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纪要

发布时间:2008-01-2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王影伊

    为了推动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8年1月18日在北京举办《2008’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邀请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古代遗址保护规划、文物保护技术等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就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理念、方法和技术以及成果等,进行交流讨论,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深化理论,促进发展。以下为本次论坛的纪要。

一、开幕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齐肇业先生在致欢迎辞中谈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起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田野发掘是保护的重要基础,考古所将利用综合研究的优势,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展开广泛的合作和研究促进文保事业的发展。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顾玉才的致词(柴晓明代):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又如期举行了。欣闻今年的考古论坛增设了“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题,把考古论坛的内容,从单纯的汇报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扩展到注重探讨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尤其是与考古遗址保护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肯定和称赞的举措!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向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表示热诚的祝贺!向本次论坛的组织者和出席今天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考古学是以科学发掘出土的古代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以复原古代社会为研究目的的人文学科,古代遗址是考古工作的主要阵地,是考古学赖以发展的根本基础。保护遗址,是考古学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考古学家必须关注遗址保护,必须参与遗址保护,并成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力量。
    古代遗址的保护,是个复杂而艰巨的综合工程,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考古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为遗址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制定古代遗址保护规划的时候,考古工作越是充分,保护规划也就越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反之,则空洞无物,缺乏实质内容。因此,遗址保护工作必须吸收考古学家参与,考古学家亦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为遗址保护建言献策。
    应该说,古代遗址是考古学的生命源泉,考古成果是古代遗址保护的科学依据。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考古遗址的保护工作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我国的考古遗址保护工作,并设立了大遗址保护专项。我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契机,发挥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希望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机构,都能充分认识到考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各项工作,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柴晓明先生在讲话中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的智囊团,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社科院主办的考古学论坛已经是中国文物界的一大盛事,考古所是中国考古界的核心力量,在以往的数十年里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去年召开的大遗址保护研讨会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成立,体现了考古所的新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分清考古学研究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考古人必须关注、参与遗址的保护,为保护提供依据,保护也要有考古工作者的参与。国家文物局重视文物保护事业,希望考古所积极参与,各地的相关单位要端正意识,将文物保护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二、主题发言
    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作了《考古与大遗址保护》的主题发言,内容包括:1、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2、文化遗产保护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下形势和压力;3、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4、大遗址保护规划要有考古工作者的参与;5、考古工作者要大力宣传遗址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王巍谈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复兴、文明程度的标志,借此机会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徐光冀先生作了《当前大遗址保护的几个问题》的主题发言,内容包括:1、大遗址的特殊性及保护的难题;2、整体保护的认识;3、切实作好保护规划;4、保护与展示的思路;5、关于遗址博物馆。

三、专题讨论提要:
良渚——发现五千年前的古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刘斌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在目前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在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遗址13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等级墓地和祭坛,以及规模宏大的莫角山遗址。
    2007年新发现良渚古城平面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南北长约1800~1900米,东西宽约1500~1700米,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以上再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底部宽度约40—60米。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段其高度约4米,许多地段已被后代所破坏。
    良渚古城使用年代不晚于晚期。良渚古城的发现将以往发现的莫角山遗址及反山贵族墓地乃至良渚遗址群内的许多遗址组合为一个整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群130多处遗址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良渚遗址保护规划制定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陈同滨
    良渚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址之一。遗址分布范围基本包含在大雄山和大遮山之间约60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带。遗址所在地原属余杭市良渚、瓶瑶2镇,遗址分布区位属城乡交接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化进程对大遗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十分严峻。
    《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主要通过对遗址文化价值的评估和保护区的划定与管理,从而有效抵制了城市化进程对遗址的明显威胁与破坏,保障了“整体保护”遗产文化价值这一规划总目标的实现。同时,规划结合遗产地的实际情况,对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采取“保护范围内严格遏制、保护范围外加强完善”的规划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主要考古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石自社
    隋唐洛阳城,位于洛阳盆地的西部。自隋大业元年始筑,历经隋、唐、宋三代。该城以“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有河汉之象”的地理环境因素;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布局;整体划一,以里见方的里坊建制等,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自1954年以来,对隋唐洛阳城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基本究明了城址的规模和整体布局。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宽北窄,四面皆有城垣。宫城、皇城和郭城布局整齐划一,南北向街道和东西向街道纵横交错,将郭城格化为众多的里坊。隋、唐、五代至北宋,隋唐洛阳城历经多次大规模的改建和修葺,但洛阳城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隋唐洛阳城的主要考古工作有:1、确定了多数城门的具体位置,并发掘了其中几座重要的城门,为复原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提供了坐标性关键点。2、探明了街道、里坊与市场的布局及位置,并先后发掘了履道坊、温柔坊、恭安坊、崇让坊、修业坊及南市等遗址,还发掘了天津桥遗址以及蜿延曲折的石砌洛河堤岸。3、发掘了部分大型建筑基址。4、发掘了明堂等宫殿建筑基址,以及隋唐皇家园林上阳宫、宫内苑囿九洲池和陶光园遗址等。4、发掘了含嘉仓城、迴洛仓遗址,以及漕运遗迹等。

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规划制定的几点策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陈同滨
    隋唐洛阳城是中华文明史上帝国时期的重大古都之一,7~10世纪曾在世界范围产生过显著影响。1950年代以来,洛阳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土地严重紧缺,人口与资源矛盾,发展与文物保护等矛盾十分尖锐。
    隋唐洛阳城遗址在我国的大遗址分布位置中属于“位于城市建成区”类型,重点分布范围约110平方公里。这种分布区位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是实现遗产“整体保护”目标最为困难的类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
    《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规划规划》针对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需求,提出“整体保护、和谐发展、资源整合、集成创新和系统展示”5项总体规划原则,以寻求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有机结合的双赢目标。

偃师商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谷飞
    1983年在配合偃师首阳山电厂而进行的考古钻探中发现了偃师商城遗址。经过二十余年工作,先后发掘了三座城门(西二、东一和西一),二号府库、几乎整个宫城,确认了早期的小城的存在,同时在配合基建的过程中对以大城东北部为主的多个地点进行了发掘。目前已基本上搞清了偃师商城的布局和文化内涵,确定了偃师商城的年代范围,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分期序列,有力的促进了夏商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偃师商城是商汤灭夏后在夏文化腹地建立的最早的商代都城遗址,它的建立标志着夏王朝的覆灭和商王朝的兴起。偃师商城是区分夏商王朝及其文化的唯一的界标。
    偃师商城小城始建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一段(不晚于二里头四期晚段),在第二期早段(三段)时在小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大城。在大城城墙上有六座城门遗迹(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外有护城河。城内主要遗迹有位于城南部居中的宫城及其周边的若干建筑基址,位于城西南隅的二号府库,位于宫城东北面的三号府库,位于城西北部的第Ⅹ号建筑基址群和位于城东北部(Ⅳ区)的一般生活区(含小型居住遗迹和制陶遗迹等)。普通百姓的墓地位于城墙内侧。

偃师商城保护规划工作的体会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研究所   姜中光
    古城遗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地。
    偃师商城是距今约3600多年的早商城址,由于位于偃师城区,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偃师商城遗址保护规划是科研、政府、城建和规划等各部门多方合作的结果,既要保护古城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符合实际条件并具有可操作性工作。规划工作首先从统一地方政府领导的思想认识上着手,不断加强与主管领导的思想沟通工作,力争变保护与建设的对立矛盾为和谐统一,使之获得专家与当地政府的共同认可。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龚国强
    大明宫是中国古代盛世唐朝的政治中枢,使用时间长达240余年。在这里,曾出现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辉煌历史场面,见证过大唐王朝的开放和繁荣。
    保存至今的大明宫遗址,规模宏大,格局完整。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始于1957年。五十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准确地了解了大明宫的范围、形制布局等基本问题,确认了宫内40余处殿阁遗址,并相继对麟德殿、含元殿、玄武门、重玄门、翰林院、三清殿、清思殿、含耀门、太液池皇家园林、丹凤门等建筑遗址进行了重点的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宫内御用物品和建筑材料,极大地弥补了古代文献记载不足的缺憾,解决了一些长期争论不定的学术疑案,使人们可以有幸地了解和领略大明宫遗址昔日辉煌壮丽的风采。同时,大明宫遗址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不仅为该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也使得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的考古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的主要思路
西安市规划设计院  白惠亭
    大明宫遗址是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区面积3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面积6.5平方公里。目前遗址城墙基础保存完整,基本格局为“前朝后寝”,宫城范围清晰,留有宫城门十一处,夹城门址一处。
    大明宫遗址现状可以概括为:交通拥挤、建筑密集、环境恶劣和人员复杂。另外,长期以来大明宫遗址所在区域一直是西安市闻名的脏、乱、差地区,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了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统一规划的原则,针对文物保护、城市门户形象、区域交通、地区改造以及经济发展等五个问题,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文化的原则,全面考证沿革,有机延续肌理,并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等实施措施,最终达到有效保护遗址、改善区域环境、彰显大唐雄风、完善市政设施等规划目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纪要

发布时间:2008-01-28

    为了推动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8年1月18日在北京举办《2008’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邀请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古代遗址保护规划、文物保护技术等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就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理念、方法和技术以及成果等,进行交流讨论,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深化理论,促进发展。以下为本次论坛的纪要。

一、开幕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齐肇业先生在致欢迎辞中谈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起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田野发掘是保护的重要基础,考古所将利用综合研究的优势,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展开广泛的合作和研究促进文保事业的发展。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顾玉才的致词(柴晓明代):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又如期举行了。欣闻今年的考古论坛增设了“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题,把考古论坛的内容,从单纯的汇报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扩展到注重探讨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尤其是与考古遗址保护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肯定和称赞的举措!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向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表示热诚的祝贺!向本次论坛的组织者和出席今天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考古学是以科学发掘出土的古代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以复原古代社会为研究目的的人文学科,古代遗址是考古工作的主要阵地,是考古学赖以发展的根本基础。保护遗址,是考古学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考古学家必须关注遗址保护,必须参与遗址保护,并成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力量。
    古代遗址的保护,是个复杂而艰巨的综合工程,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考古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为遗址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制定古代遗址保护规划的时候,考古工作越是充分,保护规划也就越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反之,则空洞无物,缺乏实质内容。因此,遗址保护工作必须吸收考古学家参与,考古学家亦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为遗址保护建言献策。
    应该说,古代遗址是考古学的生命源泉,考古成果是古代遗址保护的科学依据。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考古遗址的保护工作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我国的考古遗址保护工作,并设立了大遗址保护专项。我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契机,发挥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希望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机构,都能充分认识到考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各项工作,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柴晓明先生在讲话中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的智囊团,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社科院主办的考古学论坛已经是中国文物界的一大盛事,考古所是中国考古界的核心力量,在以往的数十年里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去年召开的大遗址保护研讨会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成立,体现了考古所的新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分清考古学研究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考古人必须关注、参与遗址的保护,为保护提供依据,保护也要有考古工作者的参与。国家文物局重视文物保护事业,希望考古所积极参与,各地的相关单位要端正意识,将文物保护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二、主题发言
    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作了《考古与大遗址保护》的主题发言,内容包括:1、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2、文化遗产保护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下形势和压力;3、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4、大遗址保护规划要有考古工作者的参与;5、考古工作者要大力宣传遗址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王巍谈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复兴、文明程度的标志,借此机会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徐光冀先生作了《当前大遗址保护的几个问题》的主题发言,内容包括:1、大遗址的特殊性及保护的难题;2、整体保护的认识;3、切实作好保护规划;4、保护与展示的思路;5、关于遗址博物馆。

三、专题讨论提要:
良渚——发现五千年前的古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刘斌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在目前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在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遗址13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等级墓地和祭坛,以及规模宏大的莫角山遗址。
    2007年新发现良渚古城平面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南北长约1800~1900米,东西宽约1500~1700米,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以上再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底部宽度约40—60米。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段其高度约4米,许多地段已被后代所破坏。
    良渚古城使用年代不晚于晚期。良渚古城的发现将以往发现的莫角山遗址及反山贵族墓地乃至良渚遗址群内的许多遗址组合为一个整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群130多处遗址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良渚遗址保护规划制定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陈同滨
    良渚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址之一。遗址分布范围基本包含在大雄山和大遮山之间约60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带。遗址所在地原属余杭市良渚、瓶瑶2镇,遗址分布区位属城乡交接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化进程对大遗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十分严峻。
    《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主要通过对遗址文化价值的评估和保护区的划定与管理,从而有效抵制了城市化进程对遗址的明显威胁与破坏,保障了“整体保护”遗产文化价值这一规划总目标的实现。同时,规划结合遗产地的实际情况,对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采取“保护范围内严格遏制、保护范围外加强完善”的规划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主要考古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石自社
    隋唐洛阳城,位于洛阳盆地的西部。自隋大业元年始筑,历经隋、唐、宋三代。该城以“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有河汉之象”的地理环境因素;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布局;整体划一,以里见方的里坊建制等,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自1954年以来,对隋唐洛阳城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基本究明了城址的规模和整体布局。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宽北窄,四面皆有城垣。宫城、皇城和郭城布局整齐划一,南北向街道和东西向街道纵横交错,将郭城格化为众多的里坊。隋、唐、五代至北宋,隋唐洛阳城历经多次大规模的改建和修葺,但洛阳城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隋唐洛阳城的主要考古工作有:1、确定了多数城门的具体位置,并发掘了其中几座重要的城门,为复原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提供了坐标性关键点。2、探明了街道、里坊与市场的布局及位置,并先后发掘了履道坊、温柔坊、恭安坊、崇让坊、修业坊及南市等遗址,还发掘了天津桥遗址以及蜿延曲折的石砌洛河堤岸。3、发掘了部分大型建筑基址。4、发掘了明堂等宫殿建筑基址,以及隋唐皇家园林上阳宫、宫内苑囿九洲池和陶光园遗址等。4、发掘了含嘉仓城、迴洛仓遗址,以及漕运遗迹等。

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规划制定的几点策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陈同滨
    隋唐洛阳城是中华文明史上帝国时期的重大古都之一,7~10世纪曾在世界范围产生过显著影响。1950年代以来,洛阳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土地严重紧缺,人口与资源矛盾,发展与文物保护等矛盾十分尖锐。
    隋唐洛阳城遗址在我国的大遗址分布位置中属于“位于城市建成区”类型,重点分布范围约110平方公里。这种分布区位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是实现遗产“整体保护”目标最为困难的类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
    《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规划规划》针对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需求,提出“整体保护、和谐发展、资源整合、集成创新和系统展示”5项总体规划原则,以寻求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有机结合的双赢目标。

偃师商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谷飞
    1983年在配合偃师首阳山电厂而进行的考古钻探中发现了偃师商城遗址。经过二十余年工作,先后发掘了三座城门(西二、东一和西一),二号府库、几乎整个宫城,确认了早期的小城的存在,同时在配合基建的过程中对以大城东北部为主的多个地点进行了发掘。目前已基本上搞清了偃师商城的布局和文化内涵,确定了偃师商城的年代范围,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分期序列,有力的促进了夏商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偃师商城是商汤灭夏后在夏文化腹地建立的最早的商代都城遗址,它的建立标志着夏王朝的覆灭和商王朝的兴起。偃师商城是区分夏商王朝及其文化的唯一的界标。
    偃师商城小城始建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一段(不晚于二里头四期晚段),在第二期早段(三段)时在小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大城。在大城城墙上有六座城门遗迹(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外有护城河。城内主要遗迹有位于城南部居中的宫城及其周边的若干建筑基址,位于城西南隅的二号府库,位于宫城东北面的三号府库,位于城西北部的第Ⅹ号建筑基址群和位于城东北部(Ⅳ区)的一般生活区(含小型居住遗迹和制陶遗迹等)。普通百姓的墓地位于城墙内侧。

偃师商城保护规划工作的体会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研究所   姜中光
    古城遗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地。
    偃师商城是距今约3600多年的早商城址,由于位于偃师城区,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偃师商城遗址保护规划是科研、政府、城建和规划等各部门多方合作的结果,既要保护古城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符合实际条件并具有可操作性工作。规划工作首先从统一地方政府领导的思想认识上着手,不断加强与主管领导的思想沟通工作,力争变保护与建设的对立矛盾为和谐统一,使之获得专家与当地政府的共同认可。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龚国强
    大明宫是中国古代盛世唐朝的政治中枢,使用时间长达240余年。在这里,曾出现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辉煌历史场面,见证过大唐王朝的开放和繁荣。
    保存至今的大明宫遗址,规模宏大,格局完整。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始于1957年。五十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准确地了解了大明宫的范围、形制布局等基本问题,确认了宫内40余处殿阁遗址,并相继对麟德殿、含元殿、玄武门、重玄门、翰林院、三清殿、清思殿、含耀门、太液池皇家园林、丹凤门等建筑遗址进行了重点的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宫内御用物品和建筑材料,极大地弥补了古代文献记载不足的缺憾,解决了一些长期争论不定的学术疑案,使人们可以有幸地了解和领略大明宫遗址昔日辉煌壮丽的风采。同时,大明宫遗址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不仅为该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也使得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的考古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的主要思路
西安市规划设计院  白惠亭
    大明宫遗址是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区面积3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面积6.5平方公里。目前遗址城墙基础保存完整,基本格局为“前朝后寝”,宫城范围清晰,留有宫城门十一处,夹城门址一处。
    大明宫遗址现状可以概括为:交通拥挤、建筑密集、环境恶劣和人员复杂。另外,长期以来大明宫遗址所在区域一直是西安市闻名的脏、乱、差地区,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了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统一规划的原则,针对文物保护、城市门户形象、区域交通、地区改造以及经济发展等五个问题,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文化的原则,全面考证沿革,有机延续肌理,并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等实施措施,最终达到有效保护遗址、改善区域环境、彰显大唐雄风、完善市政设施等规划目标。


 

作者: 王影伊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