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和美术语言的发展”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05-10-13文章出处:敦煌研究院作者:一 石


9月29日,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行了“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和美术语言的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敦煌学及美术理论界的学者和深圳美术界、学术界4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今年,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05周年,又是深圳特区成立25周年,由关山月美术馆、深圳雕塑院、《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和深圳卫视共同主办的“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第七场,于9月24日下午,特邀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作了题为《灿烂佛宫——敦煌石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讲座。9月28日开始,关山月美术馆隆重推出了“石破天惊----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和美术语言的发展专题展”,9月29日的学术研讨会则把本次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在深圳掀起了“敦煌热”。

“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和美术语言的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旨在探讨敦煌艺术的发现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学者们通过研究常书鸿、张大千、韩乐然、关山月等一大批中国现代美术大师们研究学习敦煌艺术,从而创作出新时代绘画作品的经历,讨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诸问题。

学术会由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陈履生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铭主持。

  在主题发言中,首先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赵声良作了《常书鸿对中国现代美术的贡献》的发言,作者研究了常书鸿早年在法国期间见到了出自敦煌的艺术品深受刺激,认识到中国曾经有过那样辉煌的艺术,从而回国,走向了敦煌研究的历程,分析了常书鸿美术思想的变化,指出常书鸿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认识,决定要以自己的努力来唤起世人对敦煌的关心与认识,从而继承并发扬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创造出新时代中国人自己的艺术。常书鸿于1944年创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奠定了对敦煌艺术的初级保护及壁画、彩塑的考察、临摹、研究等工作的基础。常书鸿先生的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敦煌建设成一个培养中国的艺术人才的基地,让所有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来这里学习深造,从而真正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深圳特区报记者、敦煌学博士刘波作了《敦煌美术与古代中亚美术中联珠纹图案的比较研究》通过详尽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古代波斯流行的图案由中亚传入敦煌地区并进入中国内地的现象,探讨了不同文化圈之间存在的影响关系,并指出了敦煌艺术的包容性对于研究艺术史的重要意义。

  朴城君(中央美院佛教美术专业博士、东北师大硕士生导师)作了题为《敦煌的距离和美术史的重量》发言,指出敦煌艺术的发现,启发了我们对民族性的认识。敦煌艺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完全不同,是画史画论所不记载的,无名的民间画工所作,而研究和认识这些艺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论上发生转变。以往那种注重文献考证,注重零碎的款识方面的研究在这里不能发挥作用,对图象本身的研究更为重要了,因而使我们的研究得以“横跨”,跨学科,跨领域,不但超越了国外的研究,而且在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上进一步地革新,昭示了艺术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敦煌的艺术品,研究古代艺术就有了参照物,比如研究吴道子,就可以找到相关的旁证和补充。在旧模式中浸淫已久,稍调换角度,就有了创新。

广东美术馆副研究员王嘉作了题为《关于西北考察团》的报告,介绍了1940年留法归来的画家王子云为团长的西北考察团历尽艰难,足迹遍及川、陕、豫、甘、青五省,行程逾万里,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文物古迹作了全面的考察,通过摄影、绘画(速写和写生、实测等)以及椎拓等手段,留下了当时文物遗存的大量珍贵资料。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激发了当时的抗战爱国热情。

关山月美术馆研究人员陈俊宇在《关山月敦煌写生的意义》的论文中介绍了了关山月1943年前往敦煌进行临摹学习的经历,并从关山月的相关资料分析中指出关山月对敦煌的认识:一,敦煌意义在于借鉴与改良,把外来的艺术可以再造为民族性的,二,敦煌艺术具有强烈的“大众化“特征,三,形式上的多样化,四,关山月选临的敦煌壁画必须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五,艺术品价值的时代性转变,注重艺术的精神的表现。关山月从敦煌回来后注重人物画的创作,正是敦煌艺术对他的促进,使他开阔了视野。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光军在《韩乐然与敦煌莫高窟及克孜尔石窟的情缘》的报告中全面介绍了过去很少为人所知的画家韩乐然以及在敦煌、新疆等地临摹壁画的经历。韩乐然生于1898年,1929年留学法国,曾与常书鸿等画家共同创立“留法艺术家学会”,回国后先后在陕、甘、青、川等省区进行写生创作,并两次到敦煌临摹壁画,1947年因飞机失事遇难。韩乐然留下了二百余幅作品,其中有不少是敦煌壁画和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临摹品,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敦煌艺术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除了以上学者作专题发言外,一些学者和画家还就相关问题作了即兴发言,如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候黎明就敦煌壁画临摹的问题发表了看法,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暨远志就南北朝时代佛教文化圈的分布以及佛教艺术在当时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美术观察》副主编李一博士结合敦煌壁画就古代画论的“传移模写”的重要性谈了看法;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郭西元、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王大鹏等还从美术教学方面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问题谈了看法。

  为时一天的学术讨论会开得热烈生动,通过对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来看当现代中国美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这样的学术会还是第一次。当地的媒体认为:地处南国的深圳,探讨北国的敦煌艺术,说明深圳正在实施着文化立市的工程,体现了深圳人民善于汲取各种文化传统的开放胸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和美术语言的发展”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05-10-13


9月29日,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行了“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和美术语言的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敦煌学及美术理论界的学者和深圳美术界、学术界4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今年,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05周年,又是深圳特区成立25周年,由关山月美术馆、深圳雕塑院、《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和深圳卫视共同主办的“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第七场,于9月24日下午,特邀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作了题为《灿烂佛宫——敦煌石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讲座。9月28日开始,关山月美术馆隆重推出了“石破天惊----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和美术语言的发展专题展”,9月29日的学术研讨会则把本次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在深圳掀起了“敦煌热”。

“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和美术语言的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旨在探讨敦煌艺术的发现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学者们通过研究常书鸿、张大千、韩乐然、关山月等一大批中国现代美术大师们研究学习敦煌艺术,从而创作出新时代绘画作品的经历,讨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诸问题。

学术会由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陈履生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铭主持。

  在主题发言中,首先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赵声良作了《常书鸿对中国现代美术的贡献》的发言,作者研究了常书鸿早年在法国期间见到了出自敦煌的艺术品深受刺激,认识到中国曾经有过那样辉煌的艺术,从而回国,走向了敦煌研究的历程,分析了常书鸿美术思想的变化,指出常书鸿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认识,决定要以自己的努力来唤起世人对敦煌的关心与认识,从而继承并发扬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创造出新时代中国人自己的艺术。常书鸿于1944年创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奠定了对敦煌艺术的初级保护及壁画、彩塑的考察、临摹、研究等工作的基础。常书鸿先生的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敦煌建设成一个培养中国的艺术人才的基地,让所有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来这里学习深造,从而真正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深圳特区报记者、敦煌学博士刘波作了《敦煌美术与古代中亚美术中联珠纹图案的比较研究》通过详尽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古代波斯流行的图案由中亚传入敦煌地区并进入中国内地的现象,探讨了不同文化圈之间存在的影响关系,并指出了敦煌艺术的包容性对于研究艺术史的重要意义。

  朴城君(中央美院佛教美术专业博士、东北师大硕士生导师)作了题为《敦煌的距离和美术史的重量》发言,指出敦煌艺术的发现,启发了我们对民族性的认识。敦煌艺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完全不同,是画史画论所不记载的,无名的民间画工所作,而研究和认识这些艺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论上发生转变。以往那种注重文献考证,注重零碎的款识方面的研究在这里不能发挥作用,对图象本身的研究更为重要了,因而使我们的研究得以“横跨”,跨学科,跨领域,不但超越了国外的研究,而且在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上进一步地革新,昭示了艺术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敦煌的艺术品,研究古代艺术就有了参照物,比如研究吴道子,就可以找到相关的旁证和补充。在旧模式中浸淫已久,稍调换角度,就有了创新。

广东美术馆副研究员王嘉作了题为《关于西北考察团》的报告,介绍了1940年留法归来的画家王子云为团长的西北考察团历尽艰难,足迹遍及川、陕、豫、甘、青五省,行程逾万里,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文物古迹作了全面的考察,通过摄影、绘画(速写和写生、实测等)以及椎拓等手段,留下了当时文物遗存的大量珍贵资料。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激发了当时的抗战爱国热情。

关山月美术馆研究人员陈俊宇在《关山月敦煌写生的意义》的论文中介绍了了关山月1943年前往敦煌进行临摹学习的经历,并从关山月的相关资料分析中指出关山月对敦煌的认识:一,敦煌意义在于借鉴与改良,把外来的艺术可以再造为民族性的,二,敦煌艺术具有强烈的“大众化“特征,三,形式上的多样化,四,关山月选临的敦煌壁画必须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五,艺术品价值的时代性转变,注重艺术的精神的表现。关山月从敦煌回来后注重人物画的创作,正是敦煌艺术对他的促进,使他开阔了视野。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光军在《韩乐然与敦煌莫高窟及克孜尔石窟的情缘》的报告中全面介绍了过去很少为人所知的画家韩乐然以及在敦煌、新疆等地临摹壁画的经历。韩乐然生于1898年,1929年留学法国,曾与常书鸿等画家共同创立“留法艺术家学会”,回国后先后在陕、甘、青、川等省区进行写生创作,并两次到敦煌临摹壁画,1947年因飞机失事遇难。韩乐然留下了二百余幅作品,其中有不少是敦煌壁画和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临摹品,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敦煌艺术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除了以上学者作专题发言外,一些学者和画家还就相关问题作了即兴发言,如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候黎明就敦煌壁画临摹的问题发表了看法,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暨远志就南北朝时代佛教文化圈的分布以及佛教艺术在当时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美术观察》副主编李一博士结合敦煌壁画就古代画论的“传移模写”的重要性谈了看法;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郭西元、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王大鹏等还从美术教学方面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问题谈了看法。

  为时一天的学术讨论会开得热烈生动,通过对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来看当现代中国美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这样的学术会还是第一次。当地的媒体认为:地处南国的深圳,探讨北国的敦煌艺术,说明深圳正在实施着文化立市的工程,体现了深圳人民善于汲取各种文化传统的开放胸襟。  

作者:一 石

文章出处: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