院校尤为突出。此外,目前许多单位的考古项目已经走出国门,但外国考古的课程设置还需加强。

  建 议:将国家考古基地与田野实习基地结合;考古基地以及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希望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针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设置相关标准促进各个学校的学科建设;加大对西部地区院校的支持;在学科交叉中注重加强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等。

  2文博专业分会场

  各高校代表主要围绕学科定位、评价体系、人才需求、课程设置等若干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是学科定位。我国文博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型,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建议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明确自身的学科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学科内部则可模糊一点,以有利于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发展。

  第二是评价体系。这一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期刊问题上。考古专业已经相对成熟,评价指标比较详细、期刊也较多。但是文博专业因为学术刊物数量和等级不足,难以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可能导致师资流失。同时,现阶段文博专业需要更多的发展平台,以及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第三是人才需求。众多高校均反映师资匮乏等问题,所培养的学生也存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文博专业学科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以满足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建 议:优化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并与考古专业形成互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第四是课程设置。课程培养方案需要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并进一步加强专业教材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可适当考虑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与地方文博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并在课程设置中采用“3+X+公共课+实践”(3指核心必修课、X指有自身特色课程)模式。

  闭幕式发言摘要

  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近年来全国高校大量增设了考古、文博专业,这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挑战。各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实习、考古学科体系下文博专业定位及如何发展、本科生课时设置、文博专业硕士、师资队伍和外国考古等问题。对于新建立考古学科的学校来说,最紧迫的问题还是缺少人才、缺乏资源。大家通过本次会议互相沟通交流,都感觉收获非常大。

  严建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文博学科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改善学术生态和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改善学术生态的核心,是要解决学术发表平台问题并调整学科评价指标,加强学科发展顶层设计的科学论证环节;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和博物馆学应遵循自身学科规律独立发展;加强学科自身建设,需要进行相关学术史和基本学术概念的梳理,并组织撰写高质量教材及系统翻译国外成熟著作等。

  陆建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文博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

  本次会议的召开非常好。尤其是大家共同探讨的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由考古、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学共同组成的学科架构体系,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随着事业发展,各文博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尤其需要我们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加强自身建设,错位特色发展,并密切各高校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提高学科话语权。目前推动学科发展有三驾马车,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文博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议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

  陈洪海(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本次会议邀请各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和用人单位共同商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形式非常好,也为大家提供了一次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和促进发展的难得机会。目前各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学科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办学层次问题,本科教育与专硕教育在学科层次上有区别,专硕和学硕在研究方向上也有差异,同时学生的来源、去向也有层次问题,需要我们明确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之更为合理和完善;另一个是专业发展方向问题,文博专业要以本为本,重视本科教育,综合考虑层次、方向,方向和层次互补,做出自己的特色,内涵式错位发展。

  魏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教授)

  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使得文博学科需求越来越大。考古、文博本来就是一家,要促进共同发展。关于学科建设,既要重视学科队伍的建设,培养好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做好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又要立足当下,抓住国家发展和境外考古等机遇,根据自己的需求、资源发展好本学科。在文博专硕培养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发展的不平衡,建议把学制延长至三年,以完善人才培养。

  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目前考古研究机构普遍面临着专业人员不足、田野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非常大的需求。高校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应当进一步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田野工作的能力、室内整理研究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在培养做事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其敬业精神和职业精神。

  吴晓力(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博物馆对文博专业人才的渴求是始终如一的。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多地了解行业本身的实际,高校教师和学生应当更多地参与博物馆活动,了解博物馆的需求。应进一步加强博物馆与高校之间的互动,高校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培养的人才一专多能,能够更好地胜任博物馆工作。

  王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此次会议非常成功,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积极响应,与会代表讨论热烈,交流充分,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在会议期间,大家非常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问题,本科教育是基础,优秀的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必要的专业技能、系统的知识结构、全面的知识体系、开阔的学识视野、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的工作能力、出色的协调能力以及职业精神。另一个是考古、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关系问题。事实上,三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并各有分工和侧重的。建议与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相关的三个机构(评议组/委员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和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规范,积极为学科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和发展资源。

  希望我们以本次会议为契机,通过沟通交流,形成整体合力,将我国高校的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做得更好,在推动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根据专家发言录音整理

文/钟古文 图/蒋凡

责编:韩翰

 

作者:钟古文 蒋凡

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