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研究所举办“高研论坛”

发布时间:2008-02-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高研

    2008年1月1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高研论坛”,分别来自本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和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的四位学者依次演讲,所内外专家学者及部分京内外考古专业的研究生共100余人参加,论坛由王巍所长主持。

    论坛开始前,王所长对考古研究所举办“高研论坛”的学术目的、意义、举办方式及如何申报演讲题目等项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王所长强调,通过举办“高研论坛”,旨在推动考古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活跃所内学术气氛,今后“高研论坛”将作为考古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予以坚持,每年分夏、冬两次进行,希望本所高研踊跃参加,认真准备选题,尤其鼓励选择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启发性的题目,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内容本身,还应阐明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学术研究思路,从而使听众尤其是青年学者受到启发,进一步拓宽学术研究思路,提高综合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位演讲人是史前考古研究室傅宪国研究员,他的演讲题目是《环珠江口地区的白陶和彩陶及其渊源》。傅宪国先生认为,环珠江口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白陶和彩陶,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以往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认为,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白陶和彩陶与洞庭湖地区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新的考古发现以及愈来愈多的考古证据表明,环珠江口地区的白陶和彩陶更有可能源自湖南沅水流域的高庙文化、松溪口文化及其后的诸考古学文化遗存。至于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与湖南洞庭湖或沅水流域诸文化交流的途径或通道,过去或认为溯湘江、越南岭入珠江三角洲;或认为经沅水、过柳州、进浔江、西江,达珠江三角洲。但是,近年广西平乐纱帽山和平南石脚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则表明,由沅水至桂林,经漓江、桂江、西江,至珠江三角洲这条水路,应是目前所知最早、最清晰的沅水流域史前文化达至珠江口地区的主要途径或通道。

    第二位演讲人是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的何驽研究员,他的演讲题目是《“认知领域”考古学探索方法尝试》。“认知领域”考古是用考古资料探讨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的变化,研究古代社会的宇宙观、宗教、意识形态以及与前三项相关的图象符号。宇宙观即是人们对天、地、人关系的理性认识或理论解说和描述,也是对宇宙的哲学的和科学的感知、描述和分类。宇宙观主要蕴藏在考古聚落形态资料当中,可以从方位含义、天的形状、天地形成理论、天地人的关系、天文历法、方向定位、空间尺度等诸方面来探索。原始宗教考古旨在探讨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系统和宗教权力分配形式。伦福儒和鲍•班在《考古: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礼仪的考古标志物”, 何驽先生则从选址方位、外观、方色、营造技术水平、祭器的种类与时代延续性方面,对此进行本土化补充。意识形态则主要表现为包括宫室制度在内的礼制、用兵治国理念和“政治报复”等方面,反映出国家社会形成过程中意识形态的质变状况。图象符号包括器物上具有特别意义的装饰图案、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和文字。部分刻画符号有比较固定的形态,在比较固定的考古存在背景关系中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文字则不依赖考古存在背景关系而确定其意义,从考古学角度说,文字创意理论是判断文字突破点。



    第三位演讲人是汉唐考古研究室董新林副研究员,他的演讲题目是《辽墓壁画所反映的辽代社会生活》。辽国是契丹人建立、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北方大国。它与南中国五代和北宋同时并存,形成了中国历史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辽墓出土的精美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都是当时现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真实反映。董新林先生依据考古发现的辽墓壁画,结合历史文献,从帝陵壁画、一般契丹人壁画、汉人墓壁画等层面,对辽代社会生活进行了有益探索。辽圣宗庆陵壁画中,真实再现了四时捺钵制度,是难得的实物资料。四时捺钵是辽代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契丹人放牧、狩猎、架鹰、车帐毡车驻地,以及庖厨等场景,鲜活地再现了契丹的民族风情和社会习俗。与《乘軺录》等文献记载基本吻合。南京道和西京道的汉人墓葬壁画常见宴饮、备茶、散乐、星象,以及日常生活等场景,与唐宋汉人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性;而在辽上京、中京和东京地区的汉人墓壁画内容,则有一定的契丹化倾向。从壁画题材和内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契丹和汉族之间文化的借鉴和融合。契丹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位演讲人是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的刘国祥副研究员,他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玉文化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主线》。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玉器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由此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创中国史前时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兴隆洼文化玉器也因而成为探索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基点。有鉴于此,在过去的三年中,我所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切入点,对东亚地区玉器起源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合作研究,在玉器的使用方式、雕琢工艺、传播路径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而以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玉器及相关背景资料为基础,民族学调查与实验考古学研究结果的对比、吸纳,以及与日本、俄罗斯、美国学者就同一主题开展的国际间合作研究,是取得上述成果的重要保障。玉玦是兴隆洼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常成对出自墓主人的耳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耳饰,亦为世界范围内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玉耳饰;从玉玦缺口的表面痕迹观察,对比实验考古学的研究结果,能够确认兴隆洼文化时期已经熟练掌握了线切割技术,是整个东亚地区最早采用线切割技术的重要例证。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代表的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玉器的起源和发展,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俄罗斯远东地区史前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次“高研论坛”的讨论十分热烈,学术气氛浓郁,大家踊跃提问,演讲人积极回应,收到了良好的学术效果,王巍所长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表示,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精心策划选题,为下一次的“高研论坛”的成功举办做准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考古研究所举办“高研论坛”

发布时间:2008-02-15

    2008年1月1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高研论坛”,分别来自本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和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的四位学者依次演讲,所内外专家学者及部分京内外考古专业的研究生共100余人参加,论坛由王巍所长主持。

    论坛开始前,王所长对考古研究所举办“高研论坛”的学术目的、意义、举办方式及如何申报演讲题目等项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王所长强调,通过举办“高研论坛”,旨在推动考古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活跃所内学术气氛,今后“高研论坛”将作为考古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予以坚持,每年分夏、冬两次进行,希望本所高研踊跃参加,认真准备选题,尤其鼓励选择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启发性的题目,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内容本身,还应阐明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学术研究思路,从而使听众尤其是青年学者受到启发,进一步拓宽学术研究思路,提高综合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位演讲人是史前考古研究室傅宪国研究员,他的演讲题目是《环珠江口地区的白陶和彩陶及其渊源》。傅宪国先生认为,环珠江口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白陶和彩陶,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以往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认为,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白陶和彩陶与洞庭湖地区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新的考古发现以及愈来愈多的考古证据表明,环珠江口地区的白陶和彩陶更有可能源自湖南沅水流域的高庙文化、松溪口文化及其后的诸考古学文化遗存。至于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与湖南洞庭湖或沅水流域诸文化交流的途径或通道,过去或认为溯湘江、越南岭入珠江三角洲;或认为经沅水、过柳州、进浔江、西江,达珠江三角洲。但是,近年广西平乐纱帽山和平南石脚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则表明,由沅水至桂林,经漓江、桂江、西江,至珠江三角洲这条水路,应是目前所知最早、最清晰的沅水流域史前文化达至珠江口地区的主要途径或通道。

    第二位演讲人是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的何驽研究员,他的演讲题目是《“认知领域”考古学探索方法尝试》。“认知领域”考古是用考古资料探讨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的变化,研究古代社会的宇宙观、宗教、意识形态以及与前三项相关的图象符号。宇宙观即是人们对天、地、人关系的理性认识或理论解说和描述,也是对宇宙的哲学的和科学的感知、描述和分类。宇宙观主要蕴藏在考古聚落形态资料当中,可以从方位含义、天的形状、天地形成理论、天地人的关系、天文历法、方向定位、空间尺度等诸方面来探索。原始宗教考古旨在探讨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系统和宗教权力分配形式。伦福儒和鲍•班在《考古: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礼仪的考古标志物”, 何驽先生则从选址方位、外观、方色、营造技术水平、祭器的种类与时代延续性方面,对此进行本土化补充。意识形态则主要表现为包括宫室制度在内的礼制、用兵治国理念和“政治报复”等方面,反映出国家社会形成过程中意识形态的质变状况。图象符号包括器物上具有特别意义的装饰图案、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和文字。部分刻画符号有比较固定的形态,在比较固定的考古存在背景关系中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文字则不依赖考古存在背景关系而确定其意义,从考古学角度说,文字创意理论是判断文字突破点。



    第三位演讲人是汉唐考古研究室董新林副研究员,他的演讲题目是《辽墓壁画所反映的辽代社会生活》。辽国是契丹人建立、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北方大国。它与南中国五代和北宋同时并存,形成了中国历史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辽墓出土的精美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都是当时现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真实反映。董新林先生依据考古发现的辽墓壁画,结合历史文献,从帝陵壁画、一般契丹人壁画、汉人墓壁画等层面,对辽代社会生活进行了有益探索。辽圣宗庆陵壁画中,真实再现了四时捺钵制度,是难得的实物资料。四时捺钵是辽代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契丹人放牧、狩猎、架鹰、车帐毡车驻地,以及庖厨等场景,鲜活地再现了契丹的民族风情和社会习俗。与《乘軺录》等文献记载基本吻合。南京道和西京道的汉人墓葬壁画常见宴饮、备茶、散乐、星象,以及日常生活等场景,与唐宋汉人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性;而在辽上京、中京和东京地区的汉人墓壁画内容,则有一定的契丹化倾向。从壁画题材和内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契丹和汉族之间文化的借鉴和融合。契丹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位演讲人是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的刘国祥副研究员,他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玉文化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主线》。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兴隆洼文化玉器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由此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创中国史前时期雕琢和使用玉器之先河,兴隆洼文化玉器也因而成为探索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基点。有鉴于此,在过去的三年中,我所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切入点,对东亚地区玉器起源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合作研究,在玉器的使用方式、雕琢工艺、传播路径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而以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玉器及相关背景资料为基础,民族学调查与实验考古学研究结果的对比、吸纳,以及与日本、俄罗斯、美国学者就同一主题开展的国际间合作研究,是取得上述成果的重要保障。玉玦是兴隆洼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常成对出自墓主人的耳部,应是墓主人佩戴的耳饰,亦为世界范围内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玉耳饰;从玉玦缺口的表面痕迹观察,对比实验考古学的研究结果,能够确认兴隆洼文化时期已经熟练掌握了线切割技术,是整个东亚地区最早采用线切割技术的重要例证。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代表的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玉器的起源和发展,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俄罗斯远东地区史前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次“高研论坛”的讨论十分热烈,学术气氛浓郁,大家踊跃提问,演讲人积极回应,收到了良好的学术效果,王巍所长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表示,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精心策划选题,为下一次的“高研论坛”的成功举办做准备。

作者: 高研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