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科学》杂志记者采访科技考古中心纪要

发布时间:2009-06-1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明辉
    2009年5月22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记者Andrew先生到太阳宫对科技考古中心进行了采访。遵照所领导的指示,中心接受了采访。科技中心人员向他介绍了中国科技考古的现状和研究动态,并介绍了近年来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Andrew先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部分科技中心人员进行了采访和交流。
 
    袁靖博士向Andrew先生介绍了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研究现状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袁靖谈到研究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起源首先要建立判定家养动物的方法,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袁靖建立了一整套判定家养动物的标准,这在中国属于首次。同时,袁靖还介绍了猪、牛、羊、狗等中国古代家畜畜养的有关考古发现。另外,袁靖还简要解释了自己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的家畜起源过程的两种模式。
 
    赵志军博士向Andrew先生介绍了过去十年来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研究相关的重要的植物考古新发现,和由此引起的新的思考和新的学术讨论。接着,赵志军谈了有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新进展。他重点介绍了自己对小麦东传的传播时间和路线的研究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文化通过欧亚大草原进行接触和交流的探讨。
 
    齐乌云首先简要介绍了环境考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它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其次介绍了还考古中心拥有的实验室、将要建立的实验室和本人已完成的多个综合性环境考古研究课题以及研究成果等。
 
    王增林介绍了考古研究所开展的陶瓷中子活化分析,并介绍了自己最近完成了多个遗址的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如河南古城寨遗址、二里头文化的两个遗址等,通过研究发现古城寨遗址城内、城外的陶器的制作原材料或工艺是不同的,二里头文化的两个遗址出土的白陶也各有生产场所。
 
    赵春燕介绍了安阳殷墟54号墓出土陶容器内存积土化学分析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可以推断其中一件陶罍内盛装的是肉类,其余陶罍内盛装的是植物类。该项研究还建立了出土陶容器内存积土的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对容器内残留物的结构及成分做出判断,进而为推测这些容器的日常用途,随葬功能,以及当时人类的饮食结构及其它相关问题提供依据。此外,赵春燕还介绍了对54号墓出土人骨的化学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墓主人的饮食结构与陪葬人之间可能存在不同,陪葬人之间的饮食也可能存在差异。
 
    王树芝介绍了中国树轮年代学主要研究成果。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缘的树盘、树芯的研究,建立了青海都兰县1316年的祁连圆柏年轮年表和青海德令哈地区2332年的祁连圆柏年轮年表。王树芝还介绍了对48个考古遗址的木材和木炭进行的研究,树种研究显示龙山时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但不同遗址气候又有各自的特点,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气候前期好于后期。
 
    王明辉则向Andrew先生介绍了中国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现状,并对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简要做了介绍。Andrew先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喇家遗址人骨的研究情况、古代头骨手术、头骨人工变形以及考古所即将建立的古DNA实验室的情况与王明辉进行了交流。
 
    刘煜介绍了殷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特别是复杂的分范技术,并与二里头出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做了简单对比。刘煜还介绍了中国新发现的早期铜器,特别是陶寺出土的砷铜质地的齿轮形器,对于认识中国早期金属技术的意义。
 
    王辉向Andrew先生介绍了全新世以来中原地区的河流地貌发生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是理解传说中的“大洪水”以及聚落中心转移的一把钥匙。他还谈到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面对环境事件的挑战时,最终结果并非都是以失败告终,研究显示,一些古代社会成功应对了突发环境灾难的影响。他强调环境影响模式的差异和区域人地关系模式的多样性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作为一名美国记者,Andrew先生也对一些研究人员的个人经历和研究历程感兴趣。他对赵志军曾经在美国留学10年的经历非常感兴趣,询问了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并交流了中美两国在学术氛围、科研经费、研究思路等方面的各自特点。赵志军认真地回答了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谈了回国后的感触与体会,并以自己10年来工作和科研的经历,介绍了中国整体国力、经济实力以及对包括考古学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支持力度的变化和发展情况。
 
    由于遥感、勘探和碳十四测年的研究人员没有在京,没有参与这次活动。
 
    整个采访持续了一整天。通过采访和交流,Andrew先生对中国科技考古的研究现状和考古中心的科研能力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Andrew先生认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技中心是中国的同类科技考古研究机构中涉及的科技考古学科面最广,研究成果最丰富的机构,这是中国科技考古走向世界的基本条件。这次活动也是科技考古中心第一次以整体形式向国外主流媒体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大家基本上都用英文介绍,开始逐渐具备和国外的同行以及关心科技考古研究的人员进行交流的语言能力,这是中国科技考古要走向世界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科技中心人员普遍认为通过这次活动,必将增进欧美媒体和普通大众对中国科技考古的了解,有力推动中国科技考古逐步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高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科学》杂志记者采访科技考古中心纪要

发布时间:2009-06-12

    2009年5月22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记者Andrew先生到太阳宫对科技考古中心进行了采访。遵照所领导的指示,中心接受了采访。科技中心人员向他介绍了中国科技考古的现状和研究动态,并介绍了近年来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Andrew先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部分科技中心人员进行了采访和交流。
 
    袁靖博士向Andrew先生介绍了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研究现状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袁靖谈到研究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起源首先要建立判定家养动物的方法,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袁靖建立了一整套判定家养动物的标准,这在中国属于首次。同时,袁靖还介绍了猪、牛、羊、狗等中国古代家畜畜养的有关考古发现。另外,袁靖还简要解释了自己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的家畜起源过程的两种模式。
 
    赵志军博士向Andrew先生介绍了过去十年来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研究相关的重要的植物考古新发现,和由此引起的新的思考和新的学术讨论。接着,赵志军谈了有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新进展。他重点介绍了自己对小麦东传的传播时间和路线的研究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文化通过欧亚大草原进行接触和交流的探讨。
 
    齐乌云首先简要介绍了环境考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它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其次介绍了还考古中心拥有的实验室、将要建立的实验室和本人已完成的多个综合性环境考古研究课题以及研究成果等。
 
    王增林介绍了考古研究所开展的陶瓷中子活化分析,并介绍了自己最近完成了多个遗址的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如河南古城寨遗址、二里头文化的两个遗址等,通过研究发现古城寨遗址城内、城外的陶器的制作原材料或工艺是不同的,二里头文化的两个遗址出土的白陶也各有生产场所。
 
    赵春燕介绍了安阳殷墟54号墓出土陶容器内存积土化学分析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可以推断其中一件陶罍内盛装的是肉类,其余陶罍内盛装的是植物类。该项研究还建立了出土陶容器内存积土的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对容器内残留物的结构及成分做出判断,进而为推测这些容器的日常用途,随葬功能,以及当时人类的饮食结构及其它相关问题提供依据。此外,赵春燕还介绍了对54号墓出土人骨的化学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墓主人的饮食结构与陪葬人之间可能存在不同,陪葬人之间的饮食也可能存在差异。
 
    王树芝介绍了中国树轮年代学主要研究成果。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缘的树盘、树芯的研究,建立了青海都兰县1316年的祁连圆柏年轮年表和青海德令哈地区2332年的祁连圆柏年轮年表。王树芝还介绍了对48个考古遗址的木材和木炭进行的研究,树种研究显示龙山时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但不同遗址气候又有各自的特点,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气候前期好于后期。
 
    王明辉则向Andrew先生介绍了中国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现状,并对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简要做了介绍。Andrew先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喇家遗址人骨的研究情况、古代头骨手术、头骨人工变形以及考古所即将建立的古DNA实验室的情况与王明辉进行了交流。
 
    刘煜介绍了殷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特别是复杂的分范技术,并与二里头出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做了简单对比。刘煜还介绍了中国新发现的早期铜器,特别是陶寺出土的砷铜质地的齿轮形器,对于认识中国早期金属技术的意义。
 
    王辉向Andrew先生介绍了全新世以来中原地区的河流地貌发生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是理解传说中的“大洪水”以及聚落中心转移的一把钥匙。他还谈到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面对环境事件的挑战时,最终结果并非都是以失败告终,研究显示,一些古代社会成功应对了突发环境灾难的影响。他强调环境影响模式的差异和区域人地关系模式的多样性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作为一名美国记者,Andrew先生也对一些研究人员的个人经历和研究历程感兴趣。他对赵志军曾经在美国留学10年的经历非常感兴趣,询问了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并交流了中美两国在学术氛围、科研经费、研究思路等方面的各自特点。赵志军认真地回答了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谈了回国后的感触与体会,并以自己10年来工作和科研的经历,介绍了中国整体国力、经济实力以及对包括考古学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支持力度的变化和发展情况。
 
    由于遥感、勘探和碳十四测年的研究人员没有在京,没有参与这次活动。
 
    整个采访持续了一整天。通过采访和交流,Andrew先生对中国科技考古的研究现状和考古中心的科研能力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Andrew先生认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技中心是中国的同类科技考古研究机构中涉及的科技考古学科面最广,研究成果最丰富的机构,这是中国科技考古走向世界的基本条件。这次活动也是科技考古中心第一次以整体形式向国外主流媒体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大家基本上都用英文介绍,开始逐渐具备和国外的同行以及关心科技考古研究的人员进行交流的语言能力,这是中国科技考古要走向世界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科技中心人员普遍认为通过这次活动,必将增进欧美媒体和普通大众对中国科技考古的了解,有力推动中国科技考古逐步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高丹)

作者:王明辉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