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论摘要

发布时间:2006-03-28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田广林在《考古》2006年第3期发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态》一文,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西辽河地区,社会的中心聚落是以城邑为基本表征的。城邑普遍出现,是这一时期本区社会政治形态发展的显著表现。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成员的埋葬制度和其他材料的情况看,或许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已经进入礼仪规范通行的社会发展阶段。
  
    综合各种考古材料所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夏家店文化社会结构已经具有了等级制度,并普遍存在;个体小家庭已经出现;具备产生私有概念的条件;社会冲突空前加剧;礼仪生活从以事神为本转向以军政为本的基本特点。
   
    可以说,夏商之际的西辽河地区,在继承本地区红山文化以来的文化传统和吸收周邻地区先进文明因素的基础上,与中原地区大体同步,较早地进入了国家文明社会。


    黄义军在《考古》2006年第3期发表《湖北粱子湖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分期研究》一文,认为:根据各器类的形制与组合,以及胎釉的总体面貌上的情况,可将梁子湖地区的宋代青白瓷遗存大致分为两期。第一期:窑场规模不大,器物有晚唐和五代遗风,如器壁普遍较厚,胎体厚重。主要器类有碗、盏、盘、碟、钵和执壶等。装饰方面,不同釉色与形制的器物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这一期的绝对年代约相当于北宋前期,其部分产品或可早到五代,大多数产品的年代约为11世纪前半叶。
   
    第二期:诸窑的生产规模扩大,表现在新窑场出现、前期窑场全面扩建、窑炉普遍加长、烧造次数增多;但瓷器质量与前期相比,有下降的趋势。瓷胎以致密的灰白胎为主,胎质粗糙,胎体普遍变薄,部分瓷器胎体厚重,多含石英砂。釉色趋向统一,以青白釉为主,釉层较薄且光泽度好,但釉色普遍不纯,多泛白或显青,外壁带棕眼的现象很普遍。这二期的绝对年代约为11世纪后半叶的北宋中晚期至12世纪的北宋末期。

   
    董珊在《考古》2006年第3期发表《向寿戈考》一文,认为“向寿戈”的戈铭可释为“向寿之岁,襄城公兢月隹所造”。
   
    向寿见于《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他始任用在秦武王世,活动于秦武王世及秦昭王前期。如果戈铭“向寿之岁”与《史记·甘茂列传》“向寿如楚”为同一事件,那么此年既不会晚于秦武王四年,也不能早于秦武王世。“襄城公兢月隹”是楚国北方襄城的县公,此人名“兢月隹”。“襄城”即今河南襄城县。从语言层面上看,戈铭“兢月隹”应可以读为“景翠”。
   
    通过分析当时的形势,可以确定“向寿如楚”及向寿戈的年代,即向寿如楚的时间应该是秦武王四年秦拔宜阳之当年,这一年相当于楚怀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07年。而这件向寿戈以此事纪年,其绝对年代应为下一年,即公元前306年。

 
    杜迺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1期发表《全国铜器鉴定所见伪器伪铭研究——兼论鉴定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依据20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的全国文物鉴定系统工程中,作者在负责青铜器与铭文鉴定中所见伪器、伪铭的典型实物资料,进行较全面、多角度的论述。对伪作的各种交叉情况,尤其是伪作铭文的多种伪作方法和从内容到字体结构等伪作的复杂特征都给予了详尽的揭示。对伪作铜镜的特点也进行了发微。文章从理论上还探索了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青铜器与金文鉴定的几个理论问题,其中如“伪作溯源和历代伪作主要特点”、“辨伪的理念与方法”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依据伪作内涵,文章提出,伪作铜器从文献记载可早到先秦,从实物考察则要早到六朝至唐代,是起始阶段,宋明时期是伪作铜器与铭文立基和发展阶段,清代至民国是伪作铜器与铭文的发展精进阶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新论摘要

发布时间:2006-03-28


 

    田广林在《考古》2006年第3期发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态》一文,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西辽河地区,社会的中心聚落是以城邑为基本表征的。城邑普遍出现,是这一时期本区社会政治形态发展的显著表现。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成员的埋葬制度和其他材料的情况看,或许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已经进入礼仪规范通行的社会发展阶段。
  
    综合各种考古材料所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夏家店文化社会结构已经具有了等级制度,并普遍存在;个体小家庭已经出现;具备产生私有概念的条件;社会冲突空前加剧;礼仪生活从以事神为本转向以军政为本的基本特点。
   
    可以说,夏商之际的西辽河地区,在继承本地区红山文化以来的文化传统和吸收周邻地区先进文明因素的基础上,与中原地区大体同步,较早地进入了国家文明社会。


    黄义军在《考古》2006年第3期发表《湖北粱子湖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分期研究》一文,认为:根据各器类的形制与组合,以及胎釉的总体面貌上的情况,可将梁子湖地区的宋代青白瓷遗存大致分为两期。第一期:窑场规模不大,器物有晚唐和五代遗风,如器壁普遍较厚,胎体厚重。主要器类有碗、盏、盘、碟、钵和执壶等。装饰方面,不同釉色与形制的器物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这一期的绝对年代约相当于北宋前期,其部分产品或可早到五代,大多数产品的年代约为11世纪前半叶。
   
    第二期:诸窑的生产规模扩大,表现在新窑场出现、前期窑场全面扩建、窑炉普遍加长、烧造次数增多;但瓷器质量与前期相比,有下降的趋势。瓷胎以致密的灰白胎为主,胎质粗糙,胎体普遍变薄,部分瓷器胎体厚重,多含石英砂。釉色趋向统一,以青白釉为主,釉层较薄且光泽度好,但釉色普遍不纯,多泛白或显青,外壁带棕眼的现象很普遍。这二期的绝对年代约为11世纪后半叶的北宋中晚期至12世纪的北宋末期。

   
    董珊在《考古》2006年第3期发表《向寿戈考》一文,认为“向寿戈”的戈铭可释为“向寿之岁,襄城公兢月隹所造”。
   
    向寿见于《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他始任用在秦武王世,活动于秦武王世及秦昭王前期。如果戈铭“向寿之岁”与《史记·甘茂列传》“向寿如楚”为同一事件,那么此年既不会晚于秦武王四年,也不能早于秦武王世。“襄城公兢月隹”是楚国北方襄城的县公,此人名“兢月隹”。“襄城”即今河南襄城县。从语言层面上看,戈铭“兢月隹”应可以读为“景翠”。
   
    通过分析当时的形势,可以确定“向寿如楚”及向寿戈的年代,即向寿如楚的时间应该是秦武王四年秦拔宜阳之当年,这一年相当于楚怀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07年。而这件向寿戈以此事纪年,其绝对年代应为下一年,即公元前306年。

 
    杜迺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1期发表《全国铜器鉴定所见伪器伪铭研究——兼论鉴定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依据20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的全国文物鉴定系统工程中,作者在负责青铜器与铭文鉴定中所见伪器、伪铭的典型实物资料,进行较全面、多角度的论述。对伪作的各种交叉情况,尤其是伪作铭文的多种伪作方法和从内容到字体结构等伪作的复杂特征都给予了详尽的揭示。对伪作铜镜的特点也进行了发微。文章从理论上还探索了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青铜器与金文鉴定的几个理论问题,其中如“伪作溯源和历代伪作主要特点”、“辨伪的理念与方法”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依据伪作内涵,文章提出,伪作铜器从文献记载可早到先秦,从实物考察则要早到六朝至唐代,是起始阶段,宋明时期是伪作铜器与铭文立基和发展阶段,清代至民国是伪作铜器与铭文的发展精进阶段。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