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论摘要

发布时间:2006-05-25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李放在《考古》2006年第5期发表《论湖田窑宋代刻花碗的模印技法》一文说:根据这种器内有纹无釉的刻花纹瓷器的形制特征分析,可以认定其不是一般的湖田窑宋代的刻花碗,而是湖田窑宋代由“定模”者制作的一种有着特殊用途的用具。
   
    湖田窑宋代的刻花碗中,至少有一部分只是艺术效果上的“刻花碗”,而这些碗内的阴刻纹饰并不是由“半刀泥”刻花法加工而成。能加工模的模,实际上就是母范,而被母范加工的模,于是也就成为子模。按照这种区分,容县出土的宋代瓷碗印模和彭州窑出土的宋代“呈蘑菇形”的印范、金城窑出土的宋代陶碗范变成为子模,而彭州窑出土的宋代“呈无底碗形”的印范和湖田窑出土的这两件宋代“刻花碗”也就成为母范。
   
    印花和刻花属于两个不同概念,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纹饰的形成方式。印花需模,而刻花则无需模,于是,是否用模便成为印花和刻花的分界和标识。在未见到有凹凸纹样的碗是如何制作的情况下,光凭这种釉下纹饰的形态和艺术效果来判定其为印花或刻花,往往会产生偏差。因此,一概将碗内的阴纹定为刻花或将碗内的阳纹定为印花,同样也会造成误判。


    段清波在《考古》2006年第5期发表《秦始皇陵封土建筑探讨——兼谈“中成观游”》一文说:依据勘探资料,分析这组体量巨大、高出地面30米左右的建筑覆压在墓圹周边,夯土基础一部分在墓圹外,一部分伸进墓圹内。从远处观察,陵墓上除中心部位外,其实是一座高达九级的高台墓构建筑。秦始皇陵封土内木构建筑的形制是从地面享堂墓、台阶状享堂墓发展到汉代冢墓之间的过渡形态,而且是迄今为止所见唯一的形式。这种建筑形式不属于享堂类的祭祀性建筑。因为它没有顶层堂式中心建筑,无法举行祭祀活动,还因为它在下葬完死者后被覆埋在厚厚的封土之下,人们更无法在此举行祭祀性的典礼。另外,从陵寝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秦国自东陵开始,便将原来设在封土上的祭祀性木构建筑移到封土之外,秦始皇陵园也发现了位于封土之外祭祀性的陵寝建筑,表明祭祀的场所已从封土上转移到封土之外。
   
    新近发现的秦始皇陵封土之下、地面之上围绕墓圹的台阶式墙状夯土木构建筑,符合高台建筑“观”的外形特征,九级台阶的规模也与秦始皇的身份吻合,可以想像皇帝的灵魂登上九层台观俯瞰宇内众生时,能极大地满足他继续统治的欲望。


    吴耀利在《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发表的《从考古与历史的整合看中原文明起源的方式》一文中说: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首先应该研究中原地区夏王国的起源,研究夏王国是如何从氏族社会演变成具有国家形态的王国的。依据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原地区从距今约9000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到距今约4000年的二里头文化的发展,虽然各阶段之间传承的具体细节还不是太清楚,但文化发展演变的总体脉络和阶段性是清楚的。尤其是在年代上它们之间基本上没有缺环和中断。中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也有自己独特的器物群,其中鼎、斝、鬲、?是区别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并且成为夏商周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因此中原文明是土生土长的,而不是外部传来的,是中国最早的原生文明。从中国古代有关的文献记载来看,记载中国最早国家起源的最详细、最全面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描写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一脉相承,同出一源,他们的更替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由此看来,中国最早的国家起源于五帝时代的晚期,在夏以前的尧舜时代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中原文明的起源是直接从氏族社会中连续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国家起源也是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情况下产生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新论摘要

发布时间:2006-05-25

  
 

    李放在《考古》2006年第5期发表《论湖田窑宋代刻花碗的模印技法》一文说:根据这种器内有纹无釉的刻花纹瓷器的形制特征分析,可以认定其不是一般的湖田窑宋代的刻花碗,而是湖田窑宋代由“定模”者制作的一种有着特殊用途的用具。
   
    湖田窑宋代的刻花碗中,至少有一部分只是艺术效果上的“刻花碗”,而这些碗内的阴刻纹饰并不是由“半刀泥”刻花法加工而成。能加工模的模,实际上就是母范,而被母范加工的模,于是也就成为子模。按照这种区分,容县出土的宋代瓷碗印模和彭州窑出土的宋代“呈蘑菇形”的印范、金城窑出土的宋代陶碗范变成为子模,而彭州窑出土的宋代“呈无底碗形”的印范和湖田窑出土的这两件宋代“刻花碗”也就成为母范。
   
    印花和刻花属于两个不同概念,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纹饰的形成方式。印花需模,而刻花则无需模,于是,是否用模便成为印花和刻花的分界和标识。在未见到有凹凸纹样的碗是如何制作的情况下,光凭这种釉下纹饰的形态和艺术效果来判定其为印花或刻花,往往会产生偏差。因此,一概将碗内的阴纹定为刻花或将碗内的阳纹定为印花,同样也会造成误判。


    段清波在《考古》2006年第5期发表《秦始皇陵封土建筑探讨——兼谈“中成观游”》一文说:依据勘探资料,分析这组体量巨大、高出地面30米左右的建筑覆压在墓圹周边,夯土基础一部分在墓圹外,一部分伸进墓圹内。从远处观察,陵墓上除中心部位外,其实是一座高达九级的高台墓构建筑。秦始皇陵封土内木构建筑的形制是从地面享堂墓、台阶状享堂墓发展到汉代冢墓之间的过渡形态,而且是迄今为止所见唯一的形式。这种建筑形式不属于享堂类的祭祀性建筑。因为它没有顶层堂式中心建筑,无法举行祭祀活动,还因为它在下葬完死者后被覆埋在厚厚的封土之下,人们更无法在此举行祭祀性的典礼。另外,从陵寝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秦国自东陵开始,便将原来设在封土上的祭祀性木构建筑移到封土之外,秦始皇陵园也发现了位于封土之外祭祀性的陵寝建筑,表明祭祀的场所已从封土上转移到封土之外。
   
    新近发现的秦始皇陵封土之下、地面之上围绕墓圹的台阶式墙状夯土木构建筑,符合高台建筑“观”的外形特征,九级台阶的规模也与秦始皇的身份吻合,可以想像皇帝的灵魂登上九层台观俯瞰宇内众生时,能极大地满足他继续统治的欲望。


    吴耀利在《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发表的《从考古与历史的整合看中原文明起源的方式》一文中说: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首先应该研究中原地区夏王国的起源,研究夏王国是如何从氏族社会演变成具有国家形态的王国的。依据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原地区从距今约9000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到距今约4000年的二里头文化的发展,虽然各阶段之间传承的具体细节还不是太清楚,但文化发展演变的总体脉络和阶段性是清楚的。尤其是在年代上它们之间基本上没有缺环和中断。中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也有自己独特的器物群,其中鼎、斝、鬲、?是区别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并且成为夏商周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因此中原文明是土生土长的,而不是外部传来的,是中国最早的原生文明。从中国古代有关的文献记载来看,记载中国最早国家起源的最详细、最全面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描写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一脉相承,同出一源,他们的更替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由此看来,中国最早的国家起源于五帝时代的晚期,在夏以前的尧舜时代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中原文明的起源是直接从氏族社会中连续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国家起源也是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情况下产生的。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